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圓明園四十景

□ 正大光明
  于雍正三年(1725年)建成,是圓明園的正殿。這部分的建筑是完全依照紫禁城里太和殿復制而成的。這里既是朝會聽政的地方,同時又是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每年萬壽宴(皇帝生日)、千秋宴(皇后生日)都要在這里舉行。從乾隆朝起,每年清帝在圓明園必設“上元三宴”,即正月十四日宗親宴,正月十五日外藩宴,正月十六日廷臣宴。其中外藩宴、廷臣宴也都是在正大光明殿舉行的。皇帝每年舉行生日受賀、新正曲宴親藩、小宴廷臣、中元筵宴、觀慶龍舞、大考翰詹、散館鄉試及復試都在此處。
  其殿堂高約39米,寬約19米,有7根直徑約84厘米的柱子豎立在約1.2米高的臺階上。其設計典雅端莊,面寬七間、進深三間,帶周圍廊,采用灰色筒瓦的歇山頂,帶斗拱,紅色菱花門窗裝修,坐落在較高的臺基上。此景包括大宮門、正大光明殿和東西配殿等院落,是入園后的第一組建筑。正大光明殿高大莊嚴,殿上懸雍正手書“正大光明”四字匾額。

□ 勤政親賢
  建于雍正年間,它西與正大光明毗鄰,功能類似于紫禁城內的養心殿。
  勤政親賢殿規模較大,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70米,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750平方米。殿內明間設寶座,后屏風上刻乾隆帝御書《無逸》篇;后楹高懸雍正帝御書額“為君難”,東壁陳乾隆帝御制《創業守成難易說》,西壁陳御制《為君難跋》。勤政親賢殿東面的芳碧叢是清帝經常在夏天辦公和用膳的場所;芳碧叢后面是面闊九間、前出抱廈三間的保合太和殿,殿內設有東西暖閣;再往北就是收藏有各種名貴字畫、西洋雕刻和文具的富春樓。東為飛云軒、靜鑒閣,北為懷清芬、秀木佳蔭、生秋庭。靜鑒閣東為保合太和、富春樓、竹林清響。

□ 九洲清晏
  建于康熙朝后期,其名寓意九洲大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九洲清晏位于圓明園西部。南面是前湖,與“正大光明”相隔;北邊是后湖,后湖周圍有九個人工島,九洲清晏就在其中一個小島上,占地約70萬平方米,位于圓明園九洲地區的中軸線上。
  九洲清晏由三組南向大殿組成,從南到北依次為圓明園殿、奉三無私殿、九洲清晏殿;中軸東有“天地一家春”,為后妃居住的地方;西有“樂安和”,是乾隆的寢宮;再西有清暉閣,北壁懸掛巨幅圓明園全景圖,原圖現存法國巴黎博物館;道光十年(1830年)又在“怡情書史”附近建起“慎德堂”等殿宇,都是皇帝寢宮。

□ 鏤月開云
  建于康熙后期,位于“九洲清晏”之東,面臨后湖。四周有水環繞,其西有小橋與九洲清晏相通,其西北過小橋可到“天然圖畫”,東南有小橋與“勤政親賢”相通。“鏤月開云”原名牡丹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牡丹花開時,皇四子胤禛曾奉迎清圣祖到此賞花,清圣祖降旨允許胤禛之第四子弘歷(即后來的清高宗)扈侍左右,時弘歷年僅十二歲。乾隆九年(1744年),易牡丹臺之名為“鏤月開云”,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高宗親書紀恩堂匾額。其殿五間,四出陛,以香楠為材,覆二色瓦,前置牡丹數百本,后列古松。

□ 天然圖畫
  位于九洲景區后湖東岸,“鏤月開云”北面。建于康熙后期,舊稱竹子院。其主體建筑為一方樓,樓北為朗吟閣、竹薖樓、五福堂、竹深荷靜,西為靜知春事佳,東為蘇堤春曉。
  臨湖建有朗吟閣和竹薖樓,登樓可遠眺西山群嵐,中觀玉泉萬壽塔影,近看后湖四岸風光,景象萬千,宛如天然圖畫一般。此景的園林植物配置也獨具匠心,院內有翠竹萬竿,雙桐相映。五福堂陰,有玉蘭盛開。該株玉蘭為圓明園初建時所植,弘歷兒時常至花下游,視其為同庚。此樹被稱作御園玉蘭之祖。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弘歷年齡已近八十,偶至堂前對花,多有感慨而成詩一首《五福堂玉蘭花長歌志懷》,詩中說道:“御園中斯最古堂,其年與我相伯仲。清暉閣松及此花,當時庭際同植種。……憶昔少年花開時,樂群敬業相媳怡。”詩成后刻臥碑之上,立于花旁,并令飾新軒牖,點綴文石。東為“五福堂”,懸康熙御書三字匾,嘉慶帝幼年時賜居于此。

