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鮮明的英石文化
提要:英石的藝術、時空、產業三大特征。藝術特征和時空特征是前提基礎,產業特征是藝術特征和時空特征的必然結果。
英石,1987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解釋為:石的一種,廣東英德縣所產。石產溪水中,有微青、微灰黑、淺綠、純白數種,形如峰巒聳拔,以皺、瘦、漏、透四者具備為佳。參閱宋杜綰《云林石譜》(上),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五)“大英石、小英石”。1996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廣東英德縣所產的一種石頭,用來疊假山。
英石,從它跨入奇石大家庭的那時起,就不再是一種處于沉睡中的物質實體了,而是一種屬于精神范疇的文化。英石,作為非物質文化具有鮮明的三大特點:一是英石文化自身固有的皺、瘦、漏、透的藝術特征;二是英石文化的流傳歷史悠久、傳播地域廣闊的時空特征;三是英石文化被人們開發利用的創意文化產業特征。
英石文化的藝術特征。宋朝大書畫家米芾北宋神宗熙寧年間任浛洭縣(今英德市浛洸鎮)縣尉兩年,秋天河水干涸時到山溪里采英石。后來他調任無為軍,玩石的勁頭則達到瘋狂的地步,拜石為兄、為丈。因為這種玩石經歷,他胸有成竹地把太湖石、靈璧石、英石同類奇石的玩賞標準歸納為“皺、瘦、漏、透”四個字。四字標準便成為英石自身所固有的藝術特征,“皺”指英石的紋理美,石表面褶皺深刻,井然有序,不紊亂;“瘦”指英石的體態美,苗條、高挑,突顯錚錚風骨;“漏”是對英石提出更深層次的紋理美,石表面有明顯的流痕、滴漏;“透”是對英石提出更高要求的體態美,整個石體彈孔遍布,相互連通,玲瓏宛轉。后來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丑”字,認為丑到極時皆為美。這種以丑為美的理念,充分肯定了英石中不乏怪丑之好石。到了清代屈大均在他的《廣東新語·石語》中英石的玩賞標準調整為“瘦、皺、透、秀”。別看只調整了一個字,卻對英石的質地、色澤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英石本身所固有的藝術特征是由英石天然因素所決定的,也就是說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英石及英石藝術特征。從地質學角度看,廣東在古代屬于一片淺海,粵北是海陸相交之處,受海水時漲時落的影響,大量的海生化物堆積形成巖石。這是地球上除火山巖、滲透巖之外的非金屬巖體,這種非金屬石灰巖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而碳酸鈣遇上含二氧化碳的水時便溶解變成重碳酸鈣,并隨水流走,剩下的巖石就形成了溶洞、陷阱、漏斗、暗流、潛河、石林、孤峰、天生橋等奇觀。這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英德市的石灰巖地區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英山為例,這種喀斯特地貌經歷兩億多年的物理化學變化、地質構造運動和外界條件(大氣、二氧化碳等)作用,發育形成最典型的英石。英石不僅僅發育典型,而且儲量豐富,因此辭源、詞典的解釋以廣東英德作代表。英石與同質地的太湖石、靈璧石比較,現出明顯的優勢。太湖只是彈孔較多,顯得玲瓏宛轉一些;靈璧只是流痕、滴漏比較顯眼,深刻度好一些;但是論綜合素質英石要比太湖和靈璧略勝一籌。至于黃蠟石、水沖石、玉石等其他異類奇石則另當別論。總而言之,“皺、瘦、漏、透”是英石自身所固有的無與倫比的藝術特征,一直以來奇石界行家用“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來形容英石的藝術美,一點也不夸張。
