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詞的功用、演化及其構式
- 張誼生
- 1777字
- 2020-11-06 17:58:20
四、 助詞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有關助詞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微觀的研究與辨析,宏觀的調查與考察。《馬氏文通》問世以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有關漢語助詞(主要是一些語氣助詞)的研究,基本上就是對一些常用助詞的語氣和情態,傳信、傳疑功能進行歸納和描寫,以及對某些助詞的特殊用法進行介紹和說明。總的說來,早期的助詞研究范圍比較狹小,描寫過于瑣細,大都帶有隨文釋義的訓詁學色彩。20世紀50年代以后,某些助詞的研究,尤其是結構助詞“的”以及“的”和“地”等分合問題,引起過語法學界廣泛的關注,發表了一系列很有影響的文章。不過,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以及當時特定的研究氛圍的制約,除了少數成果比較突出之外注8,總的說來,助詞研究并不很深入,涉及的面也不算廣。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整體而言,漢語助詞研究業已取得顯著的進展:人們對助詞的研究已不再滿足于以一種孤立主義的立場來對一個一個常用助詞,做出就事論事的分析,詞典式地列舉各種用法,而是盡可能從系統論的高度,結合相關的語法范疇進行多層次的研究。同時,也不再滿足于單純的句法結構關系分析,而是盡可能地把句法功能同語義、語用研究融為一體,力求借鑒各種行之有效的語言理論,進行更加廣泛深入的實例調查,把動態的研究和靜態的分析結合起來,在更高的層次上,更為廣闊的語境中,多角度、多側面地考察助詞的功能、意義和用法,尋找助詞及相關格式與各種語法、語義范疇之間的對應規律。
譬如有關時體助詞“著、了、過”,結構助詞“的、地、得”的研究,這些年來,人們結合時制、時體、時相三維系統,定中、狀中、中補三種不同的句法結構,從不同的角度對漢語的這兩類助詞進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和分析,發表了多篇高質量的論文。注9與此同時,其他助詞研究的領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有關時制、比況、表數、摹狀等其他助詞小類的研究也開始受到了重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收獲,發表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成果。
總之,在助詞研究的微觀領域,對一些常用助詞的考察和研究,借鑒各種行之有效的語言理論,結合各種相關的語法范疇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解釋,仍然是漢語助詞研究的主體,盡管目前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尤其是在分析和研究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將包含某個助詞的格式義同該助詞本身的意義相混淆的做法仍然存在,尚待改進。
宏觀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其一是有關助詞的范圍。究竟哪些詞應該或者可以歸入助詞,而哪些詞不應該歸入助詞或者需要另立詞類。這方面呂叔湘的《助詞說略》和劉叔新的《關于助詞的性質和類別問題》是兩篇很有見地的總結性文章。劉叔新認為,確定助詞的范圍,“應符合兩個原則:(一)能從全部被統合的單位所含有的語法意義中,概括出一種共同的語法意義——詞類意義范疇;(二)所有被統合的單位都具有某種區別性的語法特點。符合這兩個原則,才能保證稱為助詞的詞類具有特定的語法作用而區別于其他虛詞類別,使這個詞類性質清楚,有其存在的價值,兩個原則缺一不可”。注10客觀地講,這一觀點從理論上講是頗有見地的,但實際操作中,由于虛實劃分本身的缺陷,又由于虛詞內部的復雜性,有時很難完全做到。如前所述,目前的狀況是:(1)語氣詞獨立建類已成為共識;(2)虛詞“編余”的性質沒有改變;(3)助詞的小類和范圍正在日趨擴大。
其二是有關助詞的性質。從總體上看,現代漢語到底有多少類助詞,各小類的成員,包括典型的與非典型的,到底有哪些;現代漢語的助詞究竟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和用法;同其他語系、其他語種比較起來,漢語的助詞到底具有哪些特點;同現代漢語其他詞類,尤其是其他各類虛詞相比較,助詞的個性特征又在哪兒;漢語助詞的各個小類之間究竟有沒有相對一致的共性,如果有,其共性特征又是什么;漢語的實詞究竟是通過什么樣的途徑虛化為助詞的,在虛化的過程中,到底有哪些機制和誘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等等。這些都有待于深入研究。
由于每一類助詞,甚至每一個助詞的個性非常突出,又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語言理論指導和可以直接借鑒的國外研究成果,更由于漢語助詞內部各小類之間因虛化方式和程度的不同而存在著種種差異,所以,迄今為止,盡管已經有人從不同的角度對某些助詞小類進行過比較深入的探討,也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進展,但總的說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很多,助詞的宏觀研究,目前仍然處于亟待進一步發展、亟須進一步改進的狀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