□ 碧桐書院
  建于康熙后期,舊稱梧桐院,位于九洲清晏景區后湖東北角。書院南北長120米,東西寬115米,占地13500平方米。書院前殿三楹,中殿、后殿各五楹。南與天然圖畫為鄰,西與慈云普護隔水相望,其西巖石上為云岑亭。碧桐書院是圓明園較早建成的一組建筑,雍正時期名曰“梧桐院”。碧桐書院四面環山,林木茂密,是一處非常清靜的地方。建筑由錯落有致,形態各異的大小院落組成,共三進院落,正殿檐下懸有雍正御書“碧桐書院”匾額。正殿內還設供皇帝休息的床、炕等。書院周圍種植有大量梧桐樹。古人將梧桐樹喻為高潔、正直的象征,認為梧桐樹能招來鳳凰。雍正帝常年在此讀書。乾隆皇帝在詩中也曾贊美道“月轉風回翠影翻,雨窗尤不厭清喧。即聲即色無聲色,莫問倪家獅子園”。

□ 慈云普護
  慈云普護位于九洲景區正北,是一處寺廟園林。建于康熙后期,景名“澗閣”。雍正繼位后,升格為御園。慈云普護歡喜佛場殿內供奉的是藏教密宗歡喜佛;正殿慈云普護供觀音菩薩;龍王殿內供龍王;自鳴鐘樓的自鳴鐘用于提醒皇帝早起理政。該景區建筑雖少,但實用功能很強。

□ 上下天光
  上下天光是圓明園較早修建的一組建筑,于雍正年間建成。其命名來自北宋文豪范仲淹的傳世名作《岳陽樓記》中的詩句“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除了“上下天光”之外,“一碧萬頃”也被用于命名園中的其他景區。
  上下天光的主體建筑為“涵月樓”,是一座兩層敞閣,外檐懸掛乾隆御筆“上下天光”。涵月樓是一組臨水的建筑,前半部分延伸入水中,左右兩側各有一組水亭和水榭,用九曲橋連接在一起。這組建筑也因此而極為唯美巧妙。
  至道光七年(1827年),上下天光景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原本的九曲橋、水亭和水榭被拆除,主體建筑“涵月樓”也改建為模仿嘉興煙雨樓而建造的“煙雨樓”。這次改建使原有的意境大為受損,但韻味猶存。
  咸豐年間,在煙雨樓北側搭建天棚,并恢復舊稱“上下天光”。

□ 杏花春館
  杏花春館位于九洲景區西北,為該景區最高點,意仿祖國之西北昆侖山。康熙年,胤禛稱其為“菜圃”,雍正四年易本名,占地2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是一處以農村景象為題材的園林景觀。
  整個景群的建筑布局具隨意性,矮屋疏籬,紙窗木榻。館前的菜圃里根據不同的季節,種植有各類瓜果、蔬菜,有著濃郁的田園風味。盛時的杏花春館,一到春季,杏花爛漫,這時皇帝總要來到這里一面品嘗美酒,一面欣賞杏花。
  杏花春館的疊山藝術很高,與廓然大公、獅子林的堆山有同等的藝術價值。其東北是山石加土山,以土山為主,山中有山道和城關。其中部圍繞著主要建筑的山峰為太湖石堆疊。與坦坦蕩蕩交界處為青石堆疊且有山洞及山亭裝點。

□ 坦坦蕩蕩
  建于康熙末年,初稱“金魚池”,占地面積1050平方米。分南北兩大景區,南面是一組中式建筑,中間一間正殿,外檐懸掛乾隆皇帝御筆“素心堂”匾。此堂一般是皇太后及帝后游玩、休息的地方。
  在中式建筑的北面為“坦坦蕩蕩”的主要建筑——圓明園內最大的觀魚池。觀魚池平面呈正方形,中間建有一敞榭,外檐懸掛有乾隆御筆“光風霽月”匾。此處的整體布局與杭州的“玉泉魚躍”頗為相似。乾隆皇帝非常喜歡這里,每次到圓明園必來此處,并在此詠詩數首。

□ 茹古涵今
  茹古涵今位于九洲清晏西側,東臨后湖,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300平方米。
  本景修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前后,共有殿宇、房間、游廊、平臺39座148間(游廊73間),重檐大亭一座,垂花門一座,隨墻門五座。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有較大的改建。
  本景為皇帝冬季讀書之地,裝修較豪華。室內有楠木樘板,四面窗裝飾有紫檀木窗框,楠木窗芯。該景盛時植有松柳,竹香齋前為竹林。
  茹古涵今主體為方形大殿,殿內懸掛有乾隆御筆“韶景軒”。韶景軒位于本景區最北部,韶景軒二樓是欣賞西山及后湖最佳的地點。為了更好地欣賞西山及后湖景色,茹古涵今四周很平坦,沒有高山,其余建筑修建得也較矮。
  茹古涵今四周寬敞清幽,一直是清朝皇帝與大臣談古論今、吟詩作畫的地方。景區內還珍藏著大量清朝歷代皇帝及大臣們的書畫原件。

