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心靜語
- 徐志堅
- 16149字
- 2021-09-10 16:46:11
一、認識茶樹
1516年,西班牙人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沿拉普拉塔河逆流而上,在巴拉圭見到瓜拉尼部落用一種植物煎制湯飲,這種提神醒腦的東西被稱為“馬黛茶”,俗稱“巴拉圭茶”。“馬黛茶”在殖民者中日漸盛行,當傳教士到來后,也學會了利用自然生長的馬黛茶樹子種植技術,他們還發現,必須撿拾巨嘴鳥吞食、經過其腸道再排出的種子才能發芽生根,“馬黛茶”后來傳到了南美洲其他地區,至今仍非常流行。
在中國,被稱之為“茶”的植物比較多,比如“兒茶”“雪茶”“草茶”等,往往還伴隨著神話、傳說、演義等流傳。前人書籍中許多又是源于前輩的口口相傳、佚名抄本,比如唐朝陸羽編纂的《茶經》出現前,已經有好幾本佚名的《茶經》問世。由于地理、歷史、文化的差異與局限性,陸羽在書中照抄前人的一些觀點或論據不加論證,因而錯漏眾多。在近現代社會眾多冠以“某某茶”的東西好多根本與“茶”無關,其內含物未達到公認“茶”的定義或標準。

傳說中的馬黛樹葉
1.茶樹定義與名稱
按照瑞典植物學家林奈首創的動植物命名分類法,以動植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品性區分為主,分為不同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等級由上至下順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等7級。另外,還可以有一些輔助等級標注,如在分類等級名稱前加“亞”字表示位于上一等級和下一等級之間。
茶樹歸屬于:
界:植物界
門:種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山茶目
科:山茶科
屬:山茶屬
種:茶種
根據有關資料,目前全世界山茶科植物有25屬380多種。其中,中國有15屬260多種,其余10屬100多種分布在世界其他地方;而最早的山茶科植物化石則出土于中國浙江省,生長在中生代末期白堊紀時期,距今6000多年。
(1)國際上的定義與名稱
茶樹,是自然界千萬種植物中一種比較獨特的植物,與其他植物相比,因為同時擁有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堿等三種主要物質才被稱為茶樹。
由于世界各地的族群、語言、文字、風俗、傳統等不同,因此對某些動植物的定義又或稱謂肯定各不相同。人類為了方便在更大范圍內了解、應用、科學地闡述地球上的動植物和其他東西,經過篩選,最終確定使用拉丁文字將這些東西按照自然規律標記,除動植物外,還有人體臟器官、藥品、化學元素、化合物、度量衡等。
世界上有那么多族群、語言、文字,為什么偏偏只用拉丁文字進行唯一命名呢?這是由科學家們對已知的語言和文字進行篩選后得出的高度認同的結果。在全世界各族群的語言、文字中,拉丁文語法嚴謹、長期固定不變,是世界上多種主要語言的母語,能夠較廣泛地通用;同時,拉丁文字是最獨特、變化不大、很少產生異議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多種主要文字的母字,能夠在廣泛地區通用。故由拉丁文命名便成為國際通用法則。
例如,只要講恒溫(俗稱“常溫”),通常人們便知道是25℃。不然,你的恒溫是30℃、他的恒溫是20℃,數據就沒有認知性、統一性和重復性。當然,一些地方的人可能會不服氣,自家的東西憑什么由外人命名?便提出一些自命名,如將貓熊(Ailuropodamelanoleucus)稱為熊貓,將熊科(Ursidae)動物(貓熊、眼鏡熊等)變為貓科(Felidae)動物(豹、虎、獅、貓、猞猁、兔猻等),這樣的命名在自家怎么樣稱呼都可以,但在國際上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拉丁文名稱標注一旦完成便不能改變,但可以修正、補充完善。
茶樹的拉丁文名稱是1753年由林奈確定為Thea sinensis Linne;1884年馬斯特思提議定為“阿薩姆種”(Camelliasinesvarassamica);1958年羅伯特·西利提出“阿薩姆種”(Camelliasinesisvarassamica)和“中國種”(Camelliasinesisvarsinensis)的概念;一些學者提出自然長得高者為“小喬木種”(獨生)和長得矮者為“灌木種”(叢生)的概念;還有一些學者提出按樹葉面積的大小分為“大葉”“中葉”“小葉”三種形體概念。

灌木茶園
在國外,一般認為現今使用的“茶”字語音,是源于中國“臺山語”的“chah”發音,臺山語由于受到外來雜交等干擾影響因素很小,所以保存了較完美的語系,擁有文字、九個音調和數十種方言。該地區的人們從唐朝便開始漂洋過海移居世界各地,至今仍被稱為“唐人”;“臺山語”被稱為“唐語”;衣著被稱為“唐服”;食品被稱為“唐餐”;居住區被稱為“唐人街”“唐人區”。所以聯合國早已將臺山語正式定義為一種語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語言之一。目前,臺山語仍然是眾多國家的官方語言。
(2)國內定義和名稱
茶樹的名稱在中國是異常豐富多彩。
有關古籍資料記載,詭秘的森林由于太茂密、腐朽植被太厚又或一些說不清的原因,很容易產生一種有毒氣體“煙瘴”,人畜若不小心吸入便有可能致病甚至死亡,所以先人們一般情況下沒事是不會進入到森林中,但就是在森林旁從事農牧漁勞作時,也經常能遇到煙瘴的侵襲。根據美國胡佛研究所2011年公開的所藏,其中有一幅中國西南部的地圖是1870年由日本人繪制的,這張地圖描繪的是包括牛瘟、豬瘟、雞瘟和流感在內的傳染病高風險地區。

