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年度報告:企業踐行(2019)
- 趙磊
- 8字
- 2020-11-06 17:57:27
基礎設施 互聯互通
智創“中國方案”、勇擔“中國責任”的“絲路先行者”
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習近平主席先后多次發表主旨演講,深刻闡述“一帶一路”倡議理念、建設成果并指明未來合作方向。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具有廣闊前景;是開放、包容的國際性事業,歡迎各國積極參與,共同分享發展機遇。1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實踐,“一帶一路”倡議需要中國企業的海外實踐將其理念轉化為行動、將其愿景轉變為現實。“孟夏之日,萬物并秀”,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建筑”或“中建”)提出要做“一帶一路”建設的代表者和領先者,通過多元主體推行“大海外戰略”,改革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機制,調整戰略方向,向海外業務傾斜,堅持“海外資源優先配置,海外市場優先布局,海外事項優先決策”。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建筑海外業務增長迅速。2017年,中國建筑境外業務全年新簽合同額(含房地產業務)209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5.7%;實現營業收入8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8%(圖1)。其中“一帶一路”業務穩步推進,2017年度中國建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獲取新簽合同額1232億元人民幣,占年度境外新簽合同總額近60%。“一帶一路”業務日益成為中國建筑海外業務的主戰場。

圖1 中國建筑2013—2017年境外新簽合同額及境外營業收入2
一、理念引領:中國建筑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理念與意識
中國建筑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中堅持五種意識,突出理念創新與意識創新,將“一帶一路”國家倡議的實施成功轉化為企業全球化拓展的收獲。
(一)秉持大局意識,勇承央企擔當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推行互利共贏的重要平臺,是順應時代潮流和各國發展愿望、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內生性要求的重大舉措,同時也為中央企業帶來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中國建筑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秉持大局意識,統籌協調國家整體利益與公司自身利益,辯證處理企業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力求以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開展企業海外實踐。
一方面,作為扎根海外的中央企業代表,中國建筑建設了很多國家工程、民生工程,以優異品質贏得了良好口碑,也為拉近中國與項目所在國關系做出了積極貢獻。如中建美國公司由于出色的市場業績分別于2011年和2014年兩屆當選美國中國總商會會長單位,并迅速將總商會提升為深受美國主流社會認可的民間機構,有力促進了中美兩國關系發展,為中美外交和經貿合作做出了積極貢獻。3此外,中國建筑在“一帶一路”實踐中之所以能夠取得較為快速的成長,還緣于中國建筑長期以來堅守業務所在市場,通過積極探索市場發展規律和符合當地市場的業務經營模式,堅持本土化運營策略,做深做透市場,在執著堅守中蓄力,贏得了駐在國市場的長期認同。20世紀90年代以后,阿爾及利亞經歷了長期的政治動蕩,政治斗爭和恐怖活動十分頻繁,整個社會和經濟處于停滯和崩潰的邊緣,大部分外資企業和使領館機構紛紛撤出阿爾及利亞。但中國建筑卻留了下來,并以微利積極參與阿爾及利亞住房建設,成為該國承擔住房項目最多的承包商。近年來,中國建筑相繼獲得Tipaza公路(3.1億美元)、國際會展中心(8億美元)、阿爾及爾大清真寺(15億美元)、南北高速公路希法段(20億美元)、阿爾及爾新機場項目(10.2億美元)等超大型工程項目。正是由于自20世紀90年代就已開始堅持的本土化經營理念,讓中國建筑在“一帶一路”實踐開展之前就已獲得項目所在國的深厚信任,積累了良好的聲譽資產,有力推動了“一帶一路”實踐的順利展開。
(二)強化品牌意識,勇創世界一流