英石文化的時空特征。英石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形式流傳歷史之悠久,傳播地域之廣闊,并非一般奇石可以同日而語。英石從什么時候始就被開發利用,這個問題誰也很難說得清楚,不過有幾個線索足以使我們推斷出這種文化現象的面世時間:其一,據英德縣志記載,五代南漢乾和五年(947年),設立州制,管轄湞陽、浛洭兩縣,定州名為英州。這應該是以英山英石為根據,借用地名、風物作州名的吧?!其二,北宋徽宗于公元1111年在卞京(今河南開封)籌建皇家園林——壽山艮岳,并在江浙設應奉局,派出朝廷官員負責搜集江南各地的奇花異卉、奇石,連鎖十條大船為一組,叫“花石綱”,以解決運載問題。自然,英石就榮幸地列為貢品了。現存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里的英石“皺云峰”就是當年沒有運抵開封的花石綱遺石。1994年開封市在一個建筑工地上發現三件宋代艮岳遺石,其中一件人頭高的巴掌形奇石經有關專家將其與皺云峰的紋理比較,認為很可能是英石。這兩件英石能說明什么呢?筆者想應該是英石與宋徽宗之間的一段石緣吧?!其三,宋代杜綰《云林石譜》、宋代漁陽公《漁陽石譜》都對英石作了介紹,《漁陽石譜》還特別描繪了“形同云立,又似搖波”的“皺云石”。英石不就在此時此刻注冊了嗎?!其四,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蘇東坡在揚州接受表弟程德儒贈送的一綠一白兩件英石,命名“仇池”并以詩記之,首句“海石來珠浦”,點明兩件英石來自遙遠的珠江邊。這正好說明當時的廣州已經有了售賣英石的市場。綜上所述,英石文化的起源至少可以由今上溯千年。千多年來英石文化走南闖北,漂洋過海,遍及全國,乃至全球,國內以珠三角、臺灣、江浙、京津、齊魯為最,國外以歐美、東洋、南洋、澳洲為大戶。英石文化歷史淵源之久,傳播地域之廣,其主要的流傳方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英石以石種的身份載入各類石譜典籍。自宋以來各朝各代各個時期都有石譜面世,計有幾十種之多,如宋《云林石譜》就這樣表述:“英石。英州含光、真陽縣之間,石產溪水中。有數種:一微青色,間有白脈籠絡;一微灰黑;一淺綠。各有峰巒,嵌空穿眼,宛轉相通。其質稍潤,扣之微有聲。又一種色白,四面峰巒聳拔,多棱角,稍瑩徹,面面有光可鑒物,扣之有聲。采人就水中度奇巧處鏨取之。此石處海外遼遠,賈人罕知之。然山谷以謂象州太守費萬金載歸,古亦然耳。頃年,東坡獲雙石,一綠一白,目為‘仇池’。鄉人王廊夫亦嘗攜數塊歸,高尺余,或大或小,各有可觀。方知有數種,不獨白綠耳。”這章節宣傳英石的產地,介紹英石石種,記錄蘇東坡等人得石的情況,并指出英石的市場在遙遠的廣州(海外)。另外,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日本東京都曾出版太湖石、靈璧石、英石的專題畫冊,所收藏的石頭都是清代以前的,畫冊的第一頁是一幅空白的中國地圖,圖中只標出石種的產地。
第二,英石入詩上畫。從古到今,以英石為主題的題詩、作對、畫畫已不罕見。華南理工大學著名的古建筑學教授鄧其生認為英石褶皺明快有力,脈紋變化多端,空透靈邃,疏秀遒勁,豎立、橫置、斜倚均可成景,獨放、迭布、群列均宜,造景幅度寬廣。不同擺置和組合,易于構成峰、巒、嶺、峽、崖、壑、島、磯、嶂、岫、岑、渚等山形地貌,蘊含著藝術意境構思的許多素材。鄧教授指出,以英石為材料的嶺南盆景可切題的內容非常廣泛。鄧教授的見解是,英石及英石盆景正應嶺南畫派之風骨。從鄧教授的觀點看,我們不難發現英石不愧為文人墨客的詩畫題材。英石進入畫面的一般表現為嶺南風格的國畫,或者是江南特色的國畫,這種傳統國畫的特點是形神兼備,石與梅或松或竹或茶或牡丹相互襯托,趣味盎然。現在上海市博物館里仍珍藏著一幅最典型的英石畫,那是明代《牡丹蕉石圖》,嶙峋褶皺的英石與雍容華貴的牡丹搭配適度,濃淡相映,交疊滲化,淋漓混沌,不愧為“舍形而悅影的寫意之法”。作者自題詩句為“焦墨英山石”。這幅畫很好地表達出當時文人墨客對英石癡迷的程度及多元的審美意趣。
