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llo,三角
- 蘇嘉威文 何凱桀繪
- 1954字
- 2024-03-28 11:52:41
|三角的山丘因形得名
劉禹錫早在千年前說過:“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三角鎮內最高的山丘只有77米,但三角山丘的名字和分布也是極有特色的。鯉魚山、馬山、虎山、金山、騎龍山等,都是因形得名,可以串連成“在鯉魚山騎馬、溜虎、挖金、騎龍”一句話,為小時候的我增添了很多練習記憶的樂趣。
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雄偉如白賴山、鯉魚山、馬山和獨崗山,近年都因為城市建設或被開辟、或被爆破,早已不復當年神勇。當大沙坦重新變得平坦,千百年來因地殼運動而形成的山丘不再雄偉,人們才懂得山丘對于一個鎮區的重要性。于是,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三角的山丘或像鯉魚山一樣迎來復綠,或像三角山公園一樣迎來改造而煥發生機,“在鯉魚山騎馬、溜虎、挖金、騎龍”的愿望可以成真了。
白賴山有個好聽的別名叫“觀音山”,皆因山上有一塊長方形的大石頭,傳說是觀音菩薩的睡床。遺憾的是,這座山的絕大部分在20世紀70年代已被石場爆破運走,如今只剩下西邊的砂黏土部分。
鯉魚山在白賴山西邊,因形狀像肚皮朝天的鯉魚而得名,雖然海拔只有77米,足以成為三角鎮的“凌絕頂”。20世紀50年代,三角在這里開辦了石場,久而久之也落得個大部分山體被挖的結局,不過從遠處看,依稀還能看到鯉魚的外形。
馬山在白賴山的西面偏南處,從上往下看,大致可以看出朝南的馬頭、朝北的馬尾以及居中的馬鞍。只是這里同樣成了采石場,20世紀的修路工程也讓這匹“馬”一分為二。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三座山峰所在的地方仍是一片汪洋,水產豐盛,吸引不少漁民前來捕魚,其間的一座小島成為眾多漁民歇息的地方。有一天,一只鯉魚精突然造訪這片水域,擁有尖利牙齒和肥大肚腩的鯉魚精沒有帶來興旺,反倒在海底興風作浪,不少出海捕魚的漁民不幸成為它的口糧。幸存的漁民紛紛驅船前往小島避難,但島上只有嶙峋怪石,缺乏淡水和食物的窘境讓漁民們飽受煎熬。
不知過了多久,觀音菩薩云游至此,化身漁民登陸小島,坐在一塊大石上休息。半夜時分,鯉魚精再次興風作浪,海上電閃雷鳴,觀音為保護島上漁民,現出真身,以法力鎮壓。鯉魚精大敗,沉入海底。黎明到來的時候,恢復平靜的海面浮起一條鯉魚,肚子鮮血直涌,染紅了大片海水。觀音召喚南海龍王,責備其疏于管理,縱容鯉魚精作惡。南海龍王懊悔不已,命兒子小龍馬守護這片水域,防止外來妖怪再次作惡。從那以后,這片海域恢復了平靜,越來越多人前來定居,這片土地日益繁華。
于是,觀音菩薩歇息過的那塊大石就變成了觀音山(白賴山),海面上浮起的鯉魚便成了鯉魚山,而守護水域的小龍馬則化身成為馬山。
鯉魚山的神秘傳說




金山和馬山只相隔一個水塘,它并不是因為出產金礦而得名,而是因為山頂呈金字塔頂尖。
騎龍山和虎山的名字都十分霸氣。騎龍山接金山往西延伸三百多米轉北,再往東與鯉魚山相對接,外形像是翻騰的龍身。虎山則是三角最西面的山丘,外形像躺臥的老虎。
花果山位于騎龍山的西邊,里面沒有居住著美猴王,倒是可能住著對水果垂涎三尺的小精靈。這里土壤十分肥沃,適合種植各類花果,因而得名“花果山”。
花果山西側凸出來的山體有著另外的名字——大石山。據說早在460年前,大石山的南面就有人居住,是較早定居三角的人家。
小團范山因與黃圃鎮的團范山相接而得名,由于外形像田螺,三角人也稱之為“螺山”。
奶奶在屋檐下喝著黃皮葉煲成的茶水,坐在搖椅上,不急不慢地同我說起了另一個故事。
一天,家住沙欄小團范山邊的老漁夫和老伴一同出海捕魚。漁船上,老漁夫負責撒漁網捕魚,老伴負責擺渡。當他們的漁船駛入三丫海口時,天氣大變,風浪大作。不久,水面出現一個漩渦,一條銀色的大鯉魚從水面躍出,大有隱天蔽日之勢。老漁民沒有被嚇到,反而抓緊機會撒開漁網。他想著,如果將這“大個子”捕獲,就可以衣食無憂了。
老漁夫潛入水中,發現水下有個極大的洞穴。他情不自禁往洞穴走去。突然一陣強光掃過,老漁夫不由得閉上雙眼,當他再次睜開眼睛,驚訝地發現洞內躺著一個身穿彩色衣裳的姑娘,面容姣好,雙腿處卻是銀光閃閃的魚尾。老漁夫沒被碩大的鯉魚嚇著,反倒是被這條美人魚嚇得不輕,趕緊浮上水面,爬上漁船,將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告訴老伴。兩口子認為這位姑娘就是白鯉娘娘,是守護此地的神靈,不可褻瀆。
后來,這成了當地廣為流傳的一個神話故事。不少漁民聽說后,為求庇佑,每逢農歷初一、十五,都以香燭、糕點供奉拜祭白鯉娘娘。說來也奇怪,白鯉娘娘“現身”后,附近地區每年都風調雨順,人們紛紛遷居此處,這里越來越興旺。
為了留住白鯉娘娘,不讓她回到大海深處,附近村民便在白鯉口附近用沙土和竹杉筑起了堤圍,稱之為“沙攔”,意為用沙土攔起。漸漸地,“沙攔”囊括的區域范圍擴大到光明片、蟠龍片和結民片等地方,這些后來被稱為“沙欄地帶”(“欄”與“攔”同音)的地方,如傳說那樣,得到白鯉娘娘“庇佑”,成為三角鎮內物產豐盈、風調雨順的有名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