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宋代醫學方書的形成與傳播應用研究作者名: 韓毅本章字數: 9393字更新時間: 2021-09-10 16:39:01
第二節 《太平圣惠方》的知識來源與編輯特點
《太平圣惠方》是中國方書發展史上的集大成著作。其醫學體系和主要內容不僅包含大量前代醫學本草、方劑、針灸、脈學、醫論等知識,而且也包含宋朝最新的醫學知識、醫學分類體系和各種驗方、效方等。
一、《太平圣惠方》的知識來源
(一)前代醫學著作
《太平圣惠方》收載的前代醫書,由于書中未載文獻出處,故難以窺其全貌,只能根據醫方名稱等考證其來源。從宋太宗《御制〈太平圣惠方〉序》中可知,《太平圣惠方》的醫方來源于宋太宗藏名方1000余首,翰林醫官院征集名方10000余首,地方官吏、名僧、名醫等獻方百余首,前代醫書中的名方6000余首。可見,《太平圣惠方》引用前代醫方的內容,數量較為龐大。
關于《太平圣惠方》征引前代方書的情況,南宋鄭樵《通志》指出:“《肘后方》《鬼遺方》《獨行方》《一致方》及諸古方之書,《外臺秘要》《太平圣惠方》中盡收之矣。”可知,《太平圣惠方》引用了晉朝葛洪撰《肘后備急方》、南朝宋劉涓子撰《鬼遺方》和唐韋宙撰《韋氏集驗獨行方》等,這些方書為宋以前的名著,宋以后大多殘缺不全或近似散佚。《千金一致方》1卷,宋初錢象中集,南宋佚名撰《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有記載,南宋以后散佚。這些醫方賴《太平圣惠方》的引用而得以保存,因而成為研究宋以前方書知識的珍貴史料。
從《太平圣惠方》的內容來看,除鄭樵《通志》提到的上述方書外,《太平圣惠方》引用的前代醫書還有東晉葛洪撰《玉函方》100卷、《金匱藥方》100卷,東晉陳延之撰《小品方》12卷,東晉范汪撰《范東陽方》(又名《范汪方》)105卷,北周姚僧垣撰《集驗方》12卷,南朝梁釋僧深撰《深師方》30卷,南朝魏宏撰《宋建平王典術》120卷,隋大業中隋煬帝敕撰《四海類聚方》2600卷、《四海類聚單要方》300卷,唐甄權撰《古今錄驗方》50卷、《明堂人形圖》1卷、《針經鈔》3卷、《針方》1卷、《脈訣賦》1卷和《藥性論》4卷,唐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千金月令》3卷,唐玄宗撰《開元廣濟方》5卷,唐王燾撰《外臺秘要方》40卷,唐張文仲撰《隨身備急方》(宋代稱《張文仲方》)3卷、《法象論》1卷,唐昝殷撰《經效產寶》3卷,唐藺道人撰《仙授理傷續斷秘方》1卷,以及道教著作《淮南枕中記方》《茅君中君定錄君所服方》《茅君小弟保命君所服方》等。這些醫書有的是全書,有的是節本,有的已為殘本。下面就《太平圣惠方》引用前代醫書的內容,簡要加以介紹。
1.隋代醫學家巢元方撰《諸病源候論》
隋代醫學家巢元方撰《諸病源候論》,是宋以前論述疾病病因、病理、證候、病源的專書,也是論述“病源學”和“證候學”的經典著作。全書50卷,分67門,載列疾病證候1739條,書中對內科、外科和傳染病的論述極為精辟,對唐宋醫學產生較大影響。唐王燾《外臺秘要方》首先采納了《諸病源候論》有關“疾病、證候、治法和方劑”的知識分類體系。
宋代王懷隱等敕撰《太平圣惠方》時,也采納了此書的病因、病理體系,“每部以隋太醫令巢元方《病源候論》冠其首,而方藥次之”,并突破《諸病源候論》不載方劑的局限,收載了大量防治各種疾病的方藥。清四庫館臣對此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太平興國中集《圣惠方》,每門之首亦必冠以此書,蓋其時去古未遠,漢以來經方脈論存者尚多。又裒集眾長共相討論,故其言深密精邃,非后人之所能及。《內經》以下,自張機、王叔和、葛洪數家書外,此為最古,究其指要,亦可云證治之津梁矣。”
