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明清新育成和歐美輸入的作物

明代中期繼續在長江流域的開發,在湖廣地區取得很大的成就。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盡管如此,由于人口的增長和自然災荒頻繁,許多地方“人稠地狹”,饑荒不斷。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和尋求更好的植物享受,一些學者致力于救荒植物的搜尋;另一方面,西方的地理大發現活動,促進了世界各地栽培作物的交流和傳播,尤其是美洲作物的外傳。在此形勢下,中國東南沿海的商人不斷設法將原產美洲大陸的高產作物如番薯、玉米引進;清以降,特別是經康乾將近七八十年的相對穩定局面后,農業生產和整個社會經濟都有較大的發展。與此同時,封建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嚴重的土地兼并下,大批農民因失去土地而淪為流民或游民。加上當時不恰當的人口政策,使得人口迅速增長從而加深了土地緊張的局面。

缺少土地的廣大貧苦農民為尋找活路,被迫背井離鄉,流亡遷徙。主要流向人口稀少、封建勢力相對薄弱的邊疆草原和廣大山區開墾荒地。新引進新植物對土地開墾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此前缺乏高產的山地和高寒區作物,這期間新進來的番薯、玉米和馬鈴薯等栽培作物,極大地改變了這種局面,使山地和草原、海島土地的承載能力顯著提升。這反過來又使人口不斷增多。

因此,從美洲引入的植物,對中國的糧食和蔬果的生產影響非常巨大。大到土地開發、人口增長,小到地方飲食特色的形成,處處都能看出其影響的印記。從縱的方面又顯示作物種類傳承變化的影響,橫的方面又顯示了世界各地物質文化的交融。

一、新培育或記述的作物種類

明初,朱橚組織人編寫的《救荒本草》中記述了不少新的經濟植物,有些后來成為栽培的作物,如苦瓜、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圖1-5)等。他的做法有不少人仿效,對中國栽培植物的開發有促進作用。

圖1-5 文冠果

進入明代以后,大白菜育種又取得了進一步的成就,優良品種難以勝數,成為全國除少數民族地區普遍栽培的蔬菜。與此同時,油菜也發展成為中國一類重要的油料作物。這期間還涌現出一種很好的木本油料植物,即油茶(Camellia oleifera),它原產中國南方福建、江西和湖南、廣西等省山區,其種子榨出來的油是優質的食用油。

二、美洲傳入的重要作物

明清期間,中國從南洋(東南亞)引入眾多美洲作物,對中國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華南沿海居民稱南洋為“番”,故從那兒引進的作物經常帶“番”字,其中包括番薯、番麥(玉米)、番豆(花生)、西番菊(向日葵)、番茄、番椒、番木瓜(Carica papaya)、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等等。美國人類學家勞費爾認為:“偉大的美洲的植物遷移,欲確定其步驟時,中國人的記載是最重要的,因沒有別的國家保存著農業上的事件和革新的記載,比中國更豐富更確切的。”(美)勞費爾:《新舊兩大陸間的植物遷移》, 《自然界》1931年第4期。

從明朝晚期開始,中國人口大量增加,各地普遍存在人口過多,耕地不足的問題。采集救荒植物畢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口食物不足的問題。而傳統的農作物的育種又沒有新的突破。形勢迫使人們著手尋求能更有效利用土地的高產作物。明晚期兩種重要的糧食作物番薯和玉米引進中國。大約在清前期的時候,另一種糧菜兼用作物馬鈴薯又引進中國。這三種作物具有抗寒、耐旱,高產、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而在中國迅速推廣,對中國糧食產量的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萬歷年間,福建華僑陳振龍從菲律賓引入番薯,在福州附近栽培成功。經引種者和地方官金學曾的推廣,番薯很快在福建普遍種植,較好地緩解了當地的糧食短缺狀況。閩南人為表彰福建巡撫金學曾推廣種植番薯之功,一度曾將番薯稱作“金薯”。

隨后福建人又將番薯引種到外省種植,經過不長時間的引種后,甘薯高產、易種、能有效利用旱地不和稻麥爭田,少病蟲害,可口富于營養的優點充分體現。這很快引起一些朝中大員的注意。權臣、農學專家徐光啟曾不遺余力宣揚種植番薯的種種好處。經過許多人的不懈努力,番薯很快在華東南推廣開來。不久又解決了在北方引種時,薯種的越冬問題,番薯的種植面積迅速增長,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20世紀中葉,番薯成為中國產量居第四位的糧食作物,在世界糧食生產中總產占第7位。2002年,中國番薯總產量1.2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85.9%。劉慶昌:《甘薯在我國糧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導報》2009年第4期。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馬鈴薯種植同樣發展迅速。2009年,全球馬鈴薯產量近3.3億噸,而中國當年栽培面積508萬頃,產量7328萬噸,約占世界總產量的22%。謝從華:《馬鈴薯產業的現狀與發展》,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玉米原產美洲墨西哥、秘魯一帶。它傳入中國比番薯還要早一些。16世紀中葉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廣東福建是引種玉米較早的地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中開始出現玉米圖。它引入后,發展很快。清代著名學者吳其濬指出:“玉黍蜀一種,于古無征,今遍種矣。”《云南志》曰:“御麥;陜、蜀、黔、湖皆曰包谷,山氓恃以為命。”同時指出:“《本草綱目》始入谷部,川陜兩湖凡山田皆種之,俗呼包谷。山農之糧,視為豐歉;釀酒磨粉,用均米麥;瓤煮以飼豕,稈干以供炊,無棄物”。這些記述表明,玉米在清代的時候已經是一種舉足輕重的糧食作物。