品牌是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結合點,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的追求,是企業乃至國民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品牌發展工作,從國家戰略層面大力推動品牌戰略實施落地。中國建筑亦高度重視品牌建設,將打造世界一流企業品牌的戰略目標貫徹在“一帶一路”實踐中。Brand Finance發布的“全球品牌價值500強”榜單中,中國建筑位列第44位。在穆迪、標普分別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影響下,中國建筑仍保持了行業內全球最高信用評級,標普、穆迪、惠譽三大評級機構仍將中國建筑評級維持為A/A2/A,展望維持“穩定”。4
在品牌的外在表達上,中國建筑所有海外項目都嚴格貫徹落實CI(視覺識別系統規范)標準及集團公司《施工現場標準化圖冊》的各項要求,將施工現場打造成為公司形象展示的窗口,塑造了中國建筑品牌形象。在品牌的內在支撐上,中國建筑堅守產品品質。小到螺絲釘,大到核電站,中國建筑都高度重視產品質量。5阿爾及利亞6.8級大地震中,中國建筑所建設的所有住房無一倒塌,被當地人稱為“震不垮的豐碑”。數據顯示,2017年度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全球250家國際工程承包商排名中,中國建筑全球業務名列第1位,國際業務名列第11位。
(三)升級戰略意識,推動轉型升級
“一帶一路”倡議給中國建筑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中國建筑也在借勢“一帶一路”,從戰略高度升級對海外市場的認識。法國萬喜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海外最大的建筑承包商之一,是中國建筑的學習標桿。但通過對萬喜的梳理,中國建筑發現,其近幾十年來營業規模都在三千億元人民幣到四千億元人民幣之間,也就是說四千億是歐洲建筑行業發展的天花板。“中國建筑營業收入達到了一萬億元(人民幣),這源于中國廣闊的市場做支撐。我們認為中國建筑離市場天花板也不遠了。下一步我們怎么做,市場在哪里,能否把天花板不斷往上抬高,是公司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中國建筑有關負責人表示。6
推行“大海外戰略”即是中國建筑突破市場天花板,推動業務結構調整、商業模式變更的重要戰略抓手。中國建筑通過踐行“大海外戰略”“企業發展的目標更高遠,業務結構更加均衡,產業鏈覆蓋更加健全,并推動市場布局更加廣闊”。7經過結構調整,中國建筑已由原來單一的房屋建筑設計施工企業,成為一家全業務覆蓋的綜合投資建設集團,其業務不僅包括房屋建筑、鐵路、公路、地鐵、碼頭、港口、橋梁、隧道等基建業務,還涵蓋了綜合管廊等市政業務,并以大投資的概念涉及項目的立項規劃、設計、投資融資、建造設施、后期運營管理等多個環節。
(四)堅持創新意識,共享中國技術紅利
“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建筑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是考驗其自身國際化創新水平的一次挑戰。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官慶表示:“過去幾年,中國建筑一直把實施創新驅動作為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和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途徑,毫無疑問,創新驅動為中國建筑的健康快速發展插上了翅膀。”8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建筑開展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攻關,在超高層建筑、大型場館等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建設,路橋、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大型工業設備安裝等領域積累了較為扎實的技術優勢。9中國建筑的高性能混凝土生產和應用技術、復雜空間鋼結構體系研究與安裝技術、新型建筑設備研究與制造技術、建筑企業管理與生產應用信息技術等技術創新,都處于世界領先,這大大提高了中國建筑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如中國建筑在“千米級摩天大樓建造技術研究”中形成的系列原創科技成果,讓其在全球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的建設中占據了半壁江山。10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標志塔項目中,項目部用27天完成3200噸大底板鋼筋綁;用60個小時完成兩萬方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創造了馬來西亞一次性成功澆筑大體積混凝土的新紀錄;采用“中西結合”的兩套爬模系統技術、最高413.66米的泵送混凝土技術、“內爬外掛”式的超高層塔吊安裝技術等,創造了馬來西亞建筑業先例。在阿爾及爾大清真寺項目中,為滿足建筑使用要求和抗震要求,項目部完成了世界建筑領域最頂尖的246個抗震支座、80多個阻尼器的安裝,還自主研發超高層C50/60配比混凝土,助力宣禮塔結構施工進入最快7天一標準層。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案例,切實體現著中國建筑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享中國技術發展的紅利。
