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太平圣惠方》的主要內容與知識創新

《太平圣惠方》是宋初國家對諸家驗方、秘方、效方的整理與匯編,既繼承了前代醫學成果,也總結了宋初的醫學成就和臨床實踐,表現出了繼承、發展和創新的特點。其內容由宋太宗序言,診脈辨陰陽虛實法,處方用藥法,各種疾病病癥的病因、病理以及方劑的適應證和藥物、用量,以及丹藥、食治和針灸等組成。與前代方書相比,《太平圣惠方》包括了中醫理、法、方、藥的基本內容。此外,書中所收藥物,大多來自《開寶本草》,較之前代本草品種大量增多,有些藥品是前代方書所罕用或不用的,極為珍貴。宋人蔡襄稱此書中多“異域瓖苛”之品,說明其藥物品種不僅有中土原產之藥,而且還收入了大量海外珍稀藥物。

一、《太平圣惠方》的序言

宋太宗撰《御制〈太平圣惠方〉序》,約1000字,清楚地指明了宋朝政府對方書功能的認識,以及編撰《太平圣惠方》的目的、動因和過程。

朕聞皇王治世,撫念為本。法天地之覆載,同日月以照臨;行道德而和慘舒,順寒暄而知盈縮;上從天意,下契群情;罔憚焦勞,以從人欲,乃朕之愿也。且夫人稟五常,藥治百病,能知疾之可否,究藥之征應者,則世之良醫也。至如風雨有不節之勞,喜怒致非理之患,疾由斯作,蓋自物情。茍非窮達其源,窺測其奧,徒煩服食以養于壽命,消息可保于長生矣。自古同今,多乖攝治。疾之間起,積之于微;勢非已形,求諸服餌;方既弗善,藥何救焉?《書》曰:“藥不瞑眩,厥疾弗廖。”誠哉是言也!旦如人安之道,經絡如泉。或馳騁性情,乖類形體,莫如傷敗,致損壽齡。蓋由血脈榮枯,肌膚盛弱,貪其嗜欲,不利機關,及至虛贏,不防他故。四時逆順,六氣交爭,賢者自知,愚者未達。是以圣人廣茲仁義,博愛淵深,故黃帝盡岐伯之談,虢君信越人之術。揆度者明于切脈,指歸者探乎幽玄。論之則五音自和,聽之則八風應律。譬猶影響,無不相從,求妙刪繁,備諸方冊。討尋精要,演說無所不周;詮詁簡編,探賾悉聞盡善;莫不考秘密,搜隱微。大矣哉,為學乃至于此耶!則知天不愛其道,而道處其中。地不愛其寶,而寶舍其內。夫醫者,意也。疾生于內,藥調于外。醫明其理,藥效如神。觸類而生,參詳變異。精微之道,用意消停。執見庸醫,證候難曉。朕昔自潛邸,求集名方異術玄針,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余首,無非親驗,并有準繩,貴在救民,去除疾苦。并偏于翰林醫官院,各取到經乎家傳應效藥方,合萬余道。令尚藥奉御王懷隱等四人,校勘編類。凡諸論證,并該其中;品藥功效,悉載其內。凡候疾之深淺,先辨虛實,次察表里,然后依方用藥,則無不愈也。庶使天高地濃,明王道之化成;春往秋來,布群黎之大惠。昔炎帝神農氏,長于姜水,始教民播種,以省煞生。嘗味百草,區別藥性,救夭傷之命,延老病之生。黔首日用而不知,圣人之至德也。夫醫道之難,昔賢猶病。設使訟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盡,窮此之道者,其精勤明智之士歟!朕尊居億兆之上,常以百姓為心,念五氣之或乖,恐一物之失所,不盡生理,朕甚憫焉!所以親閱方書,俾令撰集,冀溥天之下,各保遐年,同我生民,躋于壽域。今偏敕成一百卷,命曰《太平圣惠方》。仍令雕刻印版,遍施華夷,凡爾生靈,宜知朕意。[宋]宋太宗:《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9頁。

宋太宗序文反映了以下一些重要的內容:

一是醫學方書的政治輔助性功能。宋太宗認為,《太平圣惠方》不僅能夠起到“貴在救民,去除疾苦”的現實作用,也可實現“明王道之化成”“布群黎之大惠”的作用,有利于宣揚儒家仁政思想和政府權威統治。

二是《太平圣惠方》關于中藥炮制理論與技術的總結與發展,提出了中藥炮制的“合和”原則和“以方撿煉”原則,以及關于中藥炮制的度量衡標準、中藥制劑穩定性的考察方法及有效期的求解。

三是翰林醫官院成為編輯《太平圣惠方》的組織機構。翰林醫官院,內庭官司名,隸入內內侍省所屬之翰林院,元豐五年(1082年)改制后稱翰林醫官局,是宋代中央級別的最高醫療兼行政管理機構。其職責主要是以供奉皇帝、后宮、宗室醫療、用藥為主,承詔為大臣、百官及眾人診治為輔;并掌國家醫藥的政令;所有的皇親、軍隊、臣僚、使節、學校、工程場所等,都由翰林醫官院派遣醫生進行治療。此外,民間醫藥也歸它掌管。宋朝皇帝和政府對醫學的關注及其醫學政策,大多是通過翰林醫官院來執行的。[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36之9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940頁。

四是宋朝皇帝在《太平圣惠方》編撰、刊刻與流傳過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不僅為方書命名和親撰序文,而且將先進的雕版印刷術應用于《太平圣惠方》的刊刻,從而規范了醫學知識的內容,擴大了方書發行的數量、范圍和影響。

二、《太平圣惠方》的目錄和卷數

《太平圣惠方》的目錄和卷數,宋代史書中有三說:一是100卷,目錄1卷,1670門,16834方。如《崇文總目》卷三《醫書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通志》卷六九《藝文略》《郡齋讀書志》卷一三《醫書類》《文獻通考》卷二二三《經籍考》和《宋史》卷二〇七《藝文志》等,均載“《太平圣惠方》一百卷”;二是120卷,如曾鞏《隆平集》卷三載“太平興國中編成方書,賜諸道州郡,謂之《太平圣惠方》一百二十卷”;三是不分卷,如南宋尤袤《遂初堂書目》載《太平圣惠方》1部,不言卷數。

總之,從宋代官、私著作的記載和今本《太平圣惠方》的內容來看,《太平圣惠方》全書100卷,目錄1卷。此外,日本多紀本《太平圣惠方》還載有《大宋新修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排門目錄》,除各門標題外,載有論、方數目,其內容有的與正文標題一致,有的與正文標題又不太相合,可能是傳抄、刊刻之誤所致。

三、《太平圣惠方》的主要內容

《太平圣惠方》在編撰體例上,以隋代醫學家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之病因、病理、證候和醫學理論為綱,其次敘述用藥法則,是一部集理、法、方、藥于一體,具有完整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的方書。其內容包含大方脈科、風科、小方脈科、眼科、瘡腫兼傷折科、產科、口齒兼咽喉科、針灸科、金鏃兼書禁科等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內容,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治療方藥,其中還載述了神仙、丹藥、食治、補益等方藥,因而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保留了當時的醫學分類、藥學知識及其炮制技術。

(一)有關臨證醫學諸科和方劑學的內容

《太平圣惠方》卷一包括敘為醫、敘診脈法、分寸關尺三部脈位法、辨九候法、辨兩手五臟六腑脈所主法、辨五臟六腑經脈所合法、診五臟脈輕重法、辨脈形狀、分別脈病形狀、平寸口脈法、平關脈法、平尺脈法、辨七表八里脈法、辨陰陽脈法、辨營衛經脈與漏刻相應度數法、辨脈虛實法、辨損至脈法、辨奇經八脈法、診四時脈及太過不及法、辨妊娠分別男女及將產脈法、辨小兒脈法、辨脈動止投數法、扁鵲診諸反逆脈法、辨七診脈法、診百病決死生法、診三部虛實決死生法、察聲色決死生法、論形氣盛衰法、論女子盛衰法和論丈夫盛衰法等,詳細地介紹了脈診的方法。其中《敘為醫》和《敘診脈法》是《太平圣惠方》中兩篇重要的醫學論文,規定了國家有關醫人和脈診的標準。《敘為醫》指出:“醫者意也,非常之意爾。是以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療未病,中醫療欲病,下醫療已病。夫如是則須洞明物理,曉達人情,悟造化之變通,定吉兇之機要,視表知里,診候處方,常懷拯物之心,并救含靈之苦。茍用藥有準,則厥疾必瘳。若能留心于斯,具而學之。則為醫之道,盡善盡美,觸事皆通矣。”[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1《敘為醫》,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頁。《敘診脈法》指出:“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書中記載了各種脈法和疑難脈診。[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1《敘診脈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頁。

