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子公開課
- 李守信 邵長婕
- 7351字
- 2020-11-06 15:11:35
二、 墨子提出“兼愛”思想的根據為何?
墨子提出“兼愛”思想的根據是什么?我剛才一開始用個類比的假設,你要來整頓治理某個單位,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單位里面有很多問題。遲到早退、敷衍塞責、渾水摸魚,就像墨子看到當時天下也有許多混亂的現象,他看到天下亂了。墨子要根據什么來整頓?墨子“兼愛”的根據是什么?
(一) 以天志為法儀
天志是價值的根源、判準根據,古今中外很多傳統思想有類似的想法。墨子也是這樣,以天志為根源。他對天志的了解是什么?《法儀》篇里面說:“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行廣而無私是很有普遍性的,好像旱災時,天普降甘霖之后,是怎么樣?是所有的人都是雨露均沾,所有的植物都能夠享受到,他從天的普遍性行廣而無私,對人、對萬物的施與恩惠,他并不認為自己是有德的。施厚而不德。其實墨家思想跟道家也有關系,我聽陳鼓應教授談過這個部分,墨家的思想跟道家也有關系。其明久而不衰,光明久照,不會衰落,具有持續性、標準性。故圣王法之,可以作為效仿的榜樣。儒家也說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具有什么性質?除了剛才講的普遍性、道德性、標準性之外,我們在法儀里面可以看到:奚以為治法而可?當皆法其父母奚若?他說我們現在要治理一個地方,我們能不能夠以父母的標準為標準呢?他說天下之為父母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他說天下的父母,我們有一句話叫作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個從墨家不同的角度來看,天下的父母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的仁,所以他說仁者寡。若皆法,大家都跟著父母學,不見得都對,所以他說不行。他接著說,我們跟我們的老師來學可不可以?就是你跟老師學,也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是至仁者。我們可不可以跟國君學?也是一樣。天下的國君真正做到完全仁的也是非常少的,也不能學。只有什么可以學?只有“天”才可以學,只有“天”才是至仁者。
儒家講到的“仁”是什么?仁者愛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都在《論語》里面。仁者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儒家講的。墨家里面也講,在《墨經》里面《經說上》,“仁,愛己者,非為用己也,不若愛馬”。他把人和馬做對比,我愛自己,非為用己,我不是用自己。我愛我自己,是希望我自己能夠好。什么叫作用我自己?像你在用馬的時候會騎馬,因為馬是你的交通工具,可以幫助你。如果你在澳門賭馬的話,馬讓你拿到獎金,所以你愛它。如果你愛的對象當作工具來愛,從墨家來看這不是真的愛。臺灣有一個新聞,老少配,一個20出頭的年輕人娶了40多歲的很有錢的富婆。大家看這個新聞的時候就會說他們是真的愛情嗎,還是各有目的。因為她很有錢,她可以解除年輕人的財務危機。或者有些年輕人,年齡差距不是太大,常常因為某個對象她漂亮,所以要娶她。因為某個對象他高富帥,所以要嫁給他。可是如果有一天,他不再擁有財富,她不再美麗,他不再帥的時候,你還會愛他(她)嗎?這種愛不是真正的愛,不是墨家所談到的“仁”這個概念的體己之愛的內涵。什么是愛?一個小孩子如果沒有愛,他根本沒有辦法成長。人人都需要愛,不止小孩需要愛,成年人也需要愛,中年人也需要愛,老年人也需要愛。在臺灣新北市板橋有一個成人學習班,在這個成人社區學習班里面,有一班是教社區民眾唱歌的。唱歌老師他就觀察到班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個中年婦人每次到他的課堂上就趴在桌上睡覺,在黑板上寫旋律、教發聲,那個學生都在睡覺。