(五)強化風險意識,堅持合規運營
“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和地區政治風險高、法律環境差、匯率風險大,宗教和民族關系問題復雜,企業必須高度重視風險管控,強化風險意識。中國建筑將全方位風險管控體系貫穿于集團總部、二級單位及各海外機構的工作運行當中,并大力推進海外風險監督全覆蓋。對于新開拓的市場,中國建筑要求各海外機構必須做到對項目所在國和所在地區的法律環境、政治環境和宗教文化等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研究,對項目的全生命周期情況也要提前把控。所有投資、建設、運營、納稅及退出機制都必須要遵守當地的法律,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不能盲目行事。11中國建筑憑借其在海外運營幾十年的實踐經驗累積,建立了一套海外風險管理指引,能夠對進入海外市場的前期談判、項目追蹤到合同履約等所有環節進行風險指導和把控,讓中國建筑人敢于承擔風險,保障海外項目成功實施。12
而強化風險管控,除建立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外,合規運營是有效降低企業運營風險的重要底線。中國建筑高度重視遵守“一帶一路”沿線東道國的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針對當地法規要求和業務特點,對公司統一的管理和運營體系進行優化,積極開展駐外人員法律法規培訓,提升公司全員法律意識。《2018中國建筑海外傳播力實踐研究》數據顯示,占比高達97.3%的中國建筑被訪海外機構表示公司在過去一年中沒有出現違反當地法律法規的情況,體現出中國建筑堅持海外合規運營的良好作風(圖2)。

圖2 中國建筑各海外機構在過去一年中違反當地法律法規情況13
二、實踐突圍:中國建筑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經驗
在大局意識、品牌意識、戰略意識、創新意識、風險意識等前沿理念與意識的引領下,中國建筑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海外市場,形成了具有中國建筑特色的“一帶一路”實踐經驗。
(一)堅持扎根經營,深耕海外市場
通過長期的海外實踐,中國建筑意識到海外經營不能“打一槍換個地方”,要堅持“陣地戰”“持久戰”。對項目所在國和所在地區需要有“十年如一日”的執著、“二十年磨一劍”的韌勁、“三十年不回頭”的堅守。這是中國建筑海外業務發展最大特色,也是其海外業務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截至2018年,中國建筑在阿爾及利亞經營36年,在美國經營33年,在博茨瓦納經營30年,在新加坡經營26年。中國建筑能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取得快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海外長期經營所積累的深厚資源,對當地國情民意的清晰了解,與當地風雨同舟所得到各階層的充分信任。這些扎根經營做出的努力使得中國建筑能夠協同國外國內各方找到最契合當地需求的項目,并快速組織實施。一些國際同行在項目所在國面臨戰爭、動亂、金融危機、疾病等惡劣營商環境時紛紛選擇放棄,而中國建筑始終選擇留下,與項目所在國政府及人民同甘共苦,中國建筑也借此贏得東道國的信任,獲得市場發展機會。這些扎根與堅守也使得中國建筑成為北非、中東等地區國家最大的外國承包商,并能夠承建多個當地敏感乃至核心的政治、軍事工程。
(二)堅持市場運營,強化國際競爭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建筑海外成長歷練的機會,中國建筑堅持市場化運營,努力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如中國建筑與歐美一流建筑公司公開競標并中標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爾及爾大清真寺項目,一舉奪得高達15億美元的當年國際市場最大單體建筑大單;在國際公開招標情況下競得特大基礎設施項目文萊淡布隆跨海大橋工程;在美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市場,更是在完全市場化的競爭中發展了自身競爭力。
中國建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市場化運營,經營業績顯著提升,也推動著企業國際排名的不斷攀升。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雜志發布的2018年度“全球承包商250強”(The Top 250 Global Contractors)榜單上,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1310.75億美元的全球建筑業務營業額,名列“全球承包商250強”首位,繼續穩居全球投資建設集團之首。這是繼2016年排名第一之后,中國建筑連續三年位居榜首。
