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自卑情結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6125字
- 2020-10-14 09:56:12
每個人都會追求優越感,也會產生自卑感。我們追求優越感是因為我們自卑,成功獲得優越感有利于克服自卑。自卑感不會對個體的心理造成明顯影響,除非個體無法追求優越感,或器官缺陷造成的心理反應致使自卑感超出個體的忍受范圍。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就會形成自卑情結,即一種異常的自卑感。自卑情結會促使個體尋求簡單的補償和表面的滿足,同時還會放大障礙并削減個體的勇氣,進而阻礙任務的順利完成。
現在,我們再從自卑感方面來看看那個十三歲口吃男孩的案例。正如我們所了解到的,他的沮喪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的口吃問題,而口吃又反過來增加了他的沮喪情緒。這樣就形成了常見的神經性自卑情結惡性循環。這個男孩想要把自己隱藏起來。他失去了希望;他甚至可能有過自殺的念頭。口吃已成為男孩生活模式的表達和延續。這個口吃習慣影響了男孩周圍的人,使他處于他們關注的中心,這減輕了他的心理不適。
這個男孩為自己設定了一個過高、錯誤的目標,即成為有所成就、舉足輕重的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需要努力獲得好的聲望,因此,他必須表現得善良,與他人友好相處,有序地完成他的任務。除此之外,以防萬一遭遇失敗,他還需要一個借口,這個托詞就是口吃。這個男孩的案例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他的生活總體是向有益方向發展的;只有在一個階段,他的判斷出現了錯誤,他的勇氣因此而消減。
當然,口吃只是那些氣餒的兒童采取的無數武器中的一種,他們不相信他們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取得成功。這些武器就如大自然賦予動物自保的武器(爪子和尖角)一樣。很顯然,這些源自于兒童的無力感,以及他們對自己的不自信(認為如果沒有這些武器,他們無法成功應對生活問題)。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被用作為這種武器。其中有些兒童將缺乏對大小便的控制作為武器。這表明他們不想告別嬰兒期,因為他們在嬰兒期沒有任務、痛苦。這些兒童并沒有腸道或膀胱問題,他們只是把這些癥狀當作伎倆來換取父母或教育工作者的同情,盡管這些伎倆有時會引起同伴的嘲笑。因此,這些表現不應被視為疾病,而應被視為自卑情結的表現,或無法獲得優越感的表現。
我們可以想象出口吃問題的形成過程,這可能是從非常小的生理原因發展出來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男孩一直都是家里的獨子,他的母親將全部心思放在他的身上。但隨著他慢慢長大,他可能感覺他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他就想出了一個新伎倆來引起人們的注意??诔跃哂休^大的意義:他注意到與他說話的人會看著他的嘴巴;口吃可以為他爭取父母的照顧,這些時間和關注本來是屬于他弟弟的。
學校的情況也是一樣。他的一位老師在他身上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因此,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他的口吃問題讓他獲得一定的優勢。他獲得了大部分好學生擁有的、他也渴望得到的關注。這個男孩在學校的表現不錯,但口吃可以使所有事情變得更加容易。
雖然他的口吃毛病為他贏得了老師的溫和對待,但這不是一個值得推薦的方法。在沒有得到他認為應得的關注時,這個男孩受到的傷害要比其他兒童嚴重得多。而隨著他弟弟的出現,其對關注的保衛實際上成為一個令人痛苦的問題。與其他正常兒童不同,這個男孩從未培養將自己的關注分散給其他人的能力:他認為他的母親是家中最重要的人,除此之外,他對其他人都不感興趣。
