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墨子公開課
  • 李守信 邵長婕
  • 6088字
  • 2020-11-06 15:11:35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對中華民族最大的貢獻也就是這個字,“仁愛”的“仁”字。孔子對“仁”的回答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愛人是在當時最普通、最一般的觀念。什么是仁?愛人。愛人其實就像同情別人、關心別人、憐憫別人,一句話關愛別人,這就是“仁”。 “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這句話出自《孟子》。“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這句話出自《中庸》。但這兩段文獻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這就是“仁者,人也” 。這是儒家的觀念。所有的人都是一撇一捺的人,但是一撇一捺的人何以為人,知道我們怎么為人呢?大家問過嗎?小孩一出生就是人,人何以為人,人和禽獸的本質不同在哪里?如果人弄不明白人何以為人,人這一輩子就在渾渾噩噩當中度過。我們來到人世間,做人竟然不知道人是什么,大家說我們活得有意義嗎?前人說“天不生仲尼,則萬古如長夜”,這并不是說孔子沒有出生前就沒有太陽和月亮了,不是的。太陽、月亮照亮的是生活的空間,物理的空間,自然的空間,人作為人還有心靈的空間,精神的空間,人之所以為人的空間。我們愛的心燈,是誰給撥亮的?這就是孔子的意義。何以為人?仁者,人也。一撇一捺的人只有有了這個“仁”,一個人民的“人”只有有了“仁愛”的品性才是個人。人民這個“人”如果沒有“仁”的品性,這個人民的“人”就不是個人了。“仁”是愛,一個人有同情心,他才是人;一個人有愛心,他才是人;一個人會關愛別人,他才是人。

我看過一個電視劇,叫《中國兄弟連》。國民黨軍隊和新四軍兩個連在日本侵略軍占領區共同打擊日寇。有一個古村落,從無戰患,如同世外桃源,這里的村民認為來者都是客,國民黨來了熱情招待,共產黨來了熱情招待,日本侵略軍來了他們還想熱情招待,所有人都是客。但是日本侵略者知道這個村曾經收留過抗日的傷員,于是把一村的男女老少統統關到祠堂里面要全部燒死。老族長是個讀過書的老先生,他就罵日本侵略軍的軍官。他說,我們罵你們這幫鬼子是畜生,我都覺得是羞辱了畜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們這幫鬼子畜生不如。人可能畜生不如,人可能行如畜生,人只有高于畜生,他才不是個畜生,他才是個人。人在什么意義上高于畜生?人有愛心,他才高于畜生。人沒有愛心,他就不能高于畜生。

“仁”從哪里開始?儒家非常強調這個觀念,孝道。我們經常說父慈子孝,中國文化里有《孝經》,并沒有《慈經》,有《弟子規》,沒有《父母規》,是因為慈是人的生物本質,孝才是文化、教養。據一個媒體報道,一幫農民在掰玉米,發現玉米地里有個墳頭,里面有個洞,洞里面有六只小狼崽,每家分了兩只回去養。到了晚上兩只老狼嗷嗷叫著,想要回自己的孩子。村民認為狼崽子和狗崽子一樣,按養狗的方式養狼,一個月后六只小狼都死了,老狼也不再來了。動物世界里,到了冬天,狼為了養狼崽子,要奔波幾十里,把東西吃到胃里去,見到小狼崽子再吐出來給它吃,狼且如此,人生而不養就是豬狗不如。但是有些人對他子女特別好,疼愛甚至溺愛,甚至愛得不像話,一提孝敬老的了,分攤父母的醫藥費了,他不干了。只對孩子好,不對父母好,中國人說這種人行同豬狗,因為豬狗也會對自己的孩子好。什么才能把人和豬狗區別開來,盡到孝道,人就和豬狗區別開了。中國傳統社會叫作百善孝為先,“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孝就是人之本。孝就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特征。

