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不理解實踐的費爾巴哈
- 主體的實踐: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 陳培永 周峰
- 5757字
- 2020-10-28 15:18:27
第一條: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第五條: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
第九條: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達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
誰是費爾巴哈?馬克思曾經非常心儀的思想導師。但是,這個思想導師只是暫時的,從《提綱》開始,直到《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完成,費爾巴哈在被馬克思恩格斯批評得體無完膚之后,他們就分道揚鑣了。
具體對費爾巴哈的了解,可參見我的另一部著作《歷史真相的探索——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識形態〉如是讀》,其中有對他的部分介紹。
這里,就不再做詳細介紹。
這一部分,我想把上述《提綱》的三條放在一起分析。原因在于,它們說的都是同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唯物主義,若不能從實踐去理解,頂多是機械反映式的唯物主義。但是,這種機械反映式的唯物主義,卻不如能動的唯心主義。換句話說,唯心主義在歷史上一直是高姿態的,而唯物主義,則很低下,不上臺面。
幸虧馬克思看到了這一點,把這種顛倒的局面再度顛倒過來,并給予其堅實的實踐基礎。
怎么說明?我們把這三條可以細分為幾個小問題。
其一,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都有共同的缺點。
請注意,這里不是特指某種唯物主義,而是“一切唯物主義”,他們把“對象”、“現實”、“感性”都當作純粹的客體去理解,而且是直觀式的客體。什么是“對象”、“現實”、“感性”?一般人看到這些概念就犯迷糊。實際上,這些概念不過是歐洲哲學的普遍用語,馬克思把這三個范疇拿過來并用,說的都是一個意思:人所面對的對象世界——即客體。換句話說,“對象”、“現實”、“感性”即是對象世界——客體。客體,就是主體——人所面對的對象,這個對象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
什么是直觀?就是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比如,你看到蘋果樹,就認為它是蘋果樹,你看到張三是一個男人,那他就是個男人,等等。
這都是我們非常自然的生活常態。
但是,馬克思也許會反對這樣看世界。
他會說,對象世界固然是我們看到的樣子,但這是簡單直觀的反映而已。就像哲學教科書中所說,這不過是一般的刺激反應性,或者說就像照相機照相,看到什么就按個快門把它照進來,然后再洗出來而已。
這樣的看法,沒什么意思。
因為,你看到的,只是世界的現象,而不是世界的本質。所以,你看世界的方式錯了!
不可能吧?!難道我們看到的太陽、星星,牛、馬,男人、女人,花草、樹木,等等,不是它們(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樣子?我們不是天天生活在我們所面對的對象世界里嗎?
難道我們照相存下來的記憶都不對?!
不是。
馬克思不會說這不對,但他會說:同志們,你們這樣看世界過于簡單了。這固然是唯物主義看世界的方式,但顯然過于樸素了,不夠深刻,沒有切入看世界的本質。
關鍵就在于,怎么“看”。
恩格斯后來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曾總結出唯物主義發展經歷的三種形態,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他還說,樸素唯物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的缺點就是孤立、靜止、形而上學地看世界,不能以聯系和發展的方式看世界。這些觀點,其實就是來自于馬克思的《提綱》。
我們必須注意,在第一條里,馬克思專門加黑的字體:“感性的人的活動”、“實踐”。馬克思認為,以前所有唯物主義如此簡單地看世界,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似乎我們看到的世界從來不與人本身發生聯系,這種觀點太幼稚,過于哲學化了。
其實,馬克思會反問:如果世界沒有人,沒有現實的人,沒有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我們面對的世界還會是這樣的嗎?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主體人的實踐活動,對象世界會如何存在?
在他看來,主體人所面對的物質世界,不應該像舊唯物主義規定和理解的那樣,僅僅“物質”式地反映,應該從主體人的實踐出發去理解,這樣才能理解對象世界的來龍去脈和本質。
為什么?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已經回答了這一問題。他曾說過,人類所面對的世界,不過是人自身本質力量的產物,是人的勞動使之變遷的結果?!短峋V》不過重復了這一觀點,后來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再次將其強化與豐富。
我們可以這樣假設,沒有主體人的實踐,我們面對的對象世界會有高樓大廈、飛機、汽車、電腦、手機等這一切人類自己發明創造出來的東西嗎?
