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壞情緒的秘密:發(fā)現(xiàn)負面感受里藏著的傷痕(2)
- 我不假裝美好,我允許自己不開心
- 高莉娟
- 12526字
- 2020-10-09 17:53:10
委屈這種主觀感受源于對自己的不了解
對于經(jīng)常遭受委屈的人來說,小部分是由外界環(huán)境或他人造成的,這點比較好解決,良好地溝通,然后努力去做就好。
我們大部分的委屈都源于對自己的不了解,很多內(nèi)心的真實意圖都存在于潛意識中,而沒有機會“浮出水面”;再者意識和潛意識往往是相反的,往往是,你越注重什么,內(nèi)在越缺乏什么,我們也就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模樣。
所以,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一如《絲綢之路》這本書里講過的一句話:“這世上沒有大人,只有假裝已經(jīng)長大的孩子;或者已經(jīng)長大、但無法完全相信這一事實的孩子。”
也正是因為沒有長大,才總是主觀體驗到不美好的感受。如果我們知道,成長的終極目標是面對現(xiàn)實生活能做到游刃有余,我們一定會不負生命的期望,一直努力行走在變得更成熟的路上。愿我們心想事成。
如果委屈是我們的主要情緒,該怎么辦?
1.委屈是一種主觀的不公平感,當委屈感來襲的時候,我們有必要思考是不是對他人的期待過高了,覺得他人有義務理解或滿足我們。
2.我們的內(nèi)心要強大,當他人的要求或環(huán)境的規(guī)定不合理時,并不代表我們自己的想法毫無意義,我們最好想方設法“悄悄地發(fā)展自己”。
3.時刻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學會愛自己并努力滿足自己。
煩悶:你有多少次在生活的麻煩中崩潰
一個姑娘對我說,下個月她要和朋友結(jié)伴去日本旅游。這本是件美事,可她卻感到很焦慮,這焦慮來自訂機票和旅店這些瑣碎的事情。
機票在每個時段的價格不盡相同,每個航空公司的價格也不一樣;所訂旅店的位置既要觀光方便,也要購物方便,姑娘便需要多方收集信息用來做最后的決策。姑娘說,她在收集信息的時候感到很容易,即便信息很多很雜,也不會覺得有多麻煩,可是一旦要做決定,她就很緊張以致遲遲定不下來,用她的話說就是“很多情況還都不知道就做了決定,這不行啊”,即這個結(jié)果一點都不可控,這太可怕了!
原本是為了享受生活,最終卻給自己帶來了一堆麻煩。這讓我想到有個朋友想開一個瑜伽館,她本人已經(jīng)練了十年瑜伽,在健身中心也教過課,她有足夠的資質(zhì)辦一個屬于自己的瑜伽館。但是租場地她嫌太貴,便把自己家30平方米的平臺改造成一個小型瑜伽館,可又面臨著精力的投入,包括裝修的風格、暖氣和冷氣的設置等等,萬一生源不理想,她的投入豈不是白費了嗎?一想到這些問題,她就覺得頭大。
這樣的問題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有時候我自己也有這樣的困惑,明明很想做一件事情,但一旦真干起來,中間卻有隔著萬重山的感覺。這萬重山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給自己做心理分析,我想我會從這里下手:什么事情想做或應該做,然后就去做了?中間沒有困難、沒有恐懼、不擔心后果。我一邊想一邊記錄,總會有那么一些事情是沒有任何困難就可以完成的,比如吃喝拉撒,或者每周在固定的時間段與來訪者面對面。即形成規(guī)律的事情,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是沒有困難的。
那么什么時候會做事困難呢?不屬于規(guī)律之內(nèi)的事情會有困難,比如出差、旅游,或做一件從沒有做過的事。然而現(xiàn)實總不會一成不變,總會有大大小小的意外擺在你面前,另外我們還會有一些不甘寂寞或“人往高處走”的想法,以致不能待在舒適區(qū)里了此一生。
對于那些做起來困難的事情,我覺得有以下三點需要考慮。
想一想這是不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在意識層面上想做,這不能代表什么,比如我那個想開瑜伽館的朋友,她跟我和其他朋友說起來的時候表示非常想做成這件事,但她不愿投入,既不愿投入精力,也不甘心投入錢財,因為擔心投進去的收不回來。
