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嶺南文化名家·紅線女
- 紅線女
- 2652字
- 2024-03-28 11:56:43
最初的“小燕紅”
從澳門到香港,路程不遠,但對于紅線女來說,可是第一次離開媽媽,離開兄弟姐妹,離開老家,真正意義上地離開了家!行李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只有七八件衣服而已,冬天穿的長棉袍早已遮不住膝蓋,又窄又瘦,但能擋擋寒氣。
拮據(jù)、寒酸、窘迫終無大礙,最讓紅線女惱火的是那一身讓人討嫌的疥癬。她也是被傳染上的。那次奉父親之命,與六哥回鄉(xiāng)下,參加阿嫂嫁女的慶典,在船上,她的鄰座就是一個手足都生滿疥癬的男客,臟兮兮的,讓人厭煩。她不幸被傳染了,于是戲班里的小女孩兒都不愿意搭理她,怕染上疥癬。
皮膚病治不好,沒辦法學戲。舅舅靚少佳從美國回來時,帶來一些消毒用的來蘇水。舅母何芙蓮用水稀釋后,往紅線女身上刷。這種癬很容易結(jié)痂,但不會好,一面結(jié)痂,一面流膿流水。舅母的刷子一刷,痂掉下來了,露出紅紅的嫩肉,血不斷地往外涌。來蘇水與血肉相遇,鉆心鉆肺的痛,痛得讓人想死。小姑娘忍不住,她跳,她在天井中亂跑,但就是不哭不喊不流淚……紅線女又一次經(jīng)受了非人的折磨!錢,錢,錢,又是錢!若是有錢,可以上醫(yī)院,可以找醫(yī)生,可以敷藥,慢慢調(diào)理,慢慢治愈。她又一次嘗到了沒錢的苦頭。
學戲演戲的生涯開始了。紅線女參加的第一個劇團就是舅父舅母挑班的“勝壽年”粵劇團,她的第一個藝名叫——小燕紅,這是舅父舅母起的。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xiàn)在海報上是排在最后一位。沒有這最后一名的“小燕紅”,就沒有紅腔、紅派、紅線女。小燕紅參演的第一出戲叫《六國大封相》,她登上的第一個舞臺就是澳門清平戲院的舞臺,也就是那年阿廉患瘧疾,母親為治病帶她去看戲,她突然渾身發(fā)冷,跑出劇場,遺憾沒能看成大老倌演出的那個舞臺。想不到一年后,她自己竟登上了這個舞臺,與舅父舅母這樣的大老倌同臺演出。紅線女扮演的第一個角色是手提宮燈的宮女,沒有一句唱詞和對白。這就是她的第一次粉墨登場。她真的是什么也不會,什么也不懂,她不知道什么叫化妝、涂底色、定妝、點唇、畫眉、勒頭、貼片子……這些對她來講都是第一次,她看著身邊的師傅和搭檔,學著她們的樣子往臉上涂抹,老師和小伙伴也會不時過來指點一下。讓她沒想到的是,臨上場前,竟然頭痛難忍,“哇哇”大吐……場上鑼鼓響起來了,不上也得上。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小燕紅居然能按照要求,像模像樣地演下來了。她先走到臺口,亮相,轉(zhuǎn)身,再向臺里走去,不慌不亂。沒經(jīng)過排練,只是上臺前說一說,又加上身體不適,竟然能演成這樣,丑小鴨注定是要吃這碗戲飯了。
引紅線女進門學戲的是她的舅母何芙蓮。按輩分紅線女應(yīng)喚她“細妗母”,何芙蓮年紀輕,“勝壽年”戲班的人都喚她“蓮姐”,她不喜歡紅線女叫她“師傅”,更不喜歡喊她“妗母”,她要紅線女和大家一樣,也稱她“蓮姐”。從此,小燕紅就在蓮姐的教導下開始了學戲演戲的生涯。