英石入詩則往往寫景抒情,表現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光明磊落的石道人品。不妨從百十首英石詩中謹舉數例:宋代喻良能《伯琬明府年兄和予致宇韻詩舉英石見遺謹次來》:“久聞英石空流涎,意欲得之無力致。士衡東頭富玲瓏,染指獨許嘗鼎味。明窗凈幾拂蛛塵,尤物定自能移人。報惠慚無百金壽,贈公相好無時朽。”宋代蘇東坡《壺中九華》:“清溪電轉失云峰,夢里猶驚翠掃空。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天池水落層層見,玉女虛窗處處通。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清代查慎行《英山》:“曾從畫法見礬頭,董巨余蹤此地留。漸入西南如啖蔗,英州山又勝韶州。”清代朱彝尊《嶺外歸舟》:“曲江門外趁新墟,采石英州畫不如。羅得六峰懷袖里,攜歸好伴玉蟾蜍。”當代華海:“英山靈雨生奇石,湞水流光藏古意。心若明鏡照風儀,前生有緣魂相知。玩物喪志語不倫,石中自有精氣神。百代風華聚英氣,品石鑒人小乾坤。山光融融春羊暖,南風微微石醺然。”當代呂伯濤《贈英德市奇石館》:“臨水立奇石,對山開華軒。”當代翟泰豐《題英德市奇石協會》:“雄石——英石乃天下之雄石產于英德寶地。”讀罷這些詩詞,才真正體會鄧其生教授說過的“景里藏詩,誘人深思”佳句的深刻含義。
第三,英石爆出許多民間故事。英石的魅力非同小可,上自皇帝下至臣民,無任歡迎。清代乾隆皇帝對英石寵愛有加,不僅保護好元明兩代入宮英石,到了他手還不斷挑選入朝,使北京故宮御花園收藏的古英石達27件之多,占奇石總量的八分之一。清嘉慶至道光年間嶺南建筑可園、梁園、余蔭園、清暉園等“四大名園”,其主景都是清一色的英石,可園、梁園突出獨石成景,余蔭園、清暉園則突出英石假山造景。發展到今天,武漢黃鶴樓、北京中央黨校、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北京萬壽路甲15號院、南海蟲雷崗公園、順德順峰山公園、杭州西湖公園、新加坡國家公園、澳大利亞誼園等都成了英石世界。宋朝蘇東坡、米芾、黃庭堅,明朝顧鼎臣,清朝陳介祺,民國張大千等無不對英石情有獨鐘,精心收藏。今天收藏英石的愛好者更是不計其數。在漫長的收藏歲月里,爆出許多關于英石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道來娓娓動聽,如“仇池石”的故事、“皺云峰”的故事、“正直老頭”的故事和“大鵬展翅”的故事等。“仇池石”的故事說的是宋朝大臣蘇東坡的稀世珍寶“仇池石”被當朝權貴駙馬都尉王詵看中,王詵明借實吞,蘇東坡非要以王詵擁有的唐代《二馬圖》交換不可。雙方舌戰不停,弄得朝野沸沸揚揚,最終使英石名聲大震。這是真實故事,有案可稽。“皺云峰”的故事說的是明末清初廣東流浪青年吳六奇發跡后以著名的“皺云峰”報答恩人查伊璜的經過。這是文學故事,《聊齋志異》補篇根據《漁陽石譜》資料編造,使這件花石綱遺石被世人誤為明末清初的石頭。“正直老頭”的故事,說的是明朝大臣顧鼎臣從廣州買回一件柱形英石,深藏勿露,但終被嘉靖皇帝發現,欲奪此石。顧鼎臣婉言謝絕,終遭厄運。這件英石現流落美國,民間傳聞后續故事,說美國一醫生買得此石后身患絕癥,他將它捐獻給大都會博物館后,絕癥卻起死回生。前事有史料記載,后事在天津一帶流傳。“大鵬展翅”的故事說的是1984年英石之鄉同心村的石商溫果良以兩包“豐收”牌香煙換得的一件英石,幾經轉手他人,兩年后他在廣西梧州一次奇石展銷會上發現此物,以80元人民幣的高價買回。這是一個當代真實故事。此類英石故事實在不勝枚舉,它的爆出、流傳,無形中給英石文化進入千家萬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四,英石用作行政建制名稱。從英州開始,行政級別幾經升降,但始終不能少掉英石的“英”字。尤其是清道光年間,盛產英石的望埠其行政建制就直接叫“英石鄉”(見民國版《英德縣續志》中的英德縣全圖)。這種文化永垂不朽!
