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兼愛”的內涵為何?
“兼愛”提出的觀點是平民百姓的立場,是社會公義的觀點。儒家比較強調父子之間的關系、兄弟之間的關系,沒有血緣關系怎么樣?墨子、墨家會觀察到這些現象。所以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要求社會公義。臺灣有一個鄭捷隨機殺人案。鄭捷,21歲,念東海大學大二。他有一天在臺灣的捷運上面,拿一把刀見一個砍一個、見一個殺一個,無冤無仇,隨意殺人。是不是有殺人內容的電玩也是幫兇?游戲越做越像,大家打打殺殺,年輕人沉迷在里面,電腦世界跟現實世界無法分辨真假,就開始隨意殺人。現在這個社會、世界已經變成什么樣?為什么要讓大家特別了解墨子的“兼愛”思想,他的內涵是什么?他是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場、公義的立場。那些被殺的人,有些念到研究所,有些小孩正好是事業發展的時候,不幸碰到這種事命就沒了。看那些受害者,多么無辜。墨子就是看到當時百姓所遭受的迫害。從一個社會公義的觀點來提出“兼愛”。
還有“兼愛”的問題意識,如何實際改善人民的生活。他講節用、節葬、非樂、非命這些,都是要實際改善人民的生活。實際改善人民的生活,他的思維邏輯是這樣的:第一個問題,天下的亂象有哪些,剛才講到有五種;第二,造成亂象的原因是什么;第三,解決亂象的辦法是什么。墨家思想的精華就在于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觀察亂象,在亂象當中找出因果關系,找出造成亂象的原因是什么。針對這些原因找出解決亂象的方法,兼愛、尚同、尚賢、明鬼、兼治、非命等等。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解決這些問題,《非樂》篇提到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解決人民吃不飽、穿不暖、累了沒有辦法休息的民生問題。
解決的辦法是什么?興天下之利。其實有人說這個墨家就是太束縛了,就是不懂藝術、就是不懂美感。其實你看《非樂》篇,墨子并不是認為那個肉不好吃,并不是那個鐘敲起來音樂不好,并不是他不喜歡穿好的綢緞衣服,并不是他不想到高樓里面住,并不是。是因為當時的平民百姓大多數都活在痛苦中,吃不飽、穿不暖,連基本民生沒有解決的狀態下,相對于這種情況他提出非樂的思想,以興天下之利。其實墨子他也有求新求變的思想,像他在《非儒》篇里面跟儒者對談,什么是君子?儒者認為:君子是穿古人的衣服,戴古人的帽子,說古人說的話,這個才是君子。墨子就說,古代的人總有一個人他是創新的吧。如果他是創新的,在他之前沒有人戴這個帽子,在他之前沒有人穿這個衣服,那他就不是君子了,你學習一個不是君子的人,還有什么意思。意思是說墨子有創新的思想,堯之義,他說古代有堯,他說的義跟現在所說的義是不一樣的。孔子說“述而不作”,墨子說“述而又作”,他不斷地創新。因此他的“興天下之利”如果在今天的話,我們可以來轉換說明有很多地方轉換應用于我們這個時代,也就是“兼愛”的思想可以用于我們這個時代。
“兼愛”的內涵有什么?兼,一人手持二禾,從字源的意義看,代表平等。不是說對自己的親人好,對別人就不好。所以“兼愛”的第一個涵義就是平等。第二,“兼愛”是整體性的愛,它有相當的抽象性,強調的是整體性。因為從經上說,體,分于兼也。“體”就是部分,部分是從整體分出來的。《經說上》解釋,若二之一,尺之端也。所以我用一個尺的圖片。二是整體,一是整體中的一部分,“體”是部分,“兼”就是整體,因此“兼愛”有一個整體的愛。我不曉得在座的朋友們,你們有沒有對人類或者是民族有一個整體愛的精神。你這樣想,雖然他不是一個具象(具體的對象),你這個情感能不能出來。你對人類可能沒有,對中華民族有沒有整體的愛。我在大學的時候和同學們談到中華民族的命運,有些女生都掉眼淚,看近代史里面中國受到列強的侵略,在歷史上這樣有輝煌文化的國家,受到列強欺凌,各種因素導致民族的苦難,想到民族大義,想到對民族的愛,有人會深深感動。