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有”、“無”的詮釋
先秦時期,人們已在探索宇宙客觀的存在與否,而形成相應的有或無的價值觀念。此種價值觀念以文字符號表述出來,那就是“有”和“亡”或“無”?!坝小钡睦砟畲_認宇宙客觀是實有的存在,這個文字的創(chuàng)造本身,就說明了存在的價值?!巴觥被颉盁o”的理念是相對于“有”而成立的,也即是說,此一理念最初是以認同實有的存在作為前提的,而從反面說明了“有”的存在價值。但是,“亡”或“無”終究要證明的是原來的“有”之消失,原來有的存在過的,后來皆消失了,不復存在了。由此滋養(yǎng)出道家莊學的虛無超脫之精神。
“有”,《說文解字》卷七說:
“有,不宜有也?!洞呵飩鳌吩弧赵掠惺持脑掠致暋!保ǘ斡癫米ⅲ骸叭障轮?,衍字也。此引經(jīng)釋不宜有之恉,亦即釋從月之意也。日不當見食也,而有食之者,孰食之,月食之也。月食之,故字從月。”)
許慎把有字視為形聲字,以為“從月”,并引經(jīng)籍為說,實未得造字初文本義,非是。段氏更曲為解釋,不足信據(jù)。有字最早見于西周金文,其構(gòu)形如圖1所示。圖示例(1)見于西周初期金文,例(2)見于西周晚期金文,例(3)見于春秋金文,例(4)見于戰(zhàn)國金文。基本構(gòu)形皆為從又(像右手之形)從肉,是一個會意字。容庚先生說:“有,從又持肉會意,當在肉部下?!墩f文》從月,非?!?a href="../Text/Chapter-23.htm#zw51" id="zww51">注51楊樹達說:“有無之有與、獲、取諸字,義皆相類,故造文之意亦大同。
字甲金文皆從又持貝,許君云從見者,誤也。獲字甲金文作
,從又持隹,取字從又持耳,古文,小篆無異形,以文證有字,以手持肉,其為有無之有甚明?!?a href="../Text/Chapter-23.htm#zw52" id="zww52">注52容先生訂正《說文解字》有字從月之誤;楊氏則從造字之意以證有字與
、
、取諸字相類,為有無之有的本字。所說皆是。