文化本身的含義為社會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總和,其特點為積累。經歷一千多年的積累,英石文化底蘊無疑是相當厚實的,然而今天英石文化更是日臻完善。英石研究于2006年6月正式首次成書,賴展將著《英石》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編入嶺南文化知識書系叢書。至此,英石由散見于各種石譜到獨立成書,實現歷史性飛躍。同年11月,由劉人島任主編、賴展將任執行編委的大型精裝畫冊《中國英石傳世收藏名錄》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2007年11月,賴展將、林超富、范桂典編撰的《英石志》由英德市政協文史委、市奇石協會印刷面世。此外,英石還制作成國家級明信片,創作成抒情歌曲,編成粵劇小品。1997年,英德市望埠鎮被廣東省評為英石藝術之鄉。2005年,英德市被中國收藏家協會評為中國英石之鄉,英德市英石假山盆景傳統工藝列入首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英德市英石被國家質監總局批準實施原產地保護。英石在經歷了時間和空間的嚴峻考驗后,終于拿到了一張張貨真價實的文化名片。但是,時下奇石百花園中,新的石種層出不窮,英石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傳統名石受到一些奇石玩家的曲解,甚至誤導。然而英石的文化內涵始終是根深蒂固的,沒有文化的石種在有文化的石種面前,肯定會自嘆不如的,肯定會自覺遜色的。全國著名作家賈平凹也是古董收藏家和奇石收藏家,他最近發表了一篇《說英石》的短文,文章結末高度評價英石:“它所具有的石文化品格,正大而獨特。收藏它,欣賞它,宣傳它,不僅可以糾正時下賞石趣味的弱化,也是維護和清正中國石文化精髓的一種責任。”反復體味賈先生這段肺腑之言,不難理解,先生已將英石文化看成是中國石文化的精髓了!
英石文化的產業特征。英石自古以來不僅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產業,文化產業,甚至準確一點說是創意文化產業。所謂創意,就是創造性地利用英石藝術;所謂創意文化產業就是這門來自英石的藝術而高于藝術英石本身,最終成為一項走向市場的行業。英德人善于根據英石藝術的差別規范性地分門別類,然后建立從事這種行業的專門的村,專門的戶,專門的人,專門的市場。縱觀古今,英石都具備了這兩大要素。
首先看看英石如何分類。明代《園冶》一書介紹英石時說到“可置幾案,亦可點盆,亦可綴小景”。清代《嶺南雜記》云:“英德石,大者可置園亭,小者可列幾案,無不刻劃奇巧,玲瓏峻削。”清代《廣東新語》記述英石在“五羊城”壘假山,“宛若天成,真園林之瑋觀也”。這些石譜典籍總結了英德從事英石藝術的能工巧匠開發利用英石的實踐,從明清至今,英石大致分為園林景觀石、幾案清供石和假山盆景構件三大類。園林景觀石中大器獨石成景,中器則三件五件組合成景。幾案清供石按外觀分為山形石、峰形石、柱形石、橋形石、洞形石、崖形石、云頭雨腳形石等;按主觀理念又分為抽象石和具象石,或者是象形石、會意石(寓意石)、意境石;同時亦可按顏色分類,史書記載英石以黑為貴,漆黑如墨并有少許白絲者為最佳。英石的構件中大者疊山理水,小者入盆造景。疊山有兩種方式:逢山隨山形點綴,平地仿山形而造。理水大致也有兩種方式:砌渠和鑲湖邊,擺石犬牙交錯,禁忌平鋪直敘。