關于小腸病候,《太平圣惠方》卷四引《諸病源候論》:“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腸病,驚跳不定,乍來乍去(《圣惠方》作“腸中痛,驚跳,乍來乍去,小便數”),是為小腸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關于癥瘕證候,《太平圣惠方》卷四九引《諸病源候論》:“癥瘕者,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藏氣相搏結所生也。其病不動者,直名為癥。若病雖有結瘕,而可推移者,名為癥。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候其人發語聲嘶,中聲濁而后語乏氣拖舌,語而不出。此人食結在腹,病寒,口里常水出。”《太平圣惠方》引用時作“候其人發語聲嘶挹舌,語而不出,此人食結在腹,其病寒,口中常有水出,四體灑灑,常若發瘧,飲食不能,常自悶悶而痛,此食癥病也”
。
關于黃病候,《太平圣惠方》卷五五引《諸病源候論》:“黃病者,一身盡疼,發熱,面色洞黃。七、八日后,壯熱在里,有血當下之法如肝狀。其人少腹內急。若其人眼睛澀疼,鼻骨疼,兩膊及項強,腰背急,即是患黃。多大便澀,但令得小便快,即不慮死,不用大便多,多即心腹脹(《太平圣惠方》作 ‘不用大便多澀,澀即心腹脹’)不存(存,《太平圣惠方》作‘安’)。此由寒濕在表,則熱蓄于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煩郁不得消,則大小便不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
2.東漢張仲景撰《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
《傷寒雜病論》16卷,東漢張仲景撰,后以王叔和整理《傷寒論》10卷和林億整理《金匱要略方論》3卷流傳于世,被譽為“眾方之祖”。《太平圣惠方》所載《傷寒論》,原為荊南國節度使高繼沖所藏,宋太祖開寶年間進獻朝廷,又被稱為“高繼沖本《傷寒論》”或“淳化本《傷寒論》”注,內容接近于唐本。嚴菱舟《關于〈太平圣惠方〉》一文指出,《太平圣惠方》傷寒門包括張仲景《傷寒論》原文,以及《脈經》《諸病源候論》《千金翼方》《外臺秘要方》等有關“傷寒論”的論述。
注:馬繼興:《中醫文獻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版,第123頁。又見 [日]野淵:《〈太平圣惠方〉所出的〈傷寒論〉異本——關于淳和本傷寒論》,載《漢方臨床》1978年第25卷第11—12期,第23—32頁。
張仲景撰《金匱要略方論》,包括臟腑諸病、內科雜病、婦科、急救、飲食、禁忌等內容,“宋代官撰醫方,多遵其規式”。
3.東晉葛洪撰《肘后備急方》
《肘后備急方》,又稱《肘后救卒方》,原書8卷,東晉葛洪撰,書中所收皆系簡便易行的治療方法,藥物也為簡易、價廉之普通藥物。南朝梁陶弘景增補,名《肘后百一方》。金朝楊用道再增附方,名《附廣肘后方》。如《肘后備急方》載,若卒中冷,聲嘶啞者,“甘草一兩,桂二兩,五味子二兩,杏仁三十枚,生姜八兩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為二服服之。”《太平圣惠方》治風冷失聲,語音不出,宜服杏仁煎,于本方加紫菀、貝母、細辛、飴糖、蜜。
4.東晉陳延之撰《小品方》
東晉陳延之撰《小品方》12卷,又名《經方小品》。唐王燾《外臺秘要方》引用此書方劑較多,《太平圣惠方》中的《小品方》內容,系轉引自《外臺秘要方》。
《外臺秘要方》引《小品方》療咳,生姜五味子湯。“五味子(五分),生姜(八兩),紫菀(一兩),半夏(二兩,洗),吳茱萸(一兩),款冬花(半兩),細辛(一兩),附子(一枚,炮),茯苓(四兩),甘草(二兩,炙),桂心(一兩)。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溫三服,老人可服五合。”《太平圣惠方》卷四六治氣嗽,呼吸短氣,心胸不利,不思飲食,干姜散,于本方去生姜、紫菀、半夏、吳茱萸、茯苓,加干姜、白術、木香。