□ 長春仙館
  長春仙館位于前湖西面,正大光明殿之西,茹古涵今之南。南鄰園墻,四圍山環水繞,是一處園中園式的建筑風景群。始建時間不晚于雍正四年(1726年),初名蓮花館。該館有殿門3間,正殿5間。自雍正七年(1729年)起是皇太子弘歷的賜居之處,并賜號為“長春居士”,嘉慶皇帝即位之初亦曾寢居于此。道光中葉改建九洲清晏帝后寢宮區時,亦曾寢居于本景。本景可謂御園第二處帝后寢宮區。
  長春仙館四面環水,進出由木橋與其他景區相連接,島上由四個院落組成,其中東院為正院,是一個完整的小四合院,由倒座房、垂花門、東西廂房、正房組成。正房外檐下掛乾隆御書“長春仙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生母孝圣皇太后去世,這里便改成了佛堂,以表示乾隆對其母后的思念之情。長春仙館西邊為綠蔭軒、麗景軒、春好軒。它們曾是弘歷年輕時讀書的地方,嘉慶、道光時期又一度是嬪妃居住的寢宮。長春仙館島的西岸還建有御膳房、御茶房、御藥房、太監值班房等。
  長春仙館正北跨溪建有亭橋一座,名曰“鳴玉溪”。

□ 萬方安和
  位于后湖西側,建于雍正五年(1727年),舊稱萬字房。萬方安和軒,造型獨特,風景秀麗,四時皆宜擇優居住。
  萬方安和建筑平面呈“卍”字形,整個漢白玉建筑基座修建在水中,基座上建有三十三間東西南北室室曲折相連的殿宇。這里是雍正皇帝最喜歡的景區。
  萬字房四面臨水,中間設皇帝寶座,寶座上方懸掛有雍正御書“萬方安和”。西路為一室內戲臺,此戲臺設計得十分巧妙,唱戲者在西北殿而皇帝則坐在正西的殿內觀戲,中間用水相隔。
  萬字房的東南為一臨水碼頭,皇帝平時來萬方安和一般是坐船直接到此碼頭上岸。萬方安和對岸建有一座十字大亭俗稱“十字亭”,十字亭頂還安設一個銅鳳凰,十字亭周圍栽種了許多珍貴花卉、樹種。

□ 武陵春色
  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前,初名桃花塢,乾隆時更名“武陵春色”,弘歷少年時曾被雍正賜居此處讀書三年,書齋名“樂善堂”。
  武陵春色位于萬方安和之北,四面青山環抱,山外小河環繞。島的東部三面為山,中間有一汪湖泊,從而形成了水繞山,山抱水,河繞島行,島中有湖的景觀。湖的西邊又是一溜青山,中間為一個狹長而不規則的小平原,從西邊山腳下流出的一條小溪,小溪的南北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落,這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世外桃源。村落的北半部坐落在北邊隱蔽的山坳里,有“桃源深處”“品詩堂”“桃花塢”“綰春軒”等殿宇。西北山邊松桃掩映之下有一個小亭,南部山腳下也有一個小亭。村子的南部有由游廊合圍而成的大院落,中有“全碧堂”等較大殿宇建筑。在武陵春色東南部的山中有一條小河“桃花溪”。青石架起的“桃源洞”橫跨于桃花溪上。

□ 山高水長
  建于雍正年間,初稱“引見樓”,從雍正起,每年燈節前都要在這里設宴,招待外藩和外國使臣。元宵節時在此處舉辦大型皇家煙火盛會,從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九日止。
  山高水長樓群位于圓明園的西南一處空曠之地,俗稱“西園”或“西苑”,為一座西向的兩層樓房,上下各9間;前環小溪后擁連崗,中間地勢平坦,是專門設宴招待外藩之處,乾隆皇帝親賜名曰“山高水長”。
  山高水長是皇帝宴請外藩王公和各國來使觀看火戲、雜耍的場所。每逢年節常在引見樓前廣場搭設蒙古包,舉行“武帳宴”,以順外域俗尚。平時這里也是皇帝觀看侍衛、皇子的較射場所。

□ 月地云居
  月地云居位于圓明園西面,鴻慈永祜之南。整組建筑背山臨流,松色翠密,顯得十分莊重。山門前建有四柱三樓式牌樓一座,山門為三間,門額曰“清凈地”。山門內東西為鐘、鼓樓。過鐘、鼓樓便可看見一座方形重檐攢尖頂大殿,前殿外檐懸掛有乾隆御書“妙證無聲”九龍邊銅鍍金字匾。妙證無聲殿后為“月地云居”殿,殿內供奉三世佛。月地云居殿東西各建有八方重檐亭一座,亭內供奉有必密佛與大威德金剛。月地云居殿后是藏經樓,外檐懸掛有乾隆御書九龍邊銅鍍金字“蓮花法藏”。藏經樓內不但供奉有“無量壽佛”,還收藏有大量經文。
  月地云居在乾隆、嘉慶朝時期佛事十分頻繁,每到重大佛事活動時,這里均有大型活動。每月的初一、十五,只要乾隆在圓明園內居住,必定親自來月地云居拈香、磕頭。 