胡佛研究所藏瘟疫地圖
但是,為了生存先人們主要以狩獵、采掘、捕撈為生,尤其是早期歲月(后期才有圈養、種植、養殖),必然要與森林緊密相連。可能是非常偶然的機會,先人們發現患有疾病的動物如何自己“治病”:在自然界里尋覓一些植物的芽、葉、梗、花、果、根食用;或者是用身體傷病部位摩擦一些植物、草叢;又或者是用舌頭舔啄一些石頭,經過一段時間后一些疾病便會慢慢地好轉。
特別是先人偶然發現一些經常在森林里飛進飛出的一種鳥,總會在傍晚時分叮食某種樹葉,并且常常在此樹過夜。先人們想,可能動物有自己治病的本領,鳥食用了該樹葉才不怕煙瘴,人若食用了應該也不怕。先人們患病時便試用動物食用過的芽、葉、梗、花、果、根、舔磨過的石頭、草叢,果然具有一定的醫治疾病的作用,于是便不斷總結經驗,長期飲用。先人還將植物的芽、葉、梗、花、果、根采摘曬干,再到森林邊從事勞作前,泡上一大壺用這些東西浸泡的水飲用,果然從此就不怕煙瘴的侵害。類似的植物藥用來源,在各地、各時期的醫藥、史志等古籍中都有記載。
中國將某些植物較早稱為茶樹是什么時候呢?
從古籍資料上看:唐朝以前沒有明確“茶”的說法,一些學者稱更早出現的“荼”即“茶”。其實,綜合有關記載,“荼”應是另外一種植物。
《爾雅·釋草第十三》有“荼,苦菜”、“槚、苦荼”;《詩經·國風·邶國之谷風》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詩經·國風·豳國之七月》有“采荼、薪樗,餓農夫”;《詩經·大雅·綿》有“堇荼如飴”;《詩經·國風·鄭國之出其東門》有“有女如荼”;《楚辭》有“故荼薺不同畝兮”的詞句;人們長久使用的成語“如火如荼”等。這里的“荼”,其實只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在初春時發芽,開黃花,其種子附生白芒能隨風飄揚;其梗中空,折斷時會流出白汁。

宋雨桂先生手指畫茶樹圖
陸羽的《茶經》里,總結了唐朝之前的“荼”25則、“荼茗”3則、“荼荈”4則、“茗”11則、“槚”2則、“荈詫”3則、“設”1則的數據,并借此認為“荼”即是“茶”。但從古籍資料看,陸羽在一個地方住了28年沒外出過,并沒去外地核校或考察茶樹或茶葉,只是將唐朝之前幾本佚名《茶經》照搬照抄后署名出版,因此許多說法可信度較低。例如,陸羽在書中說“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就曾被陳椽笑談為“永嘉縣東三百里是茫茫大海,哪有茶山?”
此外,中國還有“苶”字,雖然少了一橫但很明顯也不是“茶”字,而是專指疲倦、發呆、精神不振等。
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秦國原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為標準,讓被占領的各個國家統一使用,除此之外全部勾銷,但這些國家唯獨可以保留醫藥、農事、占卜等三種書籍。因此,筆者認為各個時代流傳下來的醫藥書籍中,涉茶的記載可信度較高;而農事書籍不知何因竟鮮有茶事流傳;占卜類書籍因涉及神話、傳說、演義等可信度較低,涉茶之事也流傳較少。
根據有關醫藥書記載,“茶”的最早出現是在中醫所開的中草藥方劑里,一般泛指用茶樹的芽、葉、梗、子、花和根等作為中草藥“茶”(也有按部位如茶芽、茶葉、茶梗、茶花、茶果、茶子、樹根劃分)使用。目前,較早的記載是張揖的《廣雅》:“荊巴間采茶(樹)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到唐朝《新修本草》《千金要方》《食療本草》等以及后來各朝代的中醫書籍都有茶樹的芽、葉、梗、花、果、子、根等入藥的專篇,詳細情況可閱筆者的《小茶方大健康》一書。由此可見,茶樹最早問世與中國特有的中醫、中草藥密切相關,前人發現茶樹的芽、葉、梗、花、果、子、根等均有藥用價值后,便將此作為中草藥來治療疾病。

