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墨子以“兼愛”為中心的十大主張
當然,關于墨子的中心思想,有人認為就是“義”,我們認為還是“愛”。世界上大的宗教文化思想無不以“愛”來立教。墨教就是“兼愛”之教,儒教就是“仁愛”之教。當然,基督教有博愛的學說,伊斯蘭教也有仁愛的學說,佛教有慈悲的學說等等。這都是以愛來立教的。
墨子思想很豐富,總體上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的十大主張,表面看來有一些矛盾,但是這些治國方略是為救治列國的病態準備的,針對某國某地只需要具體情況對癥下藥。所以墨子教導他的弟子:各位,你們到列國去,要因時因地制宜。假如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昏亂,你就先從尚賢、尚同著手,把真正賢能的人放到恰當的位置上來,又要依從上面的指令。你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這個國家或地區人民很貧窮,但是統治者還在奢華地搞一些煩瑣的禮儀,你就給他們宣傳節葬、節用,不要厚葬,不要浪費。他是有針對性地講。這個國家非常享樂腐化,你就宣傳非樂、非命。有些國家的國君不愛民,就要講天有意志,天愛民,鬼就在你上面,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的懲罰。你如果到了一定要稱霸的國家,他搞掠奪、搞欺凌,那你就要講兼愛、非攻。所以他的十大主張看起來有矛盾,實際是有針對性的因時制宜的一些主張,這叫“擇務而從事”。
墨子的核心主張是兼愛互助。當時國與國之間、家與家之間、人與人之間相互搶奪、殘害,發生強凌弱、富侮貧等一系列罪惡的社會現象。這都是天下之大害也,他決心加以救治。他認為這是“不相愛”引起的。因為我們只曉得愛自己的身、家、國,而不愛他人的身、家、國。其實我們要不分你我,不分彼此,一統天下之利害好惡。他以愛人又愛己、為人又為己來解釋仁德,把“兼相愛”作為仁德所追求的最高目標。他反對“別”,他講“兼”,方法是“以兼易別”。“兼”在金文里面,就是一手握住兩禾,是并舉的意思,表示平等。兼愛當然不同于孔子的仁愛。儒家的仁愛思想其實也是博愛,孔子講“泛愛眾”,韓愈講“博愛之謂仁”。儒家講“愛有差等”,意即我對父母的愛與對兄長的愛不同,對自己父母的愛與對別人父母的愛不同。儒家主張從親情出發,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講“善推其所為”,這種推廣是推己及人,他有一個推的、體驗的過程。墨子是“愛無差等”。墨子要當下有一種奉獻犧牲精神,很了不起。他要求人們對別人的愛和對自己父母的愛、對自己親人的愛沒有差別,一視同仁。“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他說的是一種“愛無差等”的愛,他說“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另外他又講,我們視人家的國家好像是我的國家,人家的家庭就像我的家庭,人家的身體就像我的身體一樣。所以,“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這是墨子的一種主張。我們看他和儒家的主張有交叉的部分,當然根本上還是不一樣的。他之所以提出以兼為善、以兼為仁義的思想,是因為和下層老百姓講兼愛,一定要講互利。他說:我愛別人,別人也會愛我;我利別人,別人也會利我;你厭惡別人,人家也會厭惡你;你傷害別人,別人也會傷害你。他還是一種交換的原則,利人利己、害人害己,這是一種功利主義的交換原則。他把互愛互利的道德原則推廣為一種普遍原則。他兼和義利,講互惠互利,容易被小生產者所接受。
所以在“兼愛”基礎上他要講“非攻”。他首先指出攻占的不義,而后指出攻占的不利。無用的攻伐,奪民之用,廢民之利。老百姓去打仗,你就沒有糧食吃了。秋天你去打仗,你也沒有辦法收割糧食。你為了一時的戰爭、不義的戰爭,使老百姓饑餓凍死,不可勝數。而且戰爭也擾亂了天神,影響了天神之利,天神也會懲罰你。所以他是這一種講法,這是“非攻”。
另外在“兼愛”基礎之上他又講“尚賢”。他說:“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而且他講,“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選擇賢可者,命為各級政長。他講“尚賢”,而且講“尚同”,各級領導的是非以天子的是非為是非,自上而下逐級統一。他設計了“尚同”的社會藍圖。
墨子特別有意思的是他講天有意志,講明鬼。認為天是自然、社會和人民的主宰,能賞善罰惡。“順天意者,義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這涉及墨子的“利天”“同天”之說。天是自然社會、人民的主宰,所以他要尊天事鬼。他把宗教政治化、道德化了。另外我們看到的是,儒家也尊重天,儒墨兩家關于天之理解有異有同。希望天作為善、義之根源,是道德的終極根據,兩者是相同的。天有意志,其實代表的是老百姓的意志。“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是《尚書》里面反映的中國古人共同的觀念,墨家、儒家都是這個觀念。天能夠賞善罰惡,主宰天子。但是兩者又有不同,墨子的“天志”思想主要反映勞動人民的利益要求,是平民意志的反映;而墨子的論證方式,是以“利”為樞紐,其“天志”“明鬼”論是借用超越的神秘的力量來治理現實社會的病態,以“興利除弊”來塑造一個合理化的社會。
另外他還有“非命”“尚力”“節葬”“節用”的主張。他主張尚力不尚命,“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他又相信鬼神,主張祭祀,但反對厚葬,主張薄葬。他從老百姓的實利出發,強調節用。因此,他提出明鬼論,是以鬼神主張正義,也具有威脅的、警戒的作用。所以說,他的天志明鬼說是借用超越神秘的力量來救治社會病態。另外他又主張尚力非命論,認為命定論是幫助暴君欺騙百姓,老百姓不一定要接受現實,要有所作為,不要信命,要信自己的力量。另外他又講祭祀鬼神,人鬼同利。他也主張祭祀,因為他覺得大家祭祀以后還可以把祭品留下來分享,家人、族人、鄉人共享。祭品可以共享,葬了以后不能共享。所以他反對厚葬,但是又主張一定程度上的祭祀活動。另外他還強調要從國家、人民的實力出發,從自己家里的經濟水平出發,強調節用。
大體上十大主張前面講到,他是因時因地制宜的,不是說每到一時一地都是這十個主張,鋪天蓋地而下。不是的,他是有針對性的,我們一開始就講到了,這是他的十大主張,中心是“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