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法國詩歌史
  • 鄭克魯
  • 9228字
  • 2020-11-06 15:14:13

第一章 中世紀長篇敘事詩的繁榮

法國中世紀文學幾乎由詩歌構成,換句話說,法國中世紀文學的基本形式是詩歌。除了紀事散文和15世紀出現的小說以外,英雄史詩、騎士傳奇、小故事詩、戲劇等等都用詩句寫成。雨果說過,中世紀文學是“詩歌的海洋”。現今搜集到的作品,約有幾十萬行詩,多半是十音節詩和八音節詩,押諧音或兩行一韻。鬻歌詩人和行吟詩人是這些詩歌的傳播者或創作者。中世紀文學最早是適于吟唱的。敘事詩的體裁一開始就十分發達,英雄史詩、騎士故事詩、小故事詩、《列那狐傳奇》和《玫瑰傳奇》,都是敘事詩,構成了中世紀文學的主體。

第一節 英雄史詩

英雄史詩產生于11世紀,12世紀為興盛期。遠征西班牙和“十字軍東征”,直接促進了英雄史詩的興起。為了鼓舞士氣,鬻歌詩人在營帳演唱歷史上的武功偉績。“十字軍東征”以后,教堂為了吸引朝圣者,將一些被奉為圣徒的大貴族的事跡寫成敘事詩。由此產生了英雄史詩。英雄史詩先經過民間傳誦階段,12世紀才有文字記錄——手抄本。手抄本是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現存最早的手抄本《羅蘭之歌》 《紀堯姆之歌》都是根據1100年前后的作品改寫而成的。

從形式上看,英雄史詩與敘事抒情詩有很多聯系。敘事抒情詩是民間自發產生的詠唱武功的詩歌。英雄史詩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它分為帝王系、敦 ·德 ·梅央斯系和紀堯姆 ·德 ·奧朗日系,分別敘述查理大帝的事跡,封建王國的諸侯叛亂和紀堯姆及其家族勤王征戰的事跡。此外還有十字軍系等。

英雄史詩早期是一種借古喻今的文學,它借取卡洛林和墨洛溫王朝的歷史,反映從11世紀末開始的法國封建社會趨向統一的愿望和現實。與這個要求相適應,英雄史詩歌頌帝王的武功。在8世紀建立統一帝國的查理大帝于是以理想的帝王面目出現,不少英雄史詩歌頌他一生的重大事件和驍勇品質,描繪了他在西班牙、意大利、薩克森的主要戰役。在《查理大帝朝圣記》中,他去朝拜圣地耶路撒冷,返回時經過君士坦丁堡,依仗圣徒遺物,做出一般人難以做到的事,遠勝過那里的國王。《羅蘭之歌》和《賽斯納人》敘述了他戰勝異教徒的斗爭。這樣一個近乎神化的皇帝,是強大王權的象征。

英雄史詩也歌頌了忠臣。除了羅蘭,英雄史詩集中歌頌了紀堯姆。在《路易加冕》中,他維護年幼的路易,挫敗企圖攝政的諸侯。他在打退異教徒的戰斗中被砍去了鼻尖,得了“短鼻子紀堯姆”的綽號。他和侄子維維安等以弱勝強,打敗了撒克遜人(《紀堯姆之歌》)。在《尼姆城的大車》中,他雖然得不到國王封賞,仍然對國王忠誠,設巧計將士兵藏在鹽桶內,用牛車拉入城里,攻占了城市。紀堯姆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

英雄史詩還譴責了諸侯的叛亂,反對諸侯之間的混戰。在《拉烏爾 ·德 ·康布雷》中,拉烏爾看中別人的封地,違背了皇帝的意旨,最后被殺死。在《戈爾蒙和伊桑巴爾》中,伊桑巴爾因為國王不公,效忠異教徒的國王戈爾蒙,將戰火蔓延到家鄉,最后懺悔而死。在這些英雄史詩中,叛亂的諸侯以失敗告終,王權獲得勝利。