孟子把仁愛發展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愛是推愛,把對父母的心推給社會上其他的老人,把對孩子的關愛推給社會上需要幫助的孩子。但會不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有些人只愛自己的親人,不愛別人的親人。甚至有些人為了愛自己的親人去打別人的親人,去侵害別人的利益。有沒有?有。他的愛推不出去怎么辦?這個時候墨家的“兼愛”就呼之欲出了。儒家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愛一定要近能取譬,就是行仁之方。

有一個詞叫作“麻木不仁”。麻木就會不仁。現在坐的椅子比較舒服,坐兩個小時也不會麻木。如果是過去那種木頭的椅子,而且是方方正正的,一條腿用力,一條腿不用力,你坐不了兩個小時,腿就開始麻木了。麻木怎么叫作不仁?麻木是血脈不通造成的。血脈通了,這個麻木癥狀就消解了。仁就是一種通,譚嗣同認為儒家的仁就是一種通。在我們身上如果血脈不通了,就是不仁,就會出現麻木。通了它就是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愛心都一樣。在座的各位,我說一個很悲慘的故事,大家都會動惻隱之心,都會流淚,這就是通。愛心傳遞,愛心就通了。儒家里面近能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今年我回老家,父親84歲了。他給我說一句話讓我很震驚:“現在好人真多呀。”個別精英知識分子,將中國描述得一團漆黑,但在我老爹這個不識字的農民眼里不是這樣的。他感嘆:現在好人真多呀。普通百姓的認知和精英知識分子的認知差別何止霄壤!我父親為什么說現在好人真多,他跟我解釋,他到一個地方去,推著三輪車上不去,好多年輕人下來幫著他推上去。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些年輕人把84歲的老人當作自己的老人,幫他將車子推上坡去。幫助這一下,在老人心目中你就是個好人。

一般的人說儒家是愛有差等,施由親始。我覺得這個表述不是很準確。這個表述是墨家的表述,墨家對儒家愛的概括。這是對儒家的誤解,儒家的愛實際上最后是“泛愛眾”,今天所講的《弟子規》當中的一句話,“凡是人,皆需愛。天同履,地同載”。這就是儒家的仁愛。儒家仁愛最后一定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不僅要人我相通、人物相通,人要與天地萬物相通,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這個叫作“民胞物與”。所有的人,白人、黑人、黃人、棕色人,只要他是人,他就是我的同胞。為什么說同胞?所有人都是以天為父,以地為母,我們都在天地之間產生了,所以在天地之間產生的一切人都是我的同胞,天地之間產生的一切萬物都是我的伙伴。

在這個意義上說,儒家講的最終結局也是“兼愛”,甚至比“兼愛”寬泛。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墨子思想的核心是愛,為什么不說是兼呢?一是仁愛,一是兼愛,仁對兼、愛對愛,當然不是不對,而是不好為聽眾所理解。墨子的兼愛是針對儒家的仁愛而言的,他要“兼以異別”。兼是什么?全。儒家有別、有差別。在墨家看來,要用“兼”來改變儒家的“別”,化別為兼,直接愛人若己。因為儒家的“別”有麻煩了,往往許多人別而無兼,推己不能及人,甚至不愿推己。

不愿推己,那就會陷入自愛而不知道愛人;只知道愛自身,而不知道愛人之身;只知道愛自家,而不知道愛人之家;只知道愛己國,而不知道愛人之國。墨子認為天下問題的根源就是這種自愛而不愛他。他認為,天下的問題都是由不相愛生出來的。“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做領導的要關心下屬,做下屬的要忠于長上,墨家也是這樣追求,君臣要惠忠,父子之間相愛,就是父慈子孝。兄弟之間不相愛,則不和調。墨家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在于人們不相愛。