當我問她,你開瑜伽館的目的是什么?她的回答是我喜歡啊。好吧,喜歡你就去練啊,去健身中心教學員啊,這不也挺好的嗎?然后她想了想又說,不對,我要掙錢啊。我說你缺錢嗎?她說不缺,但是誰跟錢有仇啊?好吧,她其實是在說,我想掙錢,但我掙不到也沒關(guān)系,反正我的生活不會有困難。這和離了她掙的那些錢就活不下去完全是兩個概念。一個是不為了掙錢,一個是只為了掙錢,不同的需求所產(chǎn)生的動機是不一樣的,內(nèi)驅(qū)力比較小,意愿卻很大,只會產(chǎn)生沖突。
試想你餓了,選一家好吃的飯館,或自己準備一餐,都不會覺得麻煩,因為想得到的那個結(jié)果(吃飽)對你來說更重要,此時的動機是強烈的,而且是內(nèi)在的,這才是真正地想去做。除此以外,對那些“看起來很美好”的事情我們有必要想一想,那是不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以及我們想通過這件事獲得什么。
恐懼又缺少方法,導致你猶豫不前
如果對一件事情的結(jié)果不能確定,做起來就會焦慮,這種焦慮會導致我們不愿行動、做事拖拉,從而覺得生活很麻煩。
有個新聞說,一個農(nóng)民不種地了,跑去上海賣涼皮,4個月掙了70萬。聽說的人覺得自己也會做涼皮,紛紛去仿效,但不久之后就放棄了,因為這件事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卻是一個很費力氣的生意:手要快,多做多賣;嘴也不能閑著,要和顧客聊天拉家常;同時還要飛快地算賬。
我家附近有個賣油條的,十年如一日,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老板是夫妻倆,很年輕,算賬快、記性好、收拾衛(wèi)生利索、服務周到,遇有人多位子少的時候,老板總能給客人找到合適的位子,還不會讓身邊人覺得不舒服。這就是方法啊,方法就是知道怎么做——怎么算賬更快,怎么快速記住每個客人的特點以便知道他需要付多少錢,怎么說話能讓人覺得更舒服。
很多時候阻礙我們前行的是不知道事情會怎么發(fā)展,也就是說,事情是不可控的,一旦不可控,我們就產(chǎn)生了恐懼心理。但是不妨好好想一想,我們到底在恐懼什么?
未來的事情都是不可預知的,比如說走路,普通人在走路的時候不會感到恐懼,因為知道腳應該怎么邁出,又怎樣一只腳一只腳地進行替換,雖然接下來的路途是未知的,但怎么邁步卻在人的掌握之中。怎么換到做事上就不是這樣了呢?事情的結(jié)果我們不可預料,但如果知道做事的正確方法,心底的恐懼就會大大減少啊。
所以,與其說我們恐懼未知,不如說我們擔心不能獲得正確的方法。就像我的朋友雖然并不迫切地想掙到錢,但這也不代表她就不能做好瑜伽館,只要她懂得如何做宣傳,有了生源,哪怕投入再大也有收回來的時候。
當我們被恐懼卡住的時候,不如試著把“不確定因素”轉(zhuǎn)化一下,把盡量多的不可控轉(zhuǎn)化為盡量多的可控,把每一步的結(jié)果都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nèi),這樣我們就不再覺得麻煩,亦不會失去對快樂的信心。
覺得自己會被指責為“做得不好”
當我們內(nèi)心存在一個質(zhì)疑的聲音,比如“你做得不夠好”“這是你做的嗎”“你不行吧”,這個聲音總是在挑剔你,哪怕你已經(jīng)做得足夠好了,卻仍然達不到這個聲音的要求,這種時候我們常常是很絕望的。
當我們總是被嚴苛、被挑剔,或得不到應有的回應和支持時,我們就會給自己使絆子。此所謂我們自己與自己的關(guān)系。
本文開頭的那個姑娘,當她對我說“什么情況還都不了解就做了決定,這哪行”時,我的感受是有人認為“我”掌握的信息還不夠全面,不夠精準,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決定當然也是不可取的。可能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因為同去的有好幾個人,萬一訂的酒店給其他人造成不便,或訂的機票不是性價比最高的,也許會受到埋怨。
是哪種情況都無所謂,別人總有不滿和埋怨的自由,問題是如果你把別人的不滿、埋怨和責怪當成“自己做得不好”,你就重新陷入了當初和父母的關(guān)系當中,當初和父母的關(guān)系多么令你恐懼、憤怒,你現(xiàn)在就有多么糾結(jié)。
再退一步想,朋友、同事、老板,大街上的陌生人,你真的打算要在與他們的關(guān)系中贏得一個漂亮的回合嗎?還是打算要他們承認錯待了你?其實,誰都沒有你想得那么重要。
這樣想一想,會不會少了很多糾結(jié)?