盆景則分為旱山式(純石景)、石輔樹式(以樹為主)、樹輔石式(以石為主),盆景樹通常是福建茶、九里香、羅漢松、竹子等,造型一般為大自然的縮影。構件石按紋理色澤分為橫紋、直紋、雨點、層疊、大花、小花等。根據調查,英德假山盆景傳統工藝制作藝人只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間望埠鎮同心村沙坪自然村的何永堂。進入20世紀八十年代末,廣州籍大專生冼昌在望埠工作之余牽頭組織幾位年輕的民間藝人一起研究英石盆景的創新課題,把電子超聲波技術融入旱山式盆景,成功制作出現代英石霧化盆景,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獲得國家專利。
其次了解一下英石何時起成為產業。眼下英石市場是相當火爆的,年產值實現億元甚至幾億元。英石專業市場分為市內、市外兩大部分。市內市場指英德市范圍內的市場,分園林景觀石市場和幾案清供石市場。園林景觀石市場綿延二三十公里,以一百多家計,蔚為奇觀;幾案清供石市場集中在市區一條街和望埠墟一條街,共計幾十家。市外市場指英德市轄區外的市場,省內省外英德人經營的市場,比較集中在珠三角一帶,以東莞為最,幾乎遍及各鎮,從業藝人百以千計,不僅銷售英石,還承接英石園林工程。此外,英石還開發成旅游市場,近年英德人在珠海市建成供游人參觀的“石博園”,占地26萬多平方米,擺置精品英石上千件。由于專業市場的需求,不斷出現專業村戶和專業采石場。主要的專業村有同心村(4000人)、新坡村(2000人)、傅屋村(150人)、蓮塘村(1400人)、西塘村(600人)、冬瓜鋪村(2000人),從事英石經營活動的人員全市有2萬人以上,專業人員2000人之眾。今天英石文化產業如此繁榮發展,這是歷史的延續。何時打下這個產業基礎?我們還是要借讀過去的石譜典籍。宋代《輿地紀勝》引《真陽志》記載:“英之山石,擅名天下”, “其貧無為生者,則采山之奇石以為貨焉。”宋代《老學庵筆記》云:“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鐘山,涉錦溪,至靈泉,乃出石處,有數家專以取石為生。”清代《清稗類鈔》道:“城中有數商肆專營英石生意,最奇者有三峰,是為嶺南三大英石。”“廣州歸德門某肆見一臥石,長可丈許,皺紋極細,皆具峰巒形,蓋設肆者將以漸鑿取之,為假山、硯山以售于人也。”據有關資料,1655年英國游客紐浩夫寫出一篇關于英石造景的游記,對廣州的英石園林大加贊賞。到了18世紀,英石就從廣州轉運到歐洲,英、法、德等國的宮廷、官邸、花園選用英石疊山、拱門、筑亭基、飾噴泉。通過這些翔實的文史資料,我們知道一千多年前英德市望埠、沙口一帶的同心村、清溪村出現了采石專業村戶;到了明清時期英德縣城、省會廣州便有了英石專賣店,并且有了對外貿易。
英石文化的三大特征是相輔相成的,藝術特征和時空特征是前提、基礎,產業特征是藝術特征和時空特征的必然結果。英石文化產業之所以長盛不衰,日益興旺,靠的是英石藝術本身作為強勁的保障,并且依靠深度積累起來和廣度凝聚起來的英石文化的大力支撐。當然豐富的英石資源也是必不可少的。當我們了解了英石文化三大特征后,很自然會提問英石文化在嶺南文化中居什么位置,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我想,園林建筑這一塊,休閑文化這一塊,除了英石,誰與爭鋒?!
(作者是廣東省觀賞石協會名譽會長、英德市奇石協會名譽會長、英德市文化與旅游局原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