有字從又指肉,本義即是持有、擁有。從而表達出把握著的確實存在的“有”之意念。深思一層,“有”的意念以從又持肉的符號來表示,雖然與持貝的(即得字初文)、持隹的獲、持耳的取諸字在造文構(gòu)思上一致,但其取意則終有區(qū)別,而自有其特定的語義來源。持肉之用意,乃在于祭祀。而祭字在西周金文里的構(gòu)形正是作從示從又持肉之狀(已見前文圖所示)。所從又,是右手象形。又字(即右)在殷代卜辭用作祭名(后孳乳為從示從又的祐字),以祈求享受祭祀的神明降賜佑助之福。由此看來,從又持肉的有字和又字在祭祀神明祈求佑助這一點上,應該說是具有相同的語義背景。周初金文尚保留了有字用作佑助的語義之痕跡,如《盂鼎》銘文說:
“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正厥民?!保ù笠庹f:周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周武王繼承文王建立了周國,排除那些奸惡,廣泛擁有天下,長久地匡正百姓。)
殷代卜辭又字表示有無之有,乃是其引申義。又字在卜辭里有四種用法。首先是又字的本義,即以右手之象形,表示左右的右。如:
“丁酉貞:王作三師,右中左。”注54(大意說:丁酉日貞問,殷王建立三師軍隊,分成右、中、左。)
“王其又于小乙,羌五人。王受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55" id="zww55">注55(大意說:殷王對小乙舉行又祭,使用祭祀人牲羌族五人。殷王會受到神明的佑助吧。)
“丁末卜,又于岳
禾?!?a href="../Text/Chapter-23.htm#zw56" id="zww56">注56(大意說:丁未日占卜,對岳舉行又祭祀求禾稼豐收。)
“庚申卜,王貞:其又于母辛,十月。庚申卜,王貞:毋又于祖辛于母辛?!?a href="../Text/Chapter-23.htm#zw57" id="zww57">注57(大意說:庚申日占卜,殷王貞問:對母辛舉行又祭嗎?時在十月。庚申日占卜,殷王貞問:不對祖辛、母辛舉行又祭吧。)
“貞:
于上甲,受我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58" id="zww58">注58(大意說:貞問:祭祀上甲,我會受到神明的佑助吧。)
“甲午卜,古貞:王伐工方,我受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59" id="zww59">注59(大意說:甲午日占卜,卜人古貞問:殷王征伐工方,我方會受到神明的佑助吧。)
“乙卯卜,
貞:王勿比望乘伐下危,弗其受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60" id="zww60">注60(大意說:乙卯日占卜,卜人
貞問:殷王不聯(lián)合望乘攻打下危,不會受到神明的佑助吧。)
“貞:帝不我其受又。”注61(大意說:貞問:上帝不會使我受到佑助嗎?)
“庚子卜,王曰貞:又
?!?a href="../Text/Chapter-23.htm#zw62" id="zww62">注62(大意說:庚子日占卜,殷王貞問:有災害嗎?)
“自今辛至于來辛又大雨。自今辛至于來辛亡大雨?!?a href="../Text/Chapter-23.htm#zw63" id="zww63">注63(大意說:從這個辛日到下一個辛日有大雨嗎?從這個辛日到下一個辛日沒有大雨吧。)
“壬戍卜,我弗入商,我又出
。”注64(大意說:壬戍日占卜,我不進入商城,我會獲有神明的佑助吧。)
“壬午卜,王曰貞:又夢。”注65(大意說:壬午日占卜,殷王貞問:會有夢幻嗎?)
“王其射又豕,湄日亡哉,擒,”注66(大意說:殷王射措獲有豕,終日沒有災禍,有所擒獲。)
“壬戍卜,貞:弗受又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67" id="zww67">注67(大意說:壬戍日占卜,貞問:不會受有佑助吧。)
這里有必要提到一個僅見于殷代卜辭的字。此字的用法與又字同,或作為祭名,如:
“乙巳,
于祖乙,
一牛。”注68(大意說:乙巳日,對祖乙舉行祭,犧牲用一頭牛。)
“壬戍卜,我弗入商,我又
?!?a href="../Text/Chapter-23.htm#zw69" id="zww69">注69(大意說:壬戍日占卜,我不進入商城,我會獲有神明的佑助吧。)
“貞,我逐豕,
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70" id="zww70">注70(大意說:貞問:我追趕豕,會獲有神明的佑助吧。)
“乙酉卜,大貞:及茲二月
大雨?!?a href="../Text/Chapter-23.htm#zw71" id="zww71">注71(大意說:乙酉日占卜,卜人大貞問:到這個二月份會有大雨嗎?)
“癸亥卜,爭貞:我黍受
年。一月。弗其受
年。”注72(大意說:癸亥日占卜,卜人爭貞問:我們的黍會獲有好年成吧。時在一月。不會獲有好年成嗎?)
“貞:烄
雨,勿烄亡其雨?!?a href="../Text/Chapter-23.htm#zw73" id="zww73">注73(大意說:貞問:舉行烄祭會有雨吧。不舉行烄祭將沒有雨嗎?)
“貞:在北史
獲羌。貞:在北史亡其獲羌?!?a href="../Text/Chapter-23.htm#zw74" id="zww74">注74(大意說:貞問:駐防在北方的武官史有擒獲羌人吧。貞問:駐防在北方的武官史沒有擒獲羌人嗎?)









先秦時期又字孳乳出有字,所表述的對有的存在價值的體驗,是漸進而深入的,由朦朧而清晰。殷商之時以又字表示有無之有,此種有的存在價值之獲得,全憑神明的佑助,因而是暫時的領(lǐng)有,具有不穩(wěn)定性,不由人類意志自由把持。所以在卜辭里常見“又”(有)與“亡”(沒有)互相對貞,正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有的存在價值之體驗尚處朦朧階段。人們對于由神明的佑助而領(lǐng)有,實在沒有把握,隨時可能失去而“亡”(沒有)。西周時期從又持肉之有字被造出來,用以表述對實有的存在價值的獲有,是清晰的可以由人們自由意志所把持的。從又字到有字,其表述的語義由暫時的領(lǐng)有發(fā)展為自我把持的擁有,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質(zhì)的躍進。
周代金文記錄的有字,表示擁有、持有的,如《何尊》銘文說:
“視于公氏,有勞于天。”(大意說:要視公氏為榜樣,對上天持有功勞。)
“匍有上下,合受萬邦。”(大意說:廣泛擁有四方,聚合接納了萬國。)

“保有齊邦。”(大意說:保持擁有齊國。)
“余有散氏心賊,則鞭千罰千。”(大意說:我若存有賊害散氏之心,就鞭一千下罰一千金。)
“上帝無命于有周。”(大意說:上帝降賜大命給有周。)
“臨保我有周?!保ù笠庹f:臨視保護我有周。)
“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span>
“爾有唯小子亡識?!保ù笠庹f:你們過去還年少無知。)
《師簋》銘文說:注79
“汝有雖小子,余令汝死我家。”(大意說:你過去雖然年少,我叫你主管我的家。)
有字表示實有存在的價值意識,還處于抽象思維的低水平,是感性的經(jīng)驗性的。然而,有字的產(chǎn)生及其他所表述的宇宙客觀存在的合理性,掲示客觀實有的存在價值,至少是可以感知、可以認識甚至是可以自由把握的。
“無”,此字構(gòu)形如圖2所示。圖示例(1)見于《云夢睡虎地秦簡》(秦簡年代為戰(zhàn)國末年至秦始皇時期),這是迄今所見“無”之最早字例。注80例(2)見于西漢文帝初年抄寫的帛書《老子》卷前古佚書(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說文解字》卷十二說:
“
,亡也。從亡、無聲。無,奇字無,通于元者,虛無道也。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