由此看來,英雄史詩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它宣揚王權高于一切的觀念:帝王是英明正確的;即使君王并不賢明,諸侯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叛亂,那也是犯上,受到了譴責。英雄史詩反對封建社會的一切敵人,包括對西方一度構成威脅的異教勢力;它同“十字軍東征”相配合,大量描寫基督徒以弱勝強,打敗異教徒。這種明顯的政治色彩必然受到王權和教會的大力支持。在當時書寫工具十分昂貴的情況下,將幾千行詩抄寫在羊皮紙上并非易事,單靠行吟詩人等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另一方面,鞏固封建中央集權制,削弱諸侯勢力,使社會獲得安定,是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穩定的,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所以英雄史詩的流行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一兩百年內,它從北方迅速蔓延到南方,達到鼎盛局面,絕不是偶然的。

《羅蘭之歌》(約1100)是最古老,也是最優秀的一部英雄史詩。全詩4002行,一共291節,現存的手抄本約寫于1170年,用盎格魯->諾爾曼方言寫成,從最后一行詩得知作者可能是杜羅爾德。這部英雄史詩借用了一段史實,加以鋪陳:公元778年8月15日,年輕的國王查理率師從西班牙返回時,在比利牛斯山遭到巴斯克山民的襲擊,羅蘭伯爵戰死。史詩杜撰了一個叛徒加奈隆,讓羅蘭在荊棘谷血戰而死。“這個歌里歌唱了查理個人身上所體現的法蘭西的統一 —— 一個還不存在的、理想的封建王國。”1史詩反復詠唱“可愛的法蘭西”,主人公羅蘭不讓“可愛的法蘭西落到恥辱中,”“喪失它的價值,”“為主上甘受嚴寒和烈日的磨煉,拋盡血肉也是應當”。他不愿吹響號角求救,而是以一當十,英勇無畏,以戰死維護法蘭西的榮譽:

他面朝下躺在綠草地,

身下劍和號角放在一起;

他的頭轉向異教徒。

這樣做他是滿心希冀,

查理和全軍將士會說,

可愛的伯爵得勝而死。

這個場面表達了一個思想:法蘭西高于一切,為它而死是壯烈的捐軀,雖死猶榮。史詩把統一法蘭西的思想升華到崇高的境界。建立一個統一的法蘭西,需要有一個英明的國王。查理大帝當政時間很長(768~814),他建立了一個雖然不很鞏固,但版圖卻十分廣闊的帝國。在史詩中,他英勇善戰,深謀遠慮,樂于傾聽謀士的建議,富有情感,是天主的寵兒,在他身上集中了一切美德。

《羅蘭之歌》在藝術上的成就代表了英雄史詩的藝術特點。首先,它體現了簡樸而崇高的風格。史詩結構很簡單:從頭至尾原原本本地敘述。敘事狀物也很簡單,喜作戰斗場面的描述,人物沒有內心活動,說話很少,只通過行動來表達思想;狀物往往只用一個形容詞:“山巒高聳,深谷幽暗。”這種古樸襯托出人物和事件的崇高。但史詩采用夸張筆法:戰斗者具有超人的膂力,能一劍將人劈成兩半,因為他們的劍鑲滿圣徒遺物,擁有神奇的力量。羅蘭不是被敵人殺死的,他因為吹號角用力過猛,脹破了太陽穴。這些神化人物的筆法使《羅蘭之歌》具有高古的風格。

《羅蘭之歌》還善用民歌的對比法和重疊法。為了襯托羅蘭的剛烈倔強,史詩虛構了一個奧利維埃,他很明智,三次勸告羅蘭吹響號角,因為他清醒地看到敵人過于強大,單憑后衛部隊難以抵擋;羅蘭的驍勇正是造成他的不幸的原因所在。羅蘭的剛直和加奈隆的奸詐也形成對比。這種人物的對比正是民間文學的手法。在用詞上,史詩也喜用成雙的形容詞,如“羅蘭英勇,奧利維埃明智”,英勇和明智構成一對形容詞。

