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西關(guān)商業(yè)區(qū)的形成與南海西廟

南海西廟,今已不存,故址在今文昌路廣州酒家一帶。乾隆《南??h志》記:“洪圣西廟,即南海神(原文如此),在太平門外第十甫,嘉靖十三年(1534)建。國朝康熙六年(1667),察院董篤行奉諭祭。康熙二十一年(1682),侍郎楊正中奉諭祭,有碑記?!?img alt="乾隆《南??h志》卷13“奇觀”。"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A8B4D/18225946201124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60889-T4D8C6eloo1YbMZmuTXKObCTdN0wLmb9-0-275455e51e0117078bfd907176b03de8">由朝廷派專人南下致祭,可知西廟是當(dāng)時西關(guān)地區(qū)的重要祠廟。

不過,說西廟“建于嘉靖十三年”卻是錯的。阮元《廣東通志》“建置略”卷145轉(zhuǎn)引《南海志》云:“南海西廟,建于宋紹興(1131—1162),其銅鼓不知得于何時。方信孺《南海百詠》之銅鼓,東、西廟皆有之,則在嘉定(1208—1224)以前矣。銅鼓有二種,一為駱越鼓,一為伏波鼓,此鼓較東廟略小,而較伏波鼓大,殆亦駱越鼓歟?”轉(zhuǎn)引之外,又說:“銅鼓在番禺波羅南海神廟者二,在南海西域外第十甫南海西廟者一,在香山南門外諸葛武侯廟者一,小欖麥?zhǔn)霞也卣咭?。”可見直到阮元修志之道光二年?822),南海西廟及其所藏銅鼓仍無恙。

據(jù)吳蘭修《南海百詠書后》,方信孺《南海百詠》成書于南宋開禧二年(1206)以前。其“南海廟”篇序云:“又有西廟在城西五里。”“銅鼓”篇序云:“南海東、西廟皆有之?!薄安_蜜果”篇序云:“南海東、西廟各有一棵?!庇智耙纤卧娙藯钊f里之《題南海東廟》謂:“大海更在小海東,西廟不如東廟雄。”還有七律《二月十三日謁兩廟早起》一首。龍慶忠:《南海神廟》,廣州市文化局:《廣州文博通訊》(增刊),廣州市文化局1985年版,第50頁。可見南宋時西廟確已存在。

不過,說西廟“建于宋紹興”卻仍是錯的。南宋乾道三年(1167)廖颙《重修南海廟記》說:“古廟即扶胥之口,又一在州城之西南隅,故有東西二廟之稱。天寶(742—755)、元和(806—820)間,增(下不可辨)藝祖臨御,首遣中使,重加崇葺。嘉祐中(1056—1063),余靖嘗修之。元祐中(1086—1093),蔣之奇(下不可辨)于政和(1111—1117),李陵葺西廟于紹興(1131—1162),咸記于石。”同治《番禺縣志》卷29“金石”二。又蔣之奇《廣州州學(xué)記》云:“元祐元年(1086)番禺缺守,有詔以命臣之奇來治州事。”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元大德南海志殘本》,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頁。而黃佐《廣州志》卷36“藝文”收有李陵《修西廟記》和蔣之奇《修東西二廟記》之目,可證實廖颙所記。因此,西廟之建,肯定在北宋元祐之前,從廖颙行文語氣分析,甚至可能早至唐代。阮元所引《南海志》謂建于紹興,顯然是把李陵的重修誤為始建了。

東、西廟二廟長期共存的局面,到宋元嬗代之際一度發(fā)生變化。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陳思善《代祀南海神記》稱:“廣州南海神祠,前代遣使致祭,歲無違闕,中更變革,不遑及者十余年……至元二十八年(1291),詔封廣利靈孚王,越明年,圣旨遣怯薛歹必阇赤塔不迷失,集賢院蒙古必阇赤孫澄捧香致祭?!?img alt="黃佐:《廣州志》卷35“禮樂”。"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A8B4D/18225946201124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60889-T4D8C6eloo1YbMZmuTXKObCTdN0wLmb9-0-275455e51e0117078bfd907176b03de8">以后每年都遣使致祭。前引陳大震《重修波羅廟記》稱,至元“二十八年(1291),世祖皇帝加以靈孚之號,天使奉命,馳驛萬里至廣州城……將致寵光于正祠,聞祠已廢,乃于城西別祠行禮焉?!敝敝链蟮缕吣辏?303)東廟修復(fù),元初恢復(fù)朝廷祭典的頭11年(1292—1302),儀式顯然都只能在西廟舉行。至于清初康熙年間兩次朝廷致祭也在西廟,究竟也是因東廟毀于戰(zhàn)火還是“海禁”等其他原因,則有待考證了。

海神廟必建于海邊的碼頭附近(當(dāng)時西關(guān)所臨珠江江面寬闊,稱“小海”),出海商船的商賈和船員在出航前要在神廟祈求保佑,安全歸來則要到神廟酬神謝恩。故規(guī)模大、香火盛的南海神廟所在之地,亦必為商業(yè)繁盛之區(qū),商船輻輳之港。東廟所在,為扶胥鎮(zhèn),西廟所在,則為白田鎮(zhèn)。