《小茶方大健康》
有關古籍記載,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是采集植物制作中草藥的最佳時間,據聞此日采集并制作的中草藥,其藥性最佳。植物采集后,一般要經過切,或榨,或蒸,或曬,或烘,或炒,或陰干等處理后才方便儲存,同時也方便一年四季都能按中醫的處方配伍使用。使用時,一是將茶葉切碎或研磨成為粉末,或制成茶丸,與水拌或者直接吞服,又或涂抹至外傷患處;二是將茶葉用陶土容器裝載,先注水浸泡,再溫火煎熬,待水溶性浸出物浸出后讓患者服用,從而起到醫治疾病的效果。
有關古籍還記載,前人使用茶樹的芽、葉、梗、花、果、子、根等入藥時,會按不同的藥性和功效嚴格區分:一是儲存時間三年以內的芽、葉、梗、子、花和根部均直呼為“茶”或“茶果”;二是儲存時間三年以上的均加“陳”字,例如“陳茶樹根”;三是儲存時間20年以上的加“老”字,又或是“經久老”“經年老”等,例如“老茶葉”“經久老茶葉”“經年老茶葉”等。
中草藥的性味分為“四氣五味”。四氣即寒、涼、溫、熱等,表明中草藥的寒熱品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等,表明中草藥的味道。中醫認為茶葉味苦、甘,性寒,入心、肝、脾、肺、腎五經。茶葉苦能瀉下、燥濕、降逆;甘能補益緩和;寒能清熱、瀉火、解毒。所以,一般人飲用茶葉后,往往能夠體驗到消暑解毒、解渴清熱、除濕利尿、消食去膩的功效。
茶心1 三種主要內含物化學結構
茶樹與其他植物的特別之處在于其同時含有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堿等三種物質。這三種物質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又稱茶鞣或茶單寧,是茶葉中多酚類物質的總稱,從化學結構的角度來看,茶多酚是一種稠環芳香烴。稠環芳香烴是指分子中含有兩個或多個苯環,兩個苯環共用兩個相鄰碳原子的碳氫化合物,常見的有萘、蒽、菲等。
茶多酚可分為黃烷醇類、花色苷類、黃酮類、黃酮醇類和酚酸類等,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黃烷醇類。黃烷醇類又包括三類:自然黃烷-3-醇類(又稱兒茶素類)、黃烷-3,4-二醇類和縮合原花色苷元,其中以兒茶素類為主,約占茶多酚總量的60%~80%。兒茶素可分為非酯型兒茶素(或簡單兒茶素),如EC、EGC;酯型兒茶素(或復雜兒茶素),如EGCG、ECG。茶多酚多樣的物質結構決定了其具有廣泛的生理作用。
茶氨酸(L-Theanine)是茶葉中特有的游離氨基酸,有甜味。茶氨酸是谷氨酸γ-乙基酰胺,在化學構造上與腦內活性物質谷氨酸、谷氨酰胺相似,即茶氨酸是谷氨酸加上一個氨基和一個乙基。
谷氨酸是中樞興奮性神經遞質,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所有神經元腦組織,參與大腦的高級功能,在學習、記憶、神經元可塑性及大腦發育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大腦內存在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環,由于谷氨酸不能穿過血腦屏障,所以先由谷氨酰胺作為谷氨酸的前體轉運到神經元中,再重新合成谷氨酸,發揮谷氨酸作用。茶氨酸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一定的作用,可能跟其結構和大腦活性物質谷氨酸、谷氨酰胺類似有關。詳情可閱筆者的《尋找你的心理極限》一書。
茶葉主要含有三種堿:咖啡堿、茶葉堿、可可堿,其中前者含量較多,后兩者含量較少。咖啡堿又稱咖啡因,是一種黃嘌呤生物堿化合物,屬于生物堿的一種。生物堿是存在于自然界(主要為植物,少數為動物)中的一類含氮的堿性有機化合物,具有顯著的生物活性,是中草藥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已知生物堿種類很多,如咖啡堿、麻黃堿、秋水仙堿、阿托品、雷公藤堿等,約一萬種。其中的咖啡堿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但其興奮作用可以被茶氨酸拮抗。
2.國內茶樹
自然界茶樹的傳播主要靠重力、水力、鳥獸力、風力等擴散,只要適合其生長的地方都能生長。從浙江余姚田螺山發現的茶樹化石上分析,距今6000多年前,田螺山一帶的先人們便廣泛種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全世界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根據《桐君錄》中指出的西陽(今湖北黃岡縣)、武昌、廬江、晉陵(今江蘇宜興)、巴東(今四川奉節)等地,《荊州土地記》中記載茶出武陵七縣(今湖南常德一帶), 《吳興記》中的烏程(今浙江吳興)、溫山、長興啄木嶺,《宋錄》中的八公山(今安徽鳳臺東南), 《淮陰圖經》中的山陽縣(今江蘇淮陰)等地都有茶樹生長,說明長江流域早已廣泛種植茶樹。
從華夏族群歷史發展看:中部區域是華夏族群起源地,也是族群最早采摘自然生茶樹、人工種植茶樹、制作茶葉、社會生活的繁榮區域;隨著華夏族群逐漸向東部、南部和西南部區域發展,茶樹和茶葉活動得到空前繁榮。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中部的河南、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江西、浙江、江蘇、安徽,南部的福建、臺灣、廣西、廣東、湖南、海南,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貴州等地區都有古茶樹生長。山東文登縣(1897年縣志記載)在元朝曾經設過茶場提舉,該縣位于北緯37度以北,是較北的茶樹生長區域;最南的茶樹生長區域則是在北緯19度的海南。本書非以江河山脈為界劃分茶樹生長區域,為方便讀者閱讀習慣,將茶樹生長區域簡化為中部、南部、西南三大區域。
(1)中部區域
華夏族群飲用茶葉的普及,必然帶來茶樹種植和制作茶葉的發展。西晉杜育在《荈賦》中講到茶樹在山區栽培已有“彌谷被崗”之語。劉琨的《與兄子南兗州刺史演書》中提到“前得安州干茶二斤,姜一斤,桂一斤……”安州今為河南淅川縣。
公元771年,在江蘇宜興顧渚山建立貢茶院,每年采茶時節,在貢茶院采茶、制作茶葉的役夫多達3萬人。公元977年,在福建北部建溪東西兩岸建貢茶院,綿延五英里,由25處各有命名的茶園組成。
——《茶的世界史》
根據有關古籍記載:“明人尤重嶰茶,嶰茶淵源于唐朝的陽羨茶,產于宜興、長興之間。兩山中間稍平曠處叫做嶰,是羅隱隱居的地方,故名‘羅嶰’,嶰茶以出在洞山的品性為較好。”由于受地理環境影響,該區域茶樹以灌木型(叢生)中小葉形體為主,范圍包括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湖北等地方。
其中,浙江作為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是從以下三個方面確定:
一是由樹根所在地層年代和出土陶器確定。20世紀80年代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曾震撼世界,實際上,當時還有眾多的植物堆積在一起,只是暫時分辨不了是何物質而已。遺址中還發現一些堆積在古村落干欄式房屋附近的植物葉,最后被認定為原始茶。
2004年,在與河姆渡遺址相距約7公里的田螺山遺址中,發現了兩大片原生于土層中的密集樹根,其中一片的周圍有明顯人工開挖的淺土坑,并伴隨一些碎陶片。根據樹根所在地層年代用碳14測定年份和出土陶器等遺物的形態品性確定,這批樹根生長于距今6000年前左右。
二是由樹根形態、解剖結構、茶氨酸含量確定。田螺山遺址發掘中出土的樹根,曾交共同挖掘的日本人鈴木三男和中村慎一進行木材顯微切片檢測,發現這批樹根芯部無髓,年輪的方向變化顯著,年輪界限不明顯,導管和纖維的細胞壁很薄,纖維直徑及放射組織細胞較大,表明出土的標本確為根部木材,而且這些樹根的顯微結構與栽培茶樹一致,可以初定為茶樹。同時,考古人員將樹根用水浸泡,2008年12月,水浸泡液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進行色譜檢測,樹根及其水浸泡液都檢出有茶樹品種的主要成分茶氨酸。