我舉這個例子是說,雖然我們愛的時候好像有具體的對象,可是在墨家里面給你一種整體性,人類整體的愛。第一個是平等性,第二個是整體性,第三個是超越性。先秦各家沒有人會講到這么寬宏的視野,在《大取》篇里面這么說:愛眾世與愛寡世相若,兼愛之有相若;眾世有人說就是大的國家或者說小的國家,有人的解釋是這樣子的:或者是一個好的年代,強盛的年代,或者是一個比較衰落的時代,里面的人都是一樣的。愛上世與愛后世,愛古代的人就像愛后代的人,一若今世之人也。愛古代的人,愛未來的人,愛后世、未來的人,就像愛現代的人。你進入墨家思想里面,必須有一種精神上的抽象的、整體的觀念,你怎么愛古代的人,善繼人之志,比如說我們的祖先希望后代子孫能夠做什么事?現在祖先都已經走了,不在這個世界上了,但是我的曾祖父、曾曾祖父曾經寫過家訓,寫過目標,希望子孫能夠在地方上做出什么樣的建設,我們就做。你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就是對古人、對以前人的愛。我們今天談墨子的思想,墨子有很多思想,興天下之利,如果墨子那個時代的人在精神上愛到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我們如何來愛墨子。墨子的理想就是現在能夠努力設法完成,完成一點算一點,每一個時代盡到每一個時代的責任。
對未來的人有沒有愛?能不能愛?在座的朋友有沒有愛過還沒出生人的經驗,有人認為不可能,還沒出生我怎么愛。我舉個朋友的例子,他跟他愛人結婚了,決定三年以后生小孩。他原來是個煙槍,后來想三年之后要懷孕了,希望小孩子不要身體不健康,所以他開始戒煙了。小孩子還沒出生他開始戒煙,他戒煙的動機跟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出生的小孩子是健康的。這代表什么?小孩子還沒出生,他已經開始愛他的小孩了。現在的年輕人準備要生小孩,先為小孩子儲備教育基金,每個月發薪水的時候先拿部分薪水,存起來,將來是小孩子的教育基金。這是不是愛?是愛。愛的對象不一定具體出現在你眼前,在《墨子》書里面舉一個例子。一個媽媽把孩子搞丟了,找不到,她看不到她的小孩,在這種情況之下她對小孩子的愛還是源源不絕,天天到大街去找,刊登廣告。一個看不到的對象都能夠成為人的所愛,未來的人雖然看不到,但我們還是可以愛他們。比如現代人一直在浪費地球上的資源,一直開采石油,一直破壞環境,霧霾越來越厲害,你想到你的兒子、孫子將來就活在這個環境里面。你想到我將來不能讓他們在這種環境里面生存發展,所以我們現在要做一些改善環境的做法,這就是愛,而且這就是“兼愛”里面重要的超越性的愛。不只是愛過去的人,善繼者之志,古人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墨子的思想,我們現在念國學,就是要了解他們的思想,你要從“兼愛”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愛他們。他們沒有達成的理想我們來達成,他們想要宣揚的理想我們來宣揚,在生活上怎么實踐。對未來也可以愛,我剛才講年輕夫婦對沒出生小孩的愛,事實上政策規劃、整個國家建設、地球上全人類的發展,都可以想到50年、100年后的后代子孫,我們要留給他們一個什么樣的生存環境。如果我們想到這個,并且也真正做這些事,那你就是在實行“兼愛”,這個就是“兼愛”的超越性。
談到“兼愛”的第四個特性叫作互動性、交互性。就是我剛剛講到的“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人跟人之間互相感應。我有個朋友在臺灣開國際多媒體公司,他就是秉持正派經營。他是個董事長,我到他辦公室里面就看到有一副對聯:胸懷天下,行道人間。我在跟他交往的過程中不覺得他是商人,覺得他是文化人。因為他做生意的時候常常都會想到,我跟你做這筆生意你能不能賺到錢,他不是只想我能夠多賺錢,而會想到別人與我做生意能否也賺錢,是一種兼相愛、交相利雙贏的政策。所以他在業界有非常好的風評,很多同行后來都倒掉了,不過他們都認為這個董事長在人格上、做法上值得他們尊重。他這樣對別人,人家雖然有時候占他公司的便宜,不過生意做久了以后,正派經營就能夠長久。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交互性也是墨子“兼愛”里面一個重要的特性。