綜上,生活總是由無數(shù)的麻煩組成的。麻煩不是問題,害怕麻煩才是問題。麻煩是一種主觀感受,它的克星是目的和目標感。當我們非常確定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時候,哪怕事情真的很麻煩,我們也會樂在其中。另外,我們需要看清自己的擔心是什么,承認那些恐懼的存在,努力突破它,然后慢慢地,我們的策略就會發(fā)展出來了。
與麻煩相關(guān)的情緒或行為包括哪些?又該如何應對?
1.恐懼。與麻煩相關(guān)的恐懼大多是由不可控因素導致的。可控的是安全的,不可控則意味著需要騰出更多精力來應付意料之外的事情。應對的方法是,做好能夠做的,把未知的部分交給老天。當你攤開雙手、放松自己的時候,不可控并沒有那么可怕。
2.拖延。拖延發(fā)生的原因是看不到自己的價值。當你看不到屬于自己的能力,而只希望完成他人對你的期待或要求時,你會不自覺地推開不愿做的事。對此最好的做法是,尊重自己的選擇,學會發(fā)展一些策略讓自己的選擇和他人的期待共存。
3.懶惰。懶惰不同于拖延,懶惰也沒有好壞之分。當我們不允許自己懶惰的時候才會有麻煩的感覺。其實懶惰可能是由任務太困難導致的,也可能是由我們沒有養(yǎng)成某些習慣導致的。重要的是,不要太苛責自己。
不甘:是你不愿接受庸俗的自己
俗氣是不能接納自己的不好
在我公眾號的后臺有讀者留言說了這么一件事:
我去市場買了一條魚,我覺得挺新鮮的,回家后老公說我買貴了,另外一家魚店同樣的魚比這便宜了三分之一不止,然后還諷刺我說:“就你傻,不騙你騙誰呀。”
我也覺得自己挺傻的,難道就因為我不常去市場,不知道菜價,就要隨便誆我嗎?
我氣不過,拿著魚去退掉了。
魚店老板也沒說啥,就是拿一副輕蔑的眼神看我。
我又覺得自己白白打扮得那么光鮮,內(nèi)里斤斤計較的市井氣還不是襯托了我的俗氣?心情壞得不得了。
我回復說,買了貴的魚就代表自己傻嗎?這個認知是怎么來的?至少魚是新鮮的啊!
我想,這個讀者也許在內(nèi)心認為,被騙的人不僅不值得同情,還很可恥。她對那個給她帶來恥辱的人充滿了憤怒。為了扳回一局讓自己好受一點兒,她選擇去退魚,然而這種斤斤計較的舉動又引發(fā)了她更深的痛苦。
這件事讓我想到某個朋友的同事,大家對她的評價就是“很俗氣”。起初她在一家設計院做文員,漸漸發(fā)現(xiàn)身邊的室內(nèi)設計師們的收入是她的好幾倍,于是又去學室內(nèi)設計專業(yè),碩士一路讀下來,文憑和年齡倒是長了不少,但是工作中仍頻繁出錯:當有人指出她畫的建筑圖不合規(guī)范時,她的回應一般是“我認為就是這樣的啊”!如果有新進公司的同事請教她技術(shù)上的問題,她的反應則是“這么簡單的事情還需要問嗎”?會議中如果有領導批評她所在的部門拖了后腿,她一般也是先把自己擇清,表明“我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別人”。她的許多做法和觀念給她的同事們帶來種種不適,可是大家又無法準確描述那些不適,只好籠統(tǒng)地評價她是一個很俗氣的人。
她內(nèi)心也許是自卑的,但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自大,或某種優(yōu)越感。她擔心別人瞧不起她是一個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于是拼命增加自己的含金量,努力給別人一種“我很優(yōu)秀”的印象,同時又隨意貶低他人。但她的“用力”以及“刻意”反倒使她變得俗氣。
也許她并不清楚,正確表現(xiàn)自己價值的方式應該是接納自己,從現(xiàn)實情況出發(fā)認清自己是否適合以及喜歡所從事的工作,而不是以“這個工作很體面”或“這個工作收入高”為標準,努力使“活”的自己去適應“死”的事物,并錯誤地認為機械性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就會理所當然地使資歷和成績水漲船高。
俗氣是過多地去妥協(xié)
某次和幾個朋友一起吃飯,結(jié)束時大家都搶著結(jié)賬,其中有個朋友就不高興了,她說:“不就買個單嗎?好像誰結(jié)了賬大家就欠了他,什么時候你們都變得這么俗了?”事后這句話讓我想到了很多,好像我們內(nèi)心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標準,符合這個標準時我們就是“可愛的”,不符合這個標準時,我們就認為自己不夠好。
年少時,我們只需搞好自己的成績,交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必在意太多別人的看法。那時的我們充滿了“仙氣”和靈氣。當我們年紀漸長,需要承擔的內(nèi)容越來越多時,我們就需要與這個世界保持越來越多的合作,我們變得不得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按大眾的標準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或社會認為什么年紀應該擁有什么資源,我們就努力去獲得。但有的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為什么要去獲得,只知道大家都有,所以我也要有。
也許我們走得太快,離我們自性的那個東西越來越遠,于是自性就在我們的生命中踩了個急剎車——焦慮的癥狀出現(xiàn)了。我們因焦慮而變得計較得失,拼命抓住擁有的,獲得不了的就自怨自艾。也許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變得俗氣的吧!
