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友善價值觀培育研究
- 江傳月
- 3512字
- 2024-03-28 12:06:17
一、友善價值觀的內涵
友善的本義是指像朋友一樣的友好和親近。自2001年友善首次被納入公民基本道德規范,2012年友善進一步提升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后,學術界開始對其內涵和外延進行不同的解讀。有學者認為,友善是謙敬禮讓、志同道合、攜手奮進、幫扶互助、關愛自然、珍惜資源;有學者認為友善可以理解為以誠相待、與人為善、助人為樂;還有學者指出友善的涵義在于尊重和寬容;等等。根據上文對友善的客體分析,這里從對他人和對自然兩個角度進行闡釋。
(一)對他人的友善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友善”,是基于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熱愛而在公共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對他人的尊重、寬容、關愛和幫助的道德素養。友善價值觀的內容包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欣賞他人、關愛他人五個方面。
1.尊重他人
友善價值觀就對他人而言,首先包含著尊重他人的意思。尊重是社會成員之間相處的一種最為基本的要求,是順利開展工作、建立良好社交關系的基石。尊重他人,有利于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增進友誼,促進發展,取得成功。人雖然有年齡、性別、外貌、職業、種族等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而真正意義上的尊重,是以社會的平等、公正為基礎的,其基本內涵在于承認人格的平等性和對等性,即承認他人是與自己一樣的獨立個體,有著與自己一樣重要的各種情感和價值訴求。正如康德所指出的,人要尊重他人,首先要把他人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從根本上、人與人的價值上確立尊重他人的地位。
就當下社會而言,在同一個社會體系中的合作共生是人與人之間最為基本的存在狀態。人與人之間雖然可能未曾謀面,但卻以各種方式在社會生活中相互合作,而且公民個體也正是在這種合作與共生中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期待的。故而,不論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何種角色,處于何種社會地位,公民之間都必須學會相互尊重。故而,尊重是公民之間友善相處的最為基本的前提。
當下的中國社會已為實現個體之間的尊重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因為中國是社會主義社會,階級對抗已經缺乏根本性的制度基礎,社會矛盾更多地體現為非對抗性的性質,建設共同富裕的和諧社會已成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目標,每個人都是目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成為人際關系的基調和主流。這就為實現公民之間的相互尊重提供了可能。
尊重他人不僅包括尊重自己的長輩,還包括尊重陌生人。這種尊重不只是形式上的尊重,更是內心的尊重。
2.理解他人
人的本質具有差異性和多樣性,要求我們理解他人。理解他人,要求我們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而不是一味地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事件,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他人身上。孟子說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所謂的惻隱之心,說的是人們都有理解、體諒別人的感情,特別是在他人遭受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說:“人在心中應該設身處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們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們更值得同情的人。”理解他人就在于能以同情心替他人著想,學會換位思考。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會面臨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糾葛,而利益的對立必然引發人際間的矛盾和沖突,這個時候如果能以理解他人的姿態對待之,跳出自己的思維圈子而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樣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使問題迎刃而解。當我們學著理解他人時,不僅能使他人感受到溫暖,得到對方的尊重與理解,而且對于自身也是一種修煉與提升。
3.包容他人
友善意味著包容他人。友善不僅包含善待趣味相投、關系良好的人,而且包含善待和包容與自己不同甚至小有過失的人。人的個性和興趣愛好不盡相同,但應該而且可以相互友好對待。即使偶爾被他人冒犯,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犯錯是人所難免的。不是所有的傷害都是蓄謀已久、有意為之的,有時別人由于考慮不周,或粗疏大意,一時閃失,造成失誤,給自己帶來不便甚至造成損失。對人家的偶然失誤、一時閃失,要寬容,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得理不饒人。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性,越是共生互助便越能彰顯人性的完美,同時也會使人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
一方面,對于社會主義社會而言,由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人與人之間不存在根本性的利益沖突,所以社會生活中的大量矛盾都屬于非對抗性的矛盾,更不是什么你死我活的斗爭。因此,人與人之間應該可以做到相互寬容。
