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車拉來的城市:近代石家莊城市史論叢
- 李惠民
- 4538字
- 2020-11-06 15:14:02
近代石家莊城市化發展的特點12
近代石家莊城市化起步較晚,起點最低,是中國近代農村城市化的典型個案。研究中國近代城市化的學者們一般認為,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中國近代城市發展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19世紀中葉至1900年是中國近代城市的起步階段;1901年至1937年是近代中國城市的初步發展階段;1937年至1949年是近代中國城市的曲折發展階段。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的炮火轟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開放通商口岸首先作為侵略中國的基地。開埠通商引起口岸城市經濟結構的變化,開始向近代化城市過渡轉型,并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近代大城市。但是,在20世紀前,石家莊的城市化尚未啟動,鋪設京漢鐵路的人馬尚未到達石家莊,正太鐵路正在醞釀之中。20世紀初,石家莊城市化的開啟,與中國近代城市發展進程第二階段(1901~1937)的開端幾乎同時,石家莊這個后起城市的啟動,正好晚于中國城市發展進程的一個階段。
由于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進而影響到了近代城市化發展的不平衡。中國近代的工商業大城市一般都是對外開埠通商口岸城市,它們不但擁有外國公司的投資,又聚集了國家最主要的經濟部門,成為工業化主導產業發展的載體,較早地獲得了優先發展的客觀強勢地位,因此它們代表了中國近代城市化發展的趨勢。中國近代城市化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大量新城市的崛起和眾多中小城市的發展。近代新興城市和中小城市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有別于大城市,這是大城市發展所替代不了的。從城市化的個體類型分析,石家莊的城市化有別于上海、天津、武漢、重慶等大城市,它既不是傳統行政中心,也不是傳統工商城鎮,更不是開埠通商口岸。20世紀初,石家莊只有93戶、532口人,屬于名副其實的蕞爾村莊,它的城市化起點極低,幾乎為零點起步。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近代石家莊實現了從村莊到城市的巨變,迅速發展成為一座近代新興城市,是近代華北地區最年輕的城市,也是近代華北地區發展最快的城市。作為中國近代農村城市化的一個縮影,石家莊是十分典型的農村城市化個案,因此近代石家莊農村城市化研究,對中國近代城市化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近代石家莊農村城市化“因路而興”,城市功能多元化,城市化前期的工業拉動力不足,城市化后期的軍事強制特征明顯。近代中國沿海沿江的工商經濟中心城市,幾乎都是由開埠通商啟動了城市轉型,并迅速崛起成為近代全國性經濟中心的主體,所以開埠通商城市成為當時中國城市興起和發展的一種新形式,在近代中國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石家莊并非開埠通商口岸,但是它趕上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因路而興”,是火車輪子把它拉入了城市化的軌道,成為一座近代新興的內陸城市。從啟動石家莊城市化的作用分析,京漢鐵路與正太鐵路兩者缺一不可,兩路交會構成了石家莊的樞紐地位,構成了石家莊農村城市化的外部第一推動力。交通樞紐成為石家莊最先形成的一個城市功能,對其他功能的產生具有基礎性作用,成為近代石家莊城市化起步時期最具主導性的城市功能。它產生了“催生先導支柱產業,牽引城市經濟興起”“調整經濟中心位移,奠定軍政中心基礎”等主要作用。正如時人所說,石家莊“自是以后,商賈云集,行棧林立,筑建繁興,昔日寂寞荒僻之農村遂一變為繁盛之市場矣”。13 所以說由鐵路樞紐的推動,揭開了石家莊城市化的序幕。