好了,你說交互性,我就等著別人來愛我,你愛我,我才來愛你。不對。在墨子的思想里面,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后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互動性的前提在于主動性,你在爬山的時候看到山上有人下來,早,大家打聲招呼,是你主動的關懷別人。就像兩個人見面要握手,你不伸手我就不伸手,你伸手我才伸手。這不行。主動性就是我先伸手,我們要主動地愛別人。現在這個時代里,其實人跟人之間有時候非常冷漠,不像以前住在村落里。現在人們住在公寓里,可能同一層公寓里面對方鄰居姓什么都不清楚。你要實現“兼愛”的話,你必須從生活上、鄰居、工作的同事甚至公交車上的陌生人出發,愿意用愛心去面對他們。
剛剛講到了“兼愛”的特性,平等性、整體性、交互性、主動性,很重要的還要有超越性。愛古代的人,愛未來的人。它的根據是我們剛剛講的天志,天志具體的說法就是“義”,義就是利。義是什么?志以天下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天下公利,天下太平。其實有不少人講《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是墨家的思想,當然也有儒家的思想,所以我也很同意有一位教授所說的,他們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唐代的韓愈就說,孔子必用墨子,不成其為孔子,墨家的理想性是儒家也要追求的。墨子不用孔子,不成其為墨子。那么后來儒墨之爭,就是他們的弟子有所偏頗之后才有的。從韓愈的觀點來看,孔墨思想是相輔相成的,都有一個共同的超越理想。
有人說,墨家的“兼愛”理想太高了,根本做不到,怎么可能愛未來的人,怎么愛整體的人,什么叫愛全人類,怎么實踐呢?墨子的原典里面對這個問題也有所說明。“志功為辯”“志功不可以相從”。你的立志跟你的效果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但是是相關的。《修身》篇就講“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你自己的親戚都不照管,你還去管外邊的人嗎?在《孟子》里面,墨子的弟子夷之他就說,我們墨家是愛無差等,施由親始,愛沒有差等,但是實踐的時候還是從周邊、身邊的人開始去做。
從“志”跟“功”不同的角度上看,在理念層次上剛剛所說,整體性、平等性、超越性在實踐層次上,有交互性、主動性與具體對象的差別性。有人說墨家不是跟儒家一樣嗎,有什么差別呢?我舉一個例子,我想大家都曾經在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休息過,有一次我在臺灣的高速公路休息站看到一個年輕的父親,帶著太太、兩個小孩,到了休息站里面趕快叫了米粉和貢丸,把他的袋子、衣服、皮包拿出來占位置。他這是什么?對他太太、小孩子的愛。然后,他們開始慢慢吃、慢慢聊天。旁邊的人站在那個地方等,沒位置,等他們吃完了才有位置。我想如果是墨家兼愛者,他當然也會愛他的家人,但是吃完了以后,特別是大人,趕快把位置讓給別人家的小孩,別人家使用這個公共桌椅才有地方吃飯。我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儒家的推愛如果推不出去,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個做父親的,為他的小孩占位置,幫他們買東西,讓他們吃,吃得愉快,吃完之后聊天,他當然是付出對家人的愛。可是當他對家人付出愛的時候你不能忘記還有別人,別人有同樣的需要。如果說儒家只是停留在我愛我的家人、愛我的親人天經地義,而不管他人的時候,這個時候就不好了。這也就是墨家為什么要提出“兼愛”,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平等性。