《太平圣惠方》卷二為論處方法、論合和、論服餌、論用藥、分三品藥及反惡、用藥和諸疾通用藥,敘述了藥物的來源、炮制、性狀和作用等。其中《論處方法》指出:“夫處方療疾,當先診知病源,察其盈虛,而行補瀉。”《太平圣惠方》進一步發揮中藥炮制的“君臣佐使”理論,指出“大抵養命之藥則多君,養性之藥則多臣,療病之藥則多使。審而用之,則百不失一矣”[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2《論處方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頁。。在此理論指導下,中藥炮制技術及其藥品分湯藥、丸藥、散藥和敷藥等,規定“凡合和湯藥,務在精專,甄別新陳,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兩無差,用得其宜,病無不愈”[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2《論合和》,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頁。,“夫濟時之道,莫大于醫,去病之功,無先于藥”[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2《論用藥》,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7頁。,“凡候疾之深淺,先辨虛實,次察表里,然后依方用藥”[宋]宋太宗:《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9頁。。由于湯藥是中藥最重要的形式,所以又規定了湯藥的餌藥、用藥之法、三品藥及反惡。湯藥主要來源于玉石部、草藥部、木部、獸部、蟲魚部、果部、菜部、米部等。同時,該書還規定了藥相反、服藥禁忌,以及肝臟用藥、心臟用藥、脾臟用藥、肺臟用藥、腎臟用藥和諸疾通用藥等。更為可貴的是,該書還載錄了治療瘟疫、瘧疾、霍亂、傷寒、黃疸、痢疾等傳染性、流行性疾病的醫方。

《太平圣惠方》卷三至卷七為五臟門,共5卷,分83門,論5首,病源78首,方635道,包括肝臟論、心臟論、脾臟論、肺臟論、腎臟論的總論、證候和治療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八至卷一四為傷寒門,共7卷,分94門,論24首,病源68首,方946道。其內容包括傷寒敘論、辨傷寒脈候、傷寒受病日數次第病證、辨太陽病形證、辨陽明病形證、辨少陽病形證、辨太陰病形證、辨少陰病形證、辨厥陰病形證、辨傷寒熱病兩感證候、辨傷寒熱病不可治形候、辨可發汗形證、辨不可發汗形證、辨可吐形證、辨不可吐形證、辨可下形證、辨不可下形證、辨可灸形證、辨不可灸形證、辨可火形證、辨不可火形證、辨可水形證、辨不可水形證、辨可溫形證、傷寒三陰三陽應用湯散諸方、治傷寒一日至九日候諸方、治傷寒發汗通用經效諸方、治傷寒中風諸方、治陽毒傷寒諸方、治傷寒咳嗽諸方、治兩感傷寒諸方和治傷寒后虛羸諸方等。尤其是書中有關傷寒和雜病部分,保存了宋代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醫書局校正張仲景《傷寒論》以前文字的較原始的面貌,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嚴菱舟《關于〈太平圣惠方〉》指出:“其內容包括有張仲景《臨寒論》原文,以及《脈經》《諸病源候論》《千金翼方》《外臺秘要》等書有關 ‘傷寒論’的論述,并對傷寒各證廣列治法。”嚴菱舟:《關于〈太平圣惠方〉》,載《中醫雜志》1962年第8期,第31—32頁。張慧蕊、梁永宣在《〈太平圣惠方〉中的淳化本〈傷寒論〉》一文中也指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到卷十四所包含的傷寒金匱內容可能為宋以前《傷寒雜病論》原貌的恢復提供線索。”張慧蕊、梁永宣:《〈太平圣惠方〉中的淳化本〈傷寒論〉》,載《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年第37卷第1期,第15—17頁。

《太平圣惠方》卷一五至卷一六為時氣門,共2卷,分36門,論1首,病源33首,方307首,包括治時氣一日至九日諸方、治時氣八九日以上諸方、治時氣頭痛諸方、治時氣譫言諸方、治時氣發狂諸方、治時氣發斑諸方、治時氣發豌豆瘡諸方、治時氣口瘡諸方、治時氣結胸諸方、治時氣咳嗽方、治時氣口干諸方、治時氣熱毒攻咽喉諸方、治時氣嘔逆諸方、治時氣心腹痞滿諸方、治時氣后宿食不消諸方、治時氣煩躁諸方、治時氣煩渴諸方、治時氣鼻衄諸方、治時氣熱毒攻眼諸方、治時氣余熱不退諸方、治時氣發黃諸方、治時氣毒氣攻手足諸方、治時氣下痢諸方、治時氣下部瘡諸方、治時氣大便不通諸方、治時氣小便不通諸方、治時氣令不相染易諸方、治時氣后勞復諸方和治時氣瘴疫諸方等。

《太平圣惠方》卷一七至卷一八為熱病門,共2卷,分34門,論1首,病源33首,方297首。包括熱病論、治熱病一日至七日諸方、治熱病頭痛諸方、治熱病煩躁諸方、治熱病狂言諸方、治熱病煩渴諸方、治熱病喘急諸方、治熱病發狂諸方、治熱病嘔逆諸方、治熱病噦候諸方、治熱病汗后余熱不退諸方、治熱病心腹脹滿諸方、治熱病咳嗽諸方、治熱病咽喉腫痛諸方、治熱病口干諸方、治熱病鼻衄諸方、治熱病口瘡諸方、治熱病吐血諸方、治熱病熱毒攻眼諸方、治熱病發斑諸方、治熱病生熱毒瘡諸方、治熱病發瘡諸方、治熱病發黃諸方、治熱病后脾胃虛不思飲食諸方、治熱病大便不通諸方、治熱病小便不通諸方、治熱病痢下膿血諸方和治熱病后虛勞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一九至卷二五為風門,共7卷,分75門,論1首,病源67首,方891道,包括中風論、治中風失音不語諸方、治中風口噤不開諸方、治中風不得語諸方、治風諸方、治風痙諸方、治風痱諸方、治中風口面斜諸方、治風痹諸方、治風濕痹不仁諸方、治風寒濕痹身體手足不遂諸方和治風血痹諸方;治癱瘓風諸方、治卒中風諸方、治賊風諸方、治風入腹拘急切痛諸方、治風邪諸方、治風驚諸方、治風驚悸諸方、治風狂諸方、治風痰諸方、治風冷失聲諸方、治風恍惚諸方和治風頭痛諸方;治偏風諸方、治風角弓反張諸方、治風身體疼痛諸方、治風走注疼痛諸方、治熱毒風諸方、治破傷風諸方、治風腰腳疼痛冷痹諸方、治風頑麻諸方和治風腳軟諸方;治急風諸方、治風曳諸方、治柔風諸方、治風癲諸方、治風癇諸方、治白虎風諸方、治刺風諸方、治頭面風諸方、治風頭旋諸方和治頭風目眩諸方;治中風半身不遂諸方、治中風偏枯不遂諸方、治歷節風諸方、治風虛多汗諸方、治風熱諸方、治風冷諸方、治退風諸方、治中風手腳不遂諸方、治風四肢拘攣諸方和治大腸風熱秘澀不通諸方;治大風疾諸方、治大風鬢眉墮落諸方、治大風癩諸方、治烏癩諸方、治白癩諸方、治大風出蟲諸方、治風癮疹諸方、治風瘙癮疹生瘡諸方、治風瘙癢諸方、治風諸方、治風身體如蟲行諸方、治白癜風諸方、治紫癜風諸方、治瘍風諸方和治白駁風諸方等。