中部區域以中小葉形體為主的茶園
根據有關資料,茶樹的近緣植物茶梅等植物也會含有微量的茶氨酸,研究人員在遺址附近挖取了茶樹及近緣植物紅山茶、油茶、茶梅、山茶根等樣本,以及在考古現場提取的樹根樣本,送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進行色譜檢測。結果表明:樹根中的茶氨酸含量達1493微克/克,比較接近活體茶樹主根1881微克/克的含量;而山茶、油茶和茶梅中的茶氨酸含量極微,由此斷定這批樹根為山茶屬茶種植物遺存。
三是由成片扎根于人工挖掘的熟土淺坑確定。在距地表1米多的土層曾出土兩片不規則淺土坑,并從周圍泥土中清理出一些碎陶片和燒土塊等生活廢棄物,而根須就在干欄式建筑的附近,這些原生的根須成片扎根于人工挖掘過的熟土淺坑內,屬于先人們在此人工種植樹木的遺存。
此外,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小陶器有半環形把手、灑水小嘴,類似現常用的小茶壺,從側面佐證了6000年前的族群已經人工栽培茶樹并使用陶器煮茶、飲用茶葉湯汁。
(2)南部區域
該區域生長的茶樹以小喬木型(獨生)和灌木型(叢生)的大、中、小葉形體為主,族群采摘自然生茶樹,制作茶葉,生活使用的時間相當早,是茶樹品種資源最為豐富、優良品種較多、最為集中的地方,范圍包括臺灣、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南部區域以大中小葉形體為主的茶園
該區域地理環境比較優越,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空氣濕度大。而且這些地區多山地丘陵,自然環境優越,對于茶樹的生長得天獨厚,尤其是非常適宜小喬木型(獨生)和灌木型(叢生)茶樹生長,古茶樹資源自成一體。
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茶茗出。
——《夷陵圖經》
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
——《茶陵圖經》
辰州溆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射山……山多茶樹。
——《坤元錄》
說明當時的湖南已經廣泛種植茶樹。
南朝梁武帝(502-549)時,廣東東莞便有僧人建雁塔寺于鐵爐嶺,沿山種茶,至今尚存茶山鎮之地名。
——《東莞茶山鄉志》
古勞茶味匹武夷而帶芳……近則自海口(古勞北)至附城(鶴城),毋論土著、客家,多以茶為業……一望皆茶樹……來往采茶者不絕。
——《鶴山縣志》
據有關記載,自宋至清康熙年間,古勞屬廣東新會縣,清雍正十年(1732)始建鶴山縣,茶種有本土種和從浙江長興縣引種的,在1840年前已經是世界聞名的產茶大縣,鼎盛時期全縣無山不產茶,茶市達60余處,茶園8萬畝,年產茶葉8.5萬擔,年出口6萬擔,占廣東輸出量之八九成,其輸向地近如南洋,遠至歐美。
(3)西南部區域
西南部區域的茶樹以小喬木型(獨生)和灌木型(叢生)大、中形體為主,是茶樹品種較為豐富的地方。族群采摘自然生茶樹、制作茶葉、生活使用的時間比較早,范圍包括四川、重慶、云南、貴州、西藏等地。西南部區域是自然生長茶樹最為集中的區域。1980年,在貴州晴隆縣箐口山中發現茶子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地化所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鑒定,確定為新生代第三紀四球茶子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萬年歷史,這是迄今為止地球發現最古老的茶子化石。
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端,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
——《滇海虞衡志》

茶心2 水土異則品種變
同樣事物由于環境不同,結果可能有很大差異。如《晏子春秋》中講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茶樹的繁殖也是如此,滿足茶樹生長的環境,茶樹會枝繁葉茂,連片生長;不滿足茶樹生長要求的環境,雖然也會有茶籽的遺落、茶苗的種植、茶樹的移植等,然而就像“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一樣,不適宜的環境要么造成茶樹品種退化,要么無法存活。總之,隨著時間的流逝,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這種適應環境的現象在動植物界比比皆是,連腫瘤細胞的代謝也是如此。
先來介紹一下人體內的糖代謝。
糖代謝的途徑很多,包括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分解代謝又分很多種,其中最主要的為有氧氧化和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指在機體氧供充足時,葡萄糖徹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是機體主要的供應能量方式。糖酵解是在機體缺氧條件下,葡萄糖經一系列酶促反應生成丙酮酸進而還原生成乳酸的過程,亦稱糖的無氧氧化過程。