據(jù)前引北宋王存等編修的《元豐九域志·廣南路》,白田鎮(zhèn)與扶胥鎮(zhèn)同屬番禺七鎮(zhèn)之列。《新五代史》記:“(劉)以海舶十余,悉載珍寶、嬪御,將入海,宦官樂范竊其舟以逃歸。(宋)師次白田,素衣白馬以降?!庇秩钤稄V東通志》稱:“(儂)智高引眾去廣州,廣東兵馬鈐轄張忠、知英州蘇緘邀擊于白田。”又皇祐五年(1053)蔡君謨《中書門下牒廣州南海洪圣廣利王牌》謂:“乃者儂獠狂悖,暴集三水,中流風(fēng)颶起,舟留三日。逮至城壇,廣已守備?!?img alt="同治《番禺縣志》卷29“金石”二。"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A8B4D/18225946201124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60889-T4D8C6eloo1YbMZmuTXKObCTdN0wLmb9-0-275455e51e0117078bfd907176b03de8">可見儂智高以舟師進(jìn)攻廣州,其退亦當(dāng)乘船,由此兩事,可知白田鎮(zhèn)為廣州城西之港口,水陸交通的樞紐。

至于白田鎮(zhèn)之位置,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引《南游記》稱:“今府西十七里有花田……一名白田?!泵骷尉浮稄V東通志》卷19“古跡”記:“花田在城西十里三角市。三角市這一地名,清末民初地圖仍可見到,在今珠璣路中段。”曾昭璇:《廣州歷史地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頁。以上所記花田、白田、三角市之位置,雖不能完全吻合,但無疑都在廣州西關(guān)。且三角市鄰近南海西廟,故可判斷,南海西廟所在之港口,即為白田鎮(zhèn),亦即今日西關(guān)商業(yè)區(qū)之雛形。

南海西廟之東北鄰,即為梁代達(dá)摩禪師在中國登陸的“西來初地”。羅文俊《綠蘿書屋遺集》稱:“普通七年(526),達(dá)摩泛海至粵城西南登岸,后人名其地曰‘西來’。”曾昭璇:《廣州歷史地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頁。可見這里是廣州早期海運碼頭。西廟之東南,有缸瓦欄(今用其諧音,名光雅里),說明這里古代是頗大的陶瓷批發(fā)市場,而陶瓷是唐宋時期中國的大宗出口商品。再往南,是古代的十四甫碼頭。碼頭東側(cè),則為明代接待海外使節(jié)、商人的懷遠(yuǎn)驛,其所在地原名蜆子步,顯然也是碼頭。當(dāng)然,這些市場、碼頭的形成,或許較西廟之建為晚,但商業(yè)聚落的發(fā)展,大都有所因襲,有歷史軌跡可尋,可以肯定,早在北宋以前,以南海西廟所在地為中心,已形成了一個為對外貿(mào)易服務(wù)的商業(yè)區(qū),即白田鎮(zhèn),其大量出口的陶瓷,很大一部分當(dāng)產(chǎn)于鄰近之西村窯。

西村窯位于西村增步河?xùn)|岸崗地上,是晚唐至北宋年間規(guī)模較大,專門燒制外銷陶瓷的著名民間窯場。西村窯之起始年代,有晚唐、北宋二說,暫從前說。然無論取何說,均對本文之結(jié)論無大影響。參閱羅雨林《廣州西村窯陶瓷的藝術(shù)特色》。其產(chǎn)品大多為盤、碗、碟、盒、壺、瓶、燈、枕、盞之類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國內(nèi)地傳世者極少,而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我國西沙群島等地則已有大量發(fā)現(xiàn)。當(dāng)時廣州不產(chǎn)優(yōu)質(zhì)瓷土,故西村窯之原料,需從他處運來。在此建窯,顯然是出于較近外銷市場的考慮,因為當(dāng)時由增步至南海西廟、缸瓦欄一帶,水路運輸非常近便。由此可知,廣州西村窯是在唐宋時期西關(guān)白田鎮(zhèn)陶瓷市場已形成并蓬勃發(fā)展,需求旺盛的情況下創(chuàng)建的,而西村窯的出現(xiàn),又降低了外銷陶瓷的成本,進(jìn)一步促進(jìn)了陶瓷市場的興旺和白田鎮(zhèn)的繁榮,奠定了明清兩代西關(guān)成為廣州外貿(mào)中心的基礎(chǔ)。

隨著西關(guān)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扶胥鎮(zhèn)的衰落,西廟與東廟相比,一度有后來居上之勢,元初、清初朝廷在西廟行祭典,已可略見端倪,明清時期西關(guān)“八橋之盛”西廟南鄰,今光雅里和曹基直街之間的德興橋即為第八橋。每年舊歷二月十三日南海廟會時最盛,有“賽過波羅第八橋”的詩句。曾昭璇、曾憲珊:《西關(guān)地域變遷史》,羅雨林主編:《荔灣風(fēng)采》,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頁。但由于珠江岸線加速南移,西廟至清末已離水域過遠(yuǎn),遂失其意義而日漸荒廢,未能保存至今。


(刊于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海洋文化論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荆门市| 桐城市| 禹城市| 陆丰市| 永泰县| 收藏| 遂平县| 新绛县| 澄城县| 平陆县| 微山县| 沙洋县| 光山县| 策勒县| 梅河口市| 澎湖县| 乐安县| 汉寿县| 鄄城县| 若羌县| 嵩明县| 福海县| 江北区| 马龙县| 汉川市| 交城县| 韩城市| 安达市| 清水县| 贞丰县| 壤塘县| 英山县| 佛学| 肥城市| 嵊州市| 额敏县| 长海县| 宜章县| 资阳市| 阿巴嘎旗| 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