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玄奘之路:玄奘看見的世界
- 張安福 黨琳
- 2063字
- 2020-10-28 15:18:20
玄奘在中國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從小說到影視,他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從印度帶回的佛經極大地豐富了中原的佛教文化,他舍身求法、砥礪前行的忘我精神,也不斷激勵著后世無數僧侶不遠萬里赴印度求法。
隋文帝仁壽二年(602),玄奘生于洛陽偃師緱氏鎮,少年失孤,11歲跟隨兄長長捷法師在洛陽凈土寺學習,后被破格允許剃度出家。他年少聰慧,很快在眾僧侶中脫穎而出。隋末時局動亂,兄弟二人繼續潛修佛法的愿望遭受了劇烈的沖擊,于是在洛陽與長安之間輾轉。后來,兄弟二人前往局勢相對穩定的蜀地,在那里待了數年時間,成為杰出的佛教人才。長捷法師留在了四川,而不滿現狀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希望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當時李唐國祚已定9年有余,長安聚集了來自各國的僧人,其中就有很多來自佛教發祥地——印度。玄奘在長安結識了印度高僧,在相互切磋中,中原佛教經典帶給了他更多的迷茫與困惑,于是他決定西行,前往佛教的發祥地印度,求佛證道。
玄奘一心西行的想法受到了諸多阻礙。當時西突厥的勢力非常強大,有幾次兵鋒直逼長安,京城戒嚴,居民不可隨意出入。玄奘聯合了眾位僧人上書朝廷,希望允許他們前往印度,未獲準許。其他僧人陸續放棄了前往印度的念想,只有玄奘的渴望愈來愈強。或許是得天之所助,不幸與幸運在同一時間上演,唐貞觀元年(627),長安遭遇霜災,顆粒無收,朝廷允許災民外出逃荒,于是,玄奘混在難民中,成功離開了長安城。
玄奘自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偷渡玉門關,越過了莫賀延磧,九死一生,進入伊吾。從伊吾連夜前往高昌,結識了對他情深義重的高昌王麴文泰。從高昌國開始西行后,玄奘的路程較為順利。他從別迭里山口翻越天山支脈凌山,沿熱海道前往碎葉,拜見了與唐朝交好不久的西突厥統葉護可汗。穿過西突厥統治范圍下的眾多中亞諸國,翻過興都庫什山,進入北印度,從此開始了在印度長達10余年的求學之旅。唐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長安,曾經偷渡越境、憂心忡忡的苦行僧受到了朝野上下的熱情歡迎。當時,20匹馬依次踏入長安城,分別負載著657部手書梵語經文,又有佛陀塑像、畫像及150枚佛陀真身舍利,供世人觀賞。長安城內人山人海,喜樂歡奏,甚至于寺院內的一棵松樹由玄奘啟程西行的“西向傾斜”變為“樹身連同枝葉轉而向東”,這是頗令人稱奇的。
玄奘的命運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邁向了一位出家人最輝煌的時期。玄奘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禮遇和恩寵,太宗極力勸說玄奘還俗,輔佐朝政。以玄奘對西域、中亞、印度諸國的了解,他完全可以在西域的治理上作出一番貢獻,而此時也正是大唐帝國將目光投向西方的重要時期。僅僅在5年之前,唐太宗派遣大將侯君集滅高昌,玄奘當年結拜的兄弟麴文泰在強兵壓境之際病發身亡。唐朝占領高昌之后,設置西州、庭州,隨后置安西都戶府于交河城,展開了治理西域的藍圖。開始了對西域的治理。玄奘自西域歸來,恰好為唐太宗進一步了解西域提供了翔實可信的情報,這也就是太宗要求玄奘將西域諸事記載下來的原因。在弟子辯機的協助下,玄奘完成了10萬余字的《大唐西域記》。
玄奘拒絕了太宗勸他還俗的要求,希望皇帝可以提供庇護,讓他完成佛經的翻譯,將佛教不斷擴大傳播和影響范圍。出于籠絡和統治的需要,太宗答應了玄奘的請求。此后,在將近20年的時間里,玄奘以一位出家人的身份不得不游走于政治權力的邊緣,這種尷尬的處境一直伴隨著他經歷了太宗的辭世、高宗的繼位,直至在玉華宮寂寞圓寂。
歷史沒有對玄奘后期在皇權與信仰交織的困境中做出評論,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玄奘的記載、奇聞逸事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玄奘晚年的悲情色彩。事實上,人們熱衷于將目光聚集在玄奘輝煌的前半生,無論是佛教的發展,還是關于西域諸國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的記載和傳播,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玄奘的經歷是當時關于西域歷史最為重要的信息,無論是《大唐西域記》,還是玄奘圓寂后由弟子們撰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都是當時較為詳細地記載西域歷史地理的資料,不僅將遙遠的西域諸國情況帶到了中原,還讓世人得以了解中亞以及印度的地理風貌、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到今天,更是填補了7世紀印度歷史的記載。有學者認為“印度欠玄奘的太多了”,古代印度少有修史的傳統,近代以來,印度那爛陀寺的考古依靠玄奘的記載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大唐西域記》也成為今天學者研究印度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歷史上,為信仰舍身的事跡總能鼓舞人心。東來的佛教傳播者,比如隨 “白馬馱經”而來的攝摩騰,游歷天竺、轉至姑臧的曇無讖,以及滯留涼州17年,最終來到長安組建了第一座大型譯經場所的鳩摩羅什等,將佛教的種子撒到了廣闊的中原大地。西行的人群也熙熙攘攘,既有蔡愔、秦景、宋云等受朝廷委派之人,也有自發西行的朱士行、法顯、玄奘等,西行取經又何嘗不是一次影響巨大,足以改變人生的深刻體驗!
時至今天,“玄奘之路”仍然被世人銘記,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玄奘之路”其實與絲綢之路是重合的,這條路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宗教傳播的意義。從長安到印度,數萬里的行程,披星戴月,翻山越嶺,這是一條艱難的路,一條勇敢的路,一條不屈不撓、堅忍頑強的東西方交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