中國傳統城市是政治功能和軍事功能占主導地位,政治功能明顯高于其他功能,其他功能受限制于政治功能。鴉片戰爭之后,中國近現代城市結構發生了顯著改變,在近代工商業的強大推動下,一般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步占據主導地位。中國近代城市大都由傳統城市轉型而來,近代城市的類型不再單一,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城市的其他功能也日益多樣化、復雜化。近代石家莊也是如此,商貿集散和工業制造加工,是交通運輸功能之后出現的兩個城市新功能,它對城市化起到了“確立新興產業地位,引領城市主流嬗變” “改變社會主體結構,構筑城市自治基礎”等主要作用。但是,在近代石家莊城市經濟發展中,凸顯出“商重工輕”的特征,工業企業規模和數量“大少小多”,這反映了近代石家莊工業整體的弱質形態,造成工業對石家莊城市化的持續拉動力明顯不足。但是,區域性商品集散中心的功能在不斷加強,城市經濟的輻射范圍逐步擴大,城市之間的外部聯系日益增多,商業在城市經濟中所占比重增大,形成了近代石家莊商業繁盛的局面。石家莊城市經濟功能的發揮,對軍政中心的形成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從而奠定了石家莊向綜合性功能城市發展的雄厚基礎。正如20世紀20年代獲鹿縣知事所說,“石莊一埠為晉豫衡途,實業盈虛關系政治”。14特有的區位優勢使石家莊在近代城市化過程中,逐漸又形成區域性軍政中心,成為一個軍事防御城市和行政中心城市,軍事功能和行政功能也成為近代石家莊的基本城市功能。石家莊城市功能從無到有,從單一功能到綜合功能,城市化動力逐步呈現出了多元化態勢。近代石家莊行政地位確立以后,城市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正如報界評論所說,“石門市自從改市以后,所有一切政治、建設、經濟、教育等,莫不顯示著突飛猛進的狀態。尤其是建筑,更是飛躍進展。例如,道路的加寬,房屋的增多,都已實現在我們的目前。同時人口方面也有顯然的增加。各大都會的人士來此地者,為數實在不少”。15從總體說,軍事功能和行政功能對近代城市化,主要起到了“推進城市管理制度,強化城市管理職能” “建造市政公用工程,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等作用。
在石家莊軍事功能的瘋狂擴張時期,曾一度脫離了城市化良性發展的軌道,甚至帶有了強烈的殖民主義色彩。侵華日軍極為重視石家莊的戰略地理位置,將其侵華主力和大量偽軍集中駐扎在石家莊,日軍在市內建造了東、西、南、北、中五大兵營,構筑了大量的軍事堡壘工事,企圖長期以石家莊作為其侵略華北乃至全中國的戰略基地。石家莊由原本沒有城墻的工商業城市,轉變成為擁有“地下城墻”的軍事城池,成為一座碉堡林立、溝壑縱橫、明塹暗堡、密如蛛網的“軍事碉堡城”。石家莊城市化帶有畸形的軍事化特征,軍事地位的重要性又促進了城市政治地位的提升,從而促進了城市經濟和市政等諸多方面的畸形發展。
近代石家莊之所以能夠實現超常規的發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這座新興城市經過功能疊加,形成了城市綜合性功能結構,這是近代石家莊城市發展迅速的特征之一。
近代石家莊農村城市化發展,跳躍性和階段性明顯,整體發展極不平衡,呈現二元化趨勢,城市化程度尚不充分,還處在幼年階段。近代石家莊城市化發展的另一個特征,是城市化發展的跳躍性和階段性十分明顯。近代石家莊農村城市化發展的階段性和跳躍性,主要表現在城市人口的五次跳躍增長和城市空間的四期跳躍拓展上。城市人口和城市空間的發展規模是城市化的外在表現,城市人口總量和空間總量最直接地表現了城市規模的發展程度。
近代石家莊第一次人口跳躍增長發生在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和民國成立之后,第二次跳躍增長發生在1925年石門自治市成立之時,第三次跳躍增長發生在1925年至1933年之間,第四次跳躍增長發生在1938年到1941年期間,第五次跳躍增長發生在1947年至1949年年底之間。近代石家莊城市人口五次跳躍增長的總特征是:增長速度超逸絕塵,短時間內人口數量的漲幅大規模提高,每次跳躍增長都登上一個新的臺階,1901年至1949年的年均人口增長速度達到了139.27‰ 。這個人口增長速度在石家莊歷史上震古爍今,不僅古代傳統城市無法比擬,而且現代城市化發展速率也難以超越。
