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文物:為何旅游都要下車看廟
- 生活的文化和文化的生活
- 陳慧
- 3256字
- 2020-10-28 16:53:25
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須是由人類創造的,或者與人類活動有關;第二,必須是成為歷史的過去,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
孩子逐漸大了,我每年會抽空帶她出外旅游。幼時她并不太在意去別的城市干什么,只覺得換個地方坐車、住酒店,吃東西很新鮮。到了小學,她就生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么我們去到哪里,都要去看一些很古老的景點?”這倒把我問住了。
孩子所理解的很古老的景點,應該就是我們平常所指的文物單位或歷史遺址。去一個城市旅游,看當地的博物館、文物單位或歷史遺址,確實是必選項。說得簡單粗暴點,就是上車可以不睡覺,但下車后人人都看廟。本以為小學生只會問點具象問題,沒想到竟一針見血,問了個提綱挈領的“硬核”。怎么回答孩子的問題?這還真不是一兩句話能講完的事兒。
“我們去別的地方旅游,希望看到那里的人是怎么樣生活的,那些曾經在這個地方,但已逝去的古代人,他們又是怎么樣生活的。現在人的生活和我們差不多,但古代人的生活我們看不到,只能通過文物來了解他們的文化。”這是我思考后對還是小學生的孩子所作出的解釋。
幸好,她似懂非懂地接受了,并沒有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萬一孩子再問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物、為什么要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我可能舌頭打結也講不清楚了。
為了更好地引起孩子“下車看廟”的興趣,在之后的旅行,我都會提前一段時間告知她目的地,然后為她尋找一兩本與旅行地點相關的書籍,例如韓國出版的歷史探險漫畫書系列《×××尋寶記》。一個國家或城市里的重要文化知識點、文物都因“尋寶”而被串起來,輕松的文字配上漫畫,常常讓女兒看得哈哈大笑,又對目的地心生向往。
讀五年級的時候,她跟我們去埃及,出發前已把《埃及尋寶記》反復看了兩三遍。在進法老的墓道時,兩邊墻上畫滿了壁畫,但沒有人講解這些圖畫的意義。“這畫的都是什么呀?人還是動物?”同行的一位游客不禁自問。“這個是拉,最大的神。這是安努力比斯,死亡之神。”女兒隨口的回答讓我和擠在周邊的游客們都驚訝地看著她。“這些書里都畫了,每個神的模樣不一樣,他們管理的職能也不一樣。”孩子生怕我不信,還趕緊指著壁畫里的幾個神給我介紹。
經過這事后,以后無論去哪里旅行,孩子都要求我提前告知她地點、行程,自己先去找相關的書看,而且出游時必須把這些書背上。
1.去看古人怎樣在生活中吃喝玩樂
“下車看廟”就是看文物的簡稱,有的人看在眼里的是物化外形,而有的人看到的是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這些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按年份長短、藝術水平高低、學術價值高低等不同情況,現存文物主要分為一、二、三級。這個實物可以是很多不同的內容,如玉器、陶器、瓷器、銅器、金銀器、石刻磚瓦、書法繪畫、甲骨、符牌印章、貨幣、牙雕、竹雕、漆器、琺瑯、織繡、古籍善本、碑帖拓本、武器。別被名單中那些“高大上”的說法嚇著,轉換為現代說法,就是古人平時的生活用品、休閑娛樂技藝,以及各種書籍、會議文件。只是因為這些東西年代久遠,如今能發掘到的少之又少,所以歷史價值高了。
這些文物除了擺出來給現代人參觀,還有什么用?“彼之珍寶,吾之草芥。吾之砒霜,彼之甘露。”斯人已去,沒法開口講述當年,我們只能從這些物件中窺視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例如甲骨,對現代普通人來說也許只是一塊被刻了符號的獸骨;對當時的古人來說是他們的生活指南。但對于研究學者來說,這就是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商代中國文字已有較完整的一套體系的實物證據。除此之外,還證明了那時的中國人已在關注、思考這個世界的天文、地理等現象。
2.跟考古專家去看大墓