顯然不可能。
所以,馬克思恩格斯才會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費爾巴哈,他那么直觀地看世界,他絕不會想到,他所面對的世界并不是開天辟地自古以來就有的,而是人類勞動實踐的結果。
1845年,正是馬克思思想發生重大轉折的一年。在這一年里,他不僅實現了對以往歐洲哲學思想的批判,也完成了對自己早期帶有唯心主義色彩的哲學的批判。
實踐,正是實踐,使得馬克思走出了唯心主義的理性向往,走出了費爾巴哈的人本論迷戀,走向了實踐的、歷史的唯物主義建構。
唯物主義地看世界并沒有什么大錯,但是,它不會引導你去發現世界的本質。
一旦“實踐”地看世界,唯物主義才能變得更加辯證與深刻。
因為,只有主體人才有實踐能力,換個說法,只有從主體人的實踐方式去看世界,我們才會發現:我們所面對的一切對象世界,不過是我們主體人自身的實踐的結果,不管這個結果是好,還是壞。
其二,為什么唯心主義沒有這些缺點?
一切唯物主義犯的過于直觀的錯,唯心主義居然避免了!這是馬克思考察哲學史后的結論。
很尷尬,馬克思這么一說,唯物主義者一定很沒有面子。
但莫慌,唯心主義者不要那么高興,事實并非全然如此。
因為,馬克思說了,雖然唯心主義“能動的”理解了“對象”、“現實”、“感性”——客體世界,但它卻過于抽象化了。
什么叫抽象化?
就是把客體世界當作是主體人精神的產物,思維創造出來的結果,與人的實踐本身沒有什么關系。比方說,黑格爾就認為,我們的世界,是絕對觀念演變出來的。問題是,什么叫絕對觀念?觀念離開了現實,尤其是離開了人的實踐,不就是思維自身的游戲嗎?
所以,馬克思說,唯心主義不理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
實際上,哲學產生以來就一直追問世界的本質是什么?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回答是這一問題的普遍答案。唯物主義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唯心主義說,世界的本質是意識的;其實,這個問題恩格斯他老人家早已經在《終結》中做過解釋,他說,只能在世界的本源上,采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回答,跳出這一問題域,就不合適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標簽。
但是,世界的本質與本源是什么?歐洲哲學史中的唯心主義者,的確都接受意識或精神這一說法。在他們看來,沒有意識或精神,外在世界怎么會存在呢?
這一方面,有典型的代表人物——法國哲學家貝克萊。他說,存在就是被感知。一棵櫻桃樹存在于否,完全在于他的感知,他不去感知,櫻桃樹對他來說就不存在。
佛教禪宗里也有類似流行的故事。《壇經》中云:“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菽苓M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風也不動,幡也沒有動,只是人的心動了。心若不動,幡就不會動。這種觀點與貝克萊相差無幾。
這就是唯心主義普遍的觀察世界的方式——主體人面對的客體世界,如果沒有主體人的精神或意識去向外部投射,客體世界無所謂存在與運動否。
似乎很精妙的樣子。
我不想看丑惡的東西,把眼睛閉上就行,丑惡自然離你而去;外面明明兩個人在打架,你仍然扭過頭去,裝作沒有看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似乎你只要控制你的意識與思想,不去關注這些事情,它們就不會發生一樣。
實際上,唯心主義迷戀于內心與精神的秘密就在這個“心”上。
但問題也在這個“心”上。
因為,樹存在與否,幡動與否,有壞事與否,對于單個的你而言,你不感知它,它對于你來說的確無所謂存在;但是,這里的存在不是不在、沒有、消失,而是仍然在那里,在某處。
要知道,外在的客體世界存在與否是不依人的心是否注意為轉移的。
所以,“不在”不是消失,它仍然不過是一種意識或精神的想象。
唯心主義的“能動性”恰恰就在這里。
一切唯心主義者都會能動地想象客觀世界、進而構建客觀世界,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費爾巴哈的“愛的宗教”等等。這些在頭腦中建構出來的世界,都非常美好,但是,無一能在現實中兌現。
原因在哪里?
馬克思說,他們不了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他們是用頭立地,不是用腳來立地的意識形態家。
唯心主義是能動的,但是是在思想意識領域,而不是實踐。沒有實踐,他們根本不能真正理解他們所面對的客觀世界。
“光說不練,空把式”,說的就是他們。
那些埋頭于抽象理論,不去參加任何社會實踐的現代知識分子們,其實也是這樣——能動的唯心主義。
其三,為什么是主體的實踐?
所以,要理解客體,理解客觀世界,就必須理解主體人的實踐本身。
但是,在整個提綱里,我們都沒有看到馬克思對實踐的規定。那么,到底什么是實踐,為什么實踐才是理解世界的本質基礎?
