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革命的承襲
- 改革的邏輯:鄧小平三篇經典著作如是讀
- 陳培永
- 5152字
- 2020-10-27 17:48:19
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
1
改革是一場革命,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簡單的一個界定,到現在恐怕還有人不知道到底有何深意。為什么偏要把改革說成革命?改革是改革,革命是革命,改革怎么就成了革命了呢?為什么不干脆說改革是對革命的替代,是革命之后我們干的另一件大事呢?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搞懂什么是革命?有些人一聽到革命,就想到暴力、武力、破壞、摧毀、顛覆,就想到根本否定,全部推倒,從頭再來。這種理解有一定依據,毛澤東有段非常精彩的話: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如此定性“革命”,有特定的時代背景,而且也有歷史的價值。在戰火紛飛的時代,在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必須有這種酣暢淋漓、摧枯拉朽、你死我活的革命,不能不分場合地當謙謙君子,講書生意氣。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做秀才也要分時候,遇到敵兵來襲,還準備去擺事實,講道理,只能是自找死路!
這個層面的革命,馬克思稱之為“政治革命”。它是對舊政權的顛覆,對舊制度、舊秩序的破壞性摧毀,它是自下而上的力量崛起,是被壓迫、被奴役階級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而進行的暴力性的政治行動。
就這個意義上說,改革與革命是對立的,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兩種方式,不能把改革說成革命。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執政者為維系執政地位積極主動采取的變革方式;革命則是自下而上的,是執政者的執政地位被動受到沖擊而出現的變革方式。
對于執政者而言,要杜絕自下而上的革命的出現,就必須自上而下地主動改革。改革往往是被形勢所逼,沒有誰愿意舍棄舒適條件主動去改革,改變習以為常的工作習慣,但不改革不成,來自民眾的壓力使執政者不得不去改革。所以有人說,改革總是與革命進行賽跑,你不改革,我就來革命,革掉你的命。要保命,你就必須主動地改革。
政治革命有它的積極價值,它是推動人類社會走向更加公平和進步的動力。馬克思說得對,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中國的歷史無疑證明了這一點,在今天,任何人都不能否定中國革命的意義,都不能否認革命改變了20世紀以來中國的歷史航向,并奠定了今天繁榮的前提和基礎。
政治革命當然也有消極的一面,要看到它的兩面性。革命的目標總是好的,它是對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的向往,但革命手段的暴力、破壞、顛覆特質,決定了其有潛在的危險。如果控制不好,革命持續不斷地進行,必將給社會和個人帶來致命傷害。
革命實際上有兩層含義,“革”就是對舊制度、舊秩序、舊社會的革除、去除、摒棄,“命”即是對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的命制、建設、構造。如果只強調“革”而不注重“命”,忘記了“革”之后的“命”,用政治運動的方式解決一切問題,就會釋放出革命的暴力性和破壞性。不考慮革命之后的重建,不能設計出新的制度,打造出新的社會秩序,革命就只能像做了一場華麗的美夢,夢醒了,還是悲慘的現實。
馬上打江山,不能馬上治之。馬上打江山是很難,但更難的是下馬治江山。打下江山可靠暴風驟雨,畢其功于一役,治江山就需要綿綿細雨,澆灌萬物使其逐漸萌芽復蘇。一個是短期的活,靠前期積蓄力量;一個是長遠的活,靠后期苦心經營。
不能認為破字當頭,立就在其中。我們需要革命的行動,但不能把革命的方式原封不動地用在行動之后的建設上。該結束的還不結束,反而還要高歌猛進,肯定會出問題。
“文化大革命”的出現有許多原因,很重要一個方面就是繼續革命的思維作怪,革命成功后還在不斷搞革命,不斷搞政治運動、階級斗爭,似乎革命永無止境,階級斗爭沒有盡頭,必須持續地推進,才算是進步,結果必然帶來歷史的慘劇。
改革開放后的今天,我們從對革命的盲目迷信中走出來,卻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革命似乎迎來“偶像的黃昏”。有些人以改革來否定革命,認為改革的時代到了,革命就該放進歷史的博物館之中,就該塵封起來。有些人還在反思革命的名義下,質疑革命的合法性,污蔑革命,把革命看作為野蠻的游戲,把革命者的形象抹黑、矮化,極盡侮辱之能事。
講改革,不能割裂其與革命的關系,更不能翻開歷史的舊賬,給進步的革命潑上邪惡的污水。革命,本來是一個充滿進步、希望、積極、先進的詞匯,卻要在新的時代被無情地貶低、挖苦、諷刺,這是對歷史的極度不尊重,是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尊重歷史,必須尊重革命,尊重那些飽含理想信念的革命者,不能以自己的無恥去揣度革命者的偉大,以自己的卑鄙去侮辱革命者的崇高。
2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它中斷了本該中斷的政治革命,但它沒有斬斷歷史的傳承性,而是強調了改革對革命事業的傳承,它祛除掉的只是政治革命的手段,它還要完成政治革命的目標,完成革命未竟的事業。