□ 鴻慈永祜
  鴻慈永祜又稱安佑宮,皇家祖祠,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位于圓明園西北隅。
  其仿景山壽皇殿建造,為圓明園內規格最高的建筑,重檐歇山頂,九楹,黃琉璃瓦。殿內正中為康熙帝神像,東為雍正帝神像,西為乾隆帝神像。殿門前為兩道琉璃牌坊,各有華表一對。北為紫碧山房。
  安佑宮有兩道宮門。第一道門為琉璃門,上掛“鴻慈永祜”匾額。第二道門才是安佑宮的宮門。門內是第二道圍墻形成的大院。北邊漢白玉雕砌的高臺上,巍然矗立著一座九楹的高大殿堂,這就是安佑宮。安佑宮面闊44.4米,進深20.1米,是圓明園內最壯麗的殿堂。殿前的月臺上安置有鼎爐五座,銅鹿、銅鶴各一對,殿前兩側再配以碑亭、配殿,加之周圍郁郁蔥蔥高大挺拔的蒼松翠柏、濃蔭蔽日,氣氛莊嚴肅穆。殿中供奉著康熙、雍正的遺像。乾隆、嘉慶、道光死后,也被供奉在這里。
  安佑宮是園中皇帝的祖祠。凡皇帝從城內故宮來到圓明園、從御園回到宮中、外出巡游和回園、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清明、當今皇上的生日、先皇的誕辰與忌日等等,皇帝都要到這里叩拜行禮。安佑宮的祭祀無論寒暑風雨,都必須由皇帝親自主持,屆時,皇帝親率子孫、宗室親王向先帝神御跪拜,乞求他們的保佑。

□ 匯芳書院
  建成于乾隆七年(1742年),位于圓明園北面,紫碧山房之南,安佑宮之東,是一處書院式的園林景觀,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匯芳書院西、南、東三面都有水池。這里環境優美,景色宜人,是一組書院型園林。
  其宮門外檐懸掛乾隆御筆“匯芳書院”,院內建有抒藻軒、涵遠齋、翠照軒等建筑,抒藻軒內還建有戲臺,乾隆經常在此讀書看戲。抒藻軒東面為月牙形平臺殿,一層殿外檐掛有乾隆御書“眉月軒”匾,二層為一平臺,站在平臺上可遠觀圓明園西北景區。
  在匯芳書院東南還建有一敞廳,外檐懸雍正御書“問津”。在問津的東面立有一個石牌坊,牌坊楣額刻有乾隆御書“斷橋殘雪”。斷橋殘雪是西湖十景之一。

□ 日天琳宇
  位于武陵春色西北部,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于雍正年間建成,最初叫佛樓,乾隆九年(1744年)改稱“日天琳宇”。樓式規制皆仿雍和宮后佛樓,此地亦是御園斗壇所在地。
  此處為一處大型皇家寺院,分西、中、東三部分。西邊為并排兩組佛樓,兩組佛樓后部各建有后罩樓,前后樓由穿堂樓相連接,正面作不對稱處理。偏西的佛樓樓下殿內懸掛乾隆親筆御書“日天琳宇”,樓上供奉玉皇大帝。在樓的西南邊為一轉角樓,是座太歲壇。偏東的佛樓外檐懸雍正御書“極樂世界”匾,樓上供奉關帝。兩座佛樓都供有眾多佛像及大量手抄經文等。二樓規制皆是仿照雍和宮建造。
  在佛樓東面建有供奉龍王的龍王廟,廟的山門懸掛有雍正御書“瑞應宮”匾。在乾隆朝后期,瑞應宮內又添建了雷神殿,殿內供奉雷神一尊。
  日天琳宇在雍、乾時期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或正月十五日上元節都要舉行大規模宗教活動,皇帝每次都要親自來磕頭、上香。

□ 澹泊寧靜
  澹泊寧靜又稱田字房。雍正初年建成,是清帝觀稼驗農之所。主體建筑是一個田字殿,四面均可欣賞風景,殿北面是一片水田,文源閣修好可北望文源閣。南面是平靜的小湖,東面為一片松林,而向西可欣賞映水蘭香景區。澹泊寧靜是帝后在西北部的一處主要的休息寢宮,其殿內設有寶座,北面還安設有床,乾隆皇帝在西北部游覽或在文源閣讀書累了,便喜歡在此休息并進膳。殿東為曙光樓,北為翠扶樓,西門外為多稼軒,東為觀稼軒、稻香亭,東北為溪山不盡和蘭溪隱玉,西南為水精域、靜香屋、招鶴磴、互妙樓。
  本景宮殿的外形是一個漢字的形狀:“田”。“田”意為耕地,農業是封建帝國的命脈,皇帝每年都要在這兒舉行犁田儀式。

