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導言:什么是改革

在今天,還有誰不知道“改革”呢?

改革是當代中國的關鍵詞。我們的生活與改革密切相關,我們不斷在講述改革的故事,不斷在評價改革的成敗得失。

改革似乎成為人人都在談的事情。很多人都可高談闊論一番,人人都是“麥克風”,觀點異彩紛呈,有人反對,有人支持,有人樂觀,有人懷疑,有人既不看好也不看衰,每個人好像都有自己的“一孔之見”。

改革似乎成為人人都在干的事情。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好像都變成改革的一部分。改革被泛化,單位有點風吹草動,有點跟以前的不同,都被鼓吹為“改革了”。正在進行什么樣的改革,接下來將如何改革,好像成為工作的“新常態”。

但,我們真的懂什么是“改革”嗎?

很多簡單的問題不能去深思,深思后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其實對這個問題知之甚少。就像你可以天天說做人應該怎么怎么樣,那個人品行敗壞不是人,但你卻很難講清楚究竟什么才是“人”,或者說“人”到底是什么。

越是熟悉的東西,越是信手拈來、脫口而出的東西,我們就越不會對它進行細細考究,就越失去了對它的“知情權”。我們對改革熟得不能再熟了,就越缺乏對改革進行深度的哲學追問,就越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改革?它從哪里來?它要到哪里去?

司空見慣的情況是,有的人說的是“改革”,其實做的只是“改變”。一個是“reform”,一個是“change”,其實不一樣,有些人傻傻分不清楚。有些人心知肚明,還把自己的“改變”說成是“改革”,因為他知道這樣能達到包裝、美化自己工作的效果。

改革與改變不同,不能把一點小小的變化,頭腦一熱的改變,當成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改革。沒有通盤考慮、運籌帷幄,就大言不慚地談改革,說自己在進行改革的事業,只會降低“改革”一詞的分量,說句不好聽的話,只會侮辱“改革”兩字。

改革需要整體的宏觀視野,超前的戰略思維,高明的哲學智慧,極大的政治勇氣,非一般人所能及,非常人所能理解。那些目光短淺,走一步算一步,從不進行辯證、戰略、創新思考的人,只配跟著形勢變化而狼狽地亦步亦趨、隨波逐流。

干一件大事,需要錘煉改革性思維,即一種全局性、戰略性、預見性的思維,一個人是如此,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我們需要建構改革哲學,搞清楚改革的邏輯,對改革進行深層次的追問和反思。

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功績不僅在于推動了當時改革的實踐,還在于他提供了可供今天改革借鑒的改革哲學,他清晰地展現了改革的思路邏輯,講清了什么是改革,也說明了為什么要改革,改革要往哪個方向去。

鄧小平關于改革的文獻,對于思考當代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依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啟迪意義。這本小冊子力求以點帶面,管中窺豹,發揮闡釋鄧小平的改革哲學及其當代價值。重讀鄧小平關于改革的經典文獻,必然能夠為新時期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論關照和重要遵循。

經典地位

“改革”是鄧小平1978年之后的文獻、講話、訪談中出現頻率最高也是最為重要的詞匯。據統計,《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卷共有文章179篇,其中直接以“改革”或“改革開放”為題的就有25篇,占到所有文章的14%,而涉及改革概念或改革內容的文章則有約140篇,占到80%左右。

這本小冊子立足但不完全局限于鄧小平的三篇經典文獻:《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是鄧小平1978年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實際上是緊接著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它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做好了鋪墊。

《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是鄧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該文對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構想,被認為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的綱領性文獻。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是鄧小平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南方幾個地方講話的要點,以“南方談話”著稱,它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一系列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了回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性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岭县| 伊吾县| 托克逊县| 星子县| 息烽县| 故城县| 会昌县| 昌宁县| 钟山县| 咸阳市| 辽宁省| 莱阳市| 铜梁县| 遵义市| 井研县| 崇阳县| 泸州市| 梓潼县| 桃源县| 韶山市| 佛坪县| 城固县| 周口市| 绥滨县| 牡丹江市| 南乐县| 高淳县| 四川省| 汤原县| 大竹县| 凌海市| 左贡县| 合肥市| 福泉市| 将乐县| 商洛市| 平乡县| 磴口县| 康马县| 呼伦贝尔市| 三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