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傳統(tǒng)核心城區(qū)街巷命名及其理據(jù)注8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秦漢以來,廣州城曾是省、府(州、郡、市)、縣多級行政建制的治所,又曾先后作為南越國、南漢國的都城,一直是全國重要的都會。2000多年來,廣州以今中山五路、北京路一帶為城市中心的格局基本沒有改變,城市文脈傳承有緒。

城市街巷的名稱往往反映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風(fēng)貌。本文將廣州傳統(tǒng)核心城區(qū)劃定為現(xiàn)越秀區(qū)、現(xiàn)荔灣區(qū)的珠江東岸北岸區(qū)域、現(xiàn)海珠區(qū)的北部沿江西段區(qū)域,即原越秀、荔灣、東山三區(qū)和海珠的部分地區(qū),調(diào)查上述區(qū)域現(xiàn)有街巷名稱的基本情況,梳理廣州傳統(tǒng)核心城區(qū)的地名文化資源。

一  街巷的通名

廣州傳統(tǒng)核心城區(qū)街巷的通名主要有:街(大街、直街)、路(馬路)、道(大道)、里、巷、坊、通津、約、基等。

(一) 街

1. 街

“街”是明清兩代廣州城區(qū)街巷尤其是主干道的主要通名,如城中心東西干道惠愛街(今中山四、五、六路)和南北干道承宣直街、雄鎮(zhèn)直街(又稱雙門底大街,即今北京路),通往大北門、小北門的干道大北直街(今解放北路南段)、小北直街(今小北路)等。清道光《廣東通志》有《廣東省城圖(附)》,其注記內(nèi)城大小街巷名稱以“街”為通名者共54處,未見以“路”為通名的街巷?,F(xiàn)有的“街”一般不屬城市干道,如粵華街、仙湖街、學(xué)宮街等。

2. 大街

“大街”表示相對較寬闊的街道,明清時期和近現(xiàn)代均多用以命名,如:湛家大街、忠佑大街、沙面大街、青竹大街等。

3. 直街

“直街”在清末以前形成的歷史街區(qū)中頗常見,如:寶玉直街、太保直街、駟馬直街等,特別標(biāo)注街巷的“直”,應(yīng)與廣州城區(qū)一般街道多曲折不直有關(guān)。

(二) 路

1. 路

“路”是20世紀(jì)初以來廣州城市干道的主要通名。20世紀(jì)二三十年代,廣州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shè),拆城墻、建馬路,凡改建、擴建、新建的城市干道,多以“路”為通名?;蛟窋U建,如:朝天街→朝天路、光孝街→光孝路、紙行街→紙行路、倉邊街→倉邊路、府學(xué)東街→文德路、司后街→越華路;或合并拓展,如:華貴街、觀瀾街→華貴路,長壽直街、德星里→德星路,官塘街、竇富巷、仙羊街、西濠街、板箱巷、油欄通津→海珠北、中、南路,大北直街、四牌樓、小市街→中華北、中、南路(今解放北、中、南路);或新建街道,如:盤福路、大德路、文明路。以“路”為新街道主要通名的習(xí)慣其后一直延續(xù),如2011年廣東省地圖院編制出版的《新編廣州街巷大全地圖冊》所示,廣州新舊城區(qū)主要干道均絕大部分以“路”或“大道”命名,“街”主要見于非干道的街巷。

2. 馬路

“馬路”之稱也始于20世紀(jì)初,分布在清末以后新拓展的街區(qū),如珠江北岸沿江一帶和東山地區(qū),也見于西北郊地區(qū)。沿江一帶的長堤大馬路、新堤二馬路、廣九大馬路、東鐵橋二馬路等,屬于20世紀(jì)初以來新填岸筑堤所建的馬路;東山地區(qū)的龜崗大馬路、合群一馬路、啟明大馬路等,均為20世紀(jì)初陸續(xù)在崗丘郊野新拓展的街區(qū)。20世紀(jì)50年代以后,尚有部分新建街道稱“馬路”,如大沙頭二馬路、東川二馬路、寺右新馬路、東平大馬路等,是受鄰近以“馬路”為名街道影響的命名習(xí)慣延續(xù)。