“能審行此,無官不治,無志不徹,為人上則明,為人下則圣?!保ù笠庹f:能夠謹慎地這樣做了,沒有官吏不能治理的,沒有意志不能達到的,位居人上者就賢明,位在人下者就聽從。)

“亡”,《說文解字》卷十二說:
“亡,逃也。從入,從
。”(段玉裁注:“亡之本義為逃,今人但謂亡為死,非也。引申之則謂失為亡,亦謂死為亡。……會意,謂入于遲曲隱蔽之處也?!保?/span>


關(guān)于亡字的初文本義,前輩學者提出過不同的意見。郭沫若認為亡字是象形文,“本其形與聲以求之,余謂亡者肓之初文也。《左傳·成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杜注:肓,鬲也,心下為膏?!唠踔俳瑁袢朔Q為橫隔膜,在胸腔與腹腔之間,上為心與肺,下為肝脾胃腸之等?!瓉摷聪笮我?,象橫隔膜之切面,人者示與心囊相連”注84。郭氏說求諸亡肓音近通假之外其他無確據(jù),乃屬臆說。高鴻縉謂:“按卜兆向邊即落空亡,
為甲殼之邊形,……字倚卜畫其兆向邊形由文卜生意,故托以寄空無之無作
?!?a href="../Text/Chapter-23.htm#zw85" id="zww85">注85高氏之說由亡字語義空無方面考慮,已較郭氏說前進一步,但所說字形仍顯牽強。林潔明則以為亡字“蓋為鋒芒之本字,從刀,一點以示刀口鋒芒之所在,當為指事字”注86。林氏說分析字形,視亡字為“指事”,很有見地。但以為是鋒芒之芒的本字,恐非是。亡字初形從刀,刀刃處所加點畫,實表示刀刃失鈍這一抽象的意念。故而亡字本義當指刀刃亡失。刀刃本來是有的存在的,由于失鈍而亡失。這亡失的語義內(nèi)涵擴大開去,進而表示有而后無的意念,與經(jīng)驗性的“有”相對應形成抽象性的“無有”。所以,在殷代卜辭里保留了大量的有、亡(無有)反復對貞的記錄。如:
“壬寅貞:子漁
亡,又
?!?a href="../Text/Chapter-23.htm#zw87" id="zww87">注87(大意說:壬寅日貞問:子漁沒有災禍吧?有災禍嗎?)
“庚子卜,爭貞:西史旨亡
。葉。庚子卜,爭貞:西史旨其
![]()
。貞:西史旨亡
。葉。西史旨其
![]()
。貞:旨亡
,旨其
![]()
。旨亡
,其
![]()
。旨亡囚,其
![]()
?!?a href="../Text/Chapter-23.htm#zw88" id="zww88">注88(大意說:庚子日占卜,卜人爭貞問:西史旨沒有災禍吧?他會協(xié)理王事。庚子日占卜,卜人爭貞問:西史旨會有災禍嗎?問:西史旨沒有災禍吧?他會協(xié)理王事。西史旨會有災禍嗎?問:旨沒有災禍吧?旨會有災禍嗎?旨沒有災禍吧?會有災禍嗎?旨沒有災禍吧?會有災禍嗎?)
“丁丑亡大雨,其又大雨。”注89(大意說:丁丑日沒有大雨吧?會有大雨嗎?)
“呼無
雨,呼無亡雨?!?a href="../Text/Chapter-23.htm#zw90" id="zww90">注90(大意說:命令舉行舞祭會有降雨吧?命令舉行舞祭不會有降雨嗎?)


