第三章 “我到藤制品商店去”
雨下了整整一天,到傍晚才止住。白天真是沒勁透了。課間休息的時候,誰也沒有走出去;人們聽到我父親索雷爾先生在教室里不時地叫道:
“你們這幫搗蛋鬼,別這么搞破壞好不好?”
最后一次休息之后,或者按照我們的說法,最后的“一刻鐘”之后,索雷爾先生一邊在來回地踱著步,一邊思考著,他驀地站定了身子,把戒尺在桌上重重地敲了一下,讓臨下課前因為厭煩而發出的模糊不清的亂哄哄的聲音停下來。在眾目睽睽的一片寂靜之中,他發問道:
“誰明天和弗朗索瓦一起乘馬車去接夏龐蒂埃先生和太太?”
他說的是我的外祖父母:外祖父夏龐蒂埃是位退休了的護林工。他老披著件灰羊毛織的呢斗篷,戴著他自稱為制服帽的兔毛軟帽……小孩子們都認識他。天天早晨他提一桶水洗臉,按照老兵的辦法,似擦非擦地把水攪得稀里嘩啦。孩子們圍成一圈,反剪著兩手,尊敬而又好奇地瞧著他……孩子們也認識夏龐蒂埃外祖母,知道她是個頭戴著編結起來的風帽、個兒矮小的農婦,因為米莉至少曾帶她到低班教室去轉過一次。
每年圣誕節前幾天,他們都乘四點零二分的火車來,我們到車站去接他們。他們帶著許多分成小包、裝在袋子里的栗子和圣誕食物,穿越整個省份來看我們。每當他們這一對衣服穿得厚厚的人微笑著又有點遲鈍地跨進房屋的門檻,我們立即把所有的門都關好。快樂的一周開始了……
為了用馬車送我去火車站把他們接回來,需要一個辦事認真的人,不致把我們翻到溝里去;這人還要脾氣好,因為夏龐蒂埃外公動輒就會罵罵咧咧,而外婆則又十分饒舌。
一聽到索雷爾先生的問題,十幾個嗓門一起喊著回答:
“大個兒莫納!大個兒莫納!”
可是索雷爾先生只當沒有聽見。
于是大伙兒嚷道:“弗羅芒坦!”
另一些人喊:“雅斯曼·德盧什!”
羅瓦家最小的兄弟,有時會騎在母豬背上向田野奔馳而去;他也尖著嗓門喊道:“我去!我去!”
迪特朗勃萊和穆什伯夫只是羞答答地舉起了手。
我希望讓莫納去,這樣我們可以一起乘著驢車作短途旅行。這可是件大事。他也非常想去,但他假裝不屑一問。所有年歲大的學生都和他一樣,已經坐在桌子上,頭朝后,兩只腳踩在長凳上。我們在大休息的時候或高興的時候都是這么干的。高蘭把外套脫掉圍在腰帶的周圍,抱著支撐教室房梁的大鐵柱,開始往上爬,以表示他的高興勁兒。但是索雷爾先生在眾人頭上潑了一盆冷水,說:
“得了,就讓穆什伯夫去。”
大家不聲不響地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去。
下午四點鐘,我單獨和莫納待在大院子里。大雨過后,院子地上被沖刷成溝,并已結冰。我們兩人相對而立,默默無言,眺望著被大風吹干的閃光的集鎮。
過不久,小高蘭戴著小風帽,手里拿著一塊面包,走出家門。他貼著墻壁,吹著口哨,走到車鋪門口。莫納打開大門,喊他過來。過了一會兒,我們三個人來到紅光四射、熱氣騰騰的鋪子里端坐了下來。有時候,陣陣朔風突然直吹進來。高蘭和我坐在爐子邊,兩雙泥腳伸在白色的刨花之中;莫納的雙手插在口袋里,身子靠著進門的門扇,默不作聲。間或,街上一位本村的太太從肉鋪出來,打這兒經過,因風勢猛烈而低著腦袋;我們抬起頭來看看究竟是誰。
誰也沒有說話。掌柜鐵匠和他的伙計,一個拉著風箱,另一個管打鐵,巨大的身影投在墻上,輪廓極為分明……我回憶起來,這天晚上是我少年時代一個重要的夜晚。我當時的心情是又喜又憂:憂的是我怕我的好伙伴會使我失去乘車到火車站去這一小小的樂趣;然而,我盡管不敢承認,心里卻期望他策劃一個重大的行動,把一切都攪亂。
每隔一段時間,鐵匠鋪里平穩的、有節奏的勞動暫停片刻,鐵匠讓錘子落在砧子上,發出重而脆的彈擊聲。他把正在加工的鐵器移近自己的皮圍裙瞅瞅,接著他又抬起頭來,實際上是想喘口氣,跟我們說:“怎么樣,年輕人,好不好?”
伙計也把右手懸在空中,拉著風箱的鏈子,左手的拳頭按住自己的腰部,笑瞇瞇地看著我們。
然后,震耳欲聾的捶打聲又開始了。
有一次休息時,人們透過彈簧門看見米莉緊裹著頭巾,拿著幾只小包,在大風里走過。
鐵匠問道:
“是不是夏龐蒂埃先生快來了?”
“明天,”我回答說,“和我外婆一起乘四點零二分的火車來。我坐馬車去火車站接他們。”
“你大概乘弗羅芒坦的車?”
我馬上回答:
“不,乘馬丁大爺的車去。”
“喔!那你們就回不來了。”
說著,他和他的伙計兩個人相顧笑了起來。
伙計慢條斯理地講話,以便引起我們的注意:
“要是用弗羅芒坦的牝馬,可以到維埃爾宗去接他們。火車在那兒要停上一小時。維埃爾宗離這里十五公里,等回到這兒的時候,馬丁的驢還沒有套上車呢!”
另一個說:“可不!那才是走道的牝馬!……”
“我看弗羅芒坦會一口答應把牝馬借出來的。”
談話到此結束了。鐵匠鋪又變成了火星四濺和響聲不絕的地方,每個人都沉入自己的遐想之中。
該回去了。我站起身來向莫納打了個招呼,他一開始沒有看見我,只是沉著腦袋,身體靠在門上,似乎被剛才聽到的話深深地吸引住了。他陷在沉思之中,仿佛透過幾十公里的濃霧張望著這些平和的人在勞動。我看到這種情況,驀地想起魯濱遜·克羅梭注5的畫像。在這幅畫里,他還是英國少年,出發遠航之前,“經常到一家藤制品商店去”……
從此以后,我經常想到這點。
注5 魯濱遜·克羅梭是十八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笛福所著《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