《外臺秘要方》引《小品方》治霍亂,卒吐下不禁,脈暴數者,人參湯主之。“人參(二兩),茯苓(二兩),葛根(二兩),橘皮(二兩),麥門冬(二兩,去心),甘草(一兩)。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絞去滓,溫分三服。”《太平圣惠方》卷四七載“人參散”,治霍亂吐瀉心煩,于本方去葛根,入生姜、小麥、竹葉煎服。
《外臺秘要方》引《小品方》解急蜀椒湯,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欲絕。“蜀椒(二百枚,汗),附子(一枚,炮),粳米(半升),干姜(半兩),半夏(十二枚,洗),大棗(二十枚),甘草(一兩,炙)。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澄清熱服一升。不瘥,更服一升。數用療心腹痛,困急欲死,解結逐寒,上下痛良。忌豬羊肉、餳、海藻、菘菜。”《太平圣惠方》卷四八治寒疝心腹痛,于本方加桂心、生姜。
5.南朝梁釋僧深撰《深師方》
《深師方》30卷,南朝宋、齊間僧醫釋僧深撰,其方論經驗在隋唐宋初有較大影響,《外臺秘要方》《四海類聚方》《醫心方》《太平圣惠方》等多有引用。
《太平圣惠方》卷二七載“建中散”,治虛勞,能益氣,補不足。該方出王燾《外臺秘要方》引《深師方》大建中湯,療內虛絕,里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苦,唇口舌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苦酸疼,不能久立,多夢寤,補中益氣。“黃芪(四兩),人參(二兩),大棗(二十枚,擘),當歸(二兩),桂心(六兩),生姜(一斤),半夏(一升,洗),芍藥(四兩),附子(一兩,炮),甘草(二兩,炙)。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四服。先服后食,忌海藻、菘菜、生蔥、豬羊肉湯、冷水等”。《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去人參、半夏,加白術、木香、熟干地黃,水煎去滓,下飴糖如棗大,更煎一兩沸,于食前溫服。
6.唐甄權撰《古今錄驗方》
《古今錄驗方》50卷,又名《錄驗方》,唐甄權撰。《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方》《醫心方》《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等,引用了此書中大量的灸法和方劑。
《太平圣惠方》卷五四治水氣病,遍身浮腫,心胸急硬,氣滿上喘,大小便澀。此方出《外臺秘要方》引《古今錄驗方》,療氣忽發滿胸急者。“桑根白皮(三兩,銼),赤小豆(一升,以水五升煮熟,取汁二升),郁李仁(三兩,湯浸去皮,微炒),陳橘皮(二兩,湯浸去白瓤,焙),紫蘇葉(二兩),白茅根(三兩,銼)。右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小豆汁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太平圣惠方》卷七二載“桑螵蛸散”,治婦人虛冷,小便數。此方出《外臺秘要方》引《古今錄驗方》牡蠣湯,治遺尿小便澀方。“牡蠣(四兩,熬),鹿茸(四兩,炙),阿膠(各二兩,炙),桑螵蛸(二兩)。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去阿膠,加甘草、黃耆,搗細羅為散,生姜湯調下。
7.唐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月令》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和《千金月令》3卷,是中國方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代表性著作,在內科、外科、婦兒科、雜病、傳染病以及診療技術方面有許多創新性的論述。