(三) 道

1. 道

“道”作為通名并不常用。舊時多見于稱祠廟等建筑前的道路,如:鄭仙祠道、應(yīng)元宮道、李家祠道、陳家祠道、華光廟道等。又或稱“古道”,如南田古道、田料古道等,則是村落的出入通道。清末民國時期,新建以“道”命名的道路,如:通寧道、廣華道、安樂道、鴻裕道、基立道、基立下道等,多由華僑出資興建。其中基立道是華僑基督教徒所建基立村的街道,廣華道由廣華置業(yè)公司所建。以“道”命名的方式多見于香港地區(qū)。

2. 大道

“大道”特指較一般街道寬闊的馬路,早期有東皋大道,后有黃沙大道。20世紀(jì)50年代后新建、拓建的工業(yè)大道、江南大道、廣州大道、中山大道等,均為路面寬闊、長度很長的城市重要干道。

(四) 里、巷、坊

“里”“巷”“坊”通常都指民居聚落的內(nèi)街小路,使用由來已久,其中“里”“巷”最常見。有的里、巷屬于有一定規(guī)模的街道,與普通的街無明顯區(qū)別,如舊有鳴鳳巷后因火災(zāi)改名敦和里(今敦化里),又如原長興街后名長興里。但明清時期城市干道只稱“街”,不稱“里”“巷”。另外,“里”與“坊”均獨立命名,不形成序列;“巷”則常又指與主要街道相對的系列內(nèi)巷,如鹽運西正街衍生出鹽運西一巷、二巷、三巷等。

(五) 通津、約、基等

1. 通津

“通津”屬于富有廣州特色的街巷通名,是通往河涌水邊的道路,如:馬王通津、太平通津、同慶通津、寺貝通津、前鑒通津、云海通津、荷溪通津等。

2. 約

“約”本是嶺南地區(qū)常見的鄉(xiāng)村聚落名稱,也用作由聚落演變而成的街巷名?!凹s”通常成序列,其前冠以南、北、東、西或首、二、三等,如:越秀北約、太平東約、龍溪首約、長庚三約。

3. 基

“基”本指嶺南低洼地帶所建的基圍堤壩,移用為沿基圍所建的街巷名,如:牛乳基、冼基、陳基、水松基、帶河基(后改名帶河路,今康王中路)、沙基(今六二三路)等。

“通津”“約”“基”等因原本不是專門的街巷通名,所以有時會在這些名稱之后又另加通名,如:筑南通津大街、寺右村北約大街、新基路、黎家基街等。

(六) 甫、津、水腳

廣州城區(qū)的街巷名,還有一組較為特別的名稱“甫”“津”“水腳”,明代從廣州西城外護城河西濠西側(cè)由北往南至大觀河兩岸,沿岸分別有第一甫到十八甫,其中第一甫又稱第一津,一般認為是濠涌沿岸的18個埗頭,各埗頭臨水處,又稱水腳?!案Α薄敖颉薄八_”皆曾用為街巷名,第一津、第二甫至20世紀(jì)80年代末尚存,現(xiàn)已并作第一津街,現(xiàn)存街巷名尚有三甫橫、四甫水腳、六甫水腳、八甫水腳等,另有第十甫路、十八甫路及上九路、下九路等留存舊跡。

(七) 其他通名及無通名街巷名

1. 沿用聚落、片區(qū)通名

在聚落、片區(qū)、曠地基礎(chǔ)上形成的街巷,或直接沿用原有通名。如園:六合園、大華園、鏗園、樂園;寮:豆腐寮;臺:妙高臺、金陵臺、水月臺、執(zhí)信臺;沙:永勝上沙、太平沙;地:金地(后改名敬業(yè)苑)、朱地(后改名珠璣里)、許地、絞纜地、法場地、西來初地(又稱西來初,達摩僧西來登岸處);營:桂子營、小東營;居:白沙居、有竹居;書院:仲季書院、儒良書院、肄江書院;欄:糙米欄、東船欄、西豬欄;菜地:金雁里菜地、永安圍菜地。