墨家學說的核心就是“愛”。我認為,墨家是愛的理想主義。這種理想主義認為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愛來解決。愛人若己,這是墨家愛的最高境界。墨子曰:“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大家看,一個非常奇特的觀念出來了,我要特別讓大家看。墨家最后說什么?要實現了墨家的理想會怎么樣?仁者譽之。仁者是什么人?仁者是儒家的標準,儒家的最高標準就是仁人圣人。孔子說,若圣與仁,則我豈敢。說我是一個圣人,我怎么敢當呢。仁人譽之,我們可以這樣講,墨家的仁和儒家的仁內涵不同,使用的概念相同。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墨家的仁和儒家的仁從內涵到外延基本一致,大同小異,本質上沒有差別,也就是說墨子和孔子兩個人的追求所設定的價值觀是一樣的,是要達到仁人的境界。所以墨家也重仁,也重義,墨家有專門的《貴義》篇,墨家“天志”就是最高的義。

我們談到儒家的人與獸之辨的時候,經常會提到荀子。荀子對此有一個非常好的說法,來說明人和動物的區別。他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且有義,最為天下貴”。人比禽獸多了一點點東西,這點東西就是一個仁義或禮義的“義”,也就是墨家貴義的那個“義”,只多了這個東西。如果人把“義”丟了,人就和禽獸一樣了。人把知覺丟了,人就和草木一樣了。草木之人是什么人?植物人,植物人沒有知覺。人要把生命丟了,人就化成水火了。墨家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概括起來就是愛人若己、視人若己。實現君臣惠忠,父子慈孝,兄弟和調的局面。

大家知道,君臣是政治倫理,父子和兄弟是血緣倫理,儒家有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不少學者認為“五倫”全是熟人社會的倫常,我們在社會上如何對待陌生的他者?假如我們祖祖輩輩在滕州生活的人,我們都在熟人社會的群體當中。我離開了滕州,到北京、上海、濟南謀生,我面對的不是熟人社會,面對的是一個陌生世界,全是陌生人,如何相處。儒家缺少這一“倫”,儒家如何對待陌生人這一“倫”?有人說這是第六“倫”,儒家沒有講出來。但墨家有個好處,天下之人兼相愛,這樣的話他就在補充儒家的第六“倫”,如何對待陌生人社會,陌生人社會愛人若己,愛人之身若己身。要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墨家的這個主張令人心馳神往,尤其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或者弱者,對墨子的強不執弱、眾不劫寡特別有感情。

仁愛和兼愛有著共同的本質,這就是“愛”。只是愛的方式不同,終極目標一樣。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仁愛、兼愛,就是君臣惠忠,父慈子孝,兄弟協調,天下和諧。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仁愛和兼愛也是一樣的。

如果說不同,應該說墨家是愛的至上主義、理想主義、浪漫主義。他把一切問題根源就歸結于相愛與不相愛,社會沒有那么簡單,世界也沒有那么簡單,世界復雜得很。為什么不相愛?為什么人民相怨相篡?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人們相愛與不相愛,有著他背后的生活閱歷、價值的追求、情感的不同,是不同的心理造成的。儒家重仁,但仁不等于愛。愛是仁的一種表現形式,仁遠遠比“愛”復雜得多。孔子講了仁的好多意義,“克己復禮為仁”“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仁。仁遠比愛復雜得多,仁不等于愛。所以儒家的愛是愛的現實主義。

墨家兼愛的始點是儒家仁愛的終點。湯恩比與日本學者池田大作對話,共同展望21世紀,認為只有墨家的兼愛才能拯救整個世界,未來的人類應該回到墨家。因為儒家的愛是個同心圓,越往外越薄,最后就沒了,就沒有愛了。我們知道,儒家的精神是當下即是的精神,是隨感隨應的精神。什么是當下即是?我今天來到了滕州,當下即是是什么?我是滕州請來的講者,我的愛體現在盡我所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努力做好講者應盡的本分和責任,這就是我的愛。在不同的條件下,儒家都是隨感隨應,當下即是,并不是說愛的動力越往外越薄,最后沒了。儒家的仁愛可行,但好像不可愛。

