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對《廣州新創備安庫記》和劉克莊《即事》詩的解讀

筆者《辨正》不同意王先生《絲路》“從寧宗開禧至南宋末,廣東海上絲路日趨式微”的結論,認為開禧(1205—1207)、嘉定(1208—1224)年間以至其后十年,廣州海外貿易確曾蕭條,但此后即有轉機。理由有二。

其一,淳祐六年(1246)李昴英《廣州新創備安庫記》說:“邇來唐兒罕到獅國,編戶以財雄。惟桀賊頻嘯,重屯屢贅,多乎戰,勞乎戍,人人得索資級。給倍無藝,竭其有供億,而州驟貧。余三十年所目擊公私氣象,由豐美入狹嗇,歲甚一歲也。”但到淳祐年間(1241—1252),情況已大為好轉。“比及四年(1244),得錢以緡計者三十萬。別藏之,為甲、乙、丙庫。”李昴英:《廣州新創備安庫記》,《文溪集》卷1。海外貿易是廣州經濟的支柱,由財政虧空一躍而為巨額盈余,顯然是海外貿易恢復發展的結果。

對此,王先生《再論》批駁說:“備安庫的稅錢來源……與市舶司所管的對外貿易的稅收無涉。趙文對相關的賦稅制度混淆不清,張冠李戴,其結論自然謬之千里。”然而筆者之意本來很清楚,就是說海外貿易是廣州經濟的支柱,外貿興則百業興,外貿衰則百業凋零(所以李昴英在追述以往三十年廣州“驟貧”、“由豐美入狹嗇”的原因時,就把“唐兒罕到獅國”放在首位。獅國,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海外貿易恢復發展,才可能帶動整體社會經濟的復興,產生巨額財政盈余,又何曾說過備安庫的稅錢來源就是“市舶司所管的對外貿易的稅收”?

其二,嘉熙四年(1240)至淳祐八年(1248),劉克莊任職廣州,曾為市舶提舉。他在廣州作《即事》詩云:“香火萬家市,煙花二月時。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祠。”又云:“東廟小兒隊,南風大賈舟。不知今廣市,何似古揚州?”更直接指出海外貿易之盛。再云:“吾生分裂后,不到舊京游。空作樊樓夢,安知有越樓?”龍慶忠:《南海神廟》,廣州市文化局:《廣州文博通訊》(增刊),廣州市文化局1985年版,第50、51頁。把廣州的越樓與開封著名的商業娛樂中心樊樓相比,實際也就是認為廣州的繁榮,堪與北宋時之汴京媲美。而經濟之繁榮顯然又與“南風大賈舟”直接相關。

對此,王先生不作任何分析,只用一句“僅憑一兩句詩文不能證明嘉熙間廣州外貿的繁榮”就想回避過去。其實《即事》詩明白如話,含義清晰,絕非如王先生所說是什么“不確定的詩文”。揚州在唐代就已是人們心目中頂級繁華之地;北宋汴京樊樓之名,同樣艷稱于天下。作為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劉克莊以今廣市與古揚州、廣州越樓與汴京樊樓相提并論,雖不排除藝術夸張的成分,但也足以說明當時廣州的社會經濟繁榮。廣州經濟既以海外貿易為支柱,則其繁榮亦必以海外貿易恢復發展為前提,更何況劉克莊還具體寫到了“南風大賈舟”哩!《詩經》的文字比《即事》晦澀多了,其釋義“不確定”多了,但從無人懷疑其史料價值;王先生卻連文義如此清晰的《即事》都不承認其史料價值,這說得過去嗎?

筆者之所以不同意“從寧宗開禧至南宋末,廣東海上絲路日趨式微”,是因為開禧之后仍有起伏興衰,而非徑情直遂地“日趨式微”,并以嘉熙年間的轉機為據。嘉熙之后當然仍有起伏興衰,但這與筆者所論并無矛盾,這里就不涉及了。


[《海交史研究》編者按]廣州南海神廟是中國著名的海神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但南海神廟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如何,與廣州港變遷關系,王元林、趙立人兩位學者各執一說,激烈辯論。本刊自2006年起迄今連續編發了兩位學者各2篇爭鳴文章,雙方針對南海神廟所在港口的性質、東西神廟的位置以及與廣東海上絲路的關系等諸多問題展開辯論,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給讀者許多啟迪,本刊關于南海神廟的討論雖暫告一段落,但仍將一如既往地為學術爭鳴提供陣地,以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術創新。

(刊于《海交史研究》2009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稷山县| 建宁县| 林甸县| 萍乡市| 清苑县| 朝阳县| 临江市| 尖扎县| 开封县| 巩义市| 和田县| 娱乐| 安庆市| 会泽县| 石楼县| 临颍县| 天峨县| 温泉县| 环江| 朝阳市| 临沭县| 光泽县| 岳阳县| 青州市| 烟台市| 平凉市| 天全县| 九江县| 湾仔区| 铜梁县| 南通市| 阿坝| 苍南县| 毕节市| 武川县| 汶上县| 广元市| 工布江达县| 乃东县| 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