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兩界智慧書
  • 竑一
  • 17字
  • 2020-11-06 17:50:54

第一部分    認識本來——從哪里來?

一、世界從哪里來?

(《兩界書》卷一 創(chuàng)世)

【導讀】

世界從哪里來?

宇宙的源頭在哪里?

這個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靜心一想,又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是一個天大的問題!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我們對自己賴以生存的世界本來沒有概念,不知道、也不曾想過世界從哪里來,世界是怎么一回事,而是整日沉浸在日復日、年復年的忙碌之中、爭斗之中,那我們又如何能夠擺放好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能夠以敬畏之心面對這個神奇?zhèn)グ兜氖澜纾咳绾文軌蛞愿卸髦拿鎸ξ覀兊淖嫦龋咳绾文軌蛞哉\摯之心去友愛他人、善待自己?

這是歷代哲人關注的一個有關人類的終極性問題,也是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哲學自古而來關注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對哲學家、科學家重要,對每一個現(xiàn)代人、文明人,也都值得深思考量。

當然,文化根基不同,世界的觀念不同,看問題的角度、方式方法也不同,結論自然也會不同。

一是神話的解說。

古代巴比倫神話《埃奴瑪·埃立希》(Enuma Elish)講到,世界的最初是一片汪洋洪水,洪水慢慢消退,逐漸產生了淤泥大地。地平線出現(xiàn),則預示著天與地的分離,從而形成了天。這樣就產生了天和地。

埃及神話中有太陽神、水汽女神等等,他們共同合作創(chuàng)造了世界。

中國古代“盤古開天地”之說,表明了中國古人對世界起源的一種形象認知: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fā)為星辰。皮膚為草木。

——徐整《三五歷記》

古印度、古希臘等地區(qū)也都有豐富多彩、形態(tài)各異的創(chuàng)世神話。

二是宗教的解說。

猶太教、基督教等宗教,均是以超驗的方式看待現(xiàn)實世界,在現(xiàn)實世界之上塑造出一個超驗的形上世界,并特別塑造出一個無所不能、自在永在的“神”,這個“神”就是造物主,祂創(chuàng)造了世界,并統(tǒng)納一切——包括有形世界和無形世界。

由于各種宗教的教旨教義、教規(guī)體系不盡相同,有的甚至相互矛盾抵牾,故歷史上形形色色的“宗教沖突”時有發(fā)生,不僅發(fā)生在觀念信仰層面,也發(fā)生在世俗生活層面,在不同宗教的造物主“神”之間,也常常發(fā)生“神的爭吵”。

連神們都在相互爭吵,神的信徒們又怎么能夠平靜下來呢?

三是西方現(xiàn)代學者的解說。

最有代表性的是宇宙大爆炸理論(Big bang cosmology),這種理論認為宇宙最初是在大約137億年前由一個致密熾熱的奇點爆炸后膨脹形成的。一般認為是由比利時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勒梅特(Georges Lemaitre,1894—1966)1927年首次提出,美國天文學家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1889—1953)1929年根據該假說提出了星系的紅移量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導出星系都在互相遠離的宇宙膨脹說。

1964年美國貝爾電話公司工程師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威爾遜(Robert Woodrow Wilson)發(fā)現(xiàn)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被認為有力地支持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它被列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fā)現(xiàn)之一,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也因此于197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人們對于大爆炸理論的質疑也從未間斷,有人認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猜測和理論假設,相關實證性觀測嚴重缺乏;還有學者從理論上對“黑洞存在論”及宇宙大爆炸理論提出了相反的學術推導。

宇宙究竟如何起源?世界究竟從何而來?應該說迄今為止這仍然是一個難解和未解之謎,人類在未來的歲月中還將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繼續(xù)探索下去。

可以說,人類對“本來”的認知一如對“未來”的認知,同樣充滿了眾多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

對于這樣一個終極之問和未解之謎,《兩界書》突破神話、哲學、歷史、宗教、文學等的學科閾限,突破既有的思維習規(guī),突破中外思想文化、道統(tǒng)體系的藩籬,融匯古今,以文學的修辭創(chuàng)設一種跨界敘事,塑造了一個人格化的“天帝”,講述了一個有關世界創(chuàng)造的文化哲學故事。