綜上所述,對這些兒童進行治療時,人們必須增加這類兒童的勇氣,并讓他們相信他們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人們需要通過同情的態度與這類兒童建立友好關系,而不是通過干預措施嚇唬他們,但這仍然是不夠的。人們必須與這些兒童建立友好關系,鼓勵他們不斷改進。為此,我們需要培養兒童的獨立性,并通過各種方法讓兒童對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力量抱有信心。他們必須堅信只要他們勤奮、有毅力、有勇氣且多加練習,他們可以輕松地實現他們現在尚未完成的任務。
父母或教育工作者在兒童教育中所犯的最嚴重錯誤是對誤入歧途的孩子做出他們不會獲得好成績的判斷。這種愚蠢的做法會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因為這會使這個兒童變得更加膽怯、自卑。人們應該做的恰恰與這個相反:樂觀地激勵孩子。正如維吉爾所說的,“他們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可以成功”。
雖然我們有時發現兒童因為害怕遭到嘲笑而對他們的行為進行了修正,但我們絕不能相信我們可以通過羞辱兒童或奚落兒童的方法來促使兒童真正改正他的行為。下面這個案例就證明了通過嘲笑進行刺激的方法是不合理的。一個男孩因為不會游泳而經常受到同伴的取笑。最后,他忍無可忍,從跳板上一躍跳進了深水中。人們幾經努力才將溺水的男孩搶救回來。在即將失去聲譽時,膽怯的人可能會而做出一些事情來抗衡他的膽怯,但他所做的事情通常都是不適當的。正如我們在上述案例中所看到的一樣,這些行動通常是應對原始膽怯的一種膽怯、無用的方法。其實,這個男孩的真正膽怯在于他不敢承認他不會游泳,害怕會因此在朋友之中失去地位。因此,不顧一切地跳入水中并沒有治愈他的膽怯,而是強化了他不敢面對事實的膽怯傾向。
膽怯這一性格特征可以破壞人際關系。一個總是擔心自己,以至于無暇考慮他人的兒童更可能會犧牲同伴的利益來獲得聲譽。因此,膽怯的人會帶有個人主義和好斗的態度,這會導致社會情感消失,但遠不能消除他們對他人意見的恐懼。膽怯的人總是害怕被人嘲笑、忽視或貶低。因此,他總是受到別人意見的擺布。他就像一個生活在敵國的人,形成了多疑、猜忌和自私的性格特征。
這種膽怯型的兒童通常會成為愛批評他人、挑剔的人,他們不愿意稱贊別人,且會在別人得到稱贊時感到憤怒。因此,當一個人不是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是通過貶低其他人的方法來超過他人時,這就是一種膽怯的表現。發現這些癥狀的人應該消除兒童對他人的敵意,這是不可避免的一項教育學任務。當然,沒有發現這些癥狀也是情有可原的,但這樣一來,人們將永遠不會知道如何糾正由此產生的不良性格特征。在知道我們面對的問題是使兒童適應世界和生活,向他說明他的錯誤并向他解釋他想要的是在沒有付出努力的情況下獲得聲譽后,我們就會知道在哪些方面對孩子進行引導。我們知道,我們必須加強兒童之間的友好感情。此外,我們還必須教育他們不能因為某個兒童獲得了較差的成績或做錯了什么就看輕他。否則,這會導致兒童產生一種自卑情結,并使兒童喪失勇氣。
在一個兒童對未來失去信心時,他會脫離現實,并在生活中的消極方面尋求補償。教育工作者的最重要,也可以說是神圣的任務就是要確保學校里的兒童不會感到氣餒,并確保在入學時已經失去信心的兒童能夠在學校和老師的幫助下恢復對自己的信心。這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是密切相關的,因為除非兒童對未來滿懷希望和喜悅,否則教育是不會成功的。
除上述情況之外,還存在一種暫時性的氣餒,這在目標較高的兒童中特別常見;盡管取得進步,這些兒童有時會因為他們完成了最后一次考試,必須進行選擇而失去信心。此外,還有一些目標較高的兒童會因為沒有在考試中位列前茅而在一段時間內放棄努力。這種情況是長期無意識累積的沖突的突然爆發,兒童會變得茫然不知所措,或精神焦慮。如果不能及時消除他們的氣餒,這樣的兒童將無法把一件事情堅持到底;他們在長大以后會經常換工作,從不相信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能夠獲得良好結果,且總是害怕失敗。
兒童的自我評價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們不能通過簡單的詢問判斷兒童對自己的看法。無論采用哪些機巧的方法詢問,我們都會得到不確定或模糊的答案。一些兒童會認為他們自己很好;有些兒童會把自己說得一文不值。對后一種情況的調查通常表明這些兒童的周圍人會經常對他們說“你簡直一文不值!”或“你真是愚蠢!”