當我們和通常大家說的俗氣的人相處時,我們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因為我們觸碰不到哪是真實的他,無法跟他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只能靠“面具”互動;而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很俗氣并為此痛苦的時候,那一定說明,我們沒有或不敢有自己的堅持。
比如有個女孩跟我說,她為了讓媽媽高興,帶媽媽去買漂亮的衣服。在兩件衣服中她拿不定主意,媽媽卻說哪件都行,然后她就買了其中一件。回家后有親戚看見說那件衣服太花了,媽媽就有點不高興,嘟囔著“早知道就該買另外一件”,女孩聽見了,心里特別崩潰。
俗氣的反面是靈氣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大眾和社會要求的標準未必適合每一個人,所以我們不必按照那個標準去行事。社會的期望畢竟是期望,我們沒有義務做到完全滿足。
就像父母期待我們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一樣,父母所謂優(yōu)秀的標準只是他們自己的想法,難道每個人不應該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負責嗎?
怕只怕我們已把父母的想法和愿望內(nèi)化成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了,而我們真實的自我從未被看見。我們壓抑那個真實的自己,并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言行以符合公眾的期望,長此以往,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其次,我們那么在意別人的評價,那么喜歡從眾,是為了不被群體所拋棄,從而獲得某種安全感和歸屬感!當我們知道自己是誰,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的時候,這本身就是一種安全感。
就像有一個成語叫“中流砥柱”,當湍急的洪流涌下來,還有什么比砥柱山更穩(wěn)固與安全呢?越是沒有自我的人,越需要融入某個群體,越會在意他人的評價,也越需要外在的安全感。
最后,學會接納自己的陰暗面。在分析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人格面具”,它是原型意象中的一種,是指個體用以適應社會,為了給別人良好的印象從而被認可而包裝起來的面目。過分關(guān)注某個被社會所認可的人格面具必然會變得俗氣,而人格結(jié)構(gòu)中的其他部分也會被犧牲掉,整個人格也就不能平衡發(fā)展了。
陰影是與人格面具相對的原型意象,是我們覺得丑陋、不愿去面對的部分。我們越是執(zhí)著于光鮮的人格面具,內(nèi)心的陰影就越是強大。這時我們會感到?jīng)_突的痛苦。
對此,最好的辦法莫過于接納那個陰影。怎么接納呢?最重要的是覺察,當我們覺察到陰影,并不認為它是個“壞東西”,它的存在便是積極的,它可以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心理能量。覺察,然后承認它,承認那個不完美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陰影是人格的組成部分,越是否認、排斥陰影,我們越會感到分裂,內(nèi)心的力量就越弱小;反之,越是承認和接納,我們的整體人格就越強大,越充滿了吸引力。這樣的我們有魅力還來不及,哪里會俗氣呢!
有時候我會想,當我們在說“俗氣”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表達什么:這個床單的花色很俗氣,那個人的行為很俗氣,他的觀念很俗氣……總之就是不理解、不接受。當我們能夠接受世上的一切事物并對它們出現(xiàn)的原因和過程感同身受時,也就不存在俗氣一說了。
那么,我們能不能盡力做到接納自己的一切呢?接納那些好與不好!這不意味著“停滯不前,再也不用努力”,而是不再與世界為敵,不再與自己為敵。我們可以變得更好,但不是為了證明什么,而是為了我們自己。但愿我們每個人都活出自我的精彩,擁有一個不落俗套的人生。
如何更好地接納自己?
1.回想一下,在哪些時刻你曾被嘲笑或批評,而你并不認為這有什么?一定會有這樣的時刻。
2.當你對以上那一點毫不在意的時候,證明你對這個“別人以為的不好”是完全接納的。
3.細數(shù)給自己帶來糟糕感受的“不好”,想想它們是怎么產(chǎn)生的?跟自己辯論一下,它們不好在哪里呢?給別人造成傷害了嗎?是真的不好,還是想象中的不好呢?