第二節 騎士故事詩

12世紀下半葉,在北方興起了騎士故事詩,并以極大規模發展起來。騎士故事詩從取材來看,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古代系。12世紀有一批教士傳抄和評注古希臘羅馬詩人和歷史家維吉爾、奧維德、史塔斯的著作。其中的愛情故事和神話傳說受到貴族歡迎,成為古代系故事詩取材的對象。《亞歷山大故事詩》(約1150)被人改寫成十二音節詩,后世稱為“亞歷山大體”。《底比斯故事詩》(約1150)寫俄狄浦斯王的兩個兒子的兄弟仇殺。《埃涅阿斯故事詩》(約1160)寫特洛伊人埃涅阿斯的冒險。《特洛伊故事詩》(1160~1170)長達3萬行。這些故事詩的人物無論服裝、思想和生活習慣都酷似12世紀的法國騎士:亞歷山大既很驍勇,又是一個知書識禮、酷愛音樂的典雅君王。愛情描寫在這些故事詩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底比斯故事詩》中,俄狄浦斯的兩個女兒溫柔多情;埃涅阿斯和狄朵、拉維尼亞的愛情占了很大篇幅;《特洛伊故事詩》反復描繪伊阿宋和美狄亞,波呂克塞娜和阿喀琉斯的愛情。在藝術上,古代系騎士故事詩是從英雄史詩到騎士故事詩的過渡,所以描繪技巧較為粗糙。

第二類是不列顛系。1135年,若弗魯瓦 ·德 ·蒙慕特(Geoffroy de Monmouth,約1100~1155)寫出一部《不列顛諸王史》,由羅貝爾 ·華斯(Robert Wace,約1100~約1183)改寫成《布魯圖斯故事詩》(1155),約有15000行,描繪了亞瑟王麾下圓桌騎士的事跡。瑪麗 ·德 ·法蘭西(Marie de France,12世紀下半葉)是法國第一個女詩人,也是中世紀最優秀的女詩人,她的創作年代大約在1160~1190年之間,她擅長寫短篇故事詩(共12首),從100多行到1000多行,最短的一篇《金銀花》將特里斯坦和伊瑟的愛情縮寫下來:

沒有她,他不能生活:

他們兩人情投意合,

就如同金銀花一樣,

攀附在榛樹的干上:

當金銀花沿著樹干,

繞來繞去,緊緊相纏,

它們就能共同生存,

如果要讓它們離分,

榛樹不久就會枯竭,

金銀花也同樣凋謝。

詩人用金銀花來象征這對情人的愛情,比喻生動貼切,富有詩意,文字也相當凝練。這位女詩人還善于在故事詩中插入魔法變異或仙女與騎士相愛的情節,竭力避免俗套,力圖詩意地描繪背景和人的心靈。

《特里斯坦和伊瑟》是騎士故事詩中最動人的詩篇。這個源出于凱爾特人的傳說先在法國流傳,后在歐洲廣泛傳播。現存兩個殘篇:貝魯爾約寫于1170年的殘篇有4500行左右,敘述故事的中心部分;托馬斯約寫于1170年的殘篇有3000行,描述主人公最后的冒險和死。約瑟夫 ·貝蒂埃根據各種版本重寫了這個故事。《特里斯坦和伊瑟》不同于英雄和美人如愿以償的騎士故事詩,這是一部愛情悲劇,詩歌的動人力量也在于此。特里斯坦和伊瑟相愛于前,命運卻不讓他們結合。社會要求他們尊重法律和宗教義務,但他們的愛情力量更大,一對情侶雙雙逃走。待到他們不得不分手,特里斯坦仍不忘舊情,千方百計要見一見伊瑟。他在王后必經之地放上一根榛樹枝,并扎上一串金銀花,——他們不可克服的愛情象征。特里斯坦死前呼喚著伊瑟:

你知道我過世以后,我了解,你得不到安慰。你會悲慟萬分,加上你十分疲勞虛弱,你永遠也不會恢復過來……我的痛苦就在于知道沒人救你。想到我死了,你舉目無親,沒有支持,難免一死,我痛苦難受,心如刀絞。我毫不在乎死:如果天主非要這樣,我心甘情愿。可是,你一知道我去世以后,朋友,我明白你也會溘然長逝。

伊瑟在特里斯坦的遺體前痛哭:

如果我及時趕到,朋友,我會使你恢復健康;我便能對你溫柔訴說我們之間的愛情;我會邊哭邊說我們愛情的遭遇、歡樂、幸福、苦難和悲痛:我會回憶起這一切,擁抱你,親吻你。我要是能治好你,我們就能一同死去。

然而,愛情比死亡更有力量:在他們毗鄰的墳旁,從特里斯坦的墓中長出一根連理枝,一直伸入伊瑟的墓中。人們愈是剪斷它,它愈是長得茁壯:他們死后和生前一樣,始終結合在一起。《特里斯坦和伊瑟》是謳歌騎士愛情的優秀詩篇。