《太平圣惠方》卷四載“孔子大圣智枕中方”,補心虛健忘助神,出《備急千金要方》,“鱉甲,龍骨,遠志,菖蒲。上四味等分,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令人大聰。”《太平圣惠方》卷四載“茯神散”,補心虛,治健忘,出《備急千金要方》治健忘方,“天門冬,遠志,茯苓,干地黃(等分)。上四味末之,蜜丸,酒服二十丸,如梧子,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常服之勿絕”。《太平圣惠方》卷二七載“茯神散”,治虛勞,起動汗出,恒熱多驚恚,不得睡臥,此方即《備急千金要方》棗仁湯變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載“真珠散”,治心風狂言,神思不安,如見鬼神。出《備急千金要方》治風癲失性,顛倒欲死,五癲驚癇,雌雄丸方。“雄黃,雌黃,真珠(各一兩),鉛(二兩,熬令成屑),丹砂(一分),水銀(八分)。上六味末之,以蜜搗三萬杵,丸如胡豆,先食服二丸,日二,稍加以知為度”。《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去雌黃、水銀,加水精、人參、金銀薄、琥珀、牛黃,都研令勻,每于食后,薄荷湯調下半錢。又載“雄朱丹”,治風癲失性,倒仆惡聲,吐沫口噤,于本方去真珠。
《太平圣惠方》卷一二載“柴胡散”,出《備急千金要方》,治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太平圣惠方》卷五五載“土瓜根散”,治黃膽,其小便自利,白如泔色,此狀得之因酒過傷。“土瓜根(一兩),白石脂(一兩),桂心(一兩),栝蔞根(一兩),菟絲子(一兩,酒浸一日,曝干別搗為末),牡蠣(一兩,燒為粉)。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煮大麥粥飲,調下二錢,日三四服。”此本《備急千金要方》凝水石散,治肉疸,飲少,小便多,如白泔色,此病得之從酒。《太平圣惠方》去凝水石、知母,加土瓜根、牡蠣。
《太平圣惠方》卷七八載“秦艽散”,治產后中風,口噤不開。此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倉公當歸湯,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痙者。“當歸,防風(各十八銖),獨活(一兩半),麻黃(三十銖),附子(一枚),細辛(半兩)。上六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開者,格口內湯,一服當蘇,二服小汗,三服大汗”。《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去麻黃、細辛,加秦艽、葛根、桂心。
《太平圣惠方》卷五九載“鱉甲圓”,治經年下痢,脫肛不收。此方出《備急千金要方》,治肛出,“磁石(四兩),桂心(一尺),猬皮(一枚)。上三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一服即縮。慎舉重及急帶衣,斷房室周年乃佳”。《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加鱉甲,煉蜜和圓。
8.唐玄宗撰《開元廣濟方》
唐玄宗撰《開元廣濟方》5卷,宋代官、私方書多有引用。《開元廣濟方》療奔氣在心,吸吸短氣,不欲聞人語聲,心下煩亂不安,發作有時,四肢煩疼,手足逆冷。“李根白皮(八兩),半夏(七兩,洗),干姜(四兩),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兩,炮),桂心(四兩)。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分三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太平圣惠方》卷四八載“甘李根散”,治奔