《太平圣惠方》卷二六至卷三一為諸勞門,共6卷,分80門,病源78首,方761首,包括治肝勞諸方、治心勞諸方、治脾勞諸方、治肺勞諸方、治腎勞諸方、治筋極諸方、治脈極諸方、治肉極諸方、治氣極諸方、治骨極諸方、治精極諸方、治五勞六極七傷通用諸方和治虛損補益諸方;治風勞諸方、治虛勞偏枯諸方、治急勞諸方、治虛勞骨熱諸方、治虛勞口舌干燥諸方、治虛勞渴諸方、治虛勞吐血諸方、治虛勞咳嗽諸方、治虛勞里急諸方、治虛勞心熱不得睡諸方和治虛勞不足諸方;治虛勞羸瘦諸方、治虛勞痰飲諸方、治虛勞脾胃虛冷食不消諸方、治虛勞不思食諸方、治虛勞心腹痛諸方、治虛勞積聚諸方、治虛勞癥瘕諸方、治虛勞驚悸諸方、治虛勞兼痢諸方、治冷勞諸方和治氣勞諸方;治虛勞嘔逆諸方、治虛勞唾稠粘諸方、治虛勞心腹痞滿諸方、治虛勞身體疼痛諸方、治虛勞寒熱諸方、治虛勞盜汗諸方、治虛勞煩熱諸方、治虛勞大便難諸方、治虛勞小便不利諸方、治虛勞小便數諸方、治虛勞小便白濁諸方、治虛勞小便出血諸方、治虛勞小便余瀝諸方、治虛勞小便淋澀諸方和治虛勞手足煩疼諸方;治虛勞痿痹不遂諸方、治虛勞筋脈拘攣諸方、治虛勞少氣諸方;治虛勞上氣諸方、治虛勞目暗諸方、治虛勞耳聾諸方、治虛勞浮腫諸方、治虛勞腰腳疼痛諸方、治虛勞膝冷諸方、治虛勞四肢逆冷諸方、治虛勞夢與鬼交諸方、治虛勞夢泄諸方、治虛勞陰痿諸方、治虛勞失精諸方、治虛勞尿精諸方、治虛勞少精諸方、治虛勞陰腫諸方、治虛勞陰瘡諸方和治虛勞陰下濕癢生瘡諸方;治熱勞諸方、治骨蒸勞諸方、治骨蒸肺萎諸方、治骨蒸癖氣諸方、治骨蒸煩熱諸方、治骨蒸口舌干渴諸方、治骨蒸勞咳嗽諸方、治傳尸羸瘦諸方、治傳尸復連諸方、治骨蒸下蟲諸方和治傳尸骨蒸沐浴諸方等。

《太平圣惠方》卷三二至卷三三為眼門,共2卷,分49門,論3首,病源44首,方491道,包括眼論、眼鉤刺針鐮法、治眼赤諸方、治眼風赤諸方、治眼胎赤諸方、治眼暴赤諸方、治眼赤爛諸方、治眼赤腫痛諸方、治熱毒攻眼諸方、治風毒攻眼諸方、治丹石毒上攻眼目諸方、治遠年風赤眼諸方、治眼生肉諸方、治眼風淚諸方、治眼生瘡諸方、治針眼諸方、治眼澀痛諸方、治目癢急諸方、治眼眉骨及頭疼痛諸方、治眼睛疼痛諸方、治眼瞼垂腫諸方、治瞼生風粟諸方、治瞼腫硬諸方、治眼摩頂膏諸方。眼內障論方,包括眼內障論、開內障眼論、治眼內障諸方、治眼青盲諸方、治眼雀目諸方、治眼卒生翳膜諸方、治眼生膚翳諸方、治眼生花翳諸方、治眼遠年翳障諸方、治眼赤脈波貫黑睛諸方、治眼血灌瞳仁諸方、治眼生珠管諸方、治眼白睛腫脹諸方、治目珠子突出諸方、治蟹目諸方、治眼偏視諸方、治墜睛諸方、治眼膿漏諸方、治斑豆瘡入眼諸方、治眼見黑花諸方、治眼昏暗諸方、治眼被物撞打著諸方和治瞇目諸方等。

《太平圣惠方》卷三四為口齒門,共1卷,分21門,論1首,病源9首,方232道,包括口齒論、治牙齒疼痛諸方、治牙疼諸方、治齒疼諸方、治齒風疼痛諸方、治牙齒孔有蟲諸方、治齒齲諸方、治齒諸方、治牙齒風疳諸方、治牙齒急疳諸方、治齒漏疳諸方、治牙齒歷諸方、治齒黃黑諸方、治牙齒動搖諸方、治牙齒挺出諸方、治齒龂腫痛諸方、治龂間血出諸方、治牙齒脫落牢牙諸方、治牙齒不生諸方、治齒諸方和揩齒令白凈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三五為咽喉門,共1卷,分25門,論1首,病源22首,方242道,包括咽喉論、治咽喉閉塞不通諸方、治咽喉腫痛諸方、治喉痹諸方、治咽喉不利諸方、治咽喉風毒腫痛諸方、治咽喉卒腫痛諸方、治咽喉疼痛諸方、治咽喉干痛諸方、治咽喉內生瘡諸方、治咽喉閉塞口噤諸方、治咽喉中如有物妨悶諸方、治尸咽喉癢痛諸方、治馬喉痹諸方、治咽喉頸外腫痛諸方、治懸壅腫諸方、治咽喉腫痛語聲不出諸方、治咽喉生谷賊諸方、治咽喉生癰諸方、治癭初結諸方、治癭氣諸方、治癭氣咽喉腫塞諸方、治瘤諸方、治諸魚骨鯁諸方和治誤吞諸物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三六為舌門,共1卷,分26門,病源25首,方326道,包括治口舌生瘡諸方、治口瘡久不瘥諸方、治重舌諸方、治木舌諸方、治舌腫強諸方、治口舌干燥諸方、治口吻瘡諸方、治口臭諸方、治唇瘡諸方、治緊唇瘡諸方、治唇生腫核諸方、治唇口面皴諸方、治耳聾諸方、治耳風聾諸方、治勞聾諸方、治耳久聾諸方、治暴熱耳聾諸方、治卒耳聾諸方、治耳虛鳴諸方、治耳疼痛諸方、治耳諸方、治耳腫諸方、治耳內生瘡諸方、治凍耳諸方、治耳耵聹諸方和治百蟲入耳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三七為鼻衄門和吐血門,共1卷,分24門,論2首,病源22首,方234道。鼻衄門包括鼻衄論、治鼻衄諸方、治鼻衄不止諸方、治鼻久衄諸方、治鼻大衄諸方、治鼻塞氣息不通諸方、治鼻癰諸方、治鼻中生瘡諸方、治鼻中生息肉諸方、治鼻痛諸方、治鼻流清涕諸方和治鼻干無涕諸方。吐血門包括吐血論、治吐血諸方、治卒吐血諸方、治吐血不止諸方、治嘔血諸方、治吐血衄血諸方、治唾血諸方、治吐血口干諸方、治舌上出血諸方、治九竅四肢指歧間出血諸方、治小便出血諸方和治大便下血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三八為服石門,共1卷,分27門,論3首,病源16首,方185道,包括服乳石體性論、研煉鐘乳及單服鐘乳法、鐘乳酒方、五石寒食散更生散及鐘乳丸散諸方、飛煉石英及單服石英法、白石英和草藥服餌方、牛乳中煮煉石英及以石英飼牛取乳服餌方、白石英和草藥浸酒方、服乳石有五乖七急八不可三無疑法、乳石陰陽體性并草藥觸動形候論并諸方、治餌寒食五石諸雜石等發動解散兼下石諸方、治乳石發動上沖頭面及身體壯熱諸方、治乳石發動頭痛寒熱諸方、治乳石發動煩悶諸方、治乳石發動煩渴諸方、治乳石發動口舌生瘡諸方、治乳石發動吐血衄血諸方、治乳石發動虛熱痰飲嘔逆諸方、治乳石發動心膈痞滿腹痛諸方、治乳石發動心腹痛噤諸方、治乳石發動身體浮腫諸方、治乳石發動生癰腫諸方、治乳石發動身體生瘡諸方、治乳石發動變下痢諸方、治乳石發動小便淋澀諸方、治乳石發動大小腸壅滯不通諸方和服乳石后飲食所宜法等。

《太平圣惠方》卷三九為解毒門,共1卷,分29門,病源24首,方217道,包括解俚人藥毒諸方、解諸藥毒諸方、解百藥蛇蟲諸毒諸方、解金石毒諸方、治服藥過度諸方、治諸飲食中毒諸方、治食六畜肉中毒諸方、治食牛肉中毒諸方、治食馬肉中毒諸方、治食豬肉中毒方、治食狗肉中毒方、治食鴨肉成病方、治食六畜百獸肝中毒諸方、治食漏脯中毒諸方、治食射罔肉中毒方、治食郁肉中毒諸方、治食諸肉中毒諸方、治食諸魚中毒諸方、治食魚中毒諸方、治食蟹中毒諸方、治食諸菜蕈菌中毒諸方、辨魚鱉蟹毒不可食及諸物不得共食法、辨六畜不可合諸物食法、治飲酒大醉不解諸方、治飲酒中毒諸方、治惡酒諸方、治飲酒腹滿不消諸方、治飲酒后諸病諸方和斷酒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〇為頭痛門,共1卷,分17門,病源14首,方236道,包括治頭痛諸方、治頭偏痛諸方、治頭瘡諸方、治面上生瘡諸方、治面皰諸方、治酒皻諸方、治粉刺諸方、治黑痣諸方、治疣目諸方、治狐臭諸方、滅瘢痕諸方、令面光澤潔白諸方、面脂諸方、澡豆諸方和治身體臭令香諸方等。

