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墨子其人其書與墨家學派
墨子其人,在座各位都比我更清楚。他叫墨翟,出生于春秋末戰國初。他是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關于他的籍貫,也是眾說紛紜,有楚人說、魯人說、宋人說,多種說法。大體上學者們肯定他是宋國大夫,長期生活在魯國(魯東地區)。墨子說自己是“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也就是說他可能是有一定的文化身份,又接近“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他早年學習儒術,也是從儒家過來的,但是不滿意周禮的繁文縟節,他自創了學派。
墨子師徒組成的是宗教性、政治性的社團。他奔走于齊、魯、宋、楚、魏諸國。大家看當時的地圖,當時沒有高鐵、沒有飛機,非常艱難。孟子也不得不承認、不得不肯定“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可見儒家學派雖然批評墨家學派,兩派之間有一些不同,但他們是同源的偉大的思想流派。
據說,公輸班為楚國制造了云梯,準備攻打宋國。墨子聽到這一消息,從齊國出發,星夜兼程,十天趕到楚國的郢都(江漢平原)。大家想想這是很不簡單的,像飛一樣,那個時候路很不好走,從齊國一直到楚的郢都,還有山河的阻隔,非常不容易。他十天就趕到了,把鞋子也走破了,裂裳裹足。他同時向楚王宣講“兼愛”“非攻”的道理,在楚國演示了自己守城的方法,公輸班比不過他。所以墨子告訴楚王,他說城中弟子300人已經拿著守城的武器在宋城等待楚寇矣。楚王不得不放棄攻打宋國的主張、計劃。這也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另外他還阻止了魯陽文君攻打鄭國和宋國。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多的戰爭。墨子后來又來到了楚國,南游到楚都,獻書給楚惠王。楚惠王欣賞這是“良書”(很好的書),但是不準備實行。所以他就拒絕了楚惠王給的一些優厚的待遇。他的意思是說,“道不行不受其賞,義不聽不處其朝”,如果你不聽我主張的話,就是高官厚祿我也不受。
墨子的“墨”、墨家的“墨”,當然是因為墨子叫墨翟,姓墨。“墨”字怎么來?據文字學家們說,“墨”字有三種含義:一種含義是木匠用繩墨;一種是墨刑,過去在臉上刺,很殘酷;還有墨瘠,貧窮、貧賤。所以墨子一生“以自苦為極”,向往大禹精神。墨家學派有很多很多的首領,叫“巨子”,都是能夠吃苦耐勞,臉上黢黑,脛無毛,沐雨櫛風,非常了不起的一些人。所以墨家和其他學派不一樣,基本上是以手工業者、下層人士甚至刑徒等組成的。他們具有宗教色彩,也是學術團體。他們穿的是布衣草鞋,生活勤儉。他們到各國從事宣傳活動,都要遵守墨家的紀律,推行墨家的主張,而且還要向團體繳納一定的錢財。墨家都能夠仗義執言、見義勇為、赴湯蹈火、死而后已。墨家的巨子像孟勝為了守義,死于陽城君的封地。他的弟子徐弱先孟勝徇死,所有弟子共死183人。墨家的巨子腹居于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免死。腹
說,我們墨家有墨家的法律,按法律他一定要被處死。墨家學派就是由這樣一些非常有奉獻精神的下層勞動者組成的團體。
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朱是極端的利己主義者,墨翟是偉大的利他主義者。當時有一陣子是楊墨兩家的主張在中原流行。韓非子的《顯學篇》講,當時的“顯學”(就是最熱鬧的學問,信眾最多的學問)無非兩家:一家是儒學,一家是墨學。“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他們都自謂真堯舜,自己說自己是真正奉行堯舜主張的門徒。可見當時儒墨兩家成為顯學,他們有共同性,也有區別性。當時社會影響力極大,足以和孔子儒家來相比肩的是墨家學派。儒墨的區別在于,墨子之學出于夏禮,孔子之學出于周禮。但他們同樣尊重堯舜,都有很高的道德追求標準。墨子對《詩》《書》之教頗有修養,他反對的只是煩瑣的、形式化的禮樂。