克雷蒂安 ·德 ·特羅亞(Chrétien de Troyes,約1135~1190)是最重要的騎士故事詩詩人。他的創作年代約在1165~1190年間。他早年的作品受過奧維德的《變形記》的影響。他也模仿過南方行吟詩人的作品。《艾雷克和愛妮德》(約1170)描寫亞瑟王的騎士艾雷克在妻子愛妮德的陪伴和暗中協助下,克服重重險阻,重建了國家。《克利杰斯》(約1176)描寫克利杰斯同希臘王后費尼絲相愛的故事。《朗塞洛或囚車騎士》(1177~1189)是他的重要作品。朗塞洛為了亞瑟王之妻,戰勝強手,甘愿坐上馬拉的大車(這是給犯了殺人罪、背叛罪、決斗敗北者、竊賊等的一種懲罰),因為:

愛情緊藏在他心中,引導他和命令他立即登上囚車。愛情非要他如此,他便跳了上去,因為他對恥辱毫不在乎,既然愛情在引導他,非要他這樣不可。

他還不顧疼痛受傷,爬過脫銷長劍架設的橋。格妮艾芙要他在比武中顯得像膿包,他只有唯命是從;她命令他驍勇過人,他便馬上戰勝對手。朗塞洛堪稱典雅愛情的典范。

特羅亞還著有《伊萬或獅騎士》(1176~1181)、《佩塞瓦或圣杯故事》(1180~1190)。特羅亞是一個富有藝術感的詩人。他善于組織情節,將奇異的戰斗、局面的演變、魔法的出現、忠實的動物和愛情場面連接成較有藝術魅力的故事,雖然插曲太長,不免拖沓一些。他的敘述不時帶有一點幽默感,使離奇的情節變得較為令人容易接受。他注意描繪宮堡、服裝、家具、儀式,等等,是一個現實主義的觀察家。詩人還善于寫對話,注意詩行的變化,用詞準確,他所運用的法蘭西島方言極大地有助于法蘭克語的日益確立。

騎士故事詩的作者有的是低級僧侶,他們多半依附于宮廷,但同下層人民有所接觸,了解民間疾苦。他們的寫作雖然要取悅王公貴族,卻常常流露出進步的思想傾向。克雷蒂安 ·德 ·特羅亞的故事詩在謳歌騎士之愛的同時,總是著眼于社會的幸福:在《艾雷克和愛妮德》中,愛情的獲得也使“宮廷的歡樂”——社會的利益得以實現;朗塞洛不僅是為了解救王后,而且是為了王國所有臣民的利益;伊萬更進一步,他還救助受壓迫者,詩中插入了“慘遇宮堡”里兩個魔鬼的囚徒——絲織女工的訴怨:

我們不停地織著絲綢,

卻永遠穿不上好衣服。

我們始終貧困,衣不蔽體,

永遠口渴難熬,饑腸轆轆;

我們從來也掙不夠,

吃的東西總是不足。

我們很難吃到面包,

早晨一丁點,晚上更少:

每人為了糊口,

要織一斤絲綢。

……

我們替主人做工,

他靠我們的活計致富。

這一段描寫完全是現實生活的嚴格寫照,12世紀時香檳和阿爾圖瓦地區的工場工人的貧困生活刻畫得十分真切。華斯的《盧的故事》則記錄了諾曼底農民被逼得走投無路,揭竿而起的場面:

我們揮舞大棒和木樁,

還有箭、木棍、長矛,

我們有斧頭、弓、標槍,

沒有武器就用石頭。

由于我們人多勢眾,

足以同領主戰斗。

由此看來,騎士故事詩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較之英雄史詩,它的描寫面已擴展到人的內心生活和下層人民的苦難和反抗。