《太平圣惠方》卷四一為須發門,共1卷,分13門,病源10首,方136道,包括治發白令黑諸方、治眉發須不生諸方、生發令長諸方、令發潤澤諸方、治頭風白屑諸方、治發黃令黑諸方、治頭瘡白禿諸方、治須發禿落諸方、令生眉毛諸方、治頭赤禿諸方、染髭發及換白變黑諸方、揩齒令髭發黑諸方和拔白令黑良日法。

《太平圣惠方》卷四二為上氣門,共1卷,分21門,論1首,病源20首,方134道,包括上氣論、治上氣喘急諸方、治久上氣諸方、治卒上氣諸方、治上氣胸滿諸方、治上氣不得睡臥諸方、治上氣喉中作水雞聲諸方、治上氣嘔吐諸方、治上氣腹脹滿諸方、治上氣咳逆諸方、治上氣喘急身面浮腫諸方、治七氣諸方、治短氣諸方、治氣逆諸方、治因食熱及飲冷水上氣諸方、治胸痹諸方、治胸痹噎塞諸方、治胸痹短氣諸方、治胸痹心下堅痞緩急諸方、治胸痹心背痛諸方和治心痹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三為心痛門,共1卷,分21門,論1首,病源20首,方158道,包括心痛論、治九種心痛諸方、治卒心痛諸方、治諸蟲心痛諸方、治冷氣心腹痛諸方、治心腹痛脹滿諸方、治久心痛諸方、治惡疰心痛諸方、治中惡心痛諸方、治心痛多唾諸方、治心背徹痛諸方、治心痛不能飲食諸方、治心懸急懊痛諸方、治心腹相引痛諸方、治腹虛脹諸方、治心腹鼓脹諸方、治腹痛諸方、治心腹卒脹滿諸方、治胸脅痛諸方、治腹脹腸鳴切痛諸方和治腹內諸氣脹滿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四為腰痛門,共1卷,分16門,病源16首,方202道,包括治五種腰痛諸方、治風濕腰痛諸方、治久腰痛諸方、治卒腰痛諸方、治腰痛強直不能俯仰諸方、治腎著腰痛諸方、治觜腰諸方、治腰腳冷痹諸方、治腰腳疼痛諸方、治腰腳疼痛攣急不得屈伸諸方、治腰胯疼痛諸方、治陰諸方、治陰腫諸方、治陰痛諸方、治陰瘡諸方和治陰下濕癢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五為腳氣門,共1卷,分28門,論8首,病源17首,方184道,包括腳氣論、腳氣診脈訣、腳氣所中處論、腳氣得之因由論、腳氣兼諸病論、腳氣補瀉論、腳氣虛實調養論、腳氣灸法論,以及治腳氣緩弱諸方、治腳氣痹攣諸方、治風毒腳氣言語謇澀諸方、治腳氣疼痛皮膚不仁諸方、治干腳氣諸方、治濕腳氣諸方、治腳氣痰壅頭痛諸方、治腳氣上氣諸方、治腳氣沖心煩悶諸方、治腳氣嘔逆諸方、治腳氣心腹脹滿諸方、治腳氣腫滿諸方、治腳氣春夏防發諸方、治江東嶺南瘴毒腳氣諸方、治服乳石人腳氣發動諸方、治腳氣大小便秘澀諸方、治腳氣腳上生風毒瘡諸方、治腳氣浸酒諸方、治腳氣摩風毒膏藥諸方和治腳氣淋蘸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六為咳嗽門,共1卷,分19門,論1首,病源17首,方156道,包括咳嗽論、治久咳嗽諸方、治積年咳嗽諸方、治卒咳嗽諸方、治氣嗽諸方、治暴熱咳嗽諸方、治咳嗽喘急諸方、治咳嗽短氣諸方、治咳嗽上氣諸方、治久咳嗽上氣諸方、治咳嗽嘔吐諸方、治咳嗽面目浮腫諸方、治咳嗽失聲諸方、治咳嗽痰唾稠粘諸方、治咳嗽喉中作呀呷聲諸方、治咳嗽不得睡臥諸方、治咳嗽唾膿血諸方、治久咳嗽唾膿血諸方和治咳嗽熏法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七為霍亂門和三焦門,共1卷,分21門,論5首,病源15首,方190道。霍亂門包括霍亂論、治霍亂諸方、治霍亂嘔吐不止諸方、治霍亂心腹痛諸方、治霍亂心腹脹滿諸方、治干霍亂諸方、治霍亂欲死諸方、治霍亂心煩諸方、治霍亂煩渴諸方、治霍亂干嘔諸方、治霍亂心腹筑悸諸方、治霍亂后下痢諸方、治霍亂四逆諸方、治霍亂轉筋諸方、治反胃嘔噦諸方、治咳癔諸方。三焦門包括三焦總論、上焦論、治上焦虛寒諸方、治上焦虛熱諸方、中焦論、治中焦虛寒諸方、治中焦壅熱諸方、下焦論、治下焦虛寒諸方、治下焦壅熱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八為積聚門,共1卷,分23門,論2首,病源21首,方143道,包括積聚論、治肝積氣諸方、治心積氣諸方、治脾積氣諸方、治肺積氣諸方、治腎積氣諸方、治積聚諸方、治積聚心腹痛諸方、治積聚心腹脹滿諸方、治積聚宿食不消諸方、諸疝論、治七疝諸方、治寒疝諸方、治寒疝心痛諸方、治寒疝心腹痛諸方、治心疝諸方、治寒疝積聚諸方、治蛇瘕諸方、治鱉瘕諸方、治魚瘕諸方、治米癥諸方、治發癥諸方和治蛟龍病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九至卷五〇為治諸氣門,共2卷,分34門,論1首,病源32首,方320道,包括治痃氣諸方、治癖氣諸方、治痃癖諸方、治久痃癖諸方、治痃癖心腹脹滿諸方、治痃癖不能食諸方、治痃癖羸瘦諸方、治癥病諸方、治久積癥癖諸方、治暴癥諸方、治食不消成癥癖諸方、治癥瘕諸方、治癖結諸方、治寒癖諸方、治酒癖諸方、治酒癖宿食不消諸方、治食癥諸方、治積年厭食癥塊諸方、經效化氣消食圓方、五膈氣論、治五膈氣諸方、治膈氣咽喉噎塞諸方、治膈氣妨悶諸方、治膈氣嘔逆不下食諸方、治膈氣痰結諸方、治五膈氣嘔吐酸水諸方、治氣膈心腹痞滿諸方、治膈氣宿食不消諸方、治膈氣心胸中痛諸方、治五噎諸方、治噎不下食煩悶諸方、治氣噎諸方、治食噎諸方和治醋咽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五一為痰飲門,共1卷,分16門,論1首,病源15首,方126道,包括痰飲論、治痰飲諸方、治痰飲食不消諸方、治留飲宿食諸方、治痰癖諸方、治飲癖諸方、治支飲諸方、治懸飲諸方、治溢飲諸方、治冷痰飲諸方、治風痰諸方、治痰熱諸方、治痰逆不下食諸方、治痰冷癖飲諸方、治痰厥頭痛諸方和治痰結實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五二為瘧病門,共1卷,分16門,論1首,病源14首,方171道,包括瘧病論、治五臟瘧諸方、治溫瘧諸方、治寒瘧諸方、治癉瘧諸方、治勞瘧諸方、治山瘴瘧諸方、治鬼瘧諸方、治瘧諸方、治間日瘧諸方、治痰實瘧諸方、治往來寒熱瘧諸方、治瘧發作無時諸方、治久瘧諸方、治一切瘧諸方和灸一切瘧法。