宜興茶科所茶園

蒼梧六堡鄉八集茶園

勐海老班章村源頭水庫茶園
絕大部分的正常細胞平時進行有氧氧化,只有在缺氧的情況下才進行糖酵解,這種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現象亦稱為巴斯德效應。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紅細胞這種沒有線粒體的細胞,只能靠糖酵解供應能量方式,還有白細胞、骨髓細胞、神經細胞等代謝活躍的細胞,在氧供應正常情況下仍需要糖酵解供應能量方式才能滿足代謝的能量需求。
1924年,德國奧托·瓦伯格發現,腫瘤細胞能夠以比其他細胞更高的效率吸收葡萄糖,從而產生能量和促進自身快速生長,但是這些葡萄糖主要通過糖酵解途徑在細胞內被利用,而腫瘤細胞即使在供養充足的情況下也優先進行糖酵解獲得大量能量,消耗更多的葡萄糖和產生更多的乳酸,這就是著名的瓦伯格效應。
糖酵解不僅為腫瘤細胞的增殖供應能量方式,而且還為其脂肪酸和核酸的合成提供原料。隨著腫瘤生物學研究技術的發展,細胞代謝異常先于腫瘤發生的理論在實驗中逐步得到證實。
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葡萄糖缺乏可催化KRAS野生型細胞獲得KRAS及其信號通路分子突變,首次表明細胞代謝異常可以導致原癌基因突變;13C標記丙酮酸分子影像技術在動物體內也表明,糖酵解的代謝改變先于c-Myc-誘導的腫瘤形成;a-羥基戊二酸競爭性抑制多種a-酮戊二酸依賴的雙加氧酶活性,進而誘發癌癥等。腫瘤發生后,其特殊的生長特點,如自給自足的生長信號、抵御細胞凋亡、突破端粒的復制限制、促細胞遷移和浸潤、實現免疫逃逸、增強血管新生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腫瘤細胞代謝,即腫瘤的發生又催化了細胞代謝的改變。
這樣,細胞代謝異常與腫瘤發生發展互為因果,到2011年,細胞代謝改變被列為腫瘤細胞最為重要的特征之一。腫瘤細胞的代謝不同于正常細胞,正是這樣的改變滿足了其迅速生長的能量需求,使其具有頑強蓬勃的生命力。
3.國外茶樹
茶樹于植物中,為歲寒不凋類,產亞細亞中央與東方諸地,系自然生長。印度東北曼伊伯州,茶樹成林,其高自二十五尺至五十尺,英度下仿此。中國茶樹,則無此高者。南洋爪哇島,茶樹作尖圓塔形,皆自然生長也。
茶樹分二類:一為中國茶樹,一為亞撒瑪茶樹。中國茶樹,性不畏寒,且耐霜。亞撒瑪茶樹,則必恒熱之候,恒濕之地。中國茶葉如不剪,可長至英度五寸;亞撒瑪茶葉不剪,可長至九寸,且因氣候較暖于中國其長亦倍速,保存嫩性亦較久。印度、錫倫農學格致家,能將中國之茶樹與亞撒瑪茶樹接種,分配合和,多寡從心。或中國茶種十分之六七,亞撒瑪茶種十分之四三;或亞撒瑪茶種十分之六七,中國茶種十分之四三;或二種均平。則他日別成一種之茶。由此法式,因其地氣往往生出各種。印度極北希馬拉山夕,其高乃天下較高之山也,去平地一萬二千尺,上產茶樹。錫倫則平原熱地,亦產茶樹,格致家因其地氣樹種,配合而變化之,此誠業茶者之幸福已。茍不明此,安有如此之良法乎?