氣,臍腹脹痛,翕翕短氣,發作有時,四肢疼悶,于本方去茯苓、甘草,加吳茱萸、當歸、檳榔。
《太平圣惠方》卷四五療腳氣急上沖,心悶煩死,出《開元廣濟方》。“檳榔(三顆,細末),生姜汁(三合),童子小便(二升,新者不須暖),右三味攪頓服,須臾即氣退。若未全瘥,更服最佳,利三兩行,無所忌”。《太平圣惠方》用吳茱萸三分。
9.唐王燾撰《外臺秘要方》
《外臺秘要方》40卷,唐代醫學家王燾撰。全書分病證1104門,載方6800余首,不僅包括了當時臨床醫學各科,而且匯集了大量現已亡佚的珍稀醫藥學文獻和諸多民間驗方,具有極高的文獻學價值。
《太平圣惠方》卷一八載“仙人煉絳雪”,治熱毒風壅,心神煩躁,頭疼目赤,出《外臺秘要方》。“樸硝(十斤),升麻(三兩),大青,桑白皮,槐花(各二兩),犀角(屑),羚羊角(屑,各一兩),蘇方木(六兩),竹葉(兩握),訶黎勒,山梔子(三十枚),檳榔仁(二十顆),朱砂(半大兩,研)。上十三味,以水二斗漬一宿,煎取一斗,去滓入鍋,內樸硝煉烊,攪勿住手,候欲凝,出于盆中,攪入朱砂麝香訖,雪成,收于垍器中,密封,有疾量取之,和水服之,以利病除,身輕目明,四肢調適,療一切病神驗,老小量之”。《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去大青、槐花、竹葉、麝香。
《太平圣惠方》卷二九載“白術散”,出《外臺秘要方》大建中湯加白術者,治虛勞里急,四肢不和,身體疼痛。“白術,人參,當歸,黃芪,附子,芍藥,桂心,甘草,半夏,上,姜、棗水煎。”
《太平圣惠方》卷四五載“檳榔散”,出《外臺秘要方》唐侍中一方,療苦腳氣攻心,此方甚散腳氣,極驗。“大檳榔,生姜,吳茱萸,紫蘇,橘皮,木瓜,上,水煎服”。《太平圣惠方》無吳茱萸,有豬苓、桑白皮。
《太平圣惠方》卷七〇載“苦參散”,治大衄,口耳皆血出不止。此方出《外臺秘要方》崔氏療鼻衄,苦參湯方。“苦參(三分),黃連(二兩),梔子(二七枚,擘),大黃(一兩),地黃(一兩,生干者)。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加柏葉、桑耳,水煎去滓,入生地黃汁,攪令勻。
《太平圣惠方》卷七二載“大黃散”,治婦人卒傷熱尿血,出《外臺秘要方》崔氏療卒傷熱行來尿血方。“大黃(末),芒硝(末,各半匕)。上二味,冷水和,頓服之,立止。三日內禁如藥法。”《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加蒲黃。
《太平圣惠方》卷七八載“龍齒散”,治產后臟氣虛,心神驚悸。此方出《外臺秘要方》深師龍骨湯,療宿驚失志,忽忽喜忘,悲傷不樂,陽氣不起。“龍骨,茯苓,桂心,遠志(去心,各一兩),麥門冬(去心,二兩),牡蠣(熬),甘草(炙,各三兩),生姜(四兩)。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去龍骨、茯苓,加龍齒、茯神、人參、熟干地黃、當歸、芍藥。
《太平圣惠方》卷九六載“鯉魚粥”,治水腫,利小便,出《外臺秘要方》崔氏療水病身腫方。“鯉魚一頭(極大者,去頭尾及骨,唯取肉)。上一味,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和魚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絞去滓,頓服盡。如不能盡,分為二服,后服溫令暖。服訖下利,利盡即瘥”。《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加商陸、紫蘇莖葉,水煮候魚爛熟,空腹食之,其汁入蔥白、生姜、橘皮及少醋,調和作羹食之,其豆亦宜吃。
10.唐王燾《外臺秘要方》引《延年方》