有人宣稱后革命的時代開始,講必須告別革命,意思是明確的,就是不能再搞暴力,再搞政治運動,再以階級斗爭為綱。但這不能說“革命”這個詞本身就變成了貶義詞,革命的事業就不該繼續了。革命尚未結束,革命的理想還需要照進現實。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講清楚了革命與改革的關系,將兩者結合起來。它保留了革命美好的方面,延展了革命的含義。革命不再是暴力,不再是毫不留情地顛覆、割裂、對決,而變成了創造性地構建、補充、完善。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也賦予了改革以合法性、合理性、正當性,改革不是對革命的背離,而是對革命事業的重新謀劃,它讓忠誠于革命事業的人不至于失去目標,將智慧和力量用在改革上。這其中滿是政治智慧。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實際上還彰顯出革命的另外一種意蘊,或者說另一個層面的革命,馬克思稱之為“社會革命”。“社會革命”不是奪取政權的革命,而是對舊社會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根本變革,是社會的經濟關系、政治制度、文明方式、價值觀念的全面革新。
馬克思為什么要談這種革命,是因為他知道,推翻政權容易,全面改變社會形態難。中國封建王朝的變革就是如此,每一次似乎都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革命,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革命并沒有實現。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封建社會還是那個封建社會,只是換了皇帝,走了姓李的,來了姓趙的。
馬克思說過:只有社會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學的革命也必然以社會革命為依歸。政治革命在他看來只是通往社會革命的手段,社會革命才是依歸,才是終點站。
改革實際上就是“政治革命”之后的“社會革命”,是我國在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后,進行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變革。
為什么說我們還處新一輪的偉大斗爭中?答案就是我們還在進行社會革命,通過改革來實現社會的全面變革。我們的革命還沒有結束,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改革是一場革命,只要是革命,就需要革命的精神、革命的理想。革命教育、歷練了一代人,塑造出令人熱血沸騰的革命理想、革命精神,我們搞改革,也絕不能放棄,必須傳承。但改革不能只講革命精神,只談遠大理想,不考慮物質利益。正如鄧小平所言:
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我們曾經犯過這種“唯心論”的錯誤。“文化大革命”的理想目標是“人人皆為圣賢”“九億神州盡舜堯”,每個人都要“狠斗私字一閃念”。社會主義的“新人”似乎都不能再是凡人,不能再有物質利益、欲望誘惑,都是無私無欲、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人,都有置個人利益于不顧的獻身精神。
提倡崇高的革命精神當然沒有錯,但要求每一個人都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是不可能的。試圖用一種崇高的革命理想來動員廣大的人民群眾,用一種抹殺個人利益的宣傳維系整個國家的精神境界,注定是空想,只能維系一時,不能維系長久。因為這是道德上的拔苗助長,而道德的拔苗助長最后不會出現根正苗紅,只會根死苗忘。
今天依然要注意,在塑造道德模范,宣傳先進人物道德事跡,依靠榜樣力量推動社會道德進步時,不能為了使榜樣崇高而進行各種不切實際的包裝,搞得道德模范不像現實生活中的人,更像不食人間煙火的神。
過于理想化的宣傳,只會是雷聲大雨點小,它不會內化到個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中,反而會使個體在表面上談崇高理想、崇高道德,內心則是充滿懷疑的道德虛無主義。最終的結局必然是只有無法實現的崇高的道德口號,而沒有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行動。
人的現實存在離不開物質利益,理想社會和理想人格的建構,必須立足于不理想的社會、不理想的個人,也就是現實的社會、現實的個人。離開了人們生活的吃喝住穿,再好的社會道德理想都是妄談。
不能只有高大上的政治理想,而沒有務實的工作態度;不能只往上看,而不往下看;不能只會登高望遠,而不會穩健走路。改革必須直面現實,解決現實問題,必須面對現實的人,有自己正當物質利益的人。
3
改革要立足現實,而最根本的現實是當時中國生產力落后,很多人還處在貧窮狀態。諳熟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尊重歷史發展客觀規律,就應牢記生產力的基礎性地位。革命理想必須建立在生產力進步的基礎之上,不然的話,空談革命的理想,實際上恰恰遺忘了革命到底是為了什么。