阿薩姆茶園
——《種茶良法》
目前,除亞洲的印度、日本、斯里蘭卡、越南、老撾、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有茶樹生長外,歐洲的俄羅斯、英國,非洲的肯尼亞、坦桑尼亞;美洲的加拿大、美國、智利、巴西;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都有茶樹生長。
根據有關記載,澳大利亞原住居民在生病時會煮一種茶樹的樹葉飲用,此事經探險家庫克先生發現后,曾試過這種“澳洲茶”的效果,并將之帶回英國,作為藥用研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茶樹都是重要的消毒殺菌來源,抗生素發明后,人們喜歡像抗生素這種立即有效的消炎殺菌藥物,茶樹才開始受到冷落。
國內一般傳說英國于1780年從中國引進茶子在其海外領地印度試種茶樹,但失敗了;1834年英國繼續從中國引進茶子,在其領地印度東北部和南部種植茶樹,卻成功了,英國開始大規模種植茶樹,不到30年,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同時,英國在其他海外領地如馬來西亞、錫蘭等從1839年開始茶樹種植。而越南、老撾、緬甸、日本、韓國、俄國、南美洲、澳大利亞甚至東非諸國等地的茶樹,傳說也全是由中國直接又或間接引進。但是,以上傳說基本上只是國人的主要觀點。
國外一般從歷史的文獻記載和科學實驗中尋找茶樹起源。客觀上說,現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阿根廷等有茶樹生長的國家,其茶樹、制作茶葉工藝等,可能是本地原有的自然生茶樹以及本土的制作茶葉工藝。印度人飲用茶葉的歷史記載有據可查,如荷蘭人林索登1598年所寫的《旅行日記》中,就記載了喜馬拉雅山麓周邊的土族有飲用茶葉的習慣。所以,最早的茶樹和制作茶葉,到底是誰傳誰,國外與國內基本上是以本土自然生長和外來引進人工種植兩種說法或論調。
1824年,勃朗在印度阿薩姆發現自然生長的茶樹;1844年,根據英屬東印度公司采自阿薩姆茶樹的標本,將其定名為“Theaassamica”(阿薩姆茶),并宣稱印度是茶樹原產地,接著,英國人伯樂頓、布拉考、布朗等相繼發表類似說法。
1831年查爾頓在阿薩姆發現了自然生長茶樹,他把茶樹活品寄給了沃勒,說這種茶“曬干后有中國茶的香氣”,當地的蘇迪亞人將這種茶樹葉片曬干后沖泡成飲料飲用。但是,由于這一植物很快就死了,沃勒和植物園便拒絕承認它是茶樹。查爾頓并沒放棄,仍然繼續四處尋找。在1834年,他在蘇迪亞又發現了一大片自然生長茶樹,于是就寄了較多的植物活體到加爾各答,并且說明這種茶樹生長范圍很廣。查爾頓發現茶樹最重要的價值在于這是在中國境外發現的,證明了茶葉不再是中國的獨有之物。
英國人宣布印度是世界茶樹起源地近百年后,國人吳覺農1922年才進行反駁,但其《茶樹原產地考》一書里談的更多是國人的飲茶歷史,而非植物學意義上的茶樹起源史。據聞每當國外某地發現經過科學驗證樹齡較長的老茶樹后,國內某地不久也會發現經專家估算出來的老茶樹,樹齡肯定超過國外老茶樹的樹齡;國外又陸續在不同的地方發現較長樹齡的成片老茶樹林時,國內某地卻只能給同一棵老茶樹增加樹齡而已,幾個回合下來不知不覺加到數千年的樹齡,由于沒有經過科學驗證,難以獲得國際上的廣泛承認。
(1)英國
傳說英國在海外領地印度和錫蘭(現稱“斯里蘭卡”)等地很早便開展茶樹種植。隨身帶著茶葉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在1662年嫁到英國后,英國人便開始飲用茶葉,飲用茶葉是從英國皇室、貴族開始,很快便成為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品。
沿革查英人種茶,先種于印度,后移之錫蘭。其初覓茶種于日本,日人拒之,繼又至我國之湖南,始求得之。并重金雇我國之人,前往教導種植、制造諸法,迄今六十余年。英人銳意擴充,于化學中研究顏色香味,于機器上改良碾切烘篩;加以火車、輪舶之交通,公司財力之雄厚,政府獎勵之切實,故轉運便而商場日盛,成本輕而售價愈廉,駿乎有壓倒華茶之勢。
——《印錫種茶制作茶葉考察報告》
英國很早就開始專門針對茶樹的戰略布局,在海外領地印度、錫蘭、肯尼亞等地廣泛種植,科學管理,機械化和工業化生產茶葉。海外領地印度的茶葉產量很快超過中國,已經稱雄世界兩百多年。如今英國曾經的海外領地雖然都已經獲得獨立自由,但當年英國人留下的茶園、制作茶葉的機器設備、管理制度等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茶葉市場的銷售機制仍在全球沿襲。
印度平原之地,凡愈熱則產茶愈多,然味較遜。若較涼之地,所產雖少且遲,而味卻較美。至于高山,則愈高其葉愈美;惟生長亦較遲。又茶樹宜及時雨水以養之,過多過旱,皆所不宜。以故,樹下輒有排水之溝,恐過濕也。此理凡農學皆然。又所栽之處,若臨山陡絕,亦不宜。蓋恐雨水沖刷,將淡質肥料不留其樹也。此亦不可不知。
——《種茶良法》
種茶錫蘭現種之茶計有兩種:一曰阿薩墨茶束印度省名,一曰變種茶。所謂變種茶者,即中國茶與阿薩墨茶種在一處時,被蜜蜂采蜜,將花質摻和而成,故名曰變種茶。阿薩墨茶,即從前印度之野茶,樹桿有高至五英尺及三十英尺者,茶葉有長至九寸有奇者。較之中國茶樹容易生長。其茶葉作淡綠色,其茶味較中茶濃,但香味不及中國茶,樹身亦不及中茶樹之堅。錫蘭平陽之地,均種阿薩墨茶,其山之高處,夜間天氣寒冷,大半多種變種茶。至一年后,所生樹枝已覺太長,便須剪去尖頭,使生橫枝,且須隨時修剪。至三年后,即為初次大割。至第八年在采茶之前,須任其生長新枝,約六寸長。至此,樹身方算長足。在未長足以前,似乎不宜采摘,致傷元氣。至逐年修割,則宜使樹身修直為佳。迨后樹身過老,將行大割,則須將樹身上所有之節疤,盡行割去。
——《印錫種茶制作茶葉考察報告》
印度阿薩姆邦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緬甸和泰國北部、喜馬拉雅山麓是英國大量栽培茶樹的開端。1823年英國人羅伯特·勃魯士在離大吉嶺東邊不遠、喜馬拉雅東麓和緬甸那加山之間的阿薩姆邦,一片長400英里、寬50英里的河谷平原上發現了自然生長茶樹后,尤其是發現當地居民采摘樹葉沖泡的飲料來自這種茶樹時,感到非常吃驚:它不像小葉形體茶樹對環境適應能力較為脆弱,這種厚實的大葉種茶樹生長力較強,可以在許多地方種植。之后,英國便開始在阿薩姆、大吉嶺、尼爾吉利、錫蘭島等地方建立大規模茶園,茶樹在印度才幾十年的時間便枝繁葉茂,成為茶葉世界的霸主。
英國人將工業革命的成果運用到茶葉種植、管理、制作、販運等領域。英國人很早就使用機器來完成揉捻、解塊、烘焙、揀選、篩分等制作茶葉步驟,不但大大提高了制作茶葉的效率,邁向了機械化制作茶葉的現代道路,而且保證了茶葉質量,統一標準。
而當時中國的茶葉到英國商人手中,至少需要經過茶農、茶販、茶莊、洋行等中間商,每過一手都要抽取一部分利潤,還有進出口的關稅。而英國人在印度種植茶樹制作茶葉,由于屬國內生產、銷售,則省了不少環節和稅賦,如1876年印度茶每磅價值17便士,到了1886年就降低到9.5便士;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質量上印度茶比中國茶還要好幾倍,有人稱用印度茶一分就可以抵中國茶五分。

大吉嶺茶園
(2)日本
有日本書籍記載,公元805年,僧人最澄和空海在唐朝長安學習,回日本時把茶子帶回,并種在京都比睿山草庵旁的山坡上。1214年2月,榮西的《飲用茶葉養生記》記述了茶葉的神奇藥用,書中第一篇《五臟利合門》便講述了肝喜酸、肺喜辛、脾喜甘、腎喜堿、心喜苦等;他將從漢朝帶回來的茶樹種子種在長崎平戶島富春院和九州島背振山麓,還將一些茶樹種子裝在一個名為“漢小柿”小罐里送給京都高山寺的明慧上人,據聞現在這個罐子成為了該寺院的珍貴文物。