第三類是拜占庭系。“十字軍東征”后,法國貴族擄掠了大批財物,也帶回拜占庭的文化,拜占庭系故事詩(Les romans bysantines)的產生與此有關。這大抵是田園故事詩,代表作為《奧卡森和尼柯萊特》(Aucassin et Nicolette,約13世紀初)。這部故事詩敘述博凱爾伯爵之子奧卡森愛上異教徒女俘尼柯萊特,伯爵反對,將尼柯萊特囚禁起來。奧卡森出發去征戰,被敵人俘虜。但他反過來俘獲了布加爾。老伯爵食言,不肯答應兒子的要求,奧卡森憤怒之極,放走了俘虜。伯爵將兒子關在一座老塔樓的底樓。尼柯萊特逃入森林,奧卡森被釋放后到森林里打獵,牧童把尼柯萊特的信息轉告給他。他的肩膀因跌倒脫臼,恰巧尼柯萊特來到,治好了他。他們來到海邊,坐上商船,到了托爾洛爾國,過上幸福的日子。但海盜來犯,劫走了他們。奧卡森的那艘船遇到風暴,擱淺在博凱爾岸邊。伯爵已死,年輕人繼承父業。尼柯萊特在迦太基上岸,她發現自己是迦太基的公主,她的父親想把她嫁給一個王子。但她忘不了奧卡森,化裝成行吟詩人逃走,來到博凱爾,在奧卡森面前吟唱自己的愛情故事。奧卡森終于娶了她。這部作品的詠唱部分為詩歌,敘述部分為散文,稱為“彈詞”(chantefable)。這部故事詩有不少地方模仿《獅騎士》《囚車騎士》《特里斯坦和伊瑟》,但也從民歌和口頭傳說中汲取材料。這部故事詩中,女主人公的作用更為具體,她能使病人恢復健康,她是恩惠和仁慈的源泉,她不在使人們產生不安。而男主人公也不像不列顛系的騎士主人公那樣充滿戰斗和冒險的激情,多少有點反騎士人物的味道。

第三節 小故事詩、《列那狐傳奇》和《玫瑰傳奇》

小故事詩、《列那狐傳奇》和《玫瑰傳奇》都屬于市民文學。小故事詩近似笑話,流行于1170~1340年,現存150篇左右,短的50多行,長的1000余行,均為八音節詩,大部分產生在法國北部,作者多半佚名。小故事詩以日常生活為描寫對象,篇末以道德教訓結尾,總結全詩的意義,這是古希臘羅馬寓言帶來的影響。

小故事詩常以教士為嘲諷對象,暴露教士的貪婪、狡詐、勾引婦女等惡行劣跡。《驢的遺囑》揭露教士為所欲為,法律和教規約束不了,他們從上到下都是一丘之貉。《教士的母牛布呂南》諷刺教士并不實行布道所宣揚的主張,因此布道只不過是騙人的手段而已。《修士德尼絲》描寫修士勾引騎士之女,慫恿她離家出走,扮成修士,終于被人識破。這首故事詩揭露教士過的是奢侈糜爛的生活。

小故事詩也贊揚農民的優秀品質和反抗精神。《農民醫生》描寫一個富裕農民經常毆打妻子,其妻趁國王求醫為公主治病,說是她的丈夫精通醫術,但需痛打他,他才肯給人看病。農民挨打,只得進宮治病。他做出各種滑稽動作,引得公主大笑,魚骨吐了出來。莫里哀曾據此改寫成《屈打成醫》。《農民巧辯入天堂》描寫一個農民死后在天堂門口與三位圣徒辯論,他指責圣徒們陷害過別人,相反,他過的是清清白白、樂善好施的生活,因此更應入天堂。《貢斯當 ·杜阿梅爾》描寫農村的三個小暴君——司法吏、領主的森林管理人和教士覬覦農民貢斯當 ·杜阿梅爾的妻子,遭到她堅拒。這三個家伙合謀用“需要、窮困和饑餓”迫使她就范。教士將農民革出教門,司法吏讓他下獄,領主森林管理人占有了耕牛。破了產的農民終于尋機報了仇:他把這三個人誘進盛滿羽毛的大桶里,放火焚燒,又揮舞大棒沿街追逐他們,讓村里的狗撲向他們。

小故事詩還對社會的丑惡思想進行抨擊,也有的敘述惡作劇,等等。小故事詩的滑稽往往是輕松的,有時則是粗俗的,也有的玩弄文字游戲。由于小故事詩對生活的觀察相當細致,所以它的滑稽就不顯得那么庸俗。這種諷刺反映了高盧人的精神,坦直開朗,同時也相當犀利。它為后世拉封丹的寓言詩開辟了道路。

列那狐故事詩是市民文學最繁榮的形式之一,從12世紀下半葉至14世紀初,列那狐故事詩竟出現了10萬行之多。它從費德爾和伊索寓言中汲取養料,經過市民意識的熏陶,以幽默和諷刺的手法反映現實。