(三)推動資源整合,實現全球配置
“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和地區資源匱乏、原材料短缺,開展項目所需設備、物資和建材往往需要從境外引進,擁有廣泛的國際分供商體系網絡是中國建筑在當地順利實施項目的關鍵和必要條件。例如在中巴經濟走廊最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達成和建設中,正是中國建筑對設備、材料、人員等資源進行充分配置和統籌整合的能力,為項目工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擁有廣泛的國際合作伙伴也是企業提高資源配置能力、推動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業務拓展階段,中國建筑與項目所在國政府及行業協會積極進行對接;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強強聯合,共同運作項目;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匯豐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加強多邊戰略合作,提升境內外融資、并購重組等經營發展水平。在項目實施階段,中國建筑以中國、法國、美國為中心,集成全球分供商資源,與國際分供商建立長期合作業務關系、加強與當地大大小小分供商的交流溝通,共同服務于海外項目,協同發展。
(四)積極融入當地,提高屬地化水平
積極融入當地,提升國際化競爭實力是中國建筑開展海外業務的重要舉措和思考。通過尊重當地文化、屬地化經營,中國建筑逐步提升自身國際化競爭實力。
首先,尊重當地文化是民心相通的基礎,是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絲路精神的核心。“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歷史文化宗教不同,中國建筑在開拓市場、開展經營的同時,主動融入當地,尊重所在國的法律、宗教、文化、風俗等。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蘇庫爾—木爾坦段(PKM)項目建造過程中,項目組制定了《中方員工行為十條禁令》,要求中方人員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和風俗習慣、善待巴方員工,違反規定者將被立即取消工作資格。為尊重當地宗教信仰,中國建筑還出資分別在項目主營地和20多個分營地為巴方員工修建了臨時清真寺,方便他們做禮拜。在兩國傳統節日期間,項目組還會舉辦中巴員工及家屬的聯誼活動,通過互贈禮物、體驗對方習俗、體育比賽等多種方式拉近彼此距離,共建中巴員工“大家庭”。14《2018年中國建筑海外傳播力實踐研究》數據表明,83.3%以上的中國建筑被訪海外機構表示會“結合當地傳統節日、傳統風俗開展活動”,體現出中國建筑在“一帶一路”實踐中對于不同地區和國家文化的尊重(圖3)。

圖3 中國建筑各海外機構開展人文交流的舉措和主要活動15
此外,在“一帶一路”實踐過程中,中國建筑還始終堅持開放態度,不斷提高屬地化經營程度。《2018中國建筑海外傳播力實踐研究》數據顯示,被訪各海外機構在所在國實施屬地化經營的最主要措施是“雇用當地人作為基層員工”,這一選項占比高達96%;其他措施還包括“和員工一起慶祝當地節日”“對當地員工或青年進行培訓”“提升當地員工進入管理層”等(圖4)。在創造就業方面,中國建筑在海外雇用當地員工近50,000人(含勞務),如美國公司屬地員工超過4000人、占比達98%,推動集團成為在北美影響力靠前的中央企業;中東、新加坡地區屬地員工比例分別達到85%、81%,非洲地區屬地勞務人員占比超過80%,中建剛果(布)公司達69%。除此之外,中國建筑還積極使用當地分包和建筑材料,通過本地采購、分包等方式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如在阿爾及利亞項目期間,中國建筑靈活選擇當地分供商,不僅降低項目成本和相關風險,提高了項目實施效率,還有利于公司的屬地化經營、使公司更好地融入當地。中建南洋公司2017年本地化采購率甚至達到97%以上。

圖4 中國建筑各海外機構在所在國實施屬地化經營的主要措施16
(五)分享中國經驗,踐行社會責任