我們不僅可在文物中發現古人生活的蛛絲馬跡,在文物中總結推斷出人類文化文明的發展進程,還能根據每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倒過來推斷或證實一些文物的真偽,或為其斷代。如一些電視臺的鑒寶節目,雖然是文化類節目,卻有眾多老百姓熱情參與,抱著傳家寶而來。專家的水平有高低,傳家寶也有真假,但在這個過程中,真的能學到不少文化知識。許多時候,專家鑒定一件文物的真假或價值,都要參考同一時期的文化。鑒寶現場我沒去過,但跟專家去古墓現場勘查倒有一次。
可能是盜墓筆記類的小說看多了,我總覺得每個古墓里都會有未破的機關等待我們去觸動。不是每一座古墓,都被列為文物。想要位列“文物”,得經專家考證年代、規模、等級、是否稀缺等一系列內容。近年,國家重視文物保護,于是許多地方政府會對自己轄區內的一些重要歷史遺跡做測評,看是否屬重要文物。一次聽說政府請了一位大學考古系專家對某條村里已被列為文物的大墓重新評估,于是我連忙跟去湊熱鬧。
這座城市宋代才設縣,且許多土地是后期的淤泥沖積而成,因此,一直以來就沒有什么重要的歷史文物。去之前我上網查了一下當地政府對外公布的關于大墓的宣傳資料。這是一處明代古墓葬,除了占地面積等,還有“依山勢呈梯形,分四層建筑。墓冢及外圍檐墻均用紅砂巖砌筑,每層墓地兩側檐墻角上都飾有石雕麒麟。檐墻之間設拜臺,共四級,中間兩級用雕有琴、棋、書、畫的石板砌成臺基”等描述。
專家到了現場,掏出激光尺,前前后后勘察了一番。從形制上看,該墓也確是明代,對于一個僅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城市來說,明代文物已是久遠之物。重要判斷完成,專家就開始細看墓前的碑文、墓臺等,助手則在一旁記下他所說的一些專業術語,如“祥云拱月紋飾”等。大墓分四級,每兩級中間有臺基,上面還有一些紋飾,但因年代久遠,現在已無法看出當初是什么紋飾。專家只讓助手記下“紋飾不明”。看過政府宣傳資料的我趕緊提示:“資料里說這是琴、棋、書、畫。”專家又認真看了一眼那些已經被歲月沖刷的石板,搖了搖頭:“肯定不是。”
“那是什么?”不甘心的我又問。“不知道是什么,但肯定不是琴、棋、書、畫。”專家輕松又不像是開玩笑的回答讓我很是驚訝。在看不清是什么紋飾的情況下,為什么他能篤定上面的紋飾不是琴、棋、書、畫?
對于我這種一問到底的考古“小白”,專家解釋道:“以琴、棋、書、畫作為紋飾的這種風氣是清朝才開始的。清朝的審美已漸漸向具象發展,描畫的多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或物。而明朝的紋飾和審美風格不一樣,許多時候出現的紋飾并不是具象的,而是一些抽象的、經過提煉的形象。經各種測定,這個墓是明代墓無疑,所以這些紋飾就算已看不清,但絕對不是清朝才時興的琴、棋、書、畫。”
3.讓后世考古學者犯難
專家的這一番解釋,立即讓我有種渙爾冰開的感覺。文物是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其行徑范圍也必須與當時的文化相印證。有時在鑒寶節目中,也常會聽到一些專家說某件寶物不符合其年代特征。我曾突發奇想,如今社會上,驚世駭俗的年輕人不少,這會不會讓后世專家在考古斷代上犯難?
例如某個現代年輕人的性格多元,有時候穿的服裝與現今潮流不同,甚至是新奇到讓人目瞪口呆。那N年后,這件衣服要是出土了,會不會讓后世的專家認為不是這個年代的服飾?還有一次,某同事對于家門口附近新開的一家飲料店的名字頗有意見。那是一間叫“喪茶”的奶茶飲品連鎖店。店開后,她兒子天天吵著要去買飲料。現在年輕人所說的“喪”,很多時候只是指情緒、運氣不好或垂頭喪氣,并不是老一輩人傳統文化中所指的“有人去世”。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吉利,一般對死亡等悲傷的事情都較隱晦。喝飲料應該是一件開心的事,“喪茶”確實讓許多傳統文化觀念較深的人難以接受。因此,同事覺得家門口附近開了間這樣名字的店,看著就不舒服。這種不舒服,其實是無法接受這種與傳統文化觀念相沖突的年輕人的文化。若后世專家考古發現了這種飲料,會對斷代犯難嗎?
轉念一想,我這想法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在變,它也會變。這些與現在認為的傳統文化觀念沖突的事物出現,而且還不會被強制,本身就是這個社會多元文化的體現。隨著網絡聯通、中西交匯,加上不同年齡層人群表達個性的多渠道,這個社會的文化也在創新變化。至于現代的文化,你和我都是創造者,后世的考古專家也自有其那個時代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