《列那狐傳奇》(約1174~1250)是最重要的列那狐故事詩,作者不止一人,共分二十七個組詩,分兩個時期寫成:1174~1205年為第一時期,1205~1250年為第二時期。故事詩的中心角色是列那狐,同時描繪了各種飛禽走獸,故有“禽獸史詩”之稱。詩中的動物既有各自的生物特性,又被賦予了人的社會屬性:兇猛的大動物相當于貴族統治階級,而弱小動物則是下層階級。

從表面看,《列那狐傳奇》多少含有對英雄史詩和騎士詩歌的滑稽模仿,其實它具有明顯不同的內容,最突出的是,這部故事詩集中描寫的是“以狡猾取勝”這一主顆。在動物中,狐貍素以狡猾著稱,以狐貍作為狡猾的化身是最恰當不過了。故事詩最膾炙人口的篇章都是描寫列那狐智取伊桑格蘭狼和其他動物的故事。有時,狐貍的狡猾有以弱勝強的意味,但也有欺騙詐取的一面。狡猾和詭詐乃是商人特有的品性,隨著城市的發展,這種意識日益具有影響,它是中世紀市民階層向封建貴族斗爭的思想武器,既顯出新興階級機智的一面,也表現其兇殘的另一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狐貍在同比它強的動物的較量中往往取勝,卻經常敗在弱小動物手下,如它敗給了公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欺騙大家的狐貍這回也受了騙。”

《列那狐傳奇》與英雄史詩、騎士詩歌的不同之處還在于它的諷刺意義。這部詩集對司法制度和教會進行了抨擊。獅王偏聽偏信,法庭程序拖沓冗長,做出的判決往往無力或無法執行。對教士的抨擊十分尖銳:教士花天酒地,甚至嫖妓,修女們養得肥肥的,列那狐明白懺悔是虛偽的。參加“十字軍東征”是為了逃脫懲罰。

《列那狐傳奇》的魅力來自動物擬人化而又保留動物特性,具有一種幽默的風趣。獅子取名“高貴”“貴族”,公雞取名“亮嗓子”,蝸牛取名“慢吞吞”,野兔取名“膽小鬼”,狐貍是“惡作劇的愛好者和詭計專家”。狼既愚蠢又貪婪和強壯,公雞驕傲,卻頗為靈活,獅子莊嚴輕信,牝獅愛賣弄風情,山雀喜歡冒險。這些描寫顯示出詩人觀察細膩,熟悉農村生活。尤其是《列那狐傳奇》善于將形象的刻畫和諷刺緊密結合在一起。如第五篇:狐貍不慎落入井中,它騙狼說,井里是天堂:你別存奢望,你進不了這兒:天堂是仙境樂園,不是為所有人開放的。又說:善的分量很重時便會降到下面,而一切惡留在上頭。狼受了騙,于是跳入另一只水桶中。狼比狐貍重,便沉落下去,半路上與狐貍相遇,狼奇怪狐貍怎么反而離開,狐貍回答:

你不用裝扮鬼臉。

我給你解釋結局:

有走自然就有來。

這是一個老規矩。

我到上面的天堂,

你到下面的地獄。

我可逃脫了魔鬼,

而輪到你見鬼去。

你陷入絕望之中,

我卻擺脫了憂慮。

在這個場景中,狐貍和狼的形象活靈活現,尤其是狐貍,它引誘的話切中狼的心理,在捉弄了對方的同時,也揶揄了宗教。由于列那狐的刻畫極為成功,在法語中,“列那”這個專有名詞代替了狐貍古法語的普通名詞。歌德據此改寫的《列那狐》使列那的故事流傳更廣。

13世紀下半葉,有的詩人改寫了列那狐故事,如《假冒為善的列那狐》 《新列那狐》 《列那狐加冕》,喜劇意味大為減色,藝術上也較為粗糙。

《玫瑰傳奇》是中世紀文學的一部重要作品,由截然不同的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的作者是紀堯姆 ·德 ·洛里斯(Guillaume de Lorris,13世紀,具體生卒不詳),約寫于1225~1230年,不到4100行;第二部分的作者是讓 ·德 ·默恩(Jean de Meung,約1240~1305),寫于1268~1282年,不到18000行,均為八音節詩。第二部分是《玫瑰傳奇》的主體。