2. 無通名

廣州傳統(tǒng)核心城區(qū)還有相當(dāng)部分街巷沒有通名。這些街巷多以其附近建筑、地貌或其他特征為名。如:大馬站、小馬站、稻谷倉、大有倉、拐腳樓、石將軍(石將軍祠)、東關(guān)汛、太平橋、石橋頭、泮塘石路頭、木排頭、水母灣、玉帶濠、蠄蟝崗、后便城基、北城根、雅荷塘、金魚塘、蓮花井、流水井、七塊石、七株榕、十善間、十九洞、十八洞等。另一些街巷則在建筑、地貌等名后再加?xùn)|、西、南、北、直、橫等詞。如:繼園東、松崗西、寶華南、雅荷北、迎祥直、南雪橫、寶華正中橫(即寶華正中約的橫街)等。

其中,加“前”命名的無通名街巷,通常是寺廟、官署等建筑前面的道路。如:舍仁廟前、華光廟前、華林寺前、司馬廟前、斗姥前(斗姥宮)、臬司前(臬司即按察使司別稱)、三府前(三府衙門)、操場前。此類街巷名還可能后加直、橫等詞限定。如:荷溪廟前直、華光廟前橫。這類命名,很可能與其位置所處原本是寺廟等建筑前較開闊的廣場或曠地,后來才逐漸形成街道有關(guān)。

二  街巷專名的命名理據(jù)

廣州傳統(tǒng)核心城區(qū)街巷的專名,主要有以下幾類命名方式:以街巷所在的代表性建筑、機構(gòu)命名,以街巷近旁地形地貌地名、景觀命名,以街巷的主要商業(yè)功能命名,以建設(shè)者、聚居者名號、郡望、籍貫命名,以社會美好意愿命名,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傳說命名。這些街巷的名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州政治文化、社會變遷、宗教信仰、地方風(fēng)貌和民眾的思想觀念。

(一) 以街巷所在的代表性建筑、機構(gòu)命名

1. 府署、兵營及其相關(guān)機構(gòu)、建筑

(1)府署

都府巷(都督府、都元帥府俗稱都府)、三府前(三府衙門)、三府新街(1925注9,原三府衙門)、將軍東(西)路(1932,原清代廣州將軍府)、署前路(1916,警察署)、府前路(20世紀(jì)30年代,廣州市政府)、舊部前(后)街(舊兩廣總督署部堂)、舊南海縣街(南??h廢署)、禺東(西)一路(20世紀(jì)30年代,拆番禺縣署建路)、府學(xué)西街(廣州府學(xué)宮)、學(xué)宮街(南海學(xué)宮)、龍虎墻(廣東貢院龍虎榜張貼處)、懷遠驛(明代市舶司設(shè)立驛館懷遠驛,以招待海外諸番朝貢使)、鹽運西正街(鹽運司)、鹽亭西街(鹽亭)、接官亭、關(guān)口街(清末報關(guān)關(guān)口)、法場地(刑場故地)、西公廨(廣州府署之西)。

(2)兵營

桂子營(原名回子營,明代回族軍隊營房所在)、八旗二馬路(八旗水師營)、箭道巷(八旗箭道)、營房巷(八旗軍營)、馬廠巷(八旗馬廄)、較場東(西)路(東較場)、北較場路(北較場)、水師后街(八旗水師操場)、水汛巷(東關(guān)水汛)。

(3)倉房

倉邊路(宋代鹽倉)、舊倉巷(宋代鹽倉)、倉前直街(廣州府糧倉)、倉前街(八旗谷倉)、容豐新街(1918,原清代容豐倉舊址)、炮房街(清代禮炮炮房)。

(4)廠局

錢路頭直街(廣東錢局)、造幣左路(造幣廠)、廠后街(造幣廠)、厘局街(寶廣錢局,錢局又稱厘局)、鐵局巷(鑄鐵局)、局前街(清代火藥局)、鐵爐巷(八旗鐵局)。

廣州歷史上曾是兩廣總督、廣東巡撫、布按兩司、廣州知府、南海和番禺知縣駐地,辛亥革命后又是省、市府治所在,從現(xiàn)存街巷名中,仍可窺見當(dāng)時官署及其他官方機構(gòu)的建置情況。