迷茫:對未來的期許會用“偽焦慮”綁架你
你不敢讓自己變得更好
小云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她的公開課評比在市里選定的擬定者名單中。領導讓她繼續(xù)參加省里的比賽。她的第一反應是受到了驚嚇,覺得自己不可能被選上,于是推辭說:“我不行,能不能讓其他人去?”領導笑了,安慰她說:“別人可沒有在擬定者名單中,只能你去!”
后來平靜下來,小云覺得既然自己被選上了,那就好好準備省里的參賽。但此時學校又決定讓其他人去參加另一項語文公開課比賽。小云得到消息,暗自思忖是不是自己被替換掉了,領導還沒好意思告訴她,并開始后悔當初的推辭。她就這樣在煎熬中度過了一個星期,總是為一些不太可能發(fā)生的事情而擔心。
小云的焦慮是一種“偽焦慮”,它的意思是“為不必要焦慮的事情而焦慮”。
“偽焦慮”也許是這樣的:你擔心找不到好的工作,一輩子也不可能實現(xiàn)財務自由;你跟某個在乎的人互動,對方拋來一個你認為頗值得玩味的眼神,你擔心自己說錯了話,后來兩人的關(guān)系就淡了。
可是后來的事實證明,你進了一個還算滿意的單位,收入比剛進來時提高了不少;雖然你感覺冒犯了對方,但對方并沒有疏遠你。很多令人焦慮的事情并沒有發(fā)生。
“偽焦慮”和正常焦慮的區(qū)別在于:是否是針對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比如你的車追尾了,你需要檢查有沒有人受傷,察看雙方的車況,協(xié)調(diào)怎么解決,或給保險公司打電話。這一系列的思考和行為都伴隨著焦慮,但這是正常的適度的焦慮。
但如果你一開車就想著今天會不會追尾,追尾了該怎么辦,或者你害怕出意外干脆就不開車了。對開車這件事情的擔心就是不必要的焦慮,即“偽焦慮”。
有人說,容易感到焦慮的人都生活在“未來”。是的,被“偽焦慮”充滿的人總是擔心未來不是想象的那樣,擔心時間和環(huán)境變了,自己卻沒有變得更好。
拒絕外界強塞給你的焦慮
那么,“偽焦慮”是怎么發(fā)生的呢?
首先,事物的不確定引發(fā)了失控感,從而使人感到焦慮。人都需要安全感,只有安全感才會帶來放松和愜意,而安全感是通過“可控”來實現(xiàn)的。比如你渴了要喝一杯水,你的身體要能夠控制你的手臂和手去拿到那杯水;你需要媽媽的愛撫和充滿愛的眼神,你知道只要張嘴大哭媽媽就過來抱你了。
你能夠想象你特別想喝水卻不知如何使用你的手嗎?或者無論你怎樣哭鬧,媽媽呈現(xiàn)給你的都是一張面無表情的臉,你會有什么感受呢?很可能是“這世界太可怕了”。而一個隨時可能發(fā)生意外的境況也是不可控的,人處于其中會感到很緊張。
我有個來訪者說,他在生活中唯一感到輕松的時刻,竟然是每天的通勤時間。因為去上班的地點是確定的,坐多長時間的車也是有數(shù)的,這樣小小的確定感會把他從對工作的焦慮以及在合租房內(nèi)隨時可能被打擾的焦慮中暫時解脫出來。
其次,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比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每個人的出身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機遇不同,得到的發(fā)展也不盡相同。這廂你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加班,那廂你的同事、朋友卻靠拆遷獲得了百萬千萬補償,你的焦慮瞬間而生。你感覺自己很挫敗。
有個表弟跟我吐槽說,他的同學在北上廣的設計院已經(jīng)可以獨立設計建筑圖紙了,他還待在一個二線城市的設計院,干的還是描圖員的活兒,這工作干下去什么時候才是頭兒啊!
沒有比較就沒有差距,沒有差距就不會有焦慮。
再次,有些焦慮是外界和他人強塞給我們的。網(wǎng)絡無處不在,沒事刷個手機隨時都能看到令人焦慮的信息和觀點。有一次,我的朋友看到一篇文章,是這樣說的:“你的存款有500萬嗎?沒有你就是窮人,除了掙錢啥也別想!”她說她看到這句話一夜沒有睡著覺,好像瞬間被剝奪了輕松活著的權(quán)利。
越是與近距離的人比較越容易帶來焦慮,包括父母、伴侶、朋友等。有一個來訪者,她媽媽總是嚇唬她,經(jīng)常說“在外面吃飯會有傳染病”“人家不搭理你就證明你笨,說話不中聽”,她就很焦慮,但又不知怎么改變,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表明怎么樣媽媽就能滿意了。她打算讓女兒就近讀小學,她的朋友又說:“那怎么行?小學要上重點,你看大家擠破頭都要去××小學呢!”