他覺得很奇怪,一季下來之后,到了第二季這個學生還來報名,還是照樣睡。有一次下課,中年婦女就跟老師說很抱歉,你的課我都沒有專心聽,非常不好意思。那個教唱歌的老師就問她,你怎么回事,怎么老在我班上睡覺呢?她說,不瞞你說,我家原來是住在新莊地區。新莊地區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我們家住在“博士的家”這棟大樓里面。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我躲起來了,我先生抱著兩個小孩,后來整個樓倒了。等到來救援的人把我們挖出來之后,我活了,可是我看到我的先生跟我兩個小孩被梁柱壓了,死在那里。她說從那天開始我就沒有辦法睡覺。只有在您上課時周遭的歌聲讓我有安全感,可以放松,我才睡得著。人生每個人的經歷遭遇不一樣,本來那個老師心里面覺得這個學生我應該勸她不要來修我的課了,歌唱課怎么能睡覺呢。他聽了中年婦女的經歷之后,他說沒問題,你繼續來吧。她說我在你的課上聽大家唱歌,我的心才能靜得下來,我才能睡著。我要說的是,愛對一個人的成長、對小孩子的成長、對青少年的成長,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人種都很重要,凡人都需要愛,沒有愛,生命沒有辦法延續下去。
愛具有什么特性?儒家講仁,墨家講愛。愛具有成全性,我們看連續劇也好,小說也好,相愛的一對男女,男方要到國外留學,女方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如果他們繼續下去的話要分兩地,會有許多問題讓男孩不能專心念書,后來干脆分手。可是這個分手的動機是什么?是為了對方要出國,你不要把我當作掛念。雖然現在要分手,我的動機是出于對你的愛。我沒有把你當工具,是把你當目的。所以弗洛姆說愛是具有主動性,愛是主動地關懷被愛者的生命及成長。什么是把愛的對象當成目的,而不是當成手段?很多時候父母對子女的愛是這樣的愛,一種犧牲,我就是為了子女好,完完全全,沒有什么目的和條件。愛具有成全性,具有主動性,具有目的性。但是這個目的性是什么目的性?在于提升價值。一對夫妻,先生常年在外面經營,做這個買賣,做那個生意都失敗,可是回到家里面他的愛人、他的妻子不斷地鼓勵他,沒關系,你再去換另外一個行業,應該會干得好。他通過這種愛,讓一個失敗過很多次的人后來變成大企業家,為什么?因為有愛,這就是愛的力量。愛具有成全性、主動性、提升價值的目的性。這是墨家所說的不將對象當作手段的愛。
我到這個年紀常常有機會幫學生去擔任主婚人,在婚禮現場常常會講到或者我會觀察到,現在年輕人結婚的時候都是你眼中有我、我眼中有你。在他們的愛情世界里面只看得到對方,但是這種愛是不夠的。我比較欣賞的新婚照片是新郎跟新娘不是眼神對望,而是新郎跟新娘在遠處的某一點上眼神有所交匯,這個代表什么?婚姻代表一男一女共同許下了他們的誓約跟信諾,并且組成家庭,有共同追求的目標,相互的成全。這個才是真正的愛,我們要談愛的話可以有這么多的方向來談。這個是什么?就是《墨經》里面“仁,愛己者,非為用己也,不若愛馬”。不是把愛的對象當作工具和手段,而是真正為他本身的生命、成長。
墨子提出“兼愛”的根據在于天志,天志的根據在于仁,仁的內涵在于愛,愛的特性剛才介紹了。
(二) 墨子對于人性的把握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他對于人性的把握。一般人認為墨家研究人性太少,覺得儒家有人性論,墨家沒有人性論,其實我們可以從墨家的原典里面找出與人性論相關的文獻。他對于人性的把握,《淮南子·要略訓》里面有講,墨子學孔子之術,以“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所以他要改革儒家。其實在墨子的書里面他曾稱贊孔子,因為孔子講的話是正確的,所以說墨子并不是完全批評儒家,他其實也肯定孔子的某些思想。孔子對人性的看法是什么?“性相近,習相遠。”墨子從習相遠的觀點引申說明,人的確會受到后天環境的影響才會呈現善惡。在他的《所染》篇里面講到,一個君主如果所染得當(受到賢能的臣子影響),就能統一天下,得享圣王之美名。倘若所染不當,則身死國亡。我們看《孟子》里面,《告子》篇里面告子也有講,人性是什么?生之謂性,人性就像湍水一般決諸東則東流、決諸西則西流。東方的堤防破了,水就從東方流出來。西方的堤防破了,水從西方流出去。人性也是一樣,受到好的環境影響就成善性,受到壞的環境影響就成惡性。性相近、習相遠,告子也是類似這樣的想法。