“一帶一路”倡議根植于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見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多自然條件惡劣、生產物資匱乏,很多國際建設公司缺乏在這樣外部環境下的項目實施經驗和技術。中國建筑以開放、包容、互惠的理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享中國經驗、貢獻中國智慧,承擔中國責任,解決沿線各國面臨的技術、生態、管理等難題,為“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中國方案”。如2017年由中國建筑建成的吉布提多哈雷港口是中資建筑企業迄今為止在東北非地區承接的最大規模港口項目,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吉布提地處東非,被稱為“沸騰的蒸鍋”,7月份氣溫常達50攝氏度,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施工近三年期間,中國建筑基于在國內積累的極端氣候條件下作業能力,豐富的水文、氣象和地形經驗,以及現代化建設管理能力,克服了當地極端氣候條件的挑戰,以驚人速度完成了合約內的房建、道路設施等全部要求。
中國建筑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還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有計劃地了解當地民眾期望,推動實施教育、醫療、改善基礎設施、抗擊自然災害等領域的社會公益項目。大部分中國建筑被訪海外機構表示會開展“公益慈善、扶貧援助”等活動,踐行社會責任。2017年,中建越南公司聯合多家在越企業舉辦愛心助學公益活動;中建中西非公司參加中國駐剛果(布)大使館舉辦的慈善義賣活動,捐款資助當地醫院、孤兒院、福利院;中建斯里蘭卡分公司與當地政府共建敬老院,并為敬老院義務修路、捐贈;中建巴基斯坦PKM項目部于國際兒童節對巴基斯坦Nawazabad女子小學和男子小學開展捐助活動,幫扶當地教育事業,緩解項目沿線300多名兒童入學困難狀況。
三、直面挑戰:中國企業踐行“一帶一路”倡議面臨的挑戰
盡管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水平不斷提升,經營方式也日益走向國際化,但由于國際形勢的復雜多變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實踐中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部分國家地區局勢動蕩,營商環境不穩定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地緣關系復雜、歷史文化差異大、宗教民族沖突嚴重、國家和區域局勢動蕩、大國利益博弈關系糾結。17政治風險高、市場不規范、經濟環境差、法律不健全、文化溝通難以及安保環境不穩定等因素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較大威脅。例如,中東、中亞各國政治體制調整處于不同狀態,政權更迭、權力交接等致使當地政策總是出現不連續性,項目的經營往往處于被動狀態。非洲部分國家雖具備早期殖民國家留下的較為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但執法水平較差。為進一步規避企業在海外面臨的法律風險,2018年10月,中國建筑舉辦了海外法律管理培訓會,對中國建筑海外各機構的負責人以及員工進行法律法規培訓。
(二)沿線部分國家條件艱苦,員工生活工作皆面臨挑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加之部分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對于員工海外工作生活都提出了較高的挑戰。例如,非洲地區氣候炎熱、蚊蟲多、疫病頻發,當地醫療水平較差;中東地區則存在諸多非傳統安全問題,部分國家還處于戰亂和沖突之中,政治局勢十分不穩定。惡劣的生活條件為中國員工海外工作生活帶來了嚴峻考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復雜,需要專業人才扎根當地,熟悉當地的外部環境與市場運作規律,才能為企業的海外發展做出貢獻。
為幫助員工克服海外工作的困難,中國建筑在海外人才培養機制上實行“三化人才”戰略,并制定實施了“3+2”人才培養策略,18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績效考核和薪酬體系,對于優秀的、有潛力的管理骨干,提供赴歐美等國家深造的機會。在國際項目實施工作中,加強員工的外語培訓和學習,并實施外語津貼制度,以鼓勵員工對小語種的積極學習。同時,為應對海外人才流動性大的問題,公司采取激勵政策,留住骨干人才,使經驗得以累積和傳承。目前,海外扎根幾十年的中國建筑已經打造了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國際化管理經營團隊。長期服務海外的工作經驗使這些優秀的管理者對所在國有著頗為深刻的了解,是中國建筑在“一帶一路”實踐中打造國際化競爭優勢的重要保障。
(三)國際貨幣匯率波動較大,投融資環境不穩定
基礎設施建設類項目具有施工期長、所需資金量大、回收周期長等特點,對長期穩定的融資環境提出較高要求。從國際融資環境來看,近年來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造成國際貨幣匯率變化多端,企業項目資金融通風險較高;從國內融資環境來看,央企的海外投資審批周期較長,投資許可證審批制度和外匯管制嚴格,而人民幣匯率近年來持續波動,使企業對外投資、并購面臨很大的匯率風險,對公司海外簽約、施工、項目運作以及整個經營發展往往造成很大阻礙和壓力。19此外,項目所在國債臺高筑也常造成項目無法如期啟動。