□ 映水蘭香
  位于“澹泊寧靜”之西,始建不晚于雍正朝前期,正殿七間懸匾“多稼軒”,雍正帝即有該軒“勸農詩”。
  映水蘭香之建筑為西向,五楹。其東南為釣魚磯,北為印月池,池北為知耕織,又北稍東為濯鱗沼。西南為貴織山堂,是祀蠶神之所。以上除“映水蘭香”額為清高宗所親書,其余額均為清世宗御筆。

□ 水木明瑟
  雍正五年(1727年)建成,時稱“耕織軒水法”,園林主題是用西洋水法引水入室,推動風扇,供皇帝消暑。它是我國引進西歐人工噴泉技法之始。
  水木明瑟主體建筑臨溪而建,名叫豐樂軒。在豐樂軒北為“知耕織”和“濯鱗沼”殿。豐樂軒東北即著名的“水木明瑟”殿。“水木明瑟”殿又俗稱風扇房,將水引入殿宇,模仿西洋水法,利用水力推動風扇,既圖涼快,又有水聲,泠泠瑟瑟。在炎熱的夏天這里一直是帝后避暑的好地方。

□ 濂溪樂處
  位于圓明園北面,匯芳書院之東南。又稱“慎修思永”,為園內主要游憩寢宮之一。
  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是圓明園較大的園中之園。
  園中心是一個被湖面和小溪圍繞的大島,島略偏西北,東南水面較廣,湖四周被山團團圍住,山水連成一片。
  正殿九楹,后為云香清勝,東為香雪廊、云霞舒卷,南為匯萬總春之廟。

□ 多稼如云
  建于雍正年間,初名觀稼軒。位于圓明園北面,在匯芳書院東北面,在魚躍鳶飛之西。占地面積1050平方米。周圍為稻田。
  多稼如云景區分南北兩部分,南面是荷花池,北面為一組兩進院落,前殿三間,外檐懸乾隆御書“支荷香”,此處是欣賞荷花最佳之處;后殿為正殿五間,坐北朝南,外檐懸掛乾隆御書“多稼如云”銅字匾,殿內還設有寶座,此殿是帝后欣賞荷花時休息的場所。
  景區內種有大量荷花,是御園觀賞荷花最佳處。每于盛夏荷開時節,乾隆皇帝便與其母崇慶皇太后在此進膳,觀賞荷花;有時還率文武大臣與皇子、皇孫來此觀賞荷花,并留有多首詩句。嘉慶皇帝在剛剛登基時,曾被賜居在此。嘉慶皇帝也十分喜歡這里,曾留有“十畝池塘萬柄蓮”的詩句。

□ 魚躍鳶飛
  位于圓明園北區中部,它的北面不遠處就是圓明園大北門。該景觀建于雍正時期,是清帝欣賞圓明園北部景區及四周田園風光的絕佳場所。主體建筑為二層樓閣,建筑很大,為兩層四坡攢尖樓閣,一層四面開門,南門外檐懸雍正御書“魚躍鳶飛”匾,一層殿內有床,殿內有樓梯可上二樓,由于圓明園北部其他景區修建都相對較矮,魚躍鳶飛猶如一個龐然大物,二層四壁窗子打開皇帝坐在里面,向北可望圓明園墻外民情,向西可望西山風景,向南或向東望可欣賞到圓明園秀美的風光。另外,清帝每次外出打獵,都要在此殿休息,打獵歸來有時還要在此殿院內察看打獵的戰利品。
  魚躍鳶飛殿下由竹籬、游廊和圍墻分割成大小不同、相互通透的三個院子,一道小溪從院內穿過,使得整個院落很有靈氣。
  魚躍鳶飛殿北不遠即大北門,又稱北樓門,圓明園內種田的農夫及各類閑雜人員進出圓明園都要走此門。

□ 北遠山村
  該景區修建于乾隆九年(1744年),位于魚躍鳶飛東面,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雍正時期就已建成為一處模仿漁村農舍的田野園景。該景沒有任何建造精美的殿堂,簡單樸實,建筑分布在河的兩岸,如同農村一般。入此景要由東南的水關進入,水關上嵌有乾隆御書“北遠山村”石匾,進入水關后便是一座座低矮的農家小院,這里很多院內都種有桑樹,是園內主要養蠶之地。該景的主體建筑是一座五間兩卷前出抱廈的大殿,名為“課農軒”。此殿在雍、乾時期并沒有,只是一處臨水建筑,在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改建成大殿。在課農軒西邊為一個小型廟宇叫觀音庵,在觀音庵西南還建有一個小涼亭名曰:觀瀾亭,坐在觀瀾亭內向東望可以欣賞北遠山村全部的鄉村景色,向西望可遠觀西峰秀色景區。乾隆時期,課農軒東建有正房三間,外檐懸乾隆御書“繪雨精舍”,又稱繪雨山房,此建筑與江蘇棲霞山春雨山房很相似。皇帝在御園中的“農村”賞景,算是對農桑的關懷。每當皇帝因為國事太勞累或心情不好時,便會到此住幾天,感受一下鄉村生活,扶一扶犁,品嘗一下耕種的樂趣,親身體驗一下太平盛世的味道。