性相近的“近”是什么東西?孟子掌握到的是孔子所說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我要行仁愛,我就能做得到。他又說,為仁由己,由我自己來做。既然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表示我內在應該有所依據的東西,孟子就用四端之心來證明人的本性為善。人心為什么是善的?我們可以想象,當你看到一個小孩子將要掉到井里面的時候,你會有什么反應?你起心動念要趕快去救他。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并不是你原來就認識這個小孩子的父母。非邀譽于朋黨,也不是說我今天要救他,我是為了要得到好人好事的表揚,所以我才去救他。非惡其聲也,也不是說你怕人家罵你見死不救,你的起心動念的第一個意念、從最本然的本性出來的就是惻隱之心,就是想要去救他,所以人心是善的。
但是請大家想想這個例子,孟子在墨子之后,孟子用證明人皆有惻隱之心的例子里面有講到,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他想要去救他,不是因為有什么血緣親情關系,不是因為你認識他的父母,只是一個陌生的小孩子你就會想去救他。所以孟子雖然批評墨子,其實孟子受到墨子思想很多地方的影響,從他證明惻隱之心的有無,就跟墨子所講的“兼愛”、愛人若己的愛是一樣的愛。
再回到人性論,孟子講人性是善的,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同樣可以從孔子的話里找到根據。什么是“仁”?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就是約束自己的欲望。顏淵問克己的細節,孔子告訴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所以荀子才特別強調禮的重要細節。人性是什么?人性是惡的。你要克己,你要克制自己內在的欲望。所以欲望會怎么樣?天下為什么會亂?有欲就會有爭,爭而不得會讓這個社會亂。性相近、習相遠,我們在先秦時代看到孟子的性善說,荀子的性惡說,告子的無善無惡說、可善可惡說。還有墨子所講到的所染說,他認為人性是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有好有壞。
性相近的“近”是什么東西,還有其他原典的支持。墨子的《七患》篇指出,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好年景的時候,人性是好的,請他吃飯。時年歲兇,則民吝且惡。如果他自己生活不下去,很難有好的表現。人性本無善惡,可善可惡。其二,人性會因后天的力量而改變。
另外,從其他文獻里面可以掌握墨子對人性的看法,最重要的是感通性。人可以跟天地感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其實在墨家里面也有這樣的一種說法。
第一,人性可以與天及自己相感通。前面《法儀》篇講過了,跟天怎么感通呢?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你怎么法天,你如果不了解天意,你怎么法天?當然天的內涵到董仲舒就更豐富地體現出來。剛剛講了,天就是至仁者,仁,體愛也。愛人,當體諸己身,方謂之仁。體諸己身,就是人與自己的感通。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你曾經感覺到自己的感覺。若有人晚上翻來覆去睡覺睡不著,為什么憂慮?這個主體后退來感受,感受得到處于憂慮的狀態,有些事情一直在心里面,你會感覺到自己目前的狀態。你會感覺到自己現在是快樂、痛苦、悲哀,你會感覺到會渴望追求幸福。現在到孔子說的“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自己希望能夠在這個社會上立得住腳,我就幫助別人,也能夠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我自己希望在這個社會上能夠通達,我也就幫助別人能夠在這個社會中通達。