四、發展建議:“一帶一路”企業實踐中的國家引導與企業創新
中國企業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實踐,一方面需要國家和政府從頂層設計上支持、引導企業的海外經營與發展,營造“一帶一路”沿線良好營商環境,以保障企業海外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也需要企業在實踐中靈活應對,積極開展創新,實現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互利共贏。
(一)國家從頂層設計層面加強支持與引導
第一,從外交層面謀求對外友好關系,為中國企業在項目所在國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如從國家層面推動與項目所在國的高層領導互動,加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友好關系,促進雙邊合作關系穩定,帶動中國企業與當地政府、機構、企業的對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外貿談判力度,為企業在外發展尋求業務拓展空間,提供良好的關稅及法律支持。此外,國家還需增強對“走出去”企業的海外安全保護,避免由于項目所在國政府更迭、內亂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個別國家政府不承認或停止相關項目實施的可能性,給中國企業造成重大損失。20
第二,從政策層面助力中國企業海外融資或提供相關優惠扶持政策。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欠發達、融資環境較差,而發展投資建設項目所需資金規模大、周期長,國家可出臺相關政策為企業海外投資提供幫助,鼓勵中國駐外金融機構為中國企業做好“一帶一路”沿線項目的金融服務;也可利用財政支持、免稅等辦法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幫助中國企業推動業務開展。21
第三,國家駐外使領館或可提供信息資源交流、法律法務培訓等服務,建立同企業的順暢溝通渠道,讓出海企業有困難能在當地找到“娘家人”。在勞工簽證方面,或可放開以產能合作關系入境的簽證限制,簡化手續,降低費用,提高效率;法律法規方面,可協調相關機構對中央企業進行當地法律法務培訓,尤其是關于國際重點法律法規的指引。
(二)企業從實施踐行層面加強創新與突圍
第一,保持戰略定力,加強戰略引領。戰略的失誤乃是最大的失誤,踐行“一帶一路”倡議要以戰略領航,科學規劃,良性發展,不能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盲目追求擴張,定位不清。中國建筑在海外市場開拓中,亦高度重視基于國際市場動態、行業發展趨勢形成準確戰略研判,注意審時度勢,分層次厘清企業海外發展的宏觀戰略和微觀目標,做好科學、合理、健全、有前瞻性的經營規劃,為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堅實的戰略指引。
第二,強強聯合,抱團取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潛力大,但蘊藏的市場風險也不小。為此,中國建筑一方面還要加強與其他中資企業的溝通與交流,積極建立合作,形成中資企業間有序良性競爭,避免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也要重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當地知名企業的戰略性合作,通過和世界一流企業的戰略聯盟,借船出海,加快市場開拓進程。
第三,繼續提高創新能力,謀求高質量發展。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不能盲目追求擴大產業規模、提高效益,而是要以提高發展質量為核心,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最鮮明的導向。在此導向下,中國建筑未來也仍將堅持鞏固與創新的有機統一、速度與質量的有機統一、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投資與承建的有機統一,推進結構性管控思路,強化在施項目履約,持續優化業務結構,發展創新優勢,切實提升發展質量。
第四,進一步加強風險防控機制建設,為企業海外發展保駕護航。中國企業海外運營活動面臨著“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局勢動蕩、營商環境及投融資環境不穩定的嚴峻挑戰,加之全球經濟的不確定風險趨勢性上升、行業發展的各項挑戰趨勢性加大、金融環境趨勢性收緊,在此背景下,中國建筑未來還需進一步建立健全境外經營風險評估體系、風險防范機制和境外風險應急體系,提高風險預判水平,提高風險預警能力,有效控制風險,為企業海外運營保駕護航。
點評:五大意識引領發展