當你處于一個充滿焦慮的世界,想不焦慮是很難的。
化解焦慮六步走
當我們被“偽焦慮”填滿的時候,我們該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呢?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手:
1.將事物具體化、清晰化
生活中你選擇做哪些事情?你做事的動機是什么?是現(xiàn)實因素,比如不干活就沒飯吃,還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或者純粹是出于興趣?這件事情用哪些方法可以做到,或做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很多時候我們焦慮是因為沒有將籠統(tǒng)的事物細分,事物越具體、越清晰,也就越可控。
2.對于不可控的事物,放手是最明智的做法
對于不可控的事情,我們能做的只是安于當下,把手頭的事情一點一點做好,無數(shù)個確定的現(xiàn)在,將會匯集成確定的將來。從這點來說,安于當下就是最好的可控之法。
3.練就自己的標準和規(guī)則
有個給廣告公司寫文案的朋友,一開始她摸不著這行的“道道兒”,總是失眠。后來她大量地寫,但是遵循三個原則:一是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二是不寫無感或不喜歡的產(chǎn)品;三是努力搞明白客戶要什么。一年以后,她已經(jīng)很有篤定感了。
人在行為、處事、思想等方面都不是一開始就成熟的,想要變得成熟,無不是經(jīng)過大量的嘗試、挫敗與堅持。在這個過程中,規(guī)則和標準將會逐漸練就,哪怕與人合作,也要搞清楚對方的規(guī)則,這最終也是自己的規(guī)則的一部分,這會成為我們遠離焦慮的好辦法。
4.去行動
如果你既想換工作,又不愿離開目前的單位;你既想去某個人少景美的地方旅行,又擔心那里不是你想象的樣子,從而一無所獲。這表面上看起來是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其實是你害怕改變。因為在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會有很多機會看清自己想要什么。沒有改變,就只能固守著一個點終日焦慮。所以才有人說,抵抗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行動。
5.看到自己的價值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也會焦慮,因為有一堆需要做的事情等著你,那么這種拖延就說明你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就是說你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喜歡做什么、你是誰,你只是被環(huán)境、被他人需要著、要求著去做某些事,但這些都不是出于你的意愿,你還沒有意識到要去拒絕。
6.把自己和他人分開,不背負他人的焦慮
當身邊的人總是向你傳遞焦慮的時候,你有不聽的權(quán)利,因為那只是對方的焦慮。你需要用自己的思維去分析那些焦慮變成事實的可能性,然后堅定自己的想法,替自己負責。
綜上,適度焦慮是人類生存的正常狀態(tài),可是“偽焦慮”卻會成為幸福的阻礙。我們需要做到在乎每一個當下,這不是說未來不重要,只是未來是通過規(guī)劃和行動到達的,而不是通過焦慮的情緒到達。愿我們都選擇做一個明智的不被“偽焦慮”捆綁的人。
如何正確看待焦慮?
1.你要知道,人都會有煩惱,而煩惱是解決不完的。
2.行動越少,焦慮越多。反之,行動多了,焦慮也就相應減少了。
3.試著對不必要焦慮的事情放手,我們不會因此死掉,也不致于因此崩潰。
自責:羞恥感是讓你不斷墜落的深坑
當人經(jīng)常被否定,會發(fā)生什么
我的來訪者L,是個固執(zhí)且不做任何決定的人。
比如她在一家店里買了一套內(nèi)衣,回來后發(fā)現(xiàn)上面有一團黑的東西。雖然她明白那可能是在機器制作過程中留下的瑕疵,但仍是不放心,想要拿回去換。所以問題也就來了:如果去換的話,店員可能會嫌她事兒多,或告訴她內(nèi)衣一律不準退換;如果不換,又擔心會有傳染病(雖然她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但也不是沒有)。因此她就把換不換內(nèi)衣這個決定拋給她老公,可是老公給她任何一個建議,最終她都不會滿意,繼而把責任推到老公身上,告訴他:“你給我出錯了主意,都是你的錯!”
類似的問題她也會帶到咨詢室來詢問我,我不會替她出主意,只是和她一起探討哪個決定會帶來什么可預料的結(jié)果。有一次當我們一起討論她買不買某種減肥貼的時候,我問她買了會怎么樣,不買又會怎么樣時,她說:“我媽會對我說,我早就告訴過你那藥不管用,要是管用大家不都買了嗎?所以我不敢買,怕白花錢不頂用,但是不買的話我又不甘心。”
我說:“買了,就甘心了,畢竟那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不管用,外用的減肥貼也不會有什么副作用,而且那個錢你也完全掏得起。媽媽沒必要把‘不管用’這個責任放到你身上。再說,你不告訴她,她怎么可能知道你做了什么事情,然后再去貶斥你呢?”她很崩潰地說:“你不知道,就算我不告訴她,我自己也會責怪自己做了錯事!”