□ 西峰秀色
  雍正朝建成,是一個四周環水的小島,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此景入口不遠處為自得軒院,院西為一堂和氣殿。殿內設有寶座和床。殿西便是西峰秀色的正殿。西峰秀色正殿為五間三卷大殿,外檐懸掛雍正御書“含韻齋”,是清帝在西峰秀色的寢宮。含韻齋四周建有回廊,回廊四周種植有大量玉蘭,這里是圓明園欣賞玉蘭花的佳所。含韻齋西是一座臨河敞廳,外檐懸雍正御筆“西峰秀色”。從敞廳西望,隔水是一座小型瀑布,乾隆賜名“小匡廬”。山體由巨石疊成,坐在東面的敞廳里欣賞瀑布,仿佛就置于廬山瀑布前。

□ 四宜書屋
  建于乾隆九年(1744年),仿海寧安瀾園而建。四宜書屋有殿堂5間。西南為無邊風月之閣,閣之西南為涵秋堂;北為煙月清真樓,樓西稍南為遠秀山房,樓北渡曲橋為染霞樓。四宜書屋之匾額為清世宗所書。
  四宜書屋景又名“安瀾園十景”,是因清高宗南巡時曾往游海寧陳氏隅園,喜其結構至佳,因四宜書屋左右前后路徑位置,與陳園曲折如一無二,故賜名安瀾園。

□ 方壺勝境
  方壺勝境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位于圓明園福海東北角,是海神的祭祀之處。它的主要建筑由臨水的一組對稱的宮室組成,東西各有一組小型的建筑小品,東為蕊珠宮,西為仿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前部是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后部的九座樓閣中供奉著兩千多尊佛像、三十余座佛塔,建筑宏偉輝煌,是一處仙山瓊閣般的著名景觀,主體閣樓實為一座寺廟建筑。

□ 澡身浴德
  這是一組以儒家的修身養德思想為意境的景觀。它位于福海西岸南側,東臨福海,以福海之廣象征大海的注而不盈、鏡域寥廓、包容萬物,以福海之清、一波萬頃,象征鑒心察己、澡身浴德。澡身浴德主要由三組建筑組成:以澄淵榭為主的一組三幢臨水建筑,澄淵榭北面的望瀛洲,以及再向北土山包圍中的深柳讀書堂。澄淵榭為澡身浴德正殿,殿中在雍正年間曾懸有匾額“涵虛朗鑒”,但后來這一匾額被移至他處,并用作新景觀的名字。澄淵榭樓前有平臺和石階,是游覽時登船的碼頭。如今碼頭平臺尚存,但房屋地基已經不可見。
  望瀛洲在澄淵榭北面,是一個建筑在高臺上的方亭,用來眺望福海景觀,是乾隆、其后的道光、咸豐朝每年端午觀看福海上的龍舟比賽的場所,嘉慶朝觀看龍舟賽的場所為澄淵榭。望瀛洲旁原有昆侖石,上有乾隆御筆題詩兩首,為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望瀛洲亭子》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望瀛洲亭子戲成三絕句》,此詩碑現存北京圖書館北海西岸院內。
  深柳讀書堂在望瀛洲西北的土山包圍中,雍正有詩“深柳陰重暑不侵”。此堂建于康熙年間,乾隆未登基前就曾有詩提及“年深柳更深,聞札戚猶今”。

□ 平湖秋月
  于雍正六年(1728年)前建成。位于福海北岸,仿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而造,并與之同名。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是欣賞福海水景和賞月的最佳處之一。
  正殿為三間大殿,檐下懸掛雍正御書“平湖秋月”匾。正殿北建有敞廳三間,外檐掛乾隆御筆“花嶼蘭皋”匾,西北角有游廊與流水音亭相連接,殿前有臨水敞廳三間,臨水敞廳緊臨水面,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意境,坐在敞廳內可欣賞福海西岸與東岸的美麗景色,也是祛暑納涼的好地方。
  在平湖秋月殿東面有一座吊橋,福海的大型游船都是從此口進入北面的大船塢停靠的。橋的東端高臺之上建有一座重檐攢尖頂木亭,亭外懸掛乾隆御筆“兩峰插云”匾,與杭州西湖“兩峰插云”同名。每到九九重陽節,此處是帝后登高之處。本景西部庭院,嘉慶時期改建成三卷大殿,增額“鏡遠洲”。