《太平圣惠方》卷五三為三消門,共1卷,分15門,論1首,病源14首,方177道,包括三消論、治消渴諸方、治消中諸方、治消腎諸方、治消腎小便白濁諸方、治消渴煩躁諸方、治消渴口舌干燥諸方、治消渴飲水過度諸方、治消渴飲水腹脹諸方、治熱渴諸方、治暴渴諸方、治渴利成癰疽諸方、治渴利后發瘡諸方、治消渴后成水病諸方和治大渴后虛乏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五四為水病門,共1卷,分15門,論1首,病源14首,方129道,包括水病論、治十水腫諸方、治水氣遍身浮腫諸方、治風水腫諸方、治石水腫諸方、治皮水腫諸方、治氣水腫諸方、治大腹水腫諸方、治水氣身面卒浮腫諸方、治水氣心腹鼓脹諸方、治水腫咳逆上氣諸方、治水癥諸方、治水蠱諸方、治水氣腳膝浮腫諸方和治水氣小便澀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五五為黃病門,共1卷,分15門,論2首,病源48首,方120道,包括黃病論、治急黃諸方、治陰黃諸方、治內黃諸方、治勞黃諸方、治黃汗諸方、治黃病小便淋澀諸方、治黃膽諸方、治酒疸諸方、治谷疸諸方、治黑疸諸方、治風疸諸方、治女勞疸諸方、治三十六種黃證候點烙論并方和三十六種黃點烙應用俞穴處。其中三十六種黃證候,包括肝黃證候、心黃證候、脾黃證候、肺黃證候、腎黃證候、膽黃證候、腦黃證候、行黃證候、癖黃證候、胃黃證候、鬼黃證候、奸黃證候、走馬黃證候、立黃證候、黑黃證候、體黃證候、勞黃證候、脊禁黃證候、食黃證候、火黃證候、陰黃證候、氣黃證候、黃證候、髓黃證候、房黃證候、血黃證候、憂黃證候、驚黃證候、花黃證候、瘧黃證候、水黃證候、蛇黃證候、牛黃證候、鴉黃證候、雞黃證候和蚰蜒黃證候,為已佚醫書《點烙三十六黃經》的主要內容,彌足珍貴。

《太平圣惠方》卷五六為諸尸門,共1卷,分26門,病源26首,方235道,包括治諸尸諸方、治飛尸諸方、治遁尸諸方、治風尸諸方、治尸疰諸方、治諸疰諸方、治風疰諸方、治鬼疰諸方、治轉疰諸方、治惡疰諸方、治走疰諸方、治蠱毒諸方、治五蠱諸方、治蠱疰諸方、治蠱毒吐血諸方、治蠱毒下血諸方、治中惡諸方、治尸厥諸方、治卒死諸方、治卒忤諸方、治鬼擊諸方、治卒魘諸方、治鬼魅諸方、治貓鬼諸方、治熱暍諸方和治凍死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五七為諸蟲門,共1卷,分24門,病源19首,方310道,包括治九蟲及五臟長蟲諸方、治蛔蟲諸方、治寸白蟲諸方、治蟯蟲諸方、治三蟲諸方、治馬咬及蹈傷人諸方、治馬汗入瘡諸方、治馬骨傷人及血入瘡諸方、治虎咬諸方、治蛇螫諸方、治蝮蛇螫諸方、治青蛙蛇螫諸方、治猘犬咬諸方、治犬咬諸方、治蜈蚣咬諸方、治蜘蛛咬諸方、治蝎蜇諸方、治蜂螫人諸方、治蠼螋尿瘡諸方、治沙虱毒諸方、治諸蟲咬人諸方、解水毒諸方和治溺水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五八為諸淋門,共1卷,分22門,論1首,病源21首,方230道,包括諸淋論、治石淋諸方、治氣淋諸方、治膏淋諸方、治勞淋諸方、治熱淋諸方、治血淋諸方、治冷淋諸方、治卒淋澀痛諸方、治小便難諸方、治小便不通諸方、治小便數多諸方、治小便不禁諸方、治尿血諸方、治小便色赤如血諸方、治脬轉諸方、治遺尿諸方、治大便不通諸方、治大便難諸方、治大便卒不通諸方、治關格大小便不通諸方和治大小便難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五九為痢疾門,共1卷,分20門,病源20首,方249道,包括治水谷痢諸方、治赤痢諸方、治白痢諸方、治赤白痢諸方、治久赤白痢諸方、治血痢諸方、治久血痢諸方、治膿血痢諸方、治冷痢諸方、治久冷痢諸方、治熱痢諸方、治冷熱痢諸方、治休息痢諸方、治氣痢諸方、治蠱注痢諸方、治痢腸滑下腸垢諸方、治痢后不能食諸方、治一切痢諸方、治水瀉諸方和治痢下脫肛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〇為痔門,共1卷,分18門,病源18首,方263道,包括治五痔諸方、治痔肛邊生鼠乳諸方、治痔肛邊生核寒熱諸方、治痔生瘡腫痛諸方、治痔肛邊癢痛諸方、治痔下血不止諸方、治氣痔諸方、治酒痔諸方、治久痔諸方、治痔瘺諸方、治腸風下血諸方、治積年腸風下血不止諸方、治腸風痔疾失血后虛損諸方、治疳諸方、治濕諸方、治脫肛諸方、治肛門有蟲恒癢諸方和治肛門赤痛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一至卷六三為癰疽門,共3卷,分42門,論3首,病源27首,方382道,包括癰疽論、辨癰疽證候好惡法、癰疽敘療諸法、辨癰疽宜灸不宜灸法、辨癰疽宜針烙不宜針烙法、辨癰疽宜水角不宜水角法、治癰諸方、治癰腫貼熁諸方、治石癰諸方、治肺癰諸方、治腸癰諸方、治癰有膿諸方、治癰煩渴諸方、治癰虛熱諸方、治久癰諸方、治癰內虛諸方、治癰潰后諸方、治熱毒癤諸方、治癰大小便不通諸方、治癰疽淋洗諸方、治諸瘡口不合諸方、治諸瘡生惡肉諸方。疽論包括治緩疽諸方、治瘭疽諸方、治附骨疽諸方。發背論包括治發背諸方、治發背貼熁諸方、治發背寒熱諸方、治發背熱渴諸方、治發背潰后諸方、治發背大小便不通諸方、治發腦諸方、治發背淋拓諸方、治一切癰疽發背通用膏藥諸方、治一切癰疽發背瘡腫結硬膏藥諸方、治一切癰疽發背止疼痛膏藥諸方、治一切癰疽發背瘡腫潰后排膿膏藥諸方、治一切癰疽發背生肌膏藥諸方、治一切惡毒瘡膏藥諸方和治一切毒腫膏藥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四為瘡腫門,共1卷,分16門,病源16首,方186道,包括治一切毒腫諸方、治風腫諸方、治卒風腫諸方、治毒腫諸方、治毒腫入腹諸方、治游腫諸方、治一切丹毒諸方、治丹疹諸方、治丁瘡諸方、治魚臍丁瘡諸方、治惡肉諸方、治惡核腫諸方、治身體風毒瘡諸方、治熱瘡諸方、治冷瘡諸方和治腳生瘡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五為疥癬門,共1卷,分20門,病源20首,方228道,包括治一切癬諸方、治干癬諸方、治濕癬諸方、治風癬諸方、治久癬諸方、治瘡瘑諸方、治瘑瘡久不瘥諸方、治一切疥諸方、治干疥瘡諸方、治濕疥瘡諸方、治一切惡瘡諸方、治久惡瘡諸方、治無名瘡諸方、治反花瘡諸方、治浸淫瘡諸方、治月蝕瘡諸方、治甲疽諸方、治代指諸方、治漆瘡諸方和治夏月痱瘡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六為瘰癘門,共1卷,分22門,論1首,病源21首,方242道,包括治瘰癘結腫寒熱諸方、治瘰癘結核諸方、治瘰癘有膿諸方、治風毒瘰癘諸方、治氣毒瘰癘諸方、治熱毒瘰癘諸方、治久瘰癘諸方、九瘺論、治狼瘺諸方、治鼠瘺諸方、治螻蛄瘺諸方、治蜂瘺諸方、治蚍蜉瘺諸方、治蠐螬瘺諸方、治浮疽瘺諸方、治瘰瘺諸方、治轉脈瘺諸方、治風瘺諸方、治蟻瘺諸方、治一切瘺諸方、治冷瘺諸方和治久瘺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七為傷折門,共1卷,分15門,方169道,包括治從高墜下傷折諸方、治墮落車馬傷折諸方、治踠折破骨傷筋諸方、治壓笮墜墮內損諸方、治一切傷折惡血不散諸方、治傷折疼痛諸方、治馬墜諸方、治一切傷折煩悶諸方、治墜損吐唾血出諸方、治被打損傷腹中有瘀血諸方、治打撲損諸方、治一切傷損止痛生肌諸方、治一切傷折淋熨諸方、治一切傷折疼痛貼熁諸方和治一切傷折膏藥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八為金瘡門,共1卷,分24門,論1首,病源20首,方270道,包括金瘡論、治金瘡諸方、治金瘡血不止諸方、治金瘡內漏諸方、治毒箭所傷諸方、治箭鏃金刃入肉及骨不出諸方、治金瘡傷筋斷骨諸方、治金瘡腸出諸方、治金瘡中風痙諸方、治金瘡煩悶諸方、治金瘡下血虛竭諸方、治金瘡久不瘥諸方、治金瘡中風水諸方、治金瘡生肌諸方、治惡刺諸方、治肉刺諸方、治狐尿刺諸方、治竹木刺在肉中不出諸方、治五指筋攣急諸方、治手足皸裂諸方、治湯火瘡諸方、治火燒瘡諸方、治灸瘡急腫痛諸方、治灸瘡久不瘥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九至卷八一為婦人門,共13卷,分202門,論1首,病源183首,方2312道,包括治婦人中風諸方、治婦人虛勞諸方、治婦人積聚諸方、治月經不通諸方、治漏下病諸方、治妊娠病諸方和治產后諸病之方。