2. 宗教、祭祀場所

(1)佛教

長壽大街(長壽寺)、洪壽大街(洪壽寺)、凈慧路(凈慧寺,今六榕寺)、六榕路(六榕寺,1937,原稱花塔街)、光孝路(光孝寺)、龍藏街(龍藏寺,今大佛寺)、大悲寺巷、寺貝通津/寺右大街(東山廟,又稱太監(jiān)寺)、東山大街(東山廟)、廟前直街(東山廟)、黃華路(黃華寺)、華林寺前、廟前橫(觀音廟)。

(2)道教及民間信仰

三圣宮街、水月宮前街、華光廟道、四圣街(四圣廟)、太保直街(太保廟)、洞神坊(洞神廟)、桂香街(桂香宮,即文昌廟)、應(yīng)元路(應(yīng)元宮)、鄭仙祠道、都土地巷(都土地廟)、關(guān)帝廟巷、藥王直街(藥王廟)、司馬坊(司馬廟)、馬王廟巷、仙鄰巷(五仙觀)、惠福東(西)路/惠福巷(惠福夫人祠,即金花廟)、五顯巷(五顯廟)、武帝巷(武帝廟)、龍王直街(龍王廟)、祖廟前街(呂祖廟)、金花直街(金花廟)、金花廟后街、潮音直街(潮音庵)、忠佑大街(1920,城隍廟忠佑神)、北帝左巷(北帝廟)、關(guān)帝右巷(關(guān)帝廟)、珠江路(珠江殿)、文昌南(北)路(文昌廟)、斗姥前(斗姥宮)、康王直街(康公廟,原名康公直街,今有康王路)、都堂街(都堂祠)、荷溪廟前直、秉政街(秉正廟)、飛來對面巷(飛來廟)、醫(yī)靈直街(醫(yī)靈廟)。

(3)其他宗教

光塔路(懷圣寺光塔)、仁濟路(1921,仁濟堂)、光東前街(基督教光東堂)、原道路(20世紀(jì)40年代,原道圣經(jīng)學(xué)院)、學(xué)院巷(20世紀(jì)20年代,圣經(jīng)學(xué)院)。

(4)其他

社稷巷(社稷壇)、陶街(陶成陶魯父子功勛祠)、忠襄里(忠襄祠)、相公巷(吳相公祠)、晏公街(晏公廟)、石公祠直街。

圖1  晏公街路牌

廣州地處古百越地區(qū),素有多神崇拜之風(fēng),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東西宗教較早傳入,近代以來,天主教、基督教等又得以傳播,故祭祀、宗教等祠廟寺觀散布于城鄉(xiāng)各地,這些堂館今雖多已不存,但其痕跡仍存于街巷名中。

3. 文教、慈善機構(gòu)

(1)教育

文瀾巷(文瀾書院)、法政路(1929,法政學(xué)堂)、廣中路(1932,廣府中學(xué))、越華路(1920,越華書院)、一德路(1920,一德學(xué)社)、教育路(1932,廣州教育會)、越秀書院街、培正路(1907,培正中學(xué))、執(zhí)信南路(執(zhí)信中學(xué))、美華東路(美華書局)、三育路(三育中學(xué))、協(xié)和路(協(xié)和女子師范學(xué)校)、孔行東(西)街(孔行書院)。

(2)娛樂

同樂路(20世紀(jì)30年代,廣州警察同樂會)、廣舞臺二、三馬路(清末,東園游樂場大舞臺)。

(3)慈善

愛育西街(清末愛育善堂)、廣濟新街(1954,廣濟善堂)、恤孤院路(20世紀(jì)20年代,恤孤院路)、百子?xùn)|一巷(清代育嬰堂百子橋)、廣濟街(廣濟醫(yī)院產(chǎn)業(yè))。