“帝”,甲骨文作,形似由木架搭成的祭臺。甲骨卜辭有“帝于岳”之說,在山岳上搭建祭臺。上古之人,多認為蒼茫天地之間,必有萬物主宰,它自在永在,須以“帝”而敬拜,如“玉皇大帝”之說。中國古代道、儒之學均有“天帝”說,天上之帝,居于太微玉清宮,司掌宇宙乾坤。《荀子·政論》:“居如大神,動如天帝”。

“天帝”是古代華夏文明話語中的至高天神,俗稱“老天爺”,亦即“昊天”,祂并不依托于某一特定宗教而存在,而是屬于神話信仰的范疇。

《兩界書》稱:“敬天帝即敬天地。”明確將“天帝”與“天地”同義,在強化“天帝”信仰屬性的同時,特別泛化了“天帝”的特指性,賦予其自然普遍意義,這樣就使“天帝”有了顯著的共通性和共同價值意義。

【文選】

太 初

太初太始,世界虛空,混沌一片。

天帝生意念,云氣彌漫,氤氳升騰。

天帝揮意杖,從混沌中劃過。天雷驟起,天光閃電,混沌立開。

(創(chuàng)1章1節(jié))

(云氣彌散 天光閃電)

天 地

天帝說:“上要有天,下要有地,中間安置萬物。”于是高高天穹造出,堅硬大地造出。

天至高,長物可伸難抵天際。地至寬,闊物可置不達地邊。

天高地闊,天虛地實。

高天有浮云,蒼穹浩瀚,靈道無邊。

大地有高低,山川交錯,孕生萬物。

(創(chuàng)1章3節(jié))

晝 夜

天帝說:“死寂歸于先前,活化才好。”于是死中生活,寂中生化。

天帝說:“要有光。”于是光芒破出,普照天地,一切就都光亮。

天帝又說:“要有暗。”于是光芒隱退,黑暗降臨,一切復歸黑暗。

天帝旋轉光暗,于是光暗交替。先光后暗,而后為光,再后復暗。

光是太陽,運生白晝。暗是太陰,運生黑夜。太陽太陰交替,白晝黑夜反復。周而復始,延綿不斷。

光亮一次為一日,黑暗一次為一夜。天帝輪轉,依序順延。一至二,二至三,三至延數。延數至多,有數無終,有終無數。

(創(chuàng)2章1-2節(jié))

世 界

天地既形,空維即立。晝夜交替,時維即成。

天地筑空維,晝夜織時維。空時兩維,縱橫交錯,成世界所憑,萬物所依。時空交轉,世界成立。

(創(chuàng)3章1節(jié))

(活靈世界)

萬 物

天帝吹播元卵,元卵布散大地,萬物從中孕生。元卵至微,數不盡數,形不盡形,類不盡類,生不盡生。

萬物由類衍生,根須有分而連,枝蔓有連而分。

有浩水淼淼,湛湛不竭。有厚土墩墩,有邊無際。有木林森森,枯而再生。有金石碩碩,固散自存。有火爍炎炎,熔化熾息。

(創(chuàng)3章2節(jié))

萬 維

天地空維,構世界之廣大。晝夜時維,構世界之深遠。

天地為骨肉,晝夜為氣血。骨肉氣血相依相存,世界而有生息,成大千生息世界。

然天帝之靈,世界之妙,乃立于時空,超于兩維。時空兩維之上,天帝靈道運行,實生萬維。

(創(chuàng)4章1節(jié))

【解讀】

此處節(jié)選了《兩界書》卷一“創(chuàng)世”的部分章節(jié),用極精簡的文字,描述了世界起源的主要內容。

一、太初(創(chuàng)1章1節(jié)):世界最初的狀況

太初、太始,就是最初、最早的意思。世界最初是什么樣子呢?

《兩界書》卷一“創(chuàng)世”開篇(創(chuàng)1章1節(jié)),融匯世界各國創(chuàng)世神話,尤以中國有關“氣”“形”之說為核心,以“天帝揮意杖”的故事情節(jié),揭示世界最初的情狀。

《易緯》:“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莊子·天地》:“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徐整《三五歷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印度神話亦有宇宙最初混沌如雞子之述。

二、天地(創(chuàng)1章3節(jié)):空間的起源

《兩界書》卷一“創(chuàng)世”1章3節(jié),講述高天、大地的形成,高天、大地的性狀,高天、大地的作用。這樣就創(chuàng)造了空間的概念和空間的實體。