墨家的愛雖然可愛但難行,愛人若己,實行起來比較困難。我經常講墨家是理智主義,儒家是理性主義。理智主義“智”當中不含有情,儒家的理性是講究要合情合理,要合情入理。大家經常舉的就是墨家巨子腹image“大義滅親”的例子。他兒子在秦國殺人,秦惠王念他已年過六十,且只有這一個兒子,派人赦了他兒子的死罪,腹image卻說,大王可以赦他死罪,但是我不得不執行墨家殺人者死的墨家之法,還是把兒子殺了。換成儒家,儒家雖然主張大義滅親,但會是另一種結局。腹image的做法合理,但不合情。作為一個爹,去殺兒子,除非這個兒子犯了大逆不道甚至要危及家庭、危及民族的重罪,才會大義滅親。秦惠王不殺,他可能罪行不大,也可能是誤殺了別人,沒有足夠的民憤,或者不會再對他人構成威脅。這里我請滕州人民舉舉手,像腹image那樣,誰能做到,有幾個人能做到?國家已赦免兒子的死罪,不殺他了,腹image還是執行墨家之法,把他殺了。腹image是行私刑,不行王法。所以墨家合理,但不合情。

儒家的仁愛既合情又合理,這是儒家成為兩千多年國家意識形態的主要原因。儒家主張畏天命,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墨子對命予以堅決的批判。墨家絕不接受命運的安排,也不聽任命運的擺布。墨子認為,“命者,暴王所作,窮人述之”。命這個觀念是暴君編出來的,毫無辦法的人才會信命,這個命“非仁者之言也”。他認為一切信命,整個社會則會陷于消極無為。

墨子不信命,提倡尚力。“力”相當于今天的勞動。人是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禽獸、麋鹿、飛鳥,這些東西雄性不需要耕地,雌性不需要織纴,靠自己的本能就可以生活,自身皮毛足以供暖,地上的水草足以供食物,人不能依靠自己的本能來進行生活,所以人要靠自己的力來活著。我有一個學生,特別推崇尚力非命,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后來他事業做得很好,蒸蒸日上。不信命,不信邪,信憑著自己的雙手和努力,就能夠打拼出一片世界和天地。這是墨家的主張。

孔子的命也不是墨家所說的一切聽任命運的安排,也不完全如此。孔子的天命和墨子的天志,有可以比較的地方。孔子的天比較復雜,在《論語》當中有自然之天,有義理之天,也有主宰之天。像孔子說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天就相當于今天說的自然之天,沒有意志,它也沒有主宰,一切自自然然。孔子說的“獲罪于天,無所禱矣”,這個天就有主宰天的味道,但他也不是說它就是人格神,它有意志。但墨子的天不一樣了,有意志,叫“天志”,還反復證明鬼的存在。墨子認為天志是確確實實存在,鬼神也是確確實實存在。墨家認為的天志是什么?天志代表著正義。墨子自認為自己的天志就像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以此來度量天下的圓與方。天志就可以判斷天下的一切是非,這是墨家一個最基本的觀念。

儒家的天命由內在而外在,由外在而內在。《中庸》開篇即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所給予我的天命就是我內在的本性,我的本性就是天所賦予的那個天命。天命即人性,人性即天命,天人不二,性命合一。有人說這是內在的超越,也可以。墨家的天志是外在的,它是一個客觀的標準,它不是內在的。墨家的天志后來為董仲舒所繼承,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實際上完全繼承了墨家的天志。墨家有觀念叫“上同而不下比”,到了董仲舒那里變成了“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天就成了最高的權威,想借用天來規范皇帝的行為。董仲舒說天人感應,人即是天、天即是人,天人一類。如果說天子做得不好,老天爺就會譴告你,不聽譴告就來得更猛烈一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包头市| 鄱阳县| 天镇县| 大城县| 芦山县| 体育| 马尔康县| 盘山县| 天等县| 都兰县| 开原市| 龙井市| 隆昌县| 稻城县| 江北区| 澄城县| 红河县| 沧州市| 英山县| 阳新县| 东源县| 瑞金市| 二连浩特市| 简阳市| 宜阳县| 惠安县| 巴彦县| 华蓥市| 大余县| 唐海县| 安西县| 樟树市| 萨嘎县| 贺州市| 广安市| 察雅县| 进贤县| 汾西县| 六枝特区| 宿松县| 师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