4. 公共機構(gòu)

電報前(20世紀(jì)20年代,電報局)、電力前街(20世紀(jì)30年代,電燈局)、廣九大馬路(1918,廣九火車站)、站南路/站前路(1974/1975,廣州火車站)。

5. 其他建筑、場所

長興里(長興樓)、孝友東(西)街(張孝友堂)、晚紅新街(1938,晚紅園)、馥園巷、迎賓路(20世紀(jì)30年代,迎賓館)、僑光路(1968,華僑大廈/華廈大酒店)、魁巷(魁星樓)、寄園巷(寄園)、東園路(20世紀(jì)20年代末,東園遺址)、挹翠路(挹翠樓)、晚景里(明代晚景園)。

后樓房上/下街(尚可喜王府后苑)、馬莊一(二、三)巷(明代尚書湛若水養(yǎng)馬房)、大馬房(無著庵旁馬房)、農(nóng)林上/下路(1930,廣東農(nóng)林試驗場)。

(二) 以街巷近旁地形地貌地名、景觀命名

1. 湖泊、池塘

西湖路(南漢劉南宮旁西湖)、蘭湖里(古代蘭湖)、仙湖街(南漢南宮仙湖)、大塘街、長塘街、金魚塘(明代文溪故道所存魚塘)、小北塘邊巷、撻子大街(韃子魚塘舊地)。

2. 江堤、渡口、灘沙

坡山巷(晉代坡山古渡遺址)、西堤二馬路、南堤二馬路、長堤大馬路(1920筑新堤,1932前為珠江北岸)、新填地直街、南關(guān)海傍街、東堤二(三、四、五)馬路、橫水渡巷(珠江岸邊渡口)、木排頭、水母灣、太平沙、白沙巷、沙洲巷、增沙街、大沙頭路、東沙角路(東濠涌附近沙灘地)、沙面大街。

3. 濠涌、埗頭、基圍、橋梁

玉帶濠、清水濠、南濠街、濠畔街、西濠二馬路(西濠口)、河傍路(西濠涌旁)、湛塘路(湛塘涌填筑)、新河浦路(新河浦涌)、越秀南涌邊街/東沙角涌邊街(東濠涌)、蓬慶涌邊、連慶涌邊、麗水坊(原是河涌)、白云路(1912,其旁曾為源于白云山的水道)、上九路/下九路(原名上九甫路、下九甫路)、第十甫路、十三甫路、十八甫路、三甫水腳、四甫水腳、六甫水腳、十四甫水腳、大埗頭、龍珠水步、籮基街、牛乳基、沙基西后街、曹基東、大塘基、永安圍一(二、三)巷、新基路、回龍路(1932,回龍橋)、萬安里(清代,萬安橋)、駟馬直街(駟馬橋)、鎮(zhèn)龍坊(鎮(zhèn)龍橋)、回欄新街(20世紀(jì)30年代,回欄橋)、梯云東路(梯云橋)、龍津東(中、西)路(龍津橋)、彩虹東街(彩虹橋)、東鐵橋二(三、四)馬路(1918—1922,東濠涌口東鐵橋)。

從以上街巷名稱仍可窺見歷史上廣州城內(nèi)外河網(wǎng)縱橫的總體風(fēng)貌。

4. 崗丘

煙墩路(1907,煙墩崗)、龜崗大馬路(1915)、牛頭巷(20世紀(jì)40年代,牛頭崗)。

5. 城垣

鎮(zhèn)海路(鎮(zhèn)海樓)、大南路(1920,大南門)、小北路(1927,小北門)、朝天路(宋代朝陽門)、靖海路(清代靖海門,明代鎮(zhèn)海門)、素波巷(宋代素波門)、五仙里(五仙門,明代稱五羊門)、油欄通衢(油欄門)、文明路(1922,文明門,原南城墻)、連城里(與城墻相連)、永安西(東)街(明代永安門、清代小東門,有永安橋跨東濠)。