《太平圣惠方》卷八二至卷九三為小兒門,共12卷,分262門,論4首,病源246首,方2681道,包括小兒初生將護法、初生兒與朱蜜法、初生兒防撮口著噤及鵝口重腭法、小兒受氣法、小兒壽命長短法、揀乳母法、乳小兒法、小兒始哺法、乳母忌慎法、初生浴兒法、治小兒口噤諸方、治小兒撮口諸方、治初生兒鵝口諸方、治初生兒重腭重龂諸方、治小兒臍風諸方、治小兒臍腫濕久不瘥諸方、治小兒臍瘡諸方、治小兒解顱諸方、治小兒囟不合諸方、治小兒囟陷諸方、治小兒溫壯諸方、治小兒壯熱諸方、治小兒變蒸諸方、治小兒客忤諸方、治小兒中馬毒諸方、治小兒驚啼諸方、治小兒夜啼諸方、治小兒軀啼諸方、治小兒胎寒諸方、治小兒不吃乳諸方、治小兒飲乳后吐逆諸方、治小兒中風諸方、治小兒傷寒諸方、治小兒驚熱諸方、治小兒五疳諸方、治小兒癥瘕諸方、治小兒眼赤痛諸方、治小兒癰瘡諸方、治小兒疥諸方、治小兒諸淋諸方和治小兒疳痢諸方等。

《太平圣惠方》卷九四為神仙門,分1門,方156道,包括神仙方序、神仙餌云母法、神仙服雄黃法、神仙服黃精法、神仙服地黃法、神仙服天門冬法、神仙服杏仁法、神仙服松脂法、神仙服松實法、神仙服松葉法、神仙服茯苓法、神仙服柏葉柏實法、神仙服楮實法、神仙服胡麻法、神仙服術法、神仙服蒺藜子法、神仙服槐子法、神仙服鹿角法、神仙服桂法、神仙服菊花法、神仙服菟絲子法、神仙服桃膠法、神仙服蔓菁子法、神仙服百花法、神仙服仙茅法、神仙服大麻子法、神仙服芍藥法、神仙服商陸根法、神仙服苣萵法、神仙服漆法、神仙服靈芝法、神仙服乳香法、神仙服蜂房法、神仙服薔薇法、神仙服澤瀉法、神仙服蓬蘽法、神仙耐寒暑法、神仙絕谷法、神仙去三尸九蟲法和神仙諸名方。

《太平圣惠方》卷九五為丹藥門,分3門,方105道,包括丹藥序、藥酒序、地黃酒、黃精酒、天門冬酒、枸杞酒、石斛酒、薯蕷酒、菊花酒、菖蒲酒、松葉酒、松脂松節酒、柏葉酒、術酒、烏麻子酒、五加皮酒、桃仁酒、紫蘇子酒、丹參酒、鼠粘子酒、葡萄酒、五枝酒、天蓼木酒、商陸酒、三石浸酒、九仙薯蕷煎、地黃煎、枸杞煎、天門冬煎、術煎、麥門冬煎、薔薇散煎、鹿角膠煎、髓煎、紅雪法、紫雪法、碧雪法、碧雪煎法、黃雪法、金石凌法和甘露餳法。

《太平圣惠方》卷九六至卷九七為食治門,共2卷,分29門,論1首,病源27首,方320道,包括食治論、食治中風諸方、食治風邪癲癇諸方、食治風熱煩悶諸方、食治三痟諸方、食治水腫諸方、食治咳嗽諸方、食治煩熱諸方、食治霍亂諸方、食治五噎諸方、食治心腹痛諸方、食治一切痢疾諸方、食治五痔諸方、食治五淋諸方、食治小便數多諸方、食治妊娠諸方、食治產后諸方、食治小兒諸方、食治養老諸方、食治眼痛諸方、食治耳鳴耳聾諸方、食治骨蒸勞諸方、食治五勞七傷諸方、食治虛損羸瘦諸方、補益虛損于諸肉中蒸煮石英及取汁作食治法、食治脾胃氣弱不下食諸方、食治腳氣諸方、食治腰腳疼痛諸方和藥茶諸方。

《太平圣惠方》卷九八為補益門,分1門,方135道,包括朱砂丸、鐘乳丸、雄黃丸、硫黃丸、云母丸、硇石丸、真珠丸、白石英丸、硇砂丸、牡蠣丸、肉蓯蓉丸、天雄丸、覆盆子丸、枸杞子丸、石斛丸、卷柏丸、韭子丸、補骨脂丸、萆薢丸、薯蕷丸、楮實丸、膃肭臍丸、松脂丸、蓽茇丸、澤瀉丸、巴戟丸、黃耆丸、厚樸丸、香子丸、十香丸、七香丸、椒紅丸、沉香丸、大黃丸、葫蘆巴丸、蓽澄茄丸、何首烏丸、安息香丸、雀附丸、附子丸、腎附丸、鹿茸丸、麋茸丸、麋角丸、獐骨丸、地黃丸、地黃煎丸、阿魏丸、木瓜丸、烏頭丸、青硫丸、調氣木香丸、檳榔丸、牽牛子丸和大麻仁丸等方劑。

《太平圣惠方》卷九九為針經門,包括針經序、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卷一〇〇為明堂門,包括明堂序、淋洗灸瘡法、貼灸瘡法、日神忌不宜灸避之吉、人十二部人神不宜灸、十二時忌不宜灸、十二部人神不宜灸、九部傍通人神不宜灸、天醫取師療病吉日、四季人神不宜灸和具列四十五人形。

(二)有關傳染性、流行性疾病病因、病癥的解釋與發展

《太平圣惠方》對傳染性、流行性疾病的病因、病癥給予了詳細的解釋,并提供了大量防治藥物。如關于傷寒病,《太平圣惠方》認為“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其發生的原因在于“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冷,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和“土地寒熱溫涼高下不同”所致。該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若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其乖戾之氣而發病者,此則多相染易”[隋]巢元方著,丁光迪主編:《諸病源候論校注》卷8《傷寒病諸候下·傷寒令不相染易候》,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版,第186頁。。傷寒病同熱病、風溫病、陰毒、溫疫等疾病在特征上有相似之處,因此在治療時要格外小心,“若錯醫療,禍如反掌”[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8《傷寒敘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45頁。

關于時氣病,“是以一歲之中,病無少長皆相似者”[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15《時氣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82頁。。其成因,《太平圣惠方》認為“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候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該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時氣相染易者,即須回避,將息飯食之間,不得傳吃,但一人受病,全家不安,有此相染”[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16《治時氣令不相染易諸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313頁。,“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傍至外人,無有不著者”,“轉相染者,延及外人,人不敢視者”。其癥狀與療法,“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爾”[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15《時氣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82頁。。《太平圣惠方》提供的臨床治療藥物,有麻黃散、烏頭散、雄黃散、朱砂丸、葛根湯、石膏湯、前胡湯、七圣湯、人參湯、八神湯、柴胡湯、山茵陳散、麻黃厚樸湯、清涼散、人參干葛湯、大安湯、五解湯、茵陳麻黃散、白術湯等方劑。

關于瘴疫、瘴瘧或瘴疾,均由瘴氣引起,屬南方炎熱、多雨地區頻發的地方性流行病。其癥狀,《太平圣惠方》認為“頭痛壯熱,心如火煎,面目黃黑,四肢沉重,不得睡臥”[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16《治時氣瘴疫諸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315頁。。臨床常見防治藥物有茵陳散方、朱砂散方、老君神明白術散方、赤散方、雄黃丸方、殺鬼丸方、犀角丸方、安息香丸方、殺鬼虎頭丸方、獺肝丸方、黃膏方等。

關于痢疾、霍亂,《太平圣惠方》認為是由“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其亂在于腸胃之間”所致,其中“心腹疼痛”“吐利俱發”“頭熱疼痛體疼”[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47《霍亂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983頁。是它最大的特點。

可見,《太平圣惠方》已認識到傷寒病、疫病、瘴疫等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流行性,但各自的成因均不相同。尤其注意到傷寒病、時行瘟疫、時氣病、溫病、熱病等癥狀有相似的地方,治療時應各隨其證。