□ 蓬島瑤臺
  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時稱“蓬萊州”,乾隆初年定名為“蓬島瑤臺”。由三座小島組成,在雍正時期,每逢良辰佳節,便賜王公大臣到福海泛舟、賞花或釣魚。
  在福海中央造方丈、蓬萊、瀛洲大小三島,島上建筑為仙山樓閣之狀。
  蓬島瑤臺結構和布局根據古代畫家李思訓的“仙山樓閣”畫設計;宮門3間,正殿7間,殿前東列暢襟樓,西列神洲三島,東偏殿為隨安室,西偏殿為日日平安報好音;東南面有一渡橋,可通東島,島上建有瀛海仙山小亭;西北面有一曲橋,可通北島,島上建殿宇3間。
  蓬島瑤臺中的大島象征著“蓬萊”神山,在蓬島瑤臺大島的西北和東南的小島則象征著“方丈”和“瀛洲”另外兩座神山,東南島上還建有一座六方亭,島上堆有大量山石,還有許多御刻石,這些石頭中有部分至今還保留著。

□ 接秀山房
  接秀山房建于雍正時期,占地面積1.25萬平方米。其建筑形式與涵虛朗鑒相似,都是沿岸布置,南北遙相呼應,使福海東岸景觀顯得十分和諧。
  接秀山房主殿為西向三間大殿,檐下掛雍正御筆“接秀山房”匾。殿兩端伸出游廊,將南面攬翠亭與北面的澄練樓完美地連接起來,增強了此景區建筑的整體感。
  在接秀山房殿以南,原有一組獨立的建筑名叫“觀魚躍”。在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前后,拆除進行改建,建成南向三卷五間大殿。嘉慶御書“觀瀾堂”就掛在大殿檐下,新建成的觀瀾堂與九洲清晏的慎德堂很相似,是福海沿岸最大的建筑。觀瀾堂裝飾得十分華麗,整個宮殿房梁、柱子、門窗和室內家具都采用了珍貴的紫檀木,上面鑲嵌了金、銀,以及珍珠、翡翠等珍貴寶石。堂東為佛堂,西設有寶座床可供皇帝休息,嘉慶、道光、咸豐三位皇帝都很喜歡居住在這里,并留有大量描寫觀瀾堂的詩句。

□ 別有洞天
  位于福海東南角,雍正時期此景就已建成,初名“秀清村”,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其選址在一個僻靜的角落里,四周被高山圍抱,兩山之間形成一個狹長的湖面,湖西建有城關,建筑則分布在湖的南北兩側。正殿“別有洞天”殿坐落在湖北岸,初為五間卷棚懸山頂殿宇,乾隆中前期改建成三卷五間大殿。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別有洞天殿西添建了一個回廊小院,院內放置有一個太湖石——青云片。青云片與萬壽山樂壽堂院內青芝岫系姐妹石,都是當年明代書法家米萬鐘從房山采得的,本來想一起運到自己的勺園內,但因各種原因被扔在了良鄉。乾隆從西陵祭祖后遇見此二石,命人將此二石運至西郊,大的被放置在清漪園(今頤和園),小的就放置在別有洞天時賞齋內,并賜名“青云片”。在時賞齋院湖對岸臨湖還建有石舫一座,乾隆賜名“活畫舫”。石舫內設有大小桌椅可供休息,舫內還掛有《八仙圖》一幅。
  別有洞天南岸在乾隆中后期及嘉慶時期屢有添建,變化較大。其南岸亭臺錯落,環境幽雅,適宜修身養性、讀書寫字。所以南岸建筑多以書齋為主,如寫曙齋、染碧齋、寫琴書屋、自達軒等。

□ 夾鏡鳴琴
  夾鏡鳴琴位于福海南岸,雍正時期就已建成,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其名取李白“兩水夾明鐿,雙橋落彩虹”之詩意。東為南屏晚鐘、西山入畫、山容水態,西有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長春。
  夾鏡鳴琴主體建筑是一座橫跨水上的重檐四坡攢尖頂橋亭,亭子上掛乾隆御書“夾鏡鳴琴”匾額,這里的夾鏡是指橋北面的福海與橋南的內湖用橋相“夾”,而鳴琴則是指橋東面山坡上小瀑布躍落,沖激石罅的自鳴。橋南的聚遠樓是帝后到廣育宮拈香途經的休息之處。
  廣育宮建在夾鏡鳴琴橋亭東的小山坡上,用以供奉碧霞元君。碧霞元君為東岳大帝的女兒,民間稱“娘娘”。皇帝在圓明園居住期間,每月初一、十五都有太監充當道士在此誦經。每到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的生日,皇帝及后妃甚至皇太后都要親自來此拈香。
  在廣育宮東福海岸邊還建有一座十字形亭,亭外檐懸掛乾隆御書“南屏晚鐘”,此景與杭州西湖南屏晚鐘同名,是圓明園西湖小十景之一。

□ 涵虛朗鑒
  涵虛朗鑒位于福海東北岸,建于乾隆初期,整個建筑坐東朝西,臨湖岸建有平臺,乾隆皇帝有御詩“左右云堤紆委,千嶂疊青,面前巨浸空澄,一泓凈碧,日月出入,云霞卷舒,遠山煙嵐,近水樓閣”,這里是欣賞湖景,遠眺西山晚霞的好地方。
  涵虛朗鑒景區分南北兩個景區,北面建有一座重檐四方亭,亭上掛乾隆御筆“貽蘭庭”匾,亭南建有平臺,平臺西設有欄桿,東建有月亮門可供進出,墻上還有各式什錦窗,平臺南有“會心不遠”殿與其相連接。
  在“會心不遠”殿南面湖建有抱廈殿三間,殿外檐懸掛乾隆御筆“雷峰夕照”匾。“雷峰夕照”也是與杭州西湖“雷峰夕照”同名,是圓明園內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夕照北為惠如春、尋云榭、會心不遠,南為臨芳眾、云錦墅、萬景天全。