實踐,通俗地說,就是主體人對外在世界的改造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就是如何把腦袋里所思所想的東西變成現實的過程。
比如,你想要生存,就必須去種小麥、大米等農作物;但是切記,僅僅從自然世界里摘取讓你生存的食物,那不叫實踐;如果你肚子餓了,你去買面包、拿冰箱里的食物、拿現成的蔬菜水果來吃,或者去飯店點餐,這也不是實踐,這頂多叫做活動。
馬克思所說的實踐,一定是指人對客觀世界能夠進行改造的活動,即,使客觀對象發生變化。如,把樹木變成桌椅板凳、開采礦產資源、開采石油、利用原料加工工具、制作衣物、修蓋樓房等等這些活動。這叫做人的感性的活動、革命的活動。
實際上,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就進一步展開了對實踐的解讀。在這部著作中,他們把實踐大致歸為三種:滿足人的生命活動需要的物質生產,作為人的結合的社會有機體的自我生產(包括社會關系、社會制度和精神生產等),作為生命體自身的人類繁衍延續的實踐活動。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也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形式進行了規定,他說,物質生產、階級斗爭、科學實驗構成了人類社會的三大實踐形式。
人類歷史就是這樣發生發展的。但是,為什么以前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沒有注意到這些或者注意得不夠呢?
其實,他們中的不少人也都注意到了物質生產、階級斗爭、社會關系和精神生產本身,但與馬克思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們把這些當作是不需要去研究的哲學問題。
所以,馬克思說的對,提問方式的不同,就意味著新的問題和新的答案。
馬克思正是在大家熟識無睹之處,發現了人類存在的實踐奧秘。
費爾巴哈呢?他在應該繼續深入的地方,卻戛然而止。
其四,費爾巴哈為何總是直觀?不能理解感性的實踐本身?
實際上,費爾巴哈是一個優秀的唯物主義哲學家。
1841年,他發表了著名的《基督教的本質》,其中直接宣稱: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不是上帝造人的結果。自然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并稱黑格爾哲學為最后的神學,嚴厲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
1843年,費爾巴哈又發表了《未來哲學原理》,大談他的人本唯物主義、新人類學。
可以說,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前,費爾巴哈是整個歐洲大陸最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
但是,很可惜。他并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用恩格斯的話說,費爾巴哈一半是唯物主義,一半是唯心主義。
在人和自然關系這個問題上,他絕對是一個地道的唯物主義者,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但是,在人類社會如何組成、往何處去這個問題上,他陷入了唯心主義。他批判了基督教,卻又創造了愛的宗教。
馬克思說他,想研究與思想客體不同的感性客體,比如說人和自然,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實踐的功能與作用,他就無法得出和馬克思一樣的革命結論。
更要命的是,費爾巴哈僅僅把理論活動看作是人的活動,把猶太人的商業活動叫做實踐。他說,猶太人從來不改變他們的本性,他們的上帝、處世原則就是利己主義。
不僅如此,實踐在他看來是屬于宗教的立場。為此,他熱烈地贊美理論,他說:“實踐的直觀,是不潔的、為利己主義所玷污的直觀,因為,在這樣的直觀中,我完全以自私的態度來對待事物。”
與此相反,“理論的直觀卻是充滿喜悅的、在自身之中得到滿足的、福樂的直觀,因為,它熱愛和贊美對象;在自由知性之光中,對象像金剛石一樣閃發出耀目的光輝,像水晶一樣清徹透明”。
在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唯物主義世界里,只能看到抽象的人和以賺錢為本質的經濟關系。
這種狹隘的基于種族偏見的歧視,使得費爾巴哈的實踐觀念顯得粗陋之極。因此,馬克思才說他連對象性活動都不清楚,怎么可能研究得清楚世界的實踐本質呢?
為了與黑格爾的思辨哲學相區別,費爾巴哈提出“直觀是生活的原則”,“直觀提供出與存在直接同一的實體”。他還稱贊“直觀提供本質、真理、現實”,“直觀是根老固實的,物質的、信實于自己的對象的,不羅嗦的,厭惡花言巧語的。直觀的成效,是貨真價實的”。
可以看出,這種對直觀的絕對信賴其實就是一種機械的反映論,但就是這種反映論卻也超越了黑格爾的“抽象的思維”。因為,最起碼,這種直觀是一種感性的存在本身。
但很不幸,費爾巴哈只知道“感性的直觀”,他寫到:“觀察自然、觀察人吧!在這里你們可以看到哲學的秘密。”他根本不知道實踐這種“人的感性的活動”,而離開實踐去觀察人與社會,顯然不能理解人們在實踐中結成的社會關系以及由此決定的人與社會的本質,只能把人當作孤立的個體去觀察。
面對已經不斷復雜的資產階級社會中的經濟關系——市民社會,費爾巴哈居然只把它們理解為猶太人的商業活動,而且是卑污的活動。實在是可悲可嘆。
不過,誰又能保證,今天不會有費爾巴哈似的唯物主義者呢?
所以,費爾巴哈與一切舊唯物主義者一樣,不能從實踐出發來看客觀世界,只能使自己陷入抽象的直觀。
他恢復了唯物主義的王座,但王冠不是他的,甚至連他一手打造的王座,也是搖搖晃晃、力不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