我恍然大悟,瞬間明白了之前我們一直探討的有關(guān)女性貞潔的問題,為什么遲遲不見進展。好幾次L曾對我說,她認為自己一切不幸的根源就在于婚前和她老公發(fā)生了關(guān)系,老公的家庭條件她不滿意,卻又不得不嫁給他。所以她特別恨他,用她的話說便是:“他既然給不了我想要的一切,為什么還要和我發(fā)生關(guān)系呢(言外之意,是老公做錯了)!”
我一度試圖去調(diào)整她的認知,讓她意識到現(xiàn)在不是古代,女人對于兩性關(guān)系的看法也有必要隨時代而變化。可是她卻拿明星當例子,來向我證明即便是容忍度較高的現(xiàn)代社會,大眾仍脫不了謾罵當事女性的思維。然后她問我:“這難道不能說明不守婦道就是做錯了嗎?”于是我們有幾次的工作內(nèi)容就變成了講道理。也有講通的時候,但過了兩周回來,她的看法就又變了。那時我覺得,自己的工作方向是不對的,但一時又找不到出路。直到買減肥貼的事件出現(xiàn),當她說“就算我不告訴她,我自己也會責怪自己做了錯事”時,我意識到她是在告訴我,無論她做任何選擇,都是錯的,錯了就該被指責,如果別人不指責她,她也會自責。
所以她不做任何決定,卻又因不能決定而遭受痛苦。她把決定的權(quán)利交給別人,自己則安享被決定的命運。如果被決定的哪個事情結(jié)果不如她意,她會控訴或埋怨他人,認為都是別人導致了她的后果。如果有人告訴她“你沒有錯”,她不會相信,反而引經(jīng)據(jù)典,與人展開辯駁。她的智商很高,她會把對方駁得精疲力竭、舉手投降,忍不住大呼“好吧我錯了,你是對的”。就這樣,她用拼命證明“我錯了”的形式成功證明了自己的錯誤。這就是L的人際互動模式。
面對L的固執(zhí)和不肯做任何決定的做法,我經(jīng)常陷入沉思,思考在她身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毫無疑問的是,從小父母就不接受她的任何負性情緒,每當她表現(xiàn)出不滿或焦慮時,她媽媽總是會皺著眉、捂著頭說:“別說了,我頭疼。”這個時候爸爸就會說:“你看你,又惹你媽不高興了。”
媽媽容不得L說謊,每當她覺得L的話有出入,就會試探性地一直提到那件事。L對我說:“你不知道,那種試探就像針一樣,過一會兒扎你一下,沒個停的時候。”這也讓我深刻理解了L的某些認知,她固執(zhí)地以為所謂的誠實就是實打?qū)嵉膶嵲挘徽撃切嵲捠遣皇沁m合當時的場合。
她媽媽本人也是個非常焦慮又充滿恐懼感的人,她會把一件事情想得無限糟糕,以點帶面,就像在宣紙上滴了一滴墨,慢慢地整張紙都被染黑了。
總的來說,L的主要關(guān)系充滿了被否定的意味,而這種否定原本是她媽媽將太多自己不能接受和恐懼的東西投射到L身上去。所以在她媽媽眼中,L說什么、做什么、想什么都是不對的,同時也并沒有表明什么是對的,這使得L經(jīng)常以辯駁甚至狡辯、發(fā)泄的方式挑戰(zhàn)人的底線,以尋求某種認可,從而建立邊界讓自己感到安全。
羞恥感是怎樣阻礙了個體的發(fā)展
L的感受可以總結(jié)成兩點,第一,負性情緒不允許表達;第二,羞恥感過強。很難說這兩點是不是在交互作用:表達負性情緒本身就被認定是羞恥的。而羞恥感過強,個體又會承受更多負性情緒,比如憤怒、抑郁、焦慮,這在行為上會表現(xiàn)為自我攻擊和攻擊別人。
羞恥感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huán):過多負性情緒指向“我不好”——我想要更好一點——但我覺得自己不配——攻擊自己——我更加不好。
一般來說,羞恥感有三個來源。第一個部分是人生來就有的,是人類特定的,它與性有關(guān)。
第二個部分是被人投射到身上的。比如L的媽媽因為自己內(nèi)心有太多不被接納的部分,又從不允許它們被訴說,就只好將其投射到無辜的L身上。
第三個部分是他人的無界限行為給自己造成的糟糕體驗,比如被粗暴地對待,包括言語羞辱和對身體的折磨,以及不經(jīng)允許就公開自己的隱私、侵入私人領地等。
撇開生來就有的那部分,在與媽媽的關(guān)系中,后兩種傷害L全占了。但是客體關(guān)系理論也指出了,一個人曾遭受怎樣的對待,他也會怎樣去對待他人。L不止一次地問我:“你會不會被我搞瘋了,不再跟我做咨詢了?”我回應說:“我很好奇你為什么這么說?”她說:“我身邊的人都這樣評價我,他們不喜歡跟我長期待在一起,我也很討厭自己這樣。”