很少有兒童在聽到如此嚴厲的批評后不受到傷害。不過,也有一些兒童通過低估自己的能力來保護他們的自尊。
雖然我們不能通過提問的方法獲知兒童對自己的判斷,我們可以觀察他看待問題的方法,例如,他是自信、堅定地迎向困難,還是在困難面前猶豫不決(這一跡象在氣餒的兒童中尤為常見)。有些兒童可能在開始時勇往直前,但在逐漸靠近目標后變得縮手縮腳,甚至裹足不前。這類兒童有時被認為是懶惰的,有時被認為是心不在焉的。人們對這類兒童的描述可能不同,但結果是相同的。兒童并不能像正常人那樣處理他們的事情,而是會被一些障礙困擾。兒童有時會欺騙他們的長輩,讓他們錯誤地認為他缺乏能力。我們如果從整體情況出發,并通過個體心理學的原則分析這問題,我們會發現兒童的問題就是缺乏信心,即低估自己。
在對錯誤的優越感追求方向進行研究時,我們必須記住,一個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是社會中的異?,F象。人們經常會發現一些兒童因為對優越感的過分追求而忽略了其他人。這類兒童是不友善、貪婪和自私的,且還會做出違法行為。當他們發現秘密時,他們總會用這個秘密來傷害別人。
不過,我們在那些行為非常惡劣的兒童身上仍然可以發現一種屬于人性的特征:他們在某些方面仍然認為自己是人類群體中的一員。盡管兒童的生活規劃偏離合作概念越遠,他們的社會情感就越少,但他們的自我與周圍世界的關系會以某種方式暗示或表達出來。因此,我們必須找出可表露其隱藏自卑感的那些表達方式。然而,這些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包括兒童的眼神。人類的眼睛不僅僅是接收、傳導光線的器官,也是進行社會交際的器官。一個人打量另一個人的眼光可以表明他傾向于與另一個人建立何種程度的聯系。這就是所有的心理學家和作家都非常強調人類眼神的原因。我們通常會通過其他人看我們的方式來判斷他對我們的看法,并可以在他的眼神中發現他的部分人格。盡管通過眼神進行判斷有可能會出現錯誤或誤解,但通過兒童的眼神可以更容易地判斷他是否是友善的人。
眾所周知,那些不敢直面成年人的兒童容易受到懷疑。但這些兒童并不全是問心有愧或有不檢性行為習慣的兒童。這種目光躲閃可能只是表明這個兒童試圖避免與另一個人建立聯系。這表明這個兒童并不合群。此外,在招呼一個兒童靠近時,他保持的距離也是一個指示跡象。很多兒童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先要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并在認為必要時再靠近。而且,如果兒童之前有一些不好的經歷,且將他們的片面認知概括化并濫用,他們會用懷疑的態度看待親密接觸。而且,有趣的是,我們發現一些孩子有依靠母親或老師的傾向。與一個兒童所說的他最愛的人相比,這個兒童更愿意與之相處的人更重要。
有些兒童的行走方式、挺拔身姿和高昂的頭顱、堅定的嗓音和毫不膽怯的表現都表明他們具有自信和勇氣。但有些兒童在與他人說話時會表現出畏縮的神情,這表明他們具有自卑感,他們擔心無法應對這種情況。
我們在研究這種自卑情結時發現,許多人認為這種情節是天生的。不過,也有人對這個觀點持有反對意見,認為無論兒童多么勇敢,他都可能會在后天影響下變得膽小怕事。例如,如果一個兒童的父親和母親都比較膽怯,這個兒童可能也會膽怯,這不是因為他遺傳了膽怯的性格特征,而是因為他是在充滿擔憂的氛圍中長大。因此,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氛圍和父母的性格特征是最重要的。在學校里獨來獨往的兒童往往來自很少或幾乎不與他人聯系的家庭。當然,人們在這種情況下會不由地想到遺傳的特性,但這是一個片面的理論。因為器官或大腦的物理變化不會使人失去與人交往的能力。然而,有些事實雖然不一定會導致此類態度的出現,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種特性出現的原因。
我們可以以具有天生器官缺陷的兒童為例來從理論方面理解這個問題。具有天生器官缺陷的兒童在一段時間內都是病怏怏的,承受著疼痛和身體虛弱的折磨。這類兒童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并認為外部世界是艱難和敵對的。此外,還有另外一種有害因素發揮了作用。一個弱小的兒童需要一個可以照顧其生活、為他減輕痛苦的人,但他人的這些奉獻和保護會讓兒童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因為兒童在體型和力量方面與成人存在差異,所以所有兒童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尤其是在兒童被經常告知“孩子要乖,少插嘴”時(這是經常出現的情況),這種“遜色”的感覺會被強化。