中國建筑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通過多元主體推行“大海外戰略”,堅持“海外資源優先配置,海外市場優先布局,海外事項優先決策”,這種清晰的戰略效果顯著,“一帶一路”業務日益成為中國建筑海外業務的主戰場。在發展實踐的過程中,中國建筑逐漸總結梳理形成五大意識,即大局意識、品牌意識、戰略意識、創新意識、風險意識,在這五大意識的引領下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
“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不僅有機遇,也充滿了挑戰和風險。部分沿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目前仍存在政治風險高、市場不規范、經濟環境差、法律不健全、文化溝通難以及安保環境不穩定等負面因素。強化風險意識,堅持合規經營,對于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尤為重要。中國企業必須做到對項目所在國和所在地區的法律環境、政治環境和宗教文化等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研究,對項目的全生命周期情況也要提前把控。
翟崑,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1李忠發、王慧慧、李舒《習近平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新華網,2018年5月14日,http://www.xinhuanet.com//silkroad/2017-05/14/c_1120969571.htm。
2來源:《中國建筑2013—2017年年報》。
3馮棟《跨越32載 中國建筑用幸福空間連接中美》,新華網,2017年11月9日,http://www.xinhuanet.com/itown/2017-11/09/c_136739234.htm。
4《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年度報告》,2018年4月11日,第15頁。
5周銳《中國建筑董事長官慶: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把握“一帶一路”機遇》,中國新聞網,2017年10月24日,http://news.ifeng.com/a/20171024/52772710_0.shtml。
6歐陽春香《“一帶一路”本地化經營 中國建筑“走出去”精耕細作》,《中國證券報》2017年5月10日。
7同上。
8周銳《中國建筑董事長官慶: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把握“一帶一路”機遇》,中國新聞網,2017年10月24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10-24/8359333.shtml。
9馮棟《中國建筑:不創新就做不到全球第一》,新華網,2017年9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itown/2017-09/15/c_136612161.htm。
10黃賢超《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火速建造馬來西亞最高建筑吉隆坡標志塔封頂》,《南洋商報》2017年12月12日,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4013/2017/1222/936145/content_936145.htm。
11官慶《“一帶一路”:中國建筑的機遇與挑戰》,《企業文明》2016年第12期。
12廉穎婷《調研報告: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三大風險高發區》,中國新聞網,2016年1月20日,http://www.chinanews.com/cj/2016/01-20/7724255.shtml。
13來源:《2018年中國建筑海外傳播力實踐研究》。
14季偉、劉天《“同一條路,同一個家”——記中企承建巴基斯坦高速公路“一號”工程》,新華網,2017年6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6/05/c_1121087282.htm。
15來源:《2018年中國建筑海外傳播力實踐研究》。
16來源:《2018年中國建筑海外傳播力實踐研究》。
17李曉、李俊久《“一帶一路”與中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構》,《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10期。
18李秀中《中國建筑海外市場已逾百個 承建世界一半超高層建筑》,騰訊網,2017年5月11日,https://news.qq.com/a/20170511/026712.htm。
19胡鞍鋼、地力夏提·吾布力、杭承政、高宇寧《一帶一路“先行軍”與“主力軍”——對央企的調研與分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20官慶《“一帶一路”:中國建筑的機遇與挑戰》,《企業文明》2016年第12期。
21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