第一部分寫的是一個夢。作者夢見自己走進“歡樂”果園,參加舞會。愛神一箭射中了他,他愛上了“玫瑰”,在“希望”“溫情”“蜜語”“媚眼”的幫助下,他去尋找“玫瑰”,盡管“危險”“羞恥”“恐懼”“壞嘴”和“嫉妒”百般阻攔,他終于吻到“玫瑰”。但“嫉妒”將“玫瑰”關在塔中,詩人痛苦不堪……紀堯姆 ·德 ·洛里斯根據典雅詩歌提出一套“愛的藝術”,所不同的是,他將人的各種感情擬人化。詩句寫得較為輕巧。

第二部分續寫詩人不聽“理性”的勸說。在愛神的幫助下,大家沖進塔樓,但“危險”、“恐懼”和“羞恥”很快又占了上風。在“自然”和“天才”的鼓勵下,愛神的隊伍重整旗鼓,終于攻下塔樓,采摘“玫瑰”。詩人醒來。

讓 ·德 ·默恩站在市民階級的立場上猛烈抨擊了貴族階級的門第觀念。“自然”這樣宣稱:

王公并非那么尊貴,

要讓星辰為其報喪,

不同于別人的死亡:

比起趕大車的身價,

或教士和騎士侍從,

他們沒有什么不同。

盡管強弱胖瘦不等,

出生時可赤裸不分。

而從人的狀況來看,

毫無例外一律平等。

“自然”指出:“家世的顯貴算不了什么。”貴族最好模仿他們的先輩,用武功和勇敢獲得他們的貴族身份,因為他們的祖先“一離開這人世,也帶走了他們的一切品德”。“自然”理直氣壯地說:

許多例子都將證明:

出身低微但有作為;

比起多少王子伯爵,

他們更加勇敢尊貴。

詩人舉起了“天賦人權”的旗幟,他的思想反映了市民階級取消貴族特權的強烈要求。詩人還借“偽善”之口,抨擊了教士巧取豪奪和虛偽、狡詐的本質,反對苦行主義和教士的獨身。

《玫瑰傳奇》的藝術特點在于大量運用隱喻,將人的感情和自然界事物擬人化。隱喻的出現同當時研究神學和哲學的方法有密切關系。從奧古斯丁起,《圣經》被看作一個象征的集合體,用人能理解的詞匯和意象來表達神秘的信仰;神學家竭力尋找字句中的含義,發現其中的隱喻。12~13世紀,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羅馬作家的修辭學傳入法國,所謂修辭學,不外乎研究如何運用“意義的形象”,“說出此一事物,令人意會另一事物”,或將一系列比喻串聯起來。神學和修辭學在13世紀幾乎統治了人們的頭腦,人們越來越習慣于用隱喻的方式表達思想,愛看用擬人化手法描寫的文學作品。擬人化手法既有字面本身的意義,又有隱喻意義;既有形象,又有抽象概念的通俗演繹。《玫瑰傳奇》出現以后,英雄史詩、騎士故事詩、列那狐故事詩、抒情詩、戲劇,等等,無不競相效尤,這種現象就說明了隱喻手法符合當時人們的思想方式。

騎士故事詩和玫瑰傳奇是近代長篇小說的前身,在法語中,用的是同一個詞,這就說明了它們的淵源關系。它們之間確實存在共通之處:由一個中心情節組成,再鋪衍成一連串的情節;故事有一個主要人物或一對主人公,次要人物圍繞它們而存在;象征、寓意、隱喻等手法成為重要的藝術手段。另外,小故事詩、列那狐傳奇則是短篇小說和寓言詩的前身。這說明中世紀的長篇敘事詩與其他文學體裁的密切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春县| 灌南县| 新绛县| 天气| 汶上县| 崇左市| 金门县| 浦县| 宁乡县| 河池市| 资源县| 江山市| 海南省| 昌黎县| 涡阳县| 大竹县| 东辽县| 高密市| 九江县| 太康县| 乌审旗| 丰都县| 万源市| 墨脱县| 蓬溪县| 罗甸县| 乐平市| 嘉禾县| 九龙城区| 达拉特旗| 五常市| 旬邑县| 凉城县| 呼图壁县| 长乐市| 荥经县| 兴山县| 巨鹿县| 紫云| 武城县| 策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