□ 廓然大公
  位于舍衛城東北面,是園中一組較大的建筑。其建于康熙后期,舊稱“深柳讀書堂”,在雍正時期有較大增建,亦稱“雙鶴齋”。
  其主體建筑北瀕大池,園內景色倒映水中猶然兩景;另有詩詠堂、菱荷深處等景點。
  廓然大公,后來也稱雙鶴齋,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葉,仿照盤山靜寄山莊的云林石室的山石,疊石而成的。嘉慶詩贊雙鶴齋曰:結構年深仿惠山,名園寄暢境幽閑。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嶇石不頑。人們知道頤和園的諧趣園,是仿惠山寄暢園建的,其實,當時在圓明園也仿建有寄暢園。只是兩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寫的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藝術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時叫桃花塢,曾是弘歷讀書的地方,書室叫“樂善堂”。此景,號稱有山桃萬株。蘇州閶門內舊有一處桃花塢,相傳是唐伯虎的故居。圓明園的桃花塢,雖然襲用其名,但桃花之盛遠不是吳下所能相比。

□ 坐石臨流
  建于雍正初年,包括買賣街、舍衛城、同樂園、坐石臨流、蘭亭等五部分。買賣街一年只開兩三次,每次20天;舍衛城為一城池式寺廟建筑群,俗稱佛城;同樂園為御園大戲園;坐石臨流是仿自浙江紹興古蘭亭“曲水流觴”意境,雍正初建時俗稱流杯亭。

□ 曲院風荷
  位于九洲景區東部,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與杭州西湖曲院風荷同名,是圓明園西湖小十景之一。曲院風荷分南北兩部分,北部是一個小院,正殿五間,坐北朝南,檐下懸掛乾隆御筆“曲院風荷”匾。曲院風荷地處福海與九州之間,是一個過渡景點,也是圓明園仿建西湖十景規模最大的一處。在曲院風荷殿西建有一座兩層小樓,樓內供有佛像,乾隆賜名“洛伽勝境”,此樓是照浙江定海普陀山仿建的。
  曲院風荷殿前有一座橋亭,因橋內鋪棕,所以俗稱“棕亭橋”。過棕亭橋就是一個人工挖掘的大荷花池,湖面南北長240米,東西寬80米,中央是一座九孔石橋,東西各立有牌樓一座,西邊牌樓題匾“金鰲”,東邊牌樓題匾“玉蝀”,所以此橋又稱“金鰲玉蝀橋”,此橋也是圓明園內最大的一座石橋,在橋東還建有一座上圓下方四方重檐亭,乾隆御書“飲練長虹”匾就掛在亭中。
  在湖南岸建有船塢一座,船塢停靠著供帝后游覽福海的大小船只,是圓明園內較大的幾處船塢之一。

□ 洞天深處
  建于雍正年間,位于圓明園宮門區東南隅福園門內,是一處以皇子書房和住所為主體的建筑風景群。其主體是東西二所及西部南北二島的上書房,東北部為清宮畫院如意館小院,東夾道外側鄰園墻則是長條狀庫房院。
  圓明園如意館,即清宮畫院所在。西洋畫師郎世寧、王致誠及眾多中國畫師均先后供職如意館,在此作畫。乾隆皇帝曾多次親臨如意館觀覽。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共園居157天,曾八次到此看畫師作畫。
  福園門內東西有兩座院落,為諸皇子園居之所。初時分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座住所,稱福園門東四所。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奏準,福園門東四所大規模改建為東西二所,每所前設垂花門,正房改為前后三層各五間,添建東西廂房五間或三間。
  乾隆九年御制《洞天深處》詩序曰:“緣溪而東,徑曲折如蟻盤。短椽狹室,于奧為宜。雜植卉木,紛紅駭綠,幽巖石廠,別有天地非人間。少南即前垂天貺,皇考御題,予兄弟舊時讀書舍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道孚县| 浮山县| 淮南市| 勐海县| 和林格尔县| 巢湖市| 吉安县| 桑日县| 元氏县| 庆阳市| 陆川县| 洪洞县| 榆中县| 巨鹿县| 托克逊县| 西昌市| 海宁市| 岫岩| 延津县| 东乡族自治县| 清流县| 信阳市| 临高县| 南投县| 思茅市| 竹北市| 深水埗区| 仁布县| 天等县| 长武县| 会昌县| 聂荣县| 无棣县| 河北区| 灵丘县| 泽普县| 罗江县| 平罗县| 张家界市| 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