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話說英石
  • 朱章友
  • 2220字
  • 2024-03-28 11:43:01

皺瘦有骨話英石

◎俞瑩

前不久,廣東省英德市政協十一屆十八次常委會審議通過2016年工作要點,“傳承英德文化、加強文史工作”位列其中,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開展米芾與英石文化研究。

北宋神宗熙寧年間,書畫家米芾曾經做過兩年浛洸縣尉。當時英州(今英德)轄湞陽、浛洸兩縣。在任兩年,米芾政事簡舉,德教風行,卸職后浛洸民眾曾經建祠祀奉,以示崇敬。如今浛洸鎮地名仍存,位于英德西北方大概有三十多公里,幾年前我應邀參加英德市政府主辦的英石文化節,在去英西峰林景區的路上曾經看到浛洸的地名,便一下子聯想起了“石顛”米芾的往事。

米芾在英石的故鄉“蹲點”了兩年,按理說當時英石的開發與收藏早已小有名氣了(稍后問世的南宋杜綰《云林石譜》中記載英石:“此石處海外遼遠,賈人罕知之。”),但很遺憾,米芾并沒有留下有關英石的只字半句,方志筆記也語焉不詳。只是到了清代初年,吳綺撰(宋俊補)《嶺南風物記》才有記載:“研山之玩,創自南宮(指米芾)。按浛洭(浛洭,即浛洸原名,因避宋太祖趙匡胤諱而改名)縣,自英徳溯流而上,西去百有余里,元章作尉于此,袖中把弄,實浛洭所生。后因其地并入英徳,世人遂誤傳為英石。而市估所售,皆贗物也。”這已經是死無對證了。

如果說,米芾創建了“相石四法”,即后世所謂的“瘦、皺、漏、透”,那么可以說,在古代四大名石之中,英石是最符合此標準的——這是否與米芾曾經在英州浛洸的兩年經歷相關?不得而知。尤其是其瘦、皺的特征,為其他石種所少見。英石大多瘦而有骨,皺而有范,稍稍有別于靈璧石——事實上,古石之中有許多靈璧石和英石極易混淆。“江南三大名石”之中,杭州的英石皺云峰堪稱瘦(皺)的典型。清代陳洪范曾經對英石的結構造型有一個擬人化的高度概括:“問君何事眉頭皺,獨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韻清,不雕不刻胸懷透。”另據《清稗類鈔》輯錄的清代筆記記載,英石的采集加工,“石匠上山,擇其形勢運用者鑿之以歸……均以皺、瘦、透、漏四者具備為良”。有意思的是,古石作偽以靈璧石居多,少見英石,當代亦然。

在古代四大名石之中,英石與靈璧石是經常相提并論的,堪稱“雙子星”。從存世的流傳有緒的古代賞石來看,大部分均為英石或是靈璧石。例如,宋代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怪石辨”排名中,靈璧石第一,英石第二;明代文震亨《長物志》“品石”篇中,沿襲了趙希鵠的觀點,也是靈璧石第一,英石第二,并首次明確指出:“石以靈璧為上,英石次之。”傳世的古石之中,英石的數量與靈璧石不相上下。比如,在北京故宮御花園供置的近50方元明清三代御苑賞石當中,英石數量(27方)超過了靈璧石。在清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立的《儲秀宮陳設底檔》中,提及了宮中所收藏的幾方奇石,其中靈璧石沒有被提及,在后殿西進間中有“英石山一件,紫檀座”;“紫英石山子一件,花梨木座”(朱家溍《明清室內陳設》,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英西峰林景區頗像桂林的溶巖地貌

一年一度的英德英石文化節,成為當地的一大盛事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乾隆時期)清宮瓷器中有刻意模仿奇石山子肌理造型燒制的擺件,這是乾隆時期新創的一個瓷器品種,所見者絕大部分都是仿造英石肌理結構造型的。如一件仿石釉筆架(高6厘米,長12.3厘米,寬4厘米),仿英石橫山形,施仿石釉,平底,底部刻有“蝸寄居士清玩”橫排款,系乾隆時期清宮督陶官唐英所作;另外一件仿石釉山子(高20.4厘米,寬10.8厘米),系仿英石山子造型,參差嶙峋的山石,鐵釉色的釉色,幾可亂真。(鄭珉中主編《文玩——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3月版。)

英石“云起龍驤”(孫永祥藏)

英德英石園中的英石巨峰

英石和靈璧石一樣,都是致密細粒的石灰巖,兩者成分相同,色彩相似,硬度相仿,結構相近,而且兩者均具備發聲特性而受到推崇(相對來說,靈璧石的分子結構更為縝密,尤其是磬石基本是隱晶質,故而叩擊之聲往往更悠揚,音線更長),并且成為了古代(古典)賞石的標志性石種,自宋以來一直被有品位的收藏家視為理想的藏石。如宋代曾豐曾在《乙巳正越過英州買得石山》詩中提到:“吾之好石如好色,要須肌理膩且澤,真成入眼輕連璧。吾之好石如好聲,要須節奏婉且清,真成入耳輕連城”, “英石不與他石同”, “其色燦爛聲玲瓏”,對于英石的聲色給予了高度評價。一直到了民國年間,趙汝珍所著的《古玩指南》一書中,專門列了《名石》一章,其中介紹在當時“北京可得見之名石”只有五種——大理石、太湖石、英石、雨花石、孔雀石。其中靈璧石居然沒有提及。

如今,包括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處都能見到英石的身影。這應該歸功于西方學者對于中國古典賞石(“文人石”)的收藏研究。美國哈佛大學美術博物館1997年出版的美國雕塑家理查德·羅森布魯姆(Richard Rosenblum)的“文人石”收藏研究專著《天地中的天地》(Worlds within Worlds),匯集了諸方面專家學者所撰寫的論文,代表了當代西方學界將中國古代賞石作為藝術并從美學欣賞的角度所作的最高研究水平,其中不乏突破性和啟發性的論點。如研究者試圖通過賞石的化學礦物組成建立分類鑒別的技術標準,Alan Jay Kaufman的穩定同位素分析表明,靈璧石和英石的碳氧比率變動很大。比較而言,靈璧石可能有單一產地而英石可能是多源的。

事實上正是如此。近些年來在廣西柳州忻城縣發現了類英石,灰黑锃亮,肌膚嶙峋,紋理斑駁,孔洞奇巧,但石表少見石英筋脈,質地稍欠堅致,皺而無骨。其中質地特別好的又稱八音石,黝黑如漆,渾無雜色,其聲音鏗鏘清越如磬石,叩之八音俱全,其佳者可以媲美靈璧磬石。

(作者簡介見第1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 北京市| 苗栗县| 永泰县| 邻水| 汶川县| 曲麻莱县| 车致| 太仓市| 泗水县| 铜鼓县| 汕尾市| 龙游县| 盐池县| 富顺县| 北川| 花垣县| 岳阳市| 翁源县| 韶关市| 富锦市| 沛县| 宕昌县| 勃利县| 大安市| 平遥县| 鸡西市| 竹北市| 连城县| 安顺市| 宁明县| 禄劝| 天气| 襄垣县| 乌审旗| 土默特左旗| 高尔夫| 登封市| 扶风县| 观塘区| 策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