三、晝夜(創(chuàng)2章1-2節(jié)):時間的起源

《兩界書》卷一“創(chuàng)世”2章1-2節(jié),講述光與暗的形成,光與暗的循環(huán)往復,以及晝與夜的交替,講述太陽與太陰的互補、交替和循環(huán),這樣就創(chuàng)造了時間的概念,并且講述了時間的量度:“有數無終,有終無數。”

四、世界(創(chuàng)3章1節(jié)):世界如何成立

《兩界書》卷一“創(chuàng)世”3章1節(jié),講述天地構成了空間維度,晝夜構成了時間維度,空間時間兩個維度縱橫交錯,流轉往復,便形成了世界。世界成立,萬物便有了存在的憑依。這里從時空兩個最基本的維度,講述了世界的形成,也解構了世界的基本結構。

五、萬物(創(chuàng)3章2節(jié)):萬物的起源

《兩界書》卷一“創(chuàng)世”3章2節(jié),講述世界萬物最初是因“天帝吹播元卵”而生成的。“元卵”即物種,世界上的物種有“數不盡數,形不盡形,類不盡類,生不盡生”的性質。盡管如此,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還是可以概括歸納的,那就是“浩水淼淼”的水、“厚土墩墩”的土、“木林森森”的木、“金石碩碩”的金以及“火爍炎炎”的火。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把世界構成的基本元素概括為“火”“水”“大地”“空氣”四種,這里化用了中國古代“五行”之說。

六、萬維(創(chuàng)4章1節(jié)):世界的維度

《兩界書》卷一“創(chuàng)世”4章1節(jié),講述世界并非一個僵硬的世界,而是一個大千生息的、活靈的世界;這個世界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在時空兩個維度之上,有“天帝靈道運行”,從而產生了無限多的世界維度。這里用“天帝靈道”及其“萬維”,喻指世界的復雜性和無限可能,喻指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極其有限。近年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明“暗物質”“暗能量”的存在,人類目前對世界物質(能量)的認知可能只占世界物質能量的5%左右。

七、“天帝”

在對世界起源的解說中,《兩界書》以中國古代道、儒思想(“老天爺”“昊天”“天帝”)為基礎,塑造了一個超自然而又形象化的“天帝”,并讓“天帝”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天帝”在這里既有鮮明的人格化特點,又有突出的超凡屬性;既有天地自然的世俗性,又有超自然的形上特征;既有突出的中國化特點,又有人類共同擁有的世界普遍性。

“天帝”的概念蘊涵了有關世界本原、天地人寰、大道自然等等豐富的內涵。《兩界書》卷十二“問道”稱曰:“敬天帝即敬天地。人生天地之間,舉頭三尺有神明,離地半寸無根立。天意在上難違,地氣在下不絕。人享天帝之眷,憑天地立身,得天道指引。”(問7章21節(jié))

可以說,《兩界書》中的“天帝”是對世界本原及其本質性的概括,是哲學概念的文學表述。所以在《兩界書》的結尾處有這樣帶有總結性的概括:“天道自然為人主,高天大地為父母。”(問7章21節(jié))

老子《道德經》曾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兩界書》中,是以“天帝”的概念、屬性和作為來表述天、地、人、道及其相互關系的,蘊涵了《道德經》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內容,但又不止于此。

“天帝”體現(xiàn)了對世界“本來”的追問,或者說世界的“本來”因其神秘、未解而衍生了“天帝”和“天帝”的故事。不管怎樣,當人類在追問“本來”的時候,面對神秘、未知和不可抗拒的“本來”,敬畏之心應是首要之心。人類敬畏之心的本質對象是神秘、未知的“本來”,只不過常常被人賦予了各種不同的名分,《兩界書》即以“天帝”來指代人心對這個遙遠、神秘、未知的“本來”的敬畏和認知。

宇宙浩瀚無垠,世界不知邊際,人在其中比一只螞蟻還要渺小,怎么能不從內心深處產生深深的敬畏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洛扎县| 虎林市| 瑞昌市| 鲁山县| 石河子市| 汝州市| 营山县| 图木舒克市| 南召县| 永登县| 宣威市| 潼关县| 石景山区| 阳谷县| 响水县| 中阳县| 长乐市| 阜阳市| 吴桥县| 巴林右旗| 土默特左旗| 乐昌市| 平原县| 高碑店市| 汤阴县| 嘉荫县| 海原县| 班戈县| 仁化县| 宁蒗| 华蓥市| 呼和浩特市| 桃园县| 孟津县| 庆城县| 镇江市| 怀仁县| 仪陇县| 贵德县| 长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