四、《太平圣惠方》的知識創新

《太平圣惠方》中的方論和方劑,不僅包括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初的各種名方、驗方,而且也收載了數十種現己亡佚的醫書,代表了10世紀中國方書學發展的最新水平。

(一)醫方分類體系

跟前代方書《傷寒論》《肘后備急方》《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方》相比,《太平圣惠方》在全書結構與方劑分類體系方面有許多創新,確立了“凡諸論證,并該其中,品藥功效,悉載其內,凡候疾之深淺,先辨虛實,次察表里,然后依方用藥”[宋]宋太宗:《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9頁。的編撰體例。這種方、論結合的編排模式,不僅突破了《諸病源候論》不載方劑的局限,而且也使大量分散的醫方統一歸屬于某一門、論、病之下,再一次凸顯了中醫學理、法、方、藥具備的辨證論治思想。

(二)方劑學知識

《太平圣惠方》中的方劑,被后世醫家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治療,呈現出極大的方劑學知識創新。據楊倓《楊氏家藏方》、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朱橚《普濟方》和彭懷仁主編《中醫方劑大辭典》等以“出《圣惠方》”形式的記載,約有9000余首。如駐景丸、黑豆浸酒、天雄散、牛蒡浸酒、韭子丸、菟絲子散、地黃丸、萆薢丸、枸杞煎、補益牛膝丸、白花蛇丸、松脂膏方、松葉膏方、摩發膏、南燭草煎、胡麻膏、五生膏、茄子根酒、紫石英散、天門冬散、白花蛇浸酒、地黃煎丸、吳茱萸散、桑耳丸、大黃丸、豬心羹、苦竹葉粥、蒼耳子粥、羊髓粥、羊肉粥、羊脊骨粥、肉蓯蓉粥、蓮實粥、雌雞粥、雀兒藥粥、棗仁粥、烏蛇酒、黃芪粥、鐵粉散、地榆散、羚羊角散、龍骨散、吹鼻散、石丹膏、硫磺煎、杏仁散、含化丸、龍膽煎、鉛霜散、升麻散、發不生長方、發鬢黃赤方、黑髭方、赤小豆散、丁香散、海蛤散、急黃煩躁不解方、小便難腹滿悶方、蝸牛膏、立效塞耳丸、麝香散、石膽散、谷精草散、蛤蟆灰散、啄木舌散、細辛散、烏頭散、溫生蟲丸、丁香丸、橡實散、朱砂丸、阿膠丸、神驗朱砂丸、治瘧神驗方、寒瘧神效丸、久瘧方、通頂散、大生地酒、金鈴子散、玄石紫粉丹、骨汁索餅、雞子索餅、枸杞煎、玉容散、搜風順氣丸、潤肺化痰膏、漢防己膏藥、海桐皮酒、神仙枸杞子酒、延年不老散、遠志丸、茯神散、菖蒲丸、瀉腎玄參散、雌黃膏、五香膏、紫精丹、丹參酒、肉桂熨膏、龍腦膏子、點眼朱砂煎、參鹽軟膏、苦參膏和茜根散等方劑,為中國現存醫學方書中最早的記錄。有些方劑名稱雖見于前代,但方劑組成有所不同,似應看做為新創方劑。下面就《太平圣惠方》中部分醫方加以說明。

1.關于治虛勞痿痹方

這是中國醫學方書中最早記載治癭方的內容。《太平圣惠方》載有11首治療虛勞痿痹不遂方,包括石斛散、抽風獨活散、桑寄生散、羌活散、庵子散、茯苓圓、補腎圓、石斛圓、牛膝圓、羌活圓和萆薢圓等,主治虛勞痿痹、四肢不舉、筋脈急痛、骨節酸痛、頭昏目暗等癥。[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30《治虛勞痿痹不遂諸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570—572頁。又見李濟仁主編:《痿病通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頁。

2.關于治風疾、痰飲、諸虛、骨蒸諸疾方

關于治風疾方,“搜風順氣圓”,出《太平圣惠方》,治腸胃積熱,以致膈間痞悶,大便結燥,小便亦澀,腸風痔痛,腰膝酸疼,肢節頑麻,手足癱瘓,行步艱辛,語言蹇澀,三十六般風及七十二般氣無不治之。此藥宣通氣血,清熱潤燥,通利大小便,則諸病自愈。“御風丹”,出《太平圣惠方》,治一切中風,半身不遂,神昏語蹇,口眼喎斜,婦人頭風、血風、暗風倒仆,嘔噦涎痰,手足麻痹。“如圣散”,出《太平圣惠方》,治破傷風,止血定痛。[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卷3《諸風》,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版,第48—49頁。“川芎散”,出《太平圣惠方》,治頭風偏正頭痛。“豆粉丸”,出《太平圣惠方》,治風熱頭疼。[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卷19《腎臟風癢》,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頁。

關于治痰飲及咳嗽方,“辰砂祛痰丸”,出《太平圣惠方》,治酒食過多,酸醎作成,痰飲聚於胸中,凝則嘔逆惡心,流則臂痛,頭目昏玄,腰腳疼痛,深則左癱右瘓,淺則蹶然倒地,此藥神效。[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卷7《痰涎》,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頁。“人參五味子散”,出《太平圣惠方》,治男女老稚諸虛百損,氣血勞傷,涎喘欬膿,或嗽咯血,寒熱往來,夜有盜汗,羸瘦困乏,一切虛損。[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卷8《咳嗽》,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頁。

關于治腸胃、積聚諸疾,“六君子湯”,出《太平圣惠方》,治脾臟不和,不進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卷6《心氣》,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頁。

關于治諸虛、骨蒸諸疾,“當歸六黃湯”,出《太平圣惠方》,治盜汗之圣藥也。[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卷9《虛勞》,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頁。“人參遠志圓”,出《太平圣惠方》,治氣不足,驚悸健忘,神思不寧。[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卷11《眩暈》,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頁。

3.關于治骨傷、瘡腫、癰疽諸疾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七所載“傷折”和卷六八所載“金瘡”,錄方582首。除部分前代經驗方外,書中收錄有不少唐末宋初的民間驗方。胡興山等主編:《中醫骨傷科發展史》(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頁。關于骨折,《太平圣惠方》提出了“補筋骨,益精髓,通血脈”的治療思想,載方169道。關于金瘡,載方270首。關于癰疽,載方143首,解釋了“五善七惡”的辨證施治方法,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此外,“飛龍奪命丹”,出《太平圣惠方》,治一切惡疔瘡。[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卷22《癰疽》,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頁。

4.關于治婦人諸疾方

《太平圣惠方》所載婦科門方劑,據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記載,有幾十道為首次記載。如治室女月水不通,出《太平圣惠方》,雄鼠屎一兩,燒存性,為細末。空心,溫酒調下一錢,神效。[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卷1《調經門·室女月水不通方論第八》,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頁。治崩中下血不止小腹痛方,出《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卷1《調經門·崩暴下血不止方論第十五》,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頁。治女人風癢、癮疹不止,出《太平圣惠方》,蒼耳花、葉子各等分,右為細末,用豆淋酒調下二錢。[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卷4《眾疾門·婦人血風癮疹瘙癢方論第三》,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頁。“天靈蓋散”,出《太平圣惠方》,治婦人骨蒸勞,四肢無力,每至晚間即熱,兩頰紅色,食飲不下,心神煩躁。“獺肝圓”,出《太平圣惠方》,治婦人骨蒸勞熱,體痩煩疼,不欲飲食。“黃耆圓”,出《太平圣惠方》,治婦人骨蒸煩熱,四肢羸痩,疼痛口干,心躁不得眠臥。“煞鬼圓”,出《太平圣惠方》,治婦人骨蒸,傳尸勞痩,鬼氣伏連。[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卷5《眾疾門·婦人骨蒸方論第二》,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頁。治大腸久積虛冷,每因大便脫肛收不得,出《太平圣惠方》。[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卷8《眾疾門·婦人脫肛候方論第十四》,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頁。“催生丹”,療產婦生理不順,產育艱難并宜服之,出《太平圣惠方》。[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卷17《產難門·催生方論第三》,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頁。

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記載了18首首次出現于《太平圣惠方》中治療婦人風寒熱病、妊娠、吐血之方,包括表虛六合湯、表實六合湯、風濕六合湯、升麻六合湯、柴胡六合湯、大黃六合湯、厚樸六合湯、人參六合湯、梔子六合湯、石膏六合湯、茯苓六合湯、琥珀六合湯、膠艾六合湯、附子六合湯、黃耆解肌湯、愈風散、參蘇飲和雙荷散方,均為當時名方和效方。[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卷26《婦人》,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331頁。