練功,演戲,伺候師傅,操持戲班眾位師兄師姐的吃喝,小燕紅就像個大丫頭,洗衣、煮飯、煲湯、做夜宵……什么活兒都干。晚上演戲,臺上若是出錯,被訓斥是正常的事,挨打也是有的,不過不很多。一次,在廣州灣(今湛江)演出《佳偶兵戎》,小燕紅進步很快,她已經(jīng)不僅僅是跑龍?zhí)祝菅诀呙废悖芘裁吹模_始演有名有姓的配角了。這次她演皇后,與皇帝有一段戲,劇情是皇帝、皇后歷盡磨難后得以重逢。小燕紅在臺上唱了許許多多,哭訴離別之苦,思念之情,謀劃如何除奸佞,如何復國等等,唱得很辛苦。回到后臺,經(jīng)過師傅蓮姐的廂位,師傅站了起來,狠狠地打了她一巴掌,什么也沒說。小姑娘嚇傻了,師傅從來沒發(fā)過這么大的脾氣,她忍不住哭了起來……戲還在演,沒有人勸她,安慰她。該她上場了,抹一把眼淚,仿佛剛才什么事都沒發(fā)生過,照樣往下演。
多少日子過去了,沒人告訴她哪里錯了,為什么錯了?小燕紅也不敢去問師傅,她問過師姐,得到的回答是:“自己想去。”舊時的戲班這種事很平常。沒人指點講解,小姑娘只能自己動腦子,她反反復復回想那天的演出,終于想明白了。那天演出的《佳偶兵戎》是一出“提綱戲”,也叫“幕表戲”,沒有固定的臺詞,只有場次和故事梗概,演出時,靠演員臨時編詞,即興發(fā)揮,需要唱時,出個手指頭,向“棚面”(也就是樂隊)示意。那天,和小燕紅唱對手戲的是老前輩歐陽儉,他飾演皇帝。當小燕紅唱了一段又一段,總不把唱遞過來,皇帝急了,他用袖子擋住觀眾的視線,低聲對皇后說:“收啦,該收啦!”小燕紅就是不知該如何收住,仍繼續(xù)往下唱。歐陽儉沒辦法,只得硬打斷皇后,自己唱了起來。觀眾也看出了破綻,他們覺得好玩又好笑,臺下亂哄哄的,有的說,有的笑,有的大聲喊叫……小燕紅想明白了,是自己粗心大意,怎么收腔,怎么把唱遞給對方,她都還沒弄清楚,就上臺演出,怎能不出亂子?
小燕紅明白了,演戲可不是鬧著玩的事,臺下有那么多觀眾,那么多雙眼睛看著自己,出一點錯都難逃眾人的眼睛,更難逃眾人之口,演得好與差,觀眾自有評說。她找樂隊請教該如何收腔?他們笑了起來,知道小姑娘在臺上鬧了笑話,吃了虧……笑過之后,他們給她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漸漸發(fā)現(xiàn),向老前輩請教,老先生很耐心,很愿意教她,向樂隊的師傅們請教,他們嘻嘻哈哈,熱熱鬧鬧,似不那么認真,但總能學到東西。
在臺上出了錯,從此,小燕紅對“幕表戲”有些怕。后來,老先生告訴她,要演好幕表戲,必須充實自己,肚子里有詞,那樣臺上才不慌。于是,她買了一本《古詩源》,有空就讀詩背詩。在大老倌的眼中,她不過是個“豆丁女”。但十三歲的小燕紅已經(jīng)開始慢慢學著用腦子想戲,用心思演戲。
一次,演出《粉碎姑蘇臺》,讓小燕紅很是興奮,原因是參加這次演出的都是一些大老倌,小燕紅的戲份不多,只是在吳王飲宴一場演一名歌姬,有六歌姬舞蹈,她僅僅是六歌姬之一。小燕紅只想怎么演得出色。演出前,小燕紅和幾位阿姐排練了兩次,無非是把戲曲傳統(tǒng)舞蹈動作“穿三角”“織壁”等走一走。在這段歌舞之中,小燕紅要唱一支曲子,是根據(jù)《鳳凰臺》曲牌填寫的新詞。小燕紅把詞背得滾瓜爛熟,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化妝時她還在哼曲子,反復琢磨。與大老倌同臺,讓小燕紅既興奮又緊張,沒想到的是一出場,她反而變得從容鎮(zhèn)靜起來,動作位置記得清清楚楚,不慌不亂,嗓音清亮甜美,干干凈凈,張弛得體,舒緩大方,引得四座皆驚。走進后臺,蓮姐看了她一眼,沒說什么。走過舅父靚少佳的身邊,小燕紅低頭而去,有人在她的頭上敲了一下,她停下腳步,抬起頭來一看,是舅父,他笑瞇瞇地看著自己,小燕紅與舅父的眼神相遇,她看到了平日很少講話,更是難得一笑的舅父靚少佳眼睛里滿滿的都是贊許與慈愛。
小燕紅覺得,舅舅在他頭上輕輕敲的那一下,是對她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