墨家活動的時期大概有兩個世紀,二百年,墨子之后的傳衍不太可信。《呂氏春秋》講,孔墨“皆死久矣,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關于墨家學派,《韓非子》講,“墨離為三”。墨子去世以后墨家學派分成了三派,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莊子·天下》提到墨子,講到南方的學派,比方說有苦獲、己齒、鄧陵子。他們以自己為中心,互相稱別人為“別墨”。墨家學派在中原地區的確有很大的發展。他們擁有俠義精神,多勇武之士。墨家善于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方法和辯證思維來批駁論敵。因此,墨學含有“俠”義和“辯”義。還有人說墨家學派有游俠派、論辯派、游仕派。說法當然還有很多很多。
墨子其書。《漢書·藝文志》是當時最好的圖書目錄,那時候記載有七十一篇,宋以后實際只有五十三篇,也就是今本《墨子》,這些書都放到《道藏》里面。如果不是清代學者的整理,我們今天就看不懂墨子的書,特別是后期墨家的《墨經》。《墨經》有所謂“旁行”,什么叫“旁行”?《墨經》的“經、說”是兩部分,過去用竹簡、木簡抄寫時,是作為上下段兩段抄的。上段寫的是經文,下半段寫的是說文(解釋的文字)。后人不知道是旁行結構,把這兩段抄在一起,沒有辦法來句逗和斷句,就引說來輔助。清畢沅校注才指出旁行句逗。《墨經》經過清畢沅、張惠言、孫詒讓整理校釋,又有梁啟超《墨經校釋》、譚戒甫《墨辯發微》、高亨《墨經校釋》等。所以墨學的復興,是自此以后才開始的。
根據梁啟超、胡適之、方授楚等人的研究,大體上這五十三篇文章可以分為五類。今本的《墨子》大概有五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第一類,是卷一的《親士》《修身》等七篇。墨家的數傳弟子利用墨子某一言論來論述自己的主張。這是墨子的后學論述自己主張的一卷七篇,這是第一類。
第二類,是最重要的內容,包括從卷二到卷九的《尚賢》《兼愛》《非攻》《尚同》等,各分上、中、下,共二十四篇。十大主張,如果每一種有三篇的話就是三十篇,現在只有二十四篇。這是墨子思想的大匯集,這是第二類書。為什么是三篇呢?有人認為是三部,墨家的三派,“墨離為三”,對墨子的傳承不一樣。墨子講“兼愛”,三派各有自己的一種記錄。這是一種說法。大同小異的三種文本,大體上是三派的記錄。陳柱認為,墨子隨地演說,弟子各有記錄,詳略不同,古人以“三”為成數,所以編書者僅成三篇。這大概是兩種不同的說法,意思都是墨子主要思想的記錄,但是記錄有所不同。這二十四篇是《墨子》的核心內容。它是二傳、三傳弟子駁斥其他的非墨學派而寫的文章,或者是對墨子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體現了墨子主要的社會政治思想,也就是十義。下面我們會說到這十大主張。
第三類,就是前面提到整理最難的、最不容易讀懂的所謂“墨經”,也叫“墨辯”。《經》有上下篇,《經說》也有上下篇。《經說上》是解釋《經上》的,《經說下》是解釋《經下》的。還有《大取》《小取》,一共有六篇。這一類文字是所謂“墨經”,有的叫“墨辯”,其實胡適之把它分開講,也不對。學者現在一般認同《經》和《經說》上下應該是墨子自著或者演說而成的,主要是墨子的思想,而《大取》《小取》才叫“墨辯”,是后期墨家辯者邏輯學的思想。清末以來,迎合西方思想,接納西方文化,墨子、墨學大興,就是因為其有墨經、墨辯之說。喝洋墨水、學習西方的學者,覺得這就是我們的邏輯學,而且比古希臘的邏輯學水平還要高。
第四類,從卷十一到卷十三《耕注》等,有五篇文字。他是墨子言論、行跡的記錄,有點類似《論語》的最后一篇《鄉黨》。它是墨子門人寫的。
最后一類著作,包括卷十四《備城門》等,還有卷十三一部分,一共有十一篇文字。主要內容是城市守備的方法,包含有某些兵家之言。李學勤先生認為,這是在秦之墨者所言。
另外,除了傳世《墨子》之外,還有出土文獻。1956年,在河南信陽長臺關楚墓里面出土了《墨子》的佚篇,這也可供我們參讀。大家可以看李學勤先生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