另一方面,就中國當下社會而言,強調寬容有著較強的現實針對性。近年來,隨著社會結構的日趨復雜化,在現實生活中,因社會交往而產生矛盾已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現象。因此,如何正確處理人際矛盾就成了極為重要的話題。
現代公民社會中,公共空間比起傳統社會來肯定是更大了,進入社會交往范圍的人也更多了,因此更需要包容。當然,包容不意味著盲目遷就,更不是姑息養奸,對道德敗壞的人,不在包容之列。
人生在世,會碰到許許多多來自別人的“對不起”。在公共汽車上,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腳;在一個集體中,有人出于不那么高尚的理由,說了一些對不起你的話,甚至做了一些對不起你的事。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寬容,像容忍自己一樣去容忍別人,學會將心比心,主動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處理問題,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求全責備,學會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來自別人的“對不起”,而不能針尖對麥芒,更不可冤冤相報。人際交往、待人處事,如果沒有了寬容,就失去了人之初中最重要的“善”。寬容也是衡量一個人道德境界的尺碼。當與別人產生矛盾時,每個人都應努力地化干戈為玉帛。以牙還牙、睚眥必報的態度,不利于人際關系和社會的和諧。
寬容就是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理解人家的難處,不與之計較。不因個人利益而斤斤計較,更不能睚眥必報,要原諒別人的過錯與不足,得饒人處且饒人,用積極的態度化解糾紛。
包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境界。法國著名詩人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中國則用“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來夸獎寬容他人。
4.欣賞他人
欣賞是善于發現他人的優點,并賞識他。欣賞是友善價值觀中的較高層次。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種優秀的品質,只是常常沒有被人發現。對于那些美好的德行,我們應該加以贊賞和學習,正如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稱贊。欣賞他人,不僅使他人更加自信,也會令自己感受幸福。欣賞他人,作為友善價值觀的內容,體現的是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善于欣賞他人的人,往往就是那些懂得虛心接納別人的人。欣賞他人,并非單單夸贊,還要去學習他人的長處,完善自我。欣賞他人的人能夠在欣賞過程中學習和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因而自己也更容易成功。正如費孝通所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這就是欣賞的態度。如果我們不善于欣賞他人,認為他人不如自己,久而久之就會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境地。
5.關愛他人
每個人都是社會生活中的個體,彼此之間仿佛沒有任何關系,但就是這些個體共同構成了社會,共同參與社會生活,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俗話說“五百年的回眸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相逢便是緣分。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給予與付出的同時,我們的內心也會得到慰藉和快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相互的,要想得到他人的關愛,首先我們要學會付出關愛。關愛他人,也是在關愛自己。只有關愛了他人,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會得到回報。
關愛不是憐憫,更不是同情,而是快樂地以一己之力助他人成長,并讓受助人也感到快樂。助人就是要激發自己的惻隱和同情之心,與他人產生共同的情感意識,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自愿的行為。助人為樂是高尚的人的基本標志,是能夠設身處地地給予別人熱情而真誠的幫助和關懷,在別人遇到困難時,及時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力所能及地給予他們真誠的幫助。
(二)對自然的友善
友善價值觀并不僅僅適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也適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
1.關愛動植物
地球生態系統是一個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所有的動植物都是地球這一“整體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都參與了生態進化的過程,并且具有它們適合環境的優越性和追求自己生存的目的性,而人類作為自然進化中最晚出現的成員,其優越性是建立在生物進化基礎上的。因此,人類應該關愛動植物,平等地對待動植物,尊重它們的自然生存權利。
2.保護生態環境
地球生態系統作為一個自組織系統,雖然在遭受破壞后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有限度的。破壞一旦超出限度,地球生態系統就會出現危機,最終會殃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體的生存和發展。因此,要保護生態環境,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整合性和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