墨家還有一個觀念,叫作“權衡”,利害的權衡,“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 “權”是什么?是秤,我小的時候在臺灣菜市場里面看到秤,一邊的權有重量,一邊是鉤子,鉤菜、肉、貨品,權衡輕重,如果這個東西重,這邊就往后拉。“權”代表重量,看它是幾斤幾兩,當秤平衡時,權所在的尺度位置乘以權的重量,就是貨品的重量,可算價錢。這代表什么?墨家有一種動態調整的觀念。在各種情況之下不止想到自己的家人,不止照顧自己的親人,還要想到別人的需要,還要關照到別人的需要。這是墨家的“兼愛”,他特別提到“兼愛”跟儒家有差別的地方。在實踐上跟儒家很像,還是從身邊的人開始。某人如果留學到國外去,他室友是外國人,他同樣也會照顧。我記得當時念書住學校宿舍,參加籃球比賽活動打籃球很激烈,撞得牙齒流血,那天晚上要吃晚餐,但是因為受傷當時晚餐的時候沒法吃,在吃晚飯的時候同學專門泡了一杯牛奶給我,這就是兼愛的實踐。我一直記得這件事情。他對我的愛就好像是家人一樣的愛,不因為我只是一個同學,跟他沒有關系,就不關照我。
當墨家的思想傳到了西方,當西方的學者,不論是念哲學的、念漢學的,他們看到了“兼愛”這個字,他們了解了“兼愛”在中國文化里面的意義,當他們了解到“兼愛”跟儒家思想“仁愛”的差別之后他們開始翻譯它。當然,剛開始翻譯還是中國學者到國外去,剛開始是梅貽寶、陳榮捷,翻譯成Universal Love,強調愛的普遍性與全體性。用張載的話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胸襟你說他是儒者,發展到最后就是整體性,他的愛是普遍性的。為往圣繼絕學是什么?對過去人的愛。為萬世開太平是什么?就是對未來人的愛,這不就是Universal Love的愛嗎?我們再看Stanford Ensyclopedia的翻譯,他的翻譯是Inclusive Care,強調兼愛的非專有與不排他的特性。特別是不排他,我們常講儒家重視血緣關系,我愛我們這個族群的人,因為他跟我們是不同族的、不同鄉的、不同國的、不同膚色的,所以我不愛他。“兼愛”強調的是什么?是一種Inclusive,就是整個包含著、沒有排斥,不因為你跟我不是親戚,不因為你跟我不是同一國的人,只要你是人,我就愛你,他對于“兼愛”的了解是這樣子的一種翻譯。Universal Love是整體性、全局性,可Inclusive Care是沒有排他性,兩種翻譯著重點不同。如果到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一個有兼愛的人,他自己的小孩有位置坐,他可能會站起來讓別人家的小孩坐下來吃飯。他心里常常體察別人的需要,這兼愛就沒有排他性,這樣的翻譯也能讓我們看到“兼愛”這個方面。
另外一個西方的學者HeinerRoetz,他用的是Co-love,指出兼愛的互惠互利、合作之愛。因為這個世界相互合作,我們在互利互惠合作的過程中使人類的文明不斷進步,所以他看到的是兼愛的交互性。互惠互利、合作之愛,把兼愛翻譯成Co-love。
西方的漢學家,很有名的Angus C.Graham,他翻譯成Concern for Everyone,凸顯兼愛所關懷的是每一個人,不太關注整體。我愛美利堅民族,我愛大和民族,不是這樣。他的兼愛雖然有普遍性、整體性,但是實踐的關懷是每一個人。墨家講“利”字,所謂“利”是“所得為喜”,你讓對方得到愛,能夠得到幸福,就是對他有利。
這四種翻譯幫助我們了解學者們對“兼愛”的翻譯,讓我們看到“兼愛”不同方面的異同。它包含了普遍性、不排他性、相互性與實踐上關懷每一個具體的個人。當然公開課是用講的方式,其實理解了之后重要的是去實踐。在《墨子》里面講,“知”有四種,名實合為。第一個是你知道了名稱,但不知道名稱所指的實際東西。第二個是你知道實際的東西,不知道他的名稱。第三種是你知道了名稱,也知道實際的東西。比如說你現在聽過演講知道了“兼愛”的名與實是什么,最重要的是“為知”,是要去實踐這個“兼愛”,實際上去做。從墨子來看,這種“為知”才是真正的“知”,了解了正確的道理,真正在社會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