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域社會:對明清山西環境史的一種解讀
- 張俊峰
- 782字
- 2022-07-22 15:49:04
三、山西水生態環境的惡化問題
盡管學界對于明清時代尤其是明中葉以來華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水資源日益減少等問題的研究結論122毋庸置疑,但對于明清時代生態環境惡化的地步,水資源減少的程度并沒有明確的指標,由此極容易形成一些簡單化的推斷,從而違背歷史真實。本篇對明清時代山西水力加工業數量、規模和效益的分析,證明了明清時代水力加工業在山西大量存在的事實,糾正了論者對于明清時代華北地區水力加工業業已徹底衰退的錯誤判斷。
由于水力加工業完全依賴的是水能,遍布山西南北各地河流泉畔的水磨(碾、碓)也充分說明明清時代山西的水資源環境并非如論者所言的那樣惡劣,明清時代的山西不但具有發展水利灌溉和水力加工的能力,而且是封建時代生產力條件下水利發展最快,社會經濟發展最為迅猛的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電動機械的廣泛應用以及水庫建設、挖煤采礦、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河、泉干涸等原因才使得傳統農業社會中這一重要動力機械退出了歷史舞臺。
環境史作為近年來一個新興的學術研究領域吸引了多學科學者的關注,反映了當前學術發展的新趨勢和現實社會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過程中對史學研究成果的迫切需求,歷史學、歷史地理學等學科迎來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契機。然而,對唐宋時代人口資源環境尤其是氣候、水資源環境的過分美化和對明清時代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的嚴重惡化似乎已成為一些論者研究時的預設前提,不假思索地將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等結論性詞語運用到明清環境史的研究當中,在此基礎上實難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也有悖于史學嚴謹、客觀的學術風格。在開展歷史時期類似問題的研究中,這一點理應得到高度重視。為此,本文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即是否可以對歷史時期生態環境演變做一個科學合理的度量并使之成為衡量不同時期生態環境優劣與否的重要參照,這個問題有待于環境史研究者的回答,也成為我們在山西泉域社會研究中,首先值得重視的一個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