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況

下底村是千年古邑,潮陽的著名村莊,地處榕江南岸,已有700多年的建村史。下底河道蜿蜒交錯,古榕參天,綠蔭環繞。穿行于村中,或絲弦繞耳,或鳥語花香。村中的古建筑風韻濃郁:灰墻林立,紅瓦鱗次,氣勢恢宏。文武遺韻,環繞古寨。
下底村東、西、北三面被農田環繞,有河穿村而過,大小池塘散布村中,明清時期的老建筑主要集中在寨內及其北部。村內超過70%的建筑是傳統建筑,包括兩座“駟馬拖車”(黃武賢提督府、黃金福總兵府)和多座祠堂、佛教居士林、書齋舊址等。這些建筑承載著下底村的宗族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和先賢的愛國精神。“文武遺韻環繞古寨”概括了下底的文化特質。“文”指下底村的書齋教育文化,“武”指下底村兩武將的精神。

下底村在汕頭市潮陽區關埠鎮的區位圖

下底古榕 黃佳佳/攝

居士林古樹與古樹娘娘廟 黃佳佳/攝
下底村民俗為典型的潮汕民俗,但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如跟下底寨門相關的婚娶習俗、端午龍舟掠尾賽、夜間的祭祖活動等。民間藝術也豐富多樣,潮州音樂、剪紙、猜燈謎等仍在以各種形式薪火相傳。下底村也因此于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最具潮汕特色村落”。
第一節 地理環境
潮汕平原位于粵東沿海地區,是廣東第二大平原,水網密布,自然環境優越,三大母親河——韓江、榕江、練江穿流而過。下底村地處榕江中游南岸,水資源豐富,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6°26′~116°27′,北緯23°28′~23°29′,東西寬約1.6千米,南北長約1.9千米。
下底村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末年下底一世祖黃經德開創廈林黃氏家族之時,當時下底為潮陽縣轄地,受轄于潮州。經過幾番變遷,今下底村為汕頭市潮陽區關埠鎮管轄的一個行政村,南距關埠鎮中心約5千米,東距汕頭市區約50千米,西距潮陽高鐵站約17千米,北距揭陽潮汕機場約24千米。
明隆慶《潮陽縣志·潮陽縣境內圖敘》中曾如此描述古時的潮陽縣:
縣地地氣卑濕,海氣上蒸,四季長春,三冬無雪。一歲之中,暑熱過半。一日之間,氣候不齊。有時怒濤夜號,斷虹先現,則颶風大作,其小者俗稱水蕩。或久旱欲雨,久雨欲晴,則江海之濱,常有火柱見。
下底村處于沿海地帶,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位于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溫和濕潤,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多陰雨,氣溫偏低;初夏氣溫回升,冷暖多變,常有暴雨,盛夏雖高溫而少酷暑,常受臺風襲擊,如《投荒雜錄》所記載:“嶺南諸郡皆有颶風”;秋季涼爽干燥,天氣晴朗,氣溫下降明顯;冬無嚴寒,但有短期寒冷,寒露風較多。
下底村村域面積約3.27平方公里,村莊占地面積約0.6平方公里。土層深厚肥沃,以榕江沖積平原的沖積土、沉積土、坡積土壤為主。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和香蕉。下底村小溪繞村居,溪水流通榕江,又有逾10棵百年以上的參天榕樹,初夏,火紅鳳凰花點綴于溪畔橋頭,沿溪一派生機。
在當今現代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時代,下底村民意識到,經濟發展不應以犧牲文化建設與生態平衡為代價,故很注重保護古建筑等文化遺產,重視村莊的綠化,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歷史沿革、環境景觀、傳統建筑、民俗文化等各個方面來看,下底村都不失為中國傳統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
第二節 人口分布
下底村村民主要為黃氏宗親,由下底六世祖黃應進的第三子黃無為和第四子黃博叟的后代組成。三房的后代主要分布在下底村北部,四房的后代主要分布在下底村南部。與下底村有宗親關系的村莊包括堂后村、埔上村、洋心村、溪頭村、新榮村、揭陽漁湖鎮塘埔村、澄海浮隴村、達濠葛洲村、桑田東門(今河溪鎮)、普寧南徑鎮磨石坑村、金灶鎮灶市村等。
2017年,下底村村委會和汕頭大學興潮社、下底文化青年協會聯合以“下底村村民傳統觀念”為主題展開調查。該調查通過網上發放問卷以及走訪村民填寫問卷,廣泛在各年齡段下底村村民中收集數據,共獲有效問卷545份,并通過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了如下現象:
下底村人口逾8600人,其中21~30歲的村民約占22%,在下底村各年齡段人群中所占比例最高。與41~70歲的村民相比,該年齡段的村民對村史的了解較少,但有更強的渴望去了解村史,這意味著下底村需要開展針對年輕人的村史科普工作,通過年輕一代把下底文化傳承下去。
全村有1763戶,其中5~6人的家庭共719戶,占總戶數比例最高,約41%。過去,在下底村村民中也普遍存在“一定要生男孩子來傳宗接代”的觀念,而今這種觀念漸漸淡化。“關于下底村村民傳統觀念的調查”發現,雖然大部分村民不大認同“重男輕女”的觀念(也有一些村民表示如果生男孩會更滿意),但部分年齡段之間還是存在差異的。如相比61~70歲的村民,11~40歲的村民對“一定要生男孩傳宗接代”的觀念相對淡薄。在調查中我們也多次聽到“搭埠姿娘平樣”的說法,可以看出下底村村民中“重男輕女”觀念的衰落。
下底村常居人口約5128人,村民們通常去往汕頭市區、揭陽、廣州、深圳、東莞等地求學或謀生。“關于下底村村民傳統觀念的調查”發現,大部分下底村民認為只要有發展前途,就算遠離家鄉也是可以理解的。對這種觀念的認同度與年齡成反比,如11~30歲的村民與71~80歲的村民對此觀念的態度存在顯著差異:11~30歲的村民比71~80歲的村民更加認同“為了發展前途遠離家鄉去打拼”的做法。
而下底村各年齡段的村民均認同“如果在外打拼,養老要回家鄉”的觀點。另外,在有關下底村的微信公眾號推文的留言記錄中,經常可以看到“我為下底自豪”“很想回家”等言論,從中可以看出不少在外村民對家鄉下底村強烈的歸屬感和思念之情。

下底村人口年齡段分布及男女人數柱形圖(截至2017年1月)
第三節 經濟狀況
下底村歷來以農為本,糧食產量自給有余,下底村所在的直浦素有“潮陽糧倉”之稱。改革開放以來,下底村的家庭手工作坊,如豆制品制作、粿類制作等約有10家,同時有越來越多村民開始辦起小型縫衣廠、玩具廠、耳機廠等,建筑業的興起也吸納了村中不少剩余勞動力。據下底村村委會2017年的統計,全村年收入3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為7010元,全村有低保戶220人,五保戶29人,兩者約占全村人口的2.8%。下底村村委會、老年人協會、凈心精舍、佛教居士林等組織每年都有相應的扶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