我很理解,L的人際關(guān)系很單薄,她幾乎沒有朋友,在與同事的相處中,她總是擔心別人會怎么看待她。她渴望擁有美好的關(guān)系,但她與人互動的模式又常常給人造成壓力——她會不自覺地使對方覺得自己不夠好、不配、很糟糕,總之她想通過關(guān)系將自己遭受到的無價值感再讓別人遭受一遍,以博取深深的理解。于是在她的現(xiàn)實生活中,越是親密的人,越是容易痛罵、指責她,或者以跟她吵架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憤怒。
是時候丟掉消耗自己的執(zhí)念了
固執(zhí),或稱某些執(zhí)念,無一例外是關(guān)系帶來的。執(zhí)念也會限制我們向外的拓展。它是一種負擔或束縛。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執(zhí)念是:我不夠好。一旦認為自己不夠好,什么都不配,好生活不配,被愛不配,有價值不配,人活著還圖什么呢?
除此之外,“不配”的感覺還會消耗前進和發(fā)展的動力。我們都希望輕松地活,希望有盼頭,希望未來會更好。可什么是輕松和有盼頭呢?它是指我知道自己有哪些不好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無所謂,我會和那些不好和平共處,因為它們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和平共處有什么不好?你好我好大家好,活著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嘛!
那么,如何與“我不夠好”的執(zhí)念和平共處呢?換句話說,如何能夠不讓羞恥感破壞生活和自我發(fā)展呢?
第一,你需要識別自己的羞恥感比較容易在什么狀態(tài)下產(chǎn)生。比如有人在無力保護自己的時候會感到羞恥,在被指責的時候會感到羞恥,或者在被曲解又無從辯駁的時候會感到羞恥。這種時刻分辨得越精細,越容易澄清許多羞恥都是不必要的。
第二,很多情緒和行為容易掩蓋羞恥感,比如憤怒、抑郁,攻擊他人和自我攻擊,你需要意識到當你產(chǎn)生這些情緒或行為的時候,是不是正是自己感到極為羞恥的時刻。但你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些情緒呢?有可能和別人侵犯或不公平對待你有關(guān),比如你被偷窺,你不完美的身材和無傷大雅的怪癖讓你覺得顏面掃地,你會感到羞恥。但應該感到羞恥的其實是偷窺者,而不是你。
第三,你要知道,某些羞恥感是與生俱來的,沒必要也不可能全部抹去。一定的羞恥感會讓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從這方面來說,它等同于羞愧,羞愧的補償行為就是對羞愧的那一方面具有“上癮性”——越羞愧越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第四,你還需要知道,有很多羞恥感本不屬于你,是被別人強行“扔”到你身上的,對此最好的做法就是“還回去”。比如父母(或其他重要的人)對一些其他人看來并不那么羞恥的事情緘默不言(或用一些奇怪的表情、動作、手勢等將其掩蓋過去),你因此也認同了那是羞恥的。可是,感到羞恥的是他們,而你并沒有做錯什么,你為什么要承擔那份羞恥呢?
如果你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羞恥感是怎樣讓自己產(chǎn)生“我不夠好”的執(zhí)念的,那么你會對自己羞恥的狀態(tài)有所掌控。掌控就是我知道它是怎么發(fā)生的,我知道我并沒有做錯什么,我也知道有些羞恥并不屬于我,我沒必要大包大攬?zhí)嫒顺惺堋?
這種對自己的掌控能夠很好地讓你免受羞恥感襲來的折磨。你能夠很好地消化它,也就沒必要讓它蔓延到外界去,以影響你與世界、他人的關(guān)系了。
羞恥感是一種很隱蔽的情緒,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正常的羞恥感不會影響人的社會功能,還可以用幽默巧妙地化解掉。而過多的羞恥感則與被虐待、被羞辱以及他人的投射有關(guān)。我們需仔細分辨羞恥感的來源,并思考我們經(jīng)常用以應對羞恥感的方式是什么,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等等。另外當我們沒有做錯什么卻依然感到羞恥的時候,應支持自己將不屬于自己的羞恥感“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