所有這些印象都會強化兒童對自己處于劣勢的認知。而他自己根本無法接受他比其他人弱小的認知。他越是無法接受這種認知,他就越會為了強大而努力。這樣,他會更加努力地爭取他人的認可。他不會嘗試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以便與周圍的其他人和諧相處,而是會制定一個新的原則,即“只考慮自己”——只關心自己的兒童就屬于這一類。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大多數弱小、殘疾和丑陋的兒童都有強烈的自卑感,而這種自卑感通常會表現為兩個極端。在與其他人說話時,有的兒童會畏縮、退出,表現得比較膽怯;有的兒童卻表現得非常有進取心。這看起來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行為方式,但它們是由相同的原因導致的。在爭取獲得認可時,這類兒童要么少言寡語,要么滔滔不絕。他們的社會情感幾乎為零,這是因為他們對生活沒有任何期待,且相信他們無能為力;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將這種情感用于個人目的。他們希望成為領導者和英雄,始終處于中心位置。
如果一個兒童多年來一直在向錯誤的方向努力,一次談話根本無法改變他的行為模式。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有耐心。如果兒童試圖改善自己,但癥狀會偶爾復發,教育工作者應向這些兒童解釋他們不會很快得到改善。這樣做可以讓這位兒童平靜下來,不會因此氣餒。例如,如果一位兒童的數學成績在過去兩年之內都很糟糕,他不可能在兩周內取得好成績,但他最終肯定可以取得好成績。一個正常的孩子,也就是說,一個勇敢的孩子,能夠彌補任何不足。我們經常發現,兒童能力欠缺是因為人格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錯誤,這造成了特殊、笨拙、古怪的整體人格。因此,幫助沒有低能問題的行為問題兒童是可行的。
能力欠缺或表面上的遲鈍、笨拙、冷漠都不足以證明兒童低能。低能兒童的大腦發育不良會伴隨有一些身體機能跡象。影響大腦發育的腺體會引起一些身體缺陷。這些身體缺陷有時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只留下一些心理印記。也就是說,一個最初因機體脆弱而顯得孱弱的兒童在變得強壯后可能會繼續表現得虛弱。
我們進行進一步研究大戰,心理上的自卑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不僅可以由既往的器官缺陷和身體虛弱造成,也可能由與器官缺陷無關的不同環境所造成。例如,它們可能是由錯誤的教育,或缺乏關愛和嚴酷的教育引起的。在這種情況下,生活之于兒童不啻一場苦難,兒童會對他周圍的環境抱有敵對態度。這個問題引起的心理問題與器官缺陷造成的心理問題相似(如果不是完全相同的話)。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對在缺乏關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兒童進行治療時,我們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他們會用一貫的敵對態度對待我們。每一次督促他們上進的行為都會被視為壓迫。他們總會認為自己受到了束縛,并且總是會有反抗的傾向(這取決于他們的力量)。此外,他們無法對他們的同伴采取正確的態度,因為他們羨慕那些擁有快樂童年的兒童。
這類心中充滿怨恨的兒童經常會發展成為可能危害他人生命的人。他們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戰勝他們所處的環境,因此,他們會通過壓迫那些弱者來補償自己的無力感,或利用表面的友情彰顯自己的優越感。然而,只有在其他人允許被他們控制時,這種友情關系才能持續下去。許多這類兒童甚至只與那些身處更糟糕環境中的兒童交朋友,這就與成年人更喜歡與遭遇不幸的人來往一樣。或者,他們更喜歡與更年幼、可憐的兒童交朋友。此外,男孩們有時喜歡特別溫柔、順從的女孩(這與異性吸引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