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話說英石
  • 朱章友
  • 1327字
  • 2024-03-28 11:43:01

玲瓏峻峭——英石

◎劉清涌

英石是清代以來公認的四大園林名石之一(其余三大園林名石為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英石開發賞玩較早,早在宋代杜綰所撰的《云林石譜》中已有記載,其文曰:英州浛洸、真陽縣之間,石產溪水中。有數種:一微青色,間有白脈籠絡;一微灰黑;一淺綠。各有峰巒,嵌空穿眼,宛轉相通。其質稍潤,扣之微有聲。又一種色白,四面峰巒聳拔,多棱角,稍瑩徹,面面有光可鑒物,扣之有聲。采人就水中度奇巧處鏨取之。此石處海外遼遠,賈人罕知之。然山谷以謂象州太守費萬金載歸,古亦然耳。頃年東坡獲雙石,一綠一白,目為“仇池”。鄉人王廓夫亦嘗攜數塊歸,高尺余,或大或小,各有可觀。方知有數種。不獨白綠耳。

明代人計成的《園冶·選石》中也有記載,大抵與《云林石譜》同,只增“可置幾案,亦可掇小景”數語。今人有把英石歸入太湖石類者,大概是由于同是石灰巖硅酸鹽類的溶蝕石。

筆者出差英德時曾多次考察這種石。其產地蓋在今英德市的望埠鎮、冬瓜鋪、石灰鋪、大站、大鎮一帶,而以望埠為中心。在望埠至青塘鎮、望埠至冬瓜鋪的公路邊、山道旁有多處英石的集結點、銷售點,附近幾處山上也多有石場。從情況看,采石主要是在山上,不像宋明時記載的“就水中奇巧處鑿取之”。可能是宋明時需要量少,偶或在山腳岸邊處可鑿取。于今需要量大,只能是開山發石。其開采有從泥中挖取者,有露天炸山開采者。露天開采者為多。有好幾座山均為積疊狀的英石,開采出來的英石從顏色看,有黑色的,較細密堅硬,當地人叫石骨,有青灰色的,有灰白色的,有霞灰紅的數種。以青灰色、灰白色為多。從形狀看,可分為三大類。一為溶蝕狀的,多從土中挖出,蝕痕多呈弧形,少棱角,大者丈許,小者盈尺,多呈長塊形,屈曲圓回,常有蝕洞、蝕隙,狀類太湖石,如拳峰,如懸崖。另為風化加溶蝕狀者,多在露天外,呈層疊式,常參差不齊整,左右互疊。小者如掌片,大者逾立方。常是多片交互參差積疊,橫放如科學分積石山,豎放斜放如峭壁,如峻嶺。再一種也為風化加溶蝕狀,全石多片塊狀如松樹皮,疙疙瘩瘩,或有旋蝸紋,或有行云流水紋,也有邊缺,有空洞,常為白灰色或淺赤紅色,質較脆,硬底較低。從英石的幾種形狀看,只有第一種類似太湖石的形狀,其余占數量較多的兩種形狀均與太湖石不同,特別是第二種層疊狀的,倒甚似千層石,有的就是市面上所說的千層石中的一種。所以把英石歸入太湖石類,似不大恰當,當獨立成一石種。

英石或雄奇險峻,或嶙峋陡峭,或玲瓏宛轉,或駁接層疊。大塊者可作園林假山的構材,或單塊豎立或平臥成景。小塊而峭峻者常被用以組合制作山水盆景,英德市望埠鎮就有一個專門生產這種金景的工藝廠,其中堂牌匾為嶺南派著名畫家黎雄才手書。該廠還應用現代噴霧設備,使山水盆景不時噴出白霧,形象逼真,甚為大中城市賓館和海外人士所歡迎。英石的玲瓏小塊,質量特佳者,且有奇特的形象者可作為案頭幾頭石擺設,筆者就收集有《坐鵝》《飛雁》《游魚》《交誼舞》等多塊這種象形石,有的在黑色的石灰巖石頭上現出斑駁的石英質白色條紋和斑塊,有的還粘結的螺蜆的化石,甚有觀賞價值。

英石蘊藏量甚大,現在的開發多少有些破壞性,實用率不高,如有關方面能合理規劃,科學開發,組織內外銷,將會提高其經濟價值。

(作者是《雅石共賞》主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峪关市| 扎赉特旗| 根河市| 固始县| 九龙县| 临洮县| 通渭县| 射洪县| 宾阳县| 凌云县| 宁津县| 阳信县| 会泽县| 延长县| 保定市| 长沙市| 鹿邑县| 嫩江县| 莎车县| 津市市| 丽水市| 布尔津县| 仁布县| 原阳县| 封开县| 阿城市| 普安县| 永康市| 兴义市| 银川市| 南昌市| 玉山县| 沙雅县| 深泽县| 平果县| 清涧县| 临邑县| 会同县| 甘德县| 台北市| 霍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