《外臺秘要方》引《延年方》,療風熱頭痛掣動。“防風,黃芩,升麻,芍藥(各二兩),龍骨,石膏(碎,各四兩),干葛(三兩),竹瀝(二升)。上八味切,以水六升和瀝,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日晚再”。《太平圣惠方》卷二〇載“防風散”,于本方去龍骨,加蔓荊子、甘草。
《外臺秘要方》引《延年方》“石膏散”,療風虛,止汗。“石膏(研),甘草(炙,各四分)。上二味合搗,下篩為散,先食,以漿水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太平圣惠方》卷三載治風虛汗出,熱悶甚者,宜服人參散,于本方加人參、牡蠣。
11.唐張文仲撰《張文仲方》
唐代侍御醫、尚藥奉御張文仲,善療風疾,精于針灸,撰有《療風氣諸方》《四時常服及輕重大方諸方》《隨身備急方》《法象論》《小兒五疳二十四候論》《張文仲灸經》等,均已散佚,唯王燾《外臺秘要方》引用較多。如《太平圣惠方》卷二四載“文仲療白癩方”,出王燾《外臺秘要方》引《張文仲方》。“大蝮蛇一枚干者,并頭尾全,勿令欠少,以酒漬之,大者一斗,小者五升,以糠火溫令酒盡,稍稍取蛇一寸許,以臘月豬膏和敷瘡上,忌小麥、熱面”。《太平圣惠方》加斑貓(二七枚,與糯米同炒令黃),不用豬膏。
12.唐昝殷撰《經效產寶》
漢唐時期流行的“四物方”,方劑組成不一。晚唐昝殷撰《經效產寶》,其中有四物散,修入《太平圣惠方》后,命名為“四物加減湯”,醫治婦人百病,廣受醫家歡迎。據陳堯叟《陳氏集驗方》載:“凡婦人百病,只以四物湯加茱萸,無不效者,產難及胎衣不下,子死腹中,入醋同煎,凡用有效,謹以此為報。”此后,“醫者易散為湯,善用者若馭良馬,當隨意無不得,所至皆然。名醫于四物中增損品味,隨意虛實寒燠,皆得其效者,然亦非止婦人之疾可用而已”。
13.道教著作
除征引上述內容以外,《太平圣惠方》還大量征引了道教醫學著作。如該書《神仙方》所載“神仙服枸杞法”,出漢代《淮南枕中記方》;“四扇散”,出《茅君中君定錄君所服方》;“四童散”,出《茅君小弟保命君所服方》。
(二)宋代醫學本草、方書、針灸和其他醫著
開寶六年(973年),宋太祖下詔任命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翟煦、張素、王從蘊、吳復珪、王光佑、陳昭遇、安自良等9人,編修宋朝第一部本草學著作《開寶新詳定本草》,左司員外郎知制誥扈蒙、翰林學士盧多遜等編定。此書實際上是宋政府在校正蘇敬《新修本草》、陳藏器《本草拾遺》、韓保升《蜀本草》和《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增加新藥物學知識而完成。全書20卷,目錄1卷,收載藥物985種,是宋代第一部官方藥典,影響宋代醫學界達80余年。尤其是“神農所說以白字別之,名醫所傳以墨字別之”的做法,使醫學著作保存了大量珍稀文獻和名醫病案,這一體例也為后來其他官修本草所繼承。《開寶本草》成為《太平圣惠方》最直接的藥物學知識來源。
翰林醫官吳復珪參加了《開寶本草》的修撰,撰有《小兒明堂針灸經》1卷,后收入《太平圣惠方》之中。
(三)宋朝宮廷內府秘藏親驗妙方和民間進獻驗方、效方
宋朝宮廷內府藏親驗妙方,約1000余方,系宋太宗本人收藏,以奇方和針灸療法為主,在治療疑難雜癥方面有極強的療效。
在宋朝政府訪求醫書詔令的鼓勵下,翰林醫官院征集到民間和醫家進獻的家傳驗方、效方等約1萬余首。如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太宗下詔購求醫方時,僧人釋洪蘊(936—1004年)錄古方數十以獻,又以方藥謁見宋太宗,這次進獻的醫方很可能被收入《太平圣惠方》之中。釋洪蘊,本名姓藍,荊湖南路潭州(治今湖南長沙)人,云游京師時,“以醫術知名”,“尤工診切,每先歲時言人生死,無不應。湯劑精至,貴戚大臣有疾者,多詔遣診療”。因而受到宋太祖的召見,賜紫方袍,號“廣利大師”。咸平初年(998年),宋真宗下詔補右街首座,累轉左街副僧錄。右街首座,僧官名,始置于北宋太平興國中,職掌“演講經論”。左街副僧錄,僧官名,負責“演講經論”。
