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導言
- 主體的實踐: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 陳培永 周峰
- 675字
- 2020-10-28 15:18:27
1845年,馬克思遭到法國政府的驅逐,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在這里,他寫下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但生前并未發表。43年后的1888年,這一文本才作為一篇附錄,發表于恩格斯創作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以下簡稱《終結》)一書之中。此時,馬克思已經逝世5年之久。為何發表這么晚?恩格斯說,“這是匆匆寫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筆記,根本沒有打算付印”。也的確如此。
不過,由于《提綱》對實踐的強調,使得這一文本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貢獻就明顯高于其他著作,以至于恩格斯稱其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樣都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
面對馬克思的《提綱》,法國著名哲學家阿爾都塞曾經這樣感嘆道:“《提綱》的各條,猶如短暫的火花,讓走近它們的每一位哲學家都眼前一亮。然而,眾所周知,火花只是眩目一瞬,卻不能照明通途:在漆黑的夜晚,要想給劃過的閃電定位,是何其困難之事。總有一天,我們不得不表明,這十一條看似透明的提綱真的就是一團謎。”似乎真是如此。
自《提綱》公開問世以來,關于《提綱》的解讀著作就不勝計數,以至出現多形態的馬克思主義。
《提綱》已經成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最難解的文本之一。
今天,我也想嘗試對這個只有1400字的文本,進行一番自己的讀解,也期望能夠再度奉獻一些火花,點燃人們的研究熱情。
本文的寫作,將不會按照馬克思自己編撰的順序來條條解讀,我會稍微打亂馬克思既定的編號順序,按照自己的邏輯來進行重新編寫。這樣可能會有點“大逆不道”,但此種做法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已經屢見不鮮,而且別有一番風味。
推薦閱讀
-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2014)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研究
- 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新讀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
- 對話、融合與超越:當代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第一輯)
-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術發展報告(2016)
- 中國《資本論》年刊(第八卷)
- 當代中國治理的傳統資源:《禮記》禮法合治思想研究
- 馬克思主義農業生態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
- 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
-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記:《共產黨宣言》新讀
-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史(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政治哲學史)
- 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論意蘊及實踐路徑研究
- 理論之樹常青:《教學與研究》創刊60周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論文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