這就是墨子說的愛人若己,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一樣。當體諸己身,方謂之仁也。人都喜歡追求幸福,什么是幸福?有一個公式可以說明,跟你的所得成正比,跟你的欲望成反比。假設你的薪水每月5000元,你的欲求是每月1萬元才夠,那你不快樂。同樣一個人薪水每月5000元,但是他3000元就能過一個月,他就比較快樂。這個快樂只是用物質、用金錢衡量,所得不僅是物質上的需求,還包含著精神上的親情、愛情、友情。你怎么樣獲得這些?你要付出,愛人,兼相愛,交相利,這樣的話才能得到幸福。所以你看墨子有節用、非樂、開源節流的思想,針對當時百姓現實生活的需要,減少自己的欲望欲求。人可以跟自己、還可以跟天相感通,這就是基本的觀點。
他不止一次的提到為彼猶為己也。人與人之感通的部分,投我以桃,報之以李。這是墨子引用《詩經》的一句話,既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之前我在臺灣住過一個小區,經常去爬山,爬山遇到人跟我道一聲早安。我覺得山里面的人特別親切,人與人之間沒有隔閡。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我現在投個桃子過去,你不可能投個炸彈過來。你跟我笑,我也跟你笑,是一種互動。人跟人之間有一種感通性,可以感受得到對象的內在善意。我們看事情往往很多都是表象的東西,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表象后面的東西,他到底是誠心誠意來對我,還是有什么目的來對我。其實人跟人之間是特別能感通的。
此外,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墨家有天志也有非命的思想,為什么墨子要從天命,把“命”改成“志”,“志”就是天的意志,天的意志就代表天希望人為義。天欲義而惡不義,天欲人兼相愛與交相利。但是墨子也有講,你為天之所欲,天亦為你之所欲矣。你不為天之所欲,天亦不為你之所欲。天希望你做正義的事,但是天有它的自由意志,人也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你可以不做天叫你做的事。墨子的思想理論脈絡里面肯定人有自由意志,你可以做出想要的選擇。就像孔子說,為仁由己等等也是有人的意志。意志的“志”是什么意思?適心,從心之聲,意思是心之所適、心之所往、心之所向。人都要立志,像孔子說十五志于學,年輕的時候就是要立志。
人有自由意志,在《墨子·天志》里面講,我為天之所欲,天亦為我之所欲。《經說上》對于義的解釋,義是什么意思?“志以天下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什么是正義?每一個人都要立志,以為謀天下人的利益為我的本分。因為墨子要興天下之利。以天下為芬,而能能利之。第一個“能”是能力,每個人都有能力為眾人謀福利。第二個“能”是能夠,能夠為天下人謀福利。不必用,就是不一定出來當官。你是一個公交車駕駛員,你是賣餐盒的小販,你是修水管的工人,你的能力都有助于這個社會。從某種角度來看,今天這樣穿著、吃著、生活著,有多少人努力的成果在我們身上,這就是兼相愛、交相利。實際上我們的身上就有很多層面的交相利在其中,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要用兼相愛去愛不同的人。
談到“志”,我舉一個例子。在美國有一個黑人運動員,這個小孩子家里生了22個孩子,他排行第20。小時候得了肺炎,后來又有猩紅熱,走路的時候也沒辦法很正常,但他就是立志走,立志要成為運動員,而且他立志要成為賽跑的運動員。他13歲的時候把腳上面的鐵架給脫掉了,開始跑,開始參加比賽。剛開始比賽的時候都是最后一名,但是他有恒心、有毅力,不斷鍛煉,后來他開始嶄露頭角,最后他在奧運比賽里拿到三面金牌。一個從小在弱勢的家庭中成長的人,先天不良,但是他通過自己的志向不斷努力而成功。前兩天我還看到一個新聞,在美國有一個洗廁所的小姐,為了工作、為了生活做清潔工的工作。后來她發現對健美感興趣,在一個車庫里面自己弄了一些健身的設備,經過長時間苦練,她后來成為健美冠軍,女性的健美冠軍。我們周遭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因為立志達到自己的目標。