近代石家莊作為農村城市化的典型,既不像傳統城市那樣做過封建統治的行政中心,也不像開埠通商城市曾經是西方殖民者的租界和投資場所,而是城市建成區面積從零開始。首先由鐵路樞紐區的基礎建設作為城市空間發展的開端,作為城市興起胚基的石家莊村僅有0.5平方公里,城市空間發展完全以鐵路樞紐區為中心,向四周自然蔓延拓展。第一期石家莊村東南方向的拓展、第二期鐵路樞紐東西兩側的拓展、第三期市中心向四周蔓延的拓展、第四期奠定中等城市雛形的拓展,半個世紀的空間城市化,使行政市域擴展到了121.80平方公里。
從上述城市人口和城市空間的發展進程看,其跳躍性的確最為明顯。跳躍發展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階段性突出,在半個世紀的農村城市化過程中,突出的階段性形成了間歇和停滯,造成城市化的連貫性和延續性較差,由此產生出不少錯位現象,形成城市系統之間的相互矛盾。這不僅使城市各個局部在土地利用、公共設施、基礎設施的配置上極不均衡,也導致了市域內人口分布疏密不一,核心區高度密集。正如一些現代城市學家所評論的一樣,石家莊由于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顯著,造成不同時期發展目標不同,缺乏延續性,而實際行動的慣性滯后又造成發展目標與實際行動差距性明顯。
近代石家莊農村城市化是一個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也保留了一些舊習慣,呈現出二元化趨勢。例如,在城市人口增長中形成了“自然增長低緩,機械增長強勁;男女比例懸殊,自然結構失衡;移民盛于土著,寓居異于定居;職業異質復雜,二元并存交叉”的狀況。在城市空間拓展中形成了“市區自發拓展,地域結構混雜;鐵路切割市區,街市交通不暢;市區包圍村莊,城鄉二元并存”的狀況。在社會生活的衣食住行方式上,形成了城市居民衣飾穿著的“服飾式樣和衣料質地的多樣化,剪裁加工和成批制作的商品化,職業制服和裝束式樣的同一化,著裝節儉和樸素布衣的普遍化”;形成了城市居民飲食就餐的“食物多源化和品種多樣化,食物商品化和就餐便捷化,口味大眾化和小吃低檔化”;形成了城市居民房屋住宅的“建筑多樣化和建設高速化,民宅密集化和規格簡陋化,房屋緊俏化和住房租賃化”;形成了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外出交通日益便捷,市內公交嚴重缺失,洋車代步腳踏自行”的狀況。總之,既有傳統繼承,也有創新變革,更主要的現狀是新舊并存。
近代石家莊由于出現了跳躍發展、畸型發展、兩極發展,導致了二元結構和功能失調等一系列問題,在城市整體上表現出發展的不平衡,社會管理控制的嚴重缺失,即社會控制不力,管理控制不健全。近代石家莊既是一個工商業快速發展的近代化城市,又是一個社會生活方面“鄉村味道正相當濃厚”的鄉村式城市,城市化程度尚不充分,還處在幼年階段。像當時報界評論員的文章所說,“石門市之大都市建設,雖然日趨發展,但若嚴格言之,在行政管理和文化方面,尚未脫離鄉村色彩”。16
近代石家莊城市化具有優越的前提條件,為此后現代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石家莊城市化前景無比廣闊。作為20世紀上半葉的新興城市,雖然石家莊是農村城市化過程中的一個幼年城市,但也是近代華北地區發展最快的城市。近代石家莊不僅是交通樞紐、商貿集散中心、工業制造中心、軍事中心、行政中心城市,還是全國解放最早的一個“大城市”,是中國共產黨解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重要試驗田,因此石家莊受到共和國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格外關注。1948年9月在石家莊成立的華北人民政府,是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雛形,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它正式揭開了中國政權建設的序幕。近代石家莊作為中共中央、華北人民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的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所以,近代石家莊為1949年后石家莊的城市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為石家莊城市化建設迎來了一個前景無比廣闊的真正迅猛發展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