總之,由于北宋初年政府對編撰《太平圣惠方》極為重視,因而廣泛搜求了宋朝以前的各種醫學文獻和其他著作,保存了大批珍貴的方劑學理論、炮制方法和有名方劑。
二、《太平圣惠方》的編輯特點
王懷隱、王光佑、鄭彥等敕撰《太平圣惠方》的過程中,在資料征集、內容選取和編輯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創新和實踐。
第一,《太平圣惠方》的醫學理論,如病名、病因、癥候,以及傳染病、消渴病、疥病、腳氣病等,絕大多數取材于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和《黃帝內經素問》,將論述疾病的理論冠于篇首,繼則列舉諸家之醫方,充分反映了方劑學著作中重視理、法、方、藥的特點,在中國古代官修方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二,《太平圣惠方》廣泛吸收了北宋以前方劑學的成就,大量引用了宋以前的名方、驗方和效方,以及道教醫學中的內容。如《黃帝內經素問》,釋僧深《深師方》,陳延之《小品方》,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等,《太平圣惠方》中引用較多。尤其是對隋唐醫學著作,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月令》,甄權《明堂人形圖》《古今錄驗方》,唐玄宗《開元廣濟方》,王燾《外臺秘要方》,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張文仲《隨身備急方》,昝殷《經效產寶》等,廣泛加以征引。該書卷九四和卷九五,收錄了大量與道教、道家有關的神仙方156首,丹藥方105首,這與宋代皇帝重視道教,以及道士王懷隱、馬志等參與醫書修撰密切相關。
第三,《太平圣惠方》收錄了宋太宗藏“秘府驗方”、翰林醫官院集“家傳應效藥方”和諸路州縣及醫家“進獻醫書”等,基本上囊括了北宋前期政府和民間所藏的各類醫方。尤其是書中收集的大量“又方”“單方”“小方”等方劑,為宋以前的醫書所無,可能為宋太宗珍藏或翰林醫官院征集到的無名驗效之方。這種頒詔向全國各地征集醫方的舉措,開創了后世官修方書編撰的新模式。如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時期,政府在編撰《熙寧太醫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政和圣濟經》《政和圣濟總錄》的過程中,也下詔向全國征集驗方、效方和奇方等。
第四,《太平圣惠方》中針灸和明堂部分,吸收了宋以前有關針灸和明堂的最新醫學成就,尤其是書中所附12人形穴位圖、45人形穴位圖,首開現存方劑著作中附圖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此后出現的許多醫學方書中,如宋徽宗敕編《政和圣濟總錄》、蕭世基《脈粹》、莊綽《灸膏肓腧穴法》、朱等編《普濟方》、清高宗敕編《御定醫宗金鑒》等,均附有大量的示意圖,詳解臟腑、脈診、舌診和針灸之法。
第五,《太平圣惠方》編撰過程中重視方劑“驗試”的做法,深刻地影響了后世方書的編撰模式。如官修《熙寧太醫局方》《校正和劑局方》《政和圣濟總錄》等,無不收集各種驗方、效方,并在翰林醫官院、御藥院、尚藥局和太醫局中加以驗試。
總之,《太平圣惠方》的知識來源極為豐富,基本上涵蓋了北宋以前的醫學著作。在宋代皇帝的重視下,王懷隱等醫官們確立的編撰原則和編撰體例,不僅奠定了《太平圣惠方》在中國古代醫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也為后世方書編撰提供了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