鄧小平明確指出了,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歷史的發展來講是最根本的革命。不能看不到生產力方面的革命的重要性、根本性。他明確了革命歸根結底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打破發展生產力的障礙,掃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要素,使人們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使人的現實的需要得到滿足。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場革命,體現在改革與革命一樣,都尊重生產力的基礎性地位,都服務于解放生產力的任務。改革與革命,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革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為了解放生產力,都是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必要前提。
革命之后之所以還要改革,是因為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并不意味著生產力就能獲得一勞永逸的解放,生產力就能自然而然地持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也有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必須通過改革,克服它的缺陷,才能使生產力發展。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不僅僅存在發展生產力的問題,還存在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問題。
改革一定意義上說就是順應生產力發展的趨勢不斷解放生產力,通過解放生產力實現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改革就是要唯生產力馬首是瞻,只要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什么都可以干,什么都可以做。解放生產力只是改革的一個方面,發展生產力只是改革的一個目的,雖然是最根本的一個方面和目的,改革不止于此,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那它也很難說是一場革命。
改革是一場革命,能夠上升到革命的層次,說明改革不只是某個要素的改變,某個方面的改變,而是全方位的變革,是社會各個領域的變革。只有全方位的變革,才配得上“革命”兩字。
改革要解放生產力,就是要改掉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讓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讓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釋放出生產力發展的空間。這是所有改革的哲學邏輯,它也決定了改革本身是全方位的變革。
改革最顯著的表現是經濟體制的改革,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的改革又與政治體制改革同行,改革本身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
有不負責任的觀點認為,鄧小平只重視經濟改革,而忽略對政治體制改革的考量。實際上,鄧小平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號召開啟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并把政治體制改革放在了與經濟體制改革同樣的位置,甚至更重要的位置,那種認為鄧小平不注重政治改革的想法是站不住腳的。
除經濟政治體制之外,改革還涉及人們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等行為方式的變革,涉及人們的精神狀態和思想觀念的變革。它是社會結構各個要素、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深層次的社會變革,意味著經濟生活、政治環境、文化模式、社會秩序以及人的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習慣等方面的深刻變革。
改革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廣泛、深刻的大變革。它絕對不是修修補補就能實現的,之所以把改革稱之為革命,就是要強調改革的徹底性、艱巨性、綜合性、復雜性、長遠性,這是改革必須有的特性,必須強調的特質。
今天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依然需要領會“改革是一場革命”這個論斷的深意。它說明中國改革的目標是明確的,即完成革命的事業、解放的理想,真正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它也說明改革本身是全面的社會變革,是整個中國經濟政治等各方面體制以及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的全方位轉型。
它還說明,改革也是問題倒逼而產生,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必須去做的問題。正像人們鬧革命,是形勢所迫,是沒有辦法的抉擇,改革也是形勢使然,是不想去做也得去做的事情。它還同時說明,改革本身的難度是很大的,需要極大的智慧和勇氣,需要全盤考慮,銳意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