富士山下茶園
日本秋田縣檜山茶。自江戶時代檜山城主,多谷賀氏開始栽培茶葉以來,長達250年以上的時間,持續堅守傳統制法。酸甜香味是其特色,只有部分農家會生產,所以較難取得。
因氣候、風土環境、制造方法及茶葉種類等而有所不同,是鄉土的滋味。在此介紹具代表性的產地和其品性。
茨城茶。太平洋側北方界限的奧久慈茶香氣高遠,味道濃深。在茨城縣內,有奧久慈茶、猿島茶、古內茶三大名茶。其中,奧久慈茶產自位于茨城縣西北部久慈郡的山間地帶。冷涼山地特有的濃韻味道與茶特定其品性,而且到今天也仍舊傳承著從江戶時代開始的“手揉茶”傳統。
村上茶。在雪中生長的茶,帶有圓潤輕柔的風味,是日本海一側最北邊的茶葉產地。寒冷的冬季時節較長,且年間日照時間較短,開春的冷暖溫差十分劇烈,生長在這種獨特氣候里的茶葉,有著柔和的澀味。
加賀棒茶,是茶梗,一種把茶梗加工成的粗茶。加賀茶廠也在廢物利用,把加工煎茶后的下腳料——茶梗加工成了棒茶,那湯汁呈棕色,湯味甘和中略帶焦苦,有些閩南鐵觀音經年老茶葉的味道。棒茶本身還可以干吃,像生吃方面便,像咀嚼熱干面,更像吃一種微型的餅干,有些酥,有點脆,帶幾絲甘香,談不上好吃,但肯定不難吃,或者說可以干吃的茶本身就是一個茶中的奇跡。
——《茶教科書》
根據有關資料,在16世紀日本宇治茶園每年出產上等茶葉四萬磅左右,先送往夏季涼爽的高山寺廟,到十月份再取走茶罐。
日本茶界最著名人物胡秉樞,由于在日本《茶務僉載·敘》署“光緒三年杏月,嶺南沂生胡秉樞謹識”,可知其為清嶺南人士。
——《茶史》
明治十年(1877)織田完之的《茶務僉載》(日本內務省勸農局版)中《緒言》記載:“頃,嶺南人秉樞胡氏攜自著之《茶務僉載》來稟官……官納其言”。這也在日本《靜同縣茶葉史》中提到過,光緒三年(1877)五六月間,胡秉樞被聘到日本內務省勸農局工作,當有渡郡小鹿村的紅茶傳習所創辦起來之后,又赴該所傳授紅茶制作的技術。在小鹿村期間,胡秉樞深得幕府老儒長谷部的青睞,長谷部回村時,常常與他飲酒、筆談并以詩相酬答。長谷部曾問他:“卿有學如此,何為茶工?”他回答道:“仆非茶工也,乃貴邦之駐中國領事薦仆于勸農局教授茶事。今以來此,亦無奈何。”
東洋近年產茶頗多,惜其種植、培養、制造、香味等,皆未得其法,故遠遜中土。印度等處,雖土地肥美,但其培養、采摘、制法俱失其宜,故其味腥,葉亦粗大。地土肥美,故上乘,嬈薄次之者,此人所皆知也。亦須知人定勝天,況于地利乎?唯茶性畏寒,故獨北地隆寒之處,茶樹甚罕焉。
——《茶務僉載》
(3)其他
也門。阿拉伯茶原產東非,13世紀,蘇菲教派及其博學的長老們將其帶入也門,19世紀的也門種植園開始推倒咖啡樹改種茶樹,嚼茶逐漸成為整個社會的風尚。阿拉伯茶同時帶來三重功效:提神醒腦、通體舒泰和精神上的熱望。人們每天都會咀嚼新鮮的阿拉伯茶葉來養精蓄銳,也頗為享受這一過程。
巴西。根據有關記載,1807年,拿破侖率大軍攻進葡萄牙首都里斯本,1808年,葡萄牙王室遷至陪都里約熱內盧后,為解決財政困難,決定在巴西發展茶、香料、咖啡、熱帶果樹等作物,特別是把茶列為首選。1808年,葡萄牙王室從海外領地澳門招募茶農,讓他們帶著茶樹苗和茶子到里約熱內盧植物園試種,結果大獲成功。于是,1809年3月6日,澳門理事官阿里亞加上書葡萄牙攝政王若昂六世,建議每年招募各種行業的中國人去巴西建設新首都。1810年,葡萄牙王室向中國要求招募2000名茶農到巴西種茶,但被中國拒絕。于是,只好通過澳門理事官去招募茶農。根據有關資料,澳門理事官在1811—1814年,分批運去近400名中國茶農到巴西。到1817年,里約植物園已經種植了約6000棵茶樹。1819年,澳門理事官再次招聘了400多名中國茶農到巴西;根據估計,通過其他地區和途徑前往巴西的中國茶農還有很多。

外國茶園
美國。美國的種茶歷史雖然并不悠久,但現在已有30多個農場種植茶樹,根據美國茶葉種植者聯盟發言人拉理說,“喜歡飲用茶葉的人數在增長,已經超過一半的美國人有每天飲用茶葉的習慣。根據美國茶葉協會的報告,茶葉消費每年增長5%,美國是唯一的茶葉消費量增長的西方國家,并且增長主要體現是在茶葉散茶。
茶心3 科技發明應用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瓦特發明蒸汽機和廣泛使用為起點,英國的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社會結構也發生了變革,不但由此帶動了世界的科技和工業化發展,而且把先進的生產力帶到了海外領地印度等地方,尤其是大規模地科學種植、管理茶樹,機械化、工業化生產優質茶葉,英國人將先進的技術、工業革命的成果成功地運用到茶領域。
英國及時將工業化成果應用到茶葉制作上,最早使用機器參與茶樹芽葉梗的采摘、萎凋、揉捻、解塊、干燥、揀選等工藝,不但提高了制作茶葉的質量和效率,而且使其他國家也紛紛推行茶的工業化(中國除外)。而同期清政府卻仍然閉關鎖國,沒有受益于工業革命的成果,耽誤了生產力發展,使原來國家經濟支柱的茶業基本停滯不前并開始倒退。直到現在,世界上的茶業早已經高度工業化、標準化、質量化了,全球的茶蛋糕早就被工業化程度早和高的國家或企業所瓜分。而中國每年生產的絕大部分的茶葉只能內銷,絲毫沒有國際競爭力,目前甚至到了國外一、兩家企業就可以將所有的茶企都打敗的地步。
科技發明開始給農業、工業領域帶來深遠的影響,大量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得到了改善和應用,科技發明從早期的偶然、碰巧發現,發展到人們專門有針對性地發明,成為有系統、漸增式的應用,各行各業都受到了科技的大力推動。在此之后的工業革命中,科技應用都起到了強有力的絕對主導作用,科技發明應用在一些地方大力促進了茶業的蓬勃發展。放眼世界,茶葉生產設備和技術早已迅速更新換代;行業標準節節攀升,歐盟檢測標準已升至數百項茶葉檢測指標(中國至今只有48項);以茶葉為原料開發的產品或提純物比比皆是,功效顯著,且不斷推陳出新;2006年11月美國FDA批準了第一件植物新藥Veregen(PolyphenoneE,茶多酚15%軟膏)上市。
中國茶業的發展,科技卻沒有起到多少重要的作用,仿佛可有可無一般地存在,與國際同時代相比較,生產設備落后、行業標準相當低下、自主創新非常罕見,茶業仍然處于異常低級生產階段,絕大部分的茶葉只能在國內消耗。