實際上,玉米傳進中國后,由于它的適應山區等水熱條件較差的土地種植,并且高產,因此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全國已有半數以上的省份種植了玉米。在清中期,隨著當時人口迅速增長,它在中國北方和中西部山區的種植面積擴展很快。如今中國是世界上玉米的主要生產國之一,在栽培面積和產量上僅次于美國。20世紀中葉起,它在中國是一種重要性僅次于水稻和小麥的糧食作物。到2011年,中國玉米總產量為1.9175億噸,中華糧網:《2012年中國玉米產量水平回顧與展望》。超過了小麥,位居谷物生產的第二位。

番薯和馬鈴薯以及后來引進的蕉芋和木薯,對中國的淀粉生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很好地改善了中國的副食供應情況。花生和向日葵從明中晚期傳入中國后,成為重要的油料作物。它們的果實還常被用作休閑小吃。另外,煙草的引進,對中國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清時期,美洲輸入的蔬菜作物很多,其中在蔬菜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包括結球甘藍、球莖甘藍(苤藍)、花椰菜、番茄(西紅柿 圖1-6)和辣椒。它們在豐富國人的生活享受和改善營養狀況方面,成效顯著。其中番茄和辣椒對國人的飲食影響巨大,前者是中國普遍栽培的蔬菜作物,無論生食、涼拌、炒食都深受國人喜愛,后者是中西部地區最重要的調料和蔬菜作物之一。那一時期,引入的新水果種類繁多,包括菠蘿、番荔枝、番木瓜、西番蓮(Passiflora caerulea)、鱷梨(Persea americana)和歐美輸入的西洋蘋果。其中西洋蘋果已經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果樹,菠蘿則成為中國主要的熱帶水果之一。

圖1-6 番茄

三、引進作物玉米等對人口和環境的影響

前面提到,明末的時候,中國已經出現了人多地少的嚴重問題。在清初的時候,康熙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圣世滋丁,永不加賦”,其子雍正又進一步制定了“攤丁入畝”的稅賦政策。經過康乾時期社會比較穩定的近百年后,人口迅速增多。很多農民因家鄉沒有土地,進入深山老林墾殖。

在山區出現大量的流動窮人,到深林以開墾荒地種植玉米、甘薯為生。這些在山地搭棚開荒的流民被稱作“棚民”。他們伐木、燒荒等掠奪式墾荒昨夜,雖然短期解決了吃飯問題,造成環境破壞的后果卻非常嚴重。

同治《宜昌府志·雜載》有:湖北宜昌地區,“入山承墾者眾,老林初開,包谷不糞而獲。……迨耕種日久,肥土雨潦洗凈,糞種亦不能多獲者,往時人煙輳集之處,今皆荒廢”。而道光《徽州府志·營建志·水利》則記載:安徽的徽州等地,“自皖民開種包蘆以來,沙土傾瀉溪竭,填塞河流,絕水利之源。”(卷四之二)。清晚期方志,這類的記載不少。

清代長江上游的墾荒后果非常嚴重。著名學者魏源在《湖廣水利論》中沉痛地寫道:長江“數十年來,告災不輟,大湖南北,漂田舍、浸城市、請賑緩征無虛歲,幾與河防同患。”原因在于:“湖廣無業游民多遷黔、粵、川、陜交界,刀耕火種。雖蠶叢峻嶺,老林邃谷,無土不墾,無門不辟”(清)魏源:《魏源全集·古微堂外集》(第12冊)卷6,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365頁。。長江的水患與黃河同樣嚴重,不難看出問題的可怕。實際上,正如前人給我們留下豐富的物質遺產一樣,明清以來的人口、環境問題也給我們留下沉重的歷史包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西市| 逊克县| 博野县| 石渠县| 苏尼特右旗| 开鲁县| 黄梅县| 雷波县| 马龙县| 宣化县| 苏州市| 霍邱县| 崇阳县| 绥滨县| 鄱阳县| 玉山县| 汝南县| 施秉县| 延长县| 沁源县| 涞源县| 崇礼县| 宁陕县| 永寿县| 铅山县| 体育| 屯门区| 马关县| 泌阳县| 喀喇沁旗| 永康市| 洮南市| 西青区| 惠水县| 巢湖市| 黄大仙区| 井冈山市| 沙坪坝区| 林州市| 博湖县| 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