6. 其他

越秀北(中、南)路(1919,越秀山,越秀中路原有越秀坊)、海珠北(中、南)路(1932,海珠石)、九曜坊(九曜石)、迎珠街(海珠石)、棋桿巷、星泉里(星泉井)、山水井前(后)街、三眼井上街、雙井巷、福泉街(內(nèi)有吊碑古井)、井邊巷、甜水巷、福榕坊、小茶巷(原植茶樹,原還有大茶巷為今迎賓路)、槐花前(華光廟旁,多植槐樹)、有竹居(竹林旁)、三株樹南、蕉園大街、九曲巷(巷中多彎)、水斗巷(常受水淹,如貯水之斗)、擔(dān)桿巷、杏花巷、棗子巷、蓮花巷、花香巷、花樽巷、花階磚巷、石基里(以拆城墻墻磚鋪設(shè))、石路基(石板鋪就路基)。

(三) 以街巷主要商業(yè)功能命名

1. 專業(yè)集市

米市路(賣米集市)、紙行路(明代,造紙作坊)、榨粉街、雨帽街(雨帽集市)、捶帽巷(氈帽作坊)、瑪瑙街(唐代,瑪瑙集市)、書坊街(清代,書院書店)、絨線街(明代,產(chǎn)銷絨線)、梳篦街(明代)、象牙街(明代)、麻行街(曾為麻織品集市)、竹篙巷、扁擔(dān)巷、新金巷(金銀首飾作坊)、賣麻街(宋代,織網(wǎng)麻皮集市)、玉子巷(清代,象牙玉雕玉器商店)、海味街(海味集市)、果菜直街、瓦窯街、牛皮一巷(牛皮制革工場)、籮基街(編織竹籮業(yè)者)、豆干巷(豆腐干制作坊)、魚翅巷、絞纜地(清代,絞制繩纜為業(yè))、豆腐畝、豬仔墟、柴巷、裝帽街(20世紀(jì)20年代)、故衣街(20世紀(jì)20年代,售賣舊衣)。

糙米欄、蜆欄街、牛欄巷、麥欄街、槳欄路、杉木欄路、雞欄街、菜欄橫街、西豬欄路、塘魚欄大街。

歷史上,廣州長期作為國家重要的商貿(mào)中心和對外通商口岸,形成了大批商業(yè)街區(qū)、專業(yè)集市,自然也反映在街巷名稱上。其中“欄”在粵方言中指專門經(jīng)營某類商品的商鋪,“販者從欄中買取,乃以鬻諸城內(nèi)外”(屈大均《廣東新語》)。能反映廣州對外貿(mào)易口岸獨特地位的,莫過于十三行路等街巷。十三行是清代半官半商性質(zhì)的經(jīng)營對外貿(mào)易的專業(yè)機構(gòu),以十三行為中心的對外貿(mào)易街區(qū),極大促進了廣州城西西關(guān)地區(qū)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2. 商業(yè)機構(gòu)

瑞興新街(瑞興店)、怡和街(清代,怡和商行)、寶順大街(清代,寶順洋行)、同文路(同文行)、先施二巷(20世紀(jì)30年代,先施公司)、廣德路(1933,廣德置業(yè)公司)、瑞南路(1933,臺山華僑伍瑞南)、昌興街(蔡昌、蔡興兄弟)、道華新街(道華華僑公司)、勝龍新街(華僑合建,取建設(shè)者名各一字)、僑星新街(1911,華僑民星公司)、僑商街(僑資興建)、廣華道(廣華置業(yè)公司)、南華園(南華銀行所屬)、榮業(yè)巷(1921,榮業(yè)公司)、合群中路(20世紀(jì)20年代,合群置業(yè)公司)、六和新街(20世紀(jì)30年代,六和公司旁)。

清末民國時期,不少僑商、僑資在廣州置業(yè)發(fā)展,當(dāng)時情況,也在街巷名中有所反映。

(四) 以建設(shè)者、聚居者名號、郡望、籍貫命名

1. 姓氏

湛家大街(原湛若水別墅)、周家巷、史巷(史家大屋)、彭家巷、金氏巷、楊姓巷、陶家巷、宋家巷、陸家巷、鐘家巷、李家巷、陳家巷、曾家巷(曾氏宗圣公祠)、王家園上下街、李家園、歐家園、梁家里、黎家基街、冼基、曹基直街、顏家巷(顏氏別墅)、冼家巷、甘和里(甘姓聚居)。