鄭星球老師指導、馮柳燕版畫《林中靜謐》(局部左)
靜語1 辯證認知
從茶樹的定義和名稱上不難發現,一些地方是將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而另外一些地方卻是將復雜的事情簡單化。人們對同一件事物的認知為什么有如此差別,從心理層面上該如何客觀地評價其中的奧秘呢?
首先是受人的我向性的影響。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人類生存的認知在一定意義上首先是我向性,即個體總是有自我肯定的傾向,總是自然而然地以自己內在標準作為評價事情的依據和出發點,若事情不是以自己的內在標準發展,就會產生否定、排斥、對抗等心理狀況。在這個意義上,如果一個人以絕對的我向性來認識事情,不肯接納不同于自己態度或看法的事情,就會出現很不適應,可以認為認知同存度較低;如果一個人對待事情的態度或看法是可以變的,是用接納的方式、方法和不同的角度來處理或者是看待非我向性的事情,這個人就能夠適應社會或被社會所接納,也可以說他的認知同存度較高。

徐氏內部引爆模型
其次是受人的認知水平影響。一個人的認知水平高低不同,主要受到年齡、性別、族群、文化、常識、風俗、信仰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在處理相同事情時的心理興奮與抑制之間的平衡方式不同,造成心理調節不平衡。由于認知水平高低不同,因此對于事情的結論就會產生差異。也就是說,一些事情在一些人看起來是一種結論,但在另外的一些人看來卻是另外一種結論。俗話說“一樣米養百種人”就是這種情況。
中國古籍曾記載古代一位身經百戰的將軍,因為“百發百中”的箭術被譽為“神箭手”。某天,讓人在百步之外擺上一枚枚的錢幣,將軍發箭,箭箭命中錢幣中間的四方洞,眾人齊贊“神箭手”,但卻有人高喊“這有什么了不起”。

徐氏外部引爆模型

20世紀80年代榮立集體三等功的余志堅、趙揚虎和筆者(右)合影
將軍一看,原來是一位賣油的“貨郎”說的。將軍很不高興地走上前去將弓箭朝他一遞:“你來試試?”賣油郎說:“將軍見笑了,你的弓我拉不開、箭也射不準,我只會賣油。”說罷,賣油郎將一空油瓶放在地上,瓶口上也置上一枚錢幣,高高舉起一勺油便倒,只見油成一條細線穿過錢幣中間的四方洞進入瓶子里面,錢幣上沒有一滴油沾上。賣油郎倒罷將油勺和油瓶往將軍面前一伸說:“將軍請試!”將軍連忙推辭,衷心贊嘆:“佩服、佩服,我不可能做得到!”將軍和賣油郎雖然對同一件事的認知水平不同,但都能夠認真看待非我向性的事情,接受不同的標準,才有了各自精湛的技藝和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

航空兵地勤人員在維護飛機
除了將軍和賣油郎能將本職做到完美外,當今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工作崗位上的人們工作起來也是相當地完美,基本上可以做到“箭箭穿心”“滴油不漏”。其實,工作能做到比較完美的人,一般都是經過比較嚴格的長時間完美訓練,并且沒有絕對的我向性,而且能從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將軍能百步射心、賣油郎能穿眼灌油,靠的是平常的不斷練習。現代社會如空軍飛機地勤機務人員,一般也要經過多年的專業訓練才能出色完成工作,從而保證飛行安全。他們甚至小至一把小解刀、一顆小螺絲釘、一塊小抹布在工具箱上收放在什么位置都要固定;大至飛機的所有零配件,都必須一步一步地按順序組裝、連接,尤其是一些零件可以正反面安裝,若裝反則可能造成機毀人亡的后果,因此,地勤人員的工作一般都會比其他人員的工作更加嚴謹。
茶樹的品種、生長地貌、環境的不同,就是同一棵茶樹由于朝向不同其芽、葉、梗的生長狀況和內含物質的含量多少也肯定各不相同,茶樹與茶樹之間,每棵茶樹都有其獨立的異處,每片樹葉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社會上比較崇尚云南西雙版納“霸氣”、“回甘”很好的老班章茶樹,其實整個西雙版納的茶樹,主要是勐海大葉樹種,應該是一種味道。只是由于茶樹各自生長的小環境土壤的差別,同一茶種比在老班章、壩卡龍、滑竹梁子、曼西良就有明顯不同的味道。茶葉制作工藝不同,儲存時間、氧化程度不同,飲用時的沖泡、水溫、器具等都能造成茶葉香氣、味道和湯色的千差萬別。茶樹、茶葉的這些特點決定了每個人看待的角度必然千差萬別,要想客觀、科學、全面、實事求是地認知茶樹和茶葉,就必須弱化我向性,接納不同的方式、方法,多角度地看待同一問題,才能做到正確認知、評價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