5.關于治小兒諸疾方

《太平圣惠方》記載了兒科疾病的種類、病因、病癥和治療方劑。關于兒科病癥,唐代分風、驚、食三種,“至宋時則又有熱癇、癲癇之分”趙璞珊:《中國古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34頁。

臍風,又名風噤、風搐、噤風、馬牙風、初生口噤、四六風和七月風,多發生于初生小兒,病情危重,病死率極高。現代醫學稱此病為新生兒破傷風。薛文忠:《中國醫學之最》,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頁。《太平圣惠方》卷八二最早記載了臨床處理臍帶的“烙臍圓”“封臍散”等名方。如烙臍圓方,用“豆豉一分,黃蠟一分,麝香少許。同搗令爛,熟捻作餅子,斷臍訖,安臍上,灸三壯,艾柱切小麥大。若不啼,灸至五七壯”[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82《治小兒臍風諸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785頁。,治療臍風。

驚風,其病名最早見于《太平圣惠方》卷八五。驚風即驚厥,是小兒最常見危急證候之一。書中詳細地區分了急驚風和慢驚風的病因和病癥。如慢驚風,“夫小兒慢驚風者,由乳哺不調,臟腑壅滯,內有積熱,為風邪所傷,入舍于心之所致也”,其癥“乍靜乍發,心神不安,嘔吐痰涎,身體壯熱,筋脈不利,睡臥多驚,進退不定,荏苒經寸”,醫方38首。急驚風,“夫小兒急驚風者,由氣血不和,夙有實熱,為風邪所乘,干于心絡之所致也”,其癥“遍身壯熱,痰涎壅滯,四肢拘急。筋脈拘掣,項背強直,牙關緊急”,醫方38首。薛文忠《中國醫學之最》稱贊“在我國古代醫籍中實屬首見,對后世醫家很有啟發”薛文忠:《中國醫學之最》,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頁。

發疹、豆瘡是小兒常見疾病。《太平圣惠方》卷八四《治小兒發疹豆瘡》明確辨析了發疹和豆瘡的病因與病癥,指出“夫嬰孩患胗、豆瘡子者,皆是積熱在于臟腑,蒸郁熱毒,散于四肢。小兒皮肉嫩弱,多成此疾”,又說“腑熱生于細疹,臟熱生于豆瘡”[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84《治小兒胗豆瘡諸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838頁。。書中有關胗、豆的解釋以及提供的11首治療方劑,對治療小兒麻疹和天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趙璞珊《中國古代醫學》稱贊“這種看法對于后世醫家很有啟發”趙璞珊:《中國古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35頁。

6.關于治眼目、咽喉、口腔、牙齒諸疾方

《太平圣惠方》卷三四《口齒論》,載方232首,是北宋前期口腔醫學的總結性論述。書中指出:“夫口齒者,為腑臟之門戶,呼吸之機關,納滋味以充胃腸,通津液以潤經脈,故口為脾之應候,齒作骨之榮華,在乎一身實為大要。”[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34《口齒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673頁。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史考》評價“幾乎列舉了唐以前所有的口腔醫學癥狀”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史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頁。

關于眼目、咽喉諸疾,《太平圣惠方》也有治療方劑。如“蔓荊湯”,出《太平圣惠方》,治勞役飲食不節,內障眼疾,此方立效。[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卷20《眼目》,胡國臣總主編,林慧光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楊士瀛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頁。

7.關于治霍亂諸方

《小品方》治霍亂卒吐下不禁,脈暴數者,人參湯主之。《太平圣惠方》載“人參散”,治霍亂吐瀉心煩,于《小品方》中去葛根,入生姜、小麥、竹葉煎服。

(三)疾病學知識

《太平圣惠方》還記載了大量疾病名稱和證候的知識。如干腳氣,腳氣病病名。《太平圣惠方》卷四五中首次提出了“干腳氣”的概念,指腳氣之足膝不腫者。因系體陰虛內熱,濕熱、風毒之邪從熱化,傷及營血,筋脈失養所致。癥見足脛無力,麻木酸痛,攣急,腳不腫而日見枯瘦,飲食減少,小便熱赤,舌紅,脈弦數等。治宜宣壅化溫,和營清熱,用加味蒼柏散或生干地黃丸等方。李經緯、余瀛鰲、蔡景峰等主編:《中醫大辭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72頁。

大腸癰,癰疽病病名,首見于《太平圣惠方》。該書卷六一《癰疽論》認為:“天樞隱隱而痛者,大腸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腸癰也。”[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61《癰疽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307頁。其證多由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濕熱凝結大腸而成。初起發熱惡寒,自汗腹痛,天樞穴處微腫,手不可按,大便墜脹,右腿不能直伸,久則精神衰少,飲食無味,膚肌甲錯。內服可選用清腸飲化裁,后期若見氣血兩虛者可以八珍湯加減治之。

大腹水腫,水腫病證名,指腹大而四肢小者,首見于《太平圣惠方》。該書卷五四《治大腹水腫諸方》載:“大腹水腫者,或因大病之后,或積虛勞損,或新熱食畢入于水中自漬,及浴冷水氣不散,流溢腸外,三焦閉塞,小便不通,水氣結聚于內,乃腹大而四肢小,手足逆冷,腰痛,上氣咳嗽煩疼,故云大腹水腫也。”[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54《治大腹水腫諸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143頁。可選用赤茯苓散、葶藶圓、桑白皮圓等方治療。

口齒疳,病證名,出《太平圣惠方》,指疳疾毒熱攻胃上口犯口齒的證候。該書卷八七《治小兒口齒疳諸方》載:“小兒口齒疳者,由臟腑壅熱,乳食不調,內有疳蟲,上蝕于口齒故也。其候唇口癢痛,牙齒峭黑,舌上生瘡,腦中干熱,龂肉赤爛,頰腫齒疼,熱毒薰蒸,口多臭氣,故曰口齒疳也。”[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87《治小兒口齒疳諸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923頁。多由熱毒熏蒸所致,宜服青黛圓、蝸牛散、盧薈散、雄黃散、白礬散等方。

小兒食癥,病證名,出《太平圣惠方》。該書卷八八《治小兒癥瘕諸方》載:“小兒五臟不和,三焦不調,有寒熱之氣客之,則令乳哺不消化,結聚成癥瘕也。其狀按之不動,有狀叚者,則是癥也。推之浮移者,則為瘕也。”[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88《治小兒癥瘕諸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935頁。由于小兒脾胃嬌嫩,飲食生冷粘滯食物,困阻脾胃,不能消化,因而膠滯其間與血氣相搏而成。癥見乳食減少,腹內結塊不散,日漸長大,堅固不移,并有脅下刺痛,惡心嘔逆等。李經緯、余瀛鰲、蔡景峰等主編:《中醫大辭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50頁。宜服鱉甲散、鼠肉煎、甘遂圓、大黃圓、牛黃圓等方。

此外,《太平圣惠方》中首次提到的病證名,還有小兒偏、小兒驚悸、小兒廮氣、小兒膿血痢、小兒中風不隨、小兒急慢驚風等,并一一按證候提供了治療方劑。

(四)外科診療方法

《太平圣惠方》還記載了腸吻合術、金針拔障術、淋洗灸瘡等外科診療方法。如開內障眼術,中國古代眼科手術方法,即金針開內障。《太平圣惠方》卷三三《開內障眼論》詳細地記載了眼內障手術及止血法:“令患人正面坐,手捉醫人腰帶,勿令放手,先將鈍針拄穴令定,使得眼慣,勿令轉動,定呼吸氣五十息,徐徐進針,勿令過重,亦不可全輕。初且須輕,輕未入即須稍重。針頭若偏,或有傷損,血則隨針出,即不可止。亦不得重手按之,恐血更多,可輕輕褒之。又須緩氣,徐徐用力逼之,血即自止。若血不止,必見大傷,則待血凝塞針孔則合也。可依舊法,用藥將息,轉針不過子午”[宋]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太平圣惠方》卷33《開內障眼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644頁。

總之,《太平圣惠方》中的醫學理論、診斷方法、醫藥方劑和主治病癥等,表現出了繼承和創新的顯著特色,對后世臨證醫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都县| 宜良县| 沙湾县| 临邑县| 夏邑县| 永川市| 贵南县| 遵化市| 精河县| 万山特区| 罗甸县| 横山县| 聂拉木县| 昭平县| 天台县| 潞城市| 乌什县| 城口县| 静宁县| 焦作市| 宕昌县| 新余市| 宝坻区| 柘荣县| 定西市| 清水河县| 陕西省| 天台县| 汉寿县| 高清| 武宁县| 阳朔县| 丽江市| 新邵县| 湖南省| 盐津县| 泾源县| 孝义市| 车致| 塘沽区| 柯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