2. 郡望或籍貫

高陽里(許氏聚居,郡望高陽)、廣利大街(三水廣利人聚居)、和平橋(和平縣籍人所建,有和平會館)、老隆外街(龍川縣老隆鎮(zhèn)人聚居)。

3. 堂號

樂安坊(20世紀(jì)20年代,孫氏樂安堂所建)、宜安里(清代,許氏宜安堂)、敦善里(清代,杜姓敦善堂)。

4. 人名

悅和新街(新會富商陸悅和所建)、盛枝大街(辛亥革命后,富紳李盛枝所建)、石亭巷(清代,岑石亭所建)。

這些街巷名稱,多反映了同宗同里移民聚居的歷史,珠三角地區(qū)的自然村落,亦多同姓聚族居住而形成。

(五) 以社會美好意愿命名

1. 傳統(tǒng)吉祥文化

泰來路、百靈路、豪賢路、大德路(1921)、泰康路(1919)、吉祥路(1920)、盤福路(1920,盤福直街)、惠吉東(西)路(20世紀(jì)30年代)、攀桂坊、仁壽街、丹桂里、拾桂坊、宜居里(20世紀(jì)20年代初)、錦榮街、福恩里、凌霄里、安懷里、達名里、文桂里、興隆東街、祝壽巷、圣賢里、學(xué)源里(廣州府學(xué)旁)、詩家里、起云里、賢藏街(與龍藏街相關(guān))、云臺里、玉華坊、紀(jì)綱街、怡樂里、擢甲里(宋進士黃勛所修)、福地巷(明倫文敘所居)、蓬萊北街、小康新街、祥龍里(龍起井,鐘氏為官三代)、探花巷(有魁星樓)、溫良里、永祿新街、博愛新街、高第街、謝恩里、榮貴新街、聯(lián)興巷(1912)、阜康里、民慶新街(1915)、善慶里、賢樂里、太平沙、同慶坊、普安街、游龍坊、麟慶坊、萬福路/萬福里、德政北(中、南)路、文德路(原有文德里)、達道路(20世紀(jì)30年代)、新興路、新慶路、德安路(20世紀(jì)20年代)、均益路(1923)、永安坊直街(20世紀(jì)40年代)、永勝街、東昌大街、積厚新街、東賢里、榮華南、永曜北街、鎮(zhèn)龍上(下)街、定安里、龍騰里、福行街、新福直街、長興直街、榮利新街(辛亥革命后)、通正街、太平坊、文德里、青云直街(青云橋)、仰忠街(明初名宦周新故居)、迎恩里、余學(xué)坊、里仁坊、近圣里、仰賢里(孔廟旁)、芳草街(番禺學(xué)宮旁)、吉慶東、安樂道、鴻裕道(20世紀(jì)30年代)、德行街、逢源路、恩寧路、華貴路、清平路、德星路、興隆北路、長樂路、蓬萊路、靖遠北路、如意坊路、叢桂路、大同路(1931)、珠璣路(20世紀(jì)20年代末)、長庚首約、和安西、丁財街、吉祥坊、興賢坊、文昌巷、和息里、龍源里、西榮巷、昌華大街(南漢昌華苑)、同福路(1926)、洪德路(1928)。

2. 時代社會意識

辛亥革命以后命名的有維新橫路(原有維新路,即今廣州起義路)、先烈路、和平東(中、西)路(1948)等。其中,和平東(中、西)路原為普濟橋、寧遠坊、登龍街、興隆東街、興隆西坊、雞欄孖廟、拱日門、舊豆欄、榮華東、榮華西、毓秀坊、三板橋、十三甫、十二甫東約等一系列舊街道,1931年改擴建后命名為拱日東(中、西)路,得名于原街道名拱日門,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又改名為抗日東(中、西)路,抗戰(zhàn)勝利后的1948年改為和平東(中、西)路,寓意社會和平穩(wěn)定。