我也想到自己的例子,我年輕的時候原來念的是電子工程。20歲在臺灣要當兵,當兩年兵22歲,之后在電子公司做技術員。但是我對于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所以我工作一年之后就立志要再念書,所以在23歲的時候考了哲學本科。我在念大學的時候我們五專班上的同學都出來工作,有在正興建的桃園機場做工程師的,當時他的月薪1.6萬。我做技術員時,一個月才七八千。當我決定再念大學時,我必須要跟銀行貸款,助學貸款交學費,還要找家教補貼生活費。什么力量推動我?就是立志,立志的“志”很重要,“志”就是確定目標、勇往直前。心所向、心之作適、心之所往,確定了目標之后不斷朝這個目標前進。“志”是推動人在達成目標過程中的一種力量。我因為研究墨子,從某種精神層面來講,墨子的心跟我的心是能夠感通的,能夠了解的。我在研討會的報告就曾說過,有人批評,比如說莊學派就會批評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但是他的理想太高,達不到。儒家的圣人,莊子里面的神人、至人也不容易達到,看他愿不愿意立定志向。我們也聽說墨家太過理想、太過浪漫,我這里特別強調立志的重要性。墨學、墨團能夠在當時成為顯學,就是有一群人在當時真的是為天下人而謀福利,犧牲自己,甚至犧牲生命,后來演變為中國社會中的俠義精神。
人有自由意志,你要善用你的自由意志。在《修身》篇里面墨子也講,志不堅者智不達。一個人沒有堅定的志氣、志向的話,智慧也不高。言不信者行不果,你講話都沒有誠信,行為也不會實現。自我真誠的立志要做這樣的事,這是一種很大的力量。
(三) 從理性出發的三表法
在先秦各家對于方法意識最強的就是墨子,大家應該熟悉三表法,有哪“三表”?第一“表”,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古者圣王之事是什么意思?古代圣王的成功案例成為我們的典范。古代的圣王實行兼愛,我們就應該實行兼愛。第二“表”,原之者,下原察眾人耳目之實。你實際上觀察到的東西,大家都看到、大家都聽到的事情就是真的,這是強調認識上的客觀性。第三“表”,用之者。發以為行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一個政策好壞,透過了古代成功典范的根據,透過了百姓耳目的驗證,現在變成一種政策來廣泛推行。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看看是不是有效果?有效果的話我們就能夠按照這個來推廣,變成一個政策。從墨家來講就是兼愛,是必須要推廣的,兼愛對于治亂是有幫助的。
提出“兼愛”,剛才講除了天志的根據,也講到了人性的感通,也談到了人有意志的選擇,這里講到理性的根據。理性的根據里面又回到天志,當他在講“兼愛”的時候你會看到,古代圣王施行兼愛。
這個“兼愛”是什么?人對于天志的一種感知。天志上所說的,我所以知天欲義而惡不義。天要我們做正義的事,厭惡我們做不正義的事。什么是“義”呢?《墨經》里面講:義,利也。孔子思想,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可是墨子講義,是天下之利,非私利。剛才我對“義”做了說明,在《經說上》有說明,叫志以天下為芬,而能能利之。墨家希望我們要立志謀求天下人的福利,而且你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每個人都有能力做有助于社會、人群、國家、天下人的事。
這是“兼愛”提出來的根據,第二部分講到這里要稍微復習一下。他根據什么?根據天志,根據人性,根據人自由意志、立定志向的抉擇,根據三表法的標準。在墨家經典里面可以找出來相關線索,他之所以要提出“兼愛”,外圍的環境觀察到儒家的仁愛推不出去,只局限于集團或者家族內,他們沒有愛到普遍的老百姓。再加上天下是混亂的,所以他有外圍的思想文化的不良氛圍,還有社會秩序的混亂,墨子他要提出“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