粵華街、大華新街(1921)、高華里(1930)、西華路(1933)、東華東(西)路(1929、1932)、南華路(1926)。以“華”命名街巷,民國時期使用較多,此與彼時民族獨立自強意識興起有關(guān)。

1949年后命名的有團結(jié)路、友愛路、愛國路、光明路、和平路、建設(shè)大馬路、黨恩新街(20世紀(jì)50年代)、東風(fēng)東(中、西)路(1968)、北京路(1966)、勞動路(1966)、人民北(中、南)路(1966)、前進路(1967)、革新路(1966)等。

(六) 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傳說命名

1. 歷史人物

中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路(1948,20世紀(jì)60年代)、崔府街(南宋名臣崔與之故宅)、狀元坊(宋代狀元張鎮(zhèn)孫故居)。

2. 歷史事件

六二三路(民國時期)、廣州起義路(1966)、解放北(中、南)路(1954)、光復(fù)北(中、南)路(1931)。

3. 傳說

仰星街(仰望老壽星)、走木街(相傳明代曾有人于街口堆放木材)、天馬巷(相傳明代巷中有大戶,其有一對白馬被譽為天馬)、百歲坊(相傳清乾隆年間為祝賀百歲老人所建)、積金巷(浮丘仙人,此巷已毀)。

三  思考和建議

廣州傳統(tǒng)城區(qū)街巷名稱,是廣州城市發(fā)展和歷史文化風(fēng)貌的一個縮影。隨著城市發(fā)展和舊城更新,有的街巷已被拆并而不復(fù)存在,不少街巷命名緣起逐漸不為人知,有必要考慮其文化內(nèi)涵的保護和延續(xù)。

幾點建議:

(一) 合理保護

現(xiàn)存的歷史街區(qū),可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式保護展示。比如,越秀公園古城墻、北京路等已屬古城遺址保護的成功范例,東濠涌、荔枝灣涌等可結(jié)合整治改造,設(shè)置景觀,體現(xiàn)廣州曾經(jīng)水網(wǎng)縱橫的風(fēng)貌。部分富有文化內(nèi)涵的街巷,可通過設(shè)置街頭雕塑、壁畫、照片、標(biāo)牌等方式展示歷史(圖2、圖3)。還可以通過虛擬平臺,串聯(lián)現(xiàn)存街名,回溯沿革歷史,配合老照片、老地圖,新舊對比,動態(tài)展示。

圖2  西來初地街頭壁畫

圖3  西來初地說明標(biāo)牌

(二) 適當(dāng)沿用

城市更新、擴建進程中,街巷的拆、改、撤、并自是不可完全避免。改造新建的街巷,可盡量沿用有歷史價值、有傳承淵源的原有街巷名稱,也可適當(dāng)采用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地名、土名,比如:萬勝圍、海心沙、西塱等。

(三) 科學(xué)規(guī)劃

城市新拓展區(qū)的街巷命名,既要注重現(xiàn)代氣息,也應(yīng)兼顧嶺南傳統(tǒng)和文化習(xí)慣,加強總體規(guī)劃,避免重復(fù),兼顧普通話和粵方言兩種讀音。番禺、南沙等新開發(fā)城市區(qū)域,注意超前規(guī)劃,例如可考慮盡量保留水網(wǎng)特色。


(禤健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德市| 花莲市| 闻喜县| 平定县| 禹城市| 阳朔县| 中阳县| 乌拉特前旗| 神木县| 革吉县| 疏勒县| 甘谷县| 明星| 明水县| 石家庄市| 壶关县| 灵川县| 威宁| 元阳县| 宁远县| 湖北省| 封开县| 横峰县| 房山区| 长兴县| 嘉善县| 郧西县| 拜城县| 滁州市| 安陆市| 汾阳市| 常州市| 高唐县| 昌平区| 吕梁市| 垣曲县| 阿拉善右旗| 英德市| 利川市| 离岛区|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