“戊寅卜,行貞:王其往于田,亡災。在十二月。”注91(大意說;戊寅日占卜,卜人行貞問:殷王出去田獵,沒有災禍吧?時在十二月。)
“壬午卜,貞:王省,往來亡災?!?a href="../Text/Chapter-23.htm#zw92" id="zww92">注92(大意說:壬午日占卜,貞問:殷王出巡視察,出去和回來都沒有災禍吧?)
“貞:今日亡尤?!?a href="../Text/Chapter-23.htm#zw93" id="zww93">注93(大意說:貞問:今天沒有禍害吧?)
“丁未卜,貞:王賓大丁祭亡尤?!?a href="../Text/Chapter-23.htm#zw94" id="zww94">注94(大意說:丁未日占卜,貞問:殷王賓祭大丁沒有禍害吧?)
亡字在殷代卜辭里表達有而后亡的語義,到了周代金文,又有所發(fā)展,引申出過失、死亡、滅亡等語義。亡字不僅語義引申了,在構(gòu)形上,更在戰(zhàn)國金文里產(chǎn)生從辵從亡的會意兼形聲的新字“”[即圖84例(6)所示]。
周代金文亡字表示過失的,如西周晩期的《叔家父匡》銘文說:
“哲德不亡?!保ù笠庹f:使德行明智就不會有過失。)
“臣諫〔子〕亡,母弟引庸又長子
?!保ù笠庹f:我臣諫的兒子已經(jīng)死亡了,胞弟引則有長子名某的。)
“彝
天命,故亡?!保ù笠庹f:經(jīng)常不明白上天的旨意,所以滅亡了。)

“邦
身死?!保ù笠庹f:國家滅亡了,身體死亡了。)
“而
其邦?!保ù笠庹f:滅亡他的國家。)

此外,除了上述語義方面的擴展之外,語詞方面,既沿用殷代卜辭的成語如“亡尤”,又新創(chuàng)出“亡泯”、“亡斁”、“亡競”、“亡不”、“亡疆”等等語詞。其稱“亡尤”的亡,如《伯簋》銘文說:注98
“
伯于遘王休,亡尤?!?/span>
“哲厥德,用辟于先王,得純亡泯?!保ù笠庹f:使德行明智,以臣事于先王,獲得純美無盡。)
“休亡泯?!保ù笠庹f:嘉美無盡。)
“肆皇天亡斁臨保我有周?!保ù笠庹f:偉大的天神沒有停止地臨視保祐我的周國。)
“肆皇帝亡斁臨保我厥周于四方?!保ù笠庹f:偉大的天帝沒有停止地臨視保祐我的周國及天下。)

“朕猷又成亡競?!保ù笠庹f:我的謀劃獲有成功沒有可以比并的。)
“文王孫亡弗懷刑,亡克競厥烈?!保ù笠庹f:周文王子孫沒有不以他為典型而效法的,但沒有可以比并其顯赫功烈的。)
“三年靜東國,亡不成尤?!保ù笠庹f:三年時間平定了東國叛亂,亂民沒有不獲罪的。)
“民亡不康靜?!保ù笠庹f:人民沒有不快樂安定的。)
“方蠻亡不
見。”(大意說:方國蠻夷沒有不來臣服朝見的。)
“降余魯多福亡疆?!保ù笠庹f:神明降賜給我嘉美繁多的福佑沒有止境。)
“用祈萬年亡疆,世孫子永寶。”(大意說:用以祈求一萬年沒有止境,世代子孫長久地珍惜寶貴。)
如果僅從前述亡字語義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情況看,不論是本義亡失,還是引申義過失、死亡、滅亡,其表述的意念都是有而后無。這無有的“亡”,是以本來就存在的實“有”作為前提的?!巴觥蹦耸恰坝小敝a充,其所表示的無有,即是存在的實有之反證。有而后無的“亡”的產(chǎn)生,是以感性的經(jīng)驗性的存在意識為根基的。然而,若以亡字所構(gòu)成的語詞,尤其是周代金文里的語詞,可以看出原來表述有而后無的亡字,在構(gòu)成新語詞時其語義所指發(fā)生變化。最明顯的是“亡疆”一詞,照字面解釋為“沒有止境”。如說“多福亡疆”,意謂繁多的福佑沒有止境;如說“用祈萬年亡疆”,意謂祈求一萬年沒有止境。后來,“亡疆”一詞與祈求長壽的意念相結(jié)合而構(gòu)成“眉壽無疆”注102的成語,意謂壽命長久沒有止境。其實,人的壽命長久得沒有止境是不可能的,祈求一萬年沒有止境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所謂“亡疆”,只能是一廂情愿的心理滿足,是客觀所不存在的事情?!巴鼋敝巴觥笔潜緛砭蜎]有的虛無,它已不同于最初的有而后無,不必與有相對應?!巴鼋闭Z詞出現(xiàn)于西周中期金文,“亡”表示虛無的意念,這是人們在探索客觀存在,對有與無的認識由感性的經(jīng)驗型思維發(fā)展上升為理性的抽象型思維所獲得的一個成果。虛無之“亡”沖破了有而后無的羈絆,似乎可以將之看作后來道家莊學崇尚之虛無超脫精神的濫觴。
“無”,《說文解字》卷六說:
“無,豐也。從林
。
,或說規(guī)模字,從大
。
,數(shù)之積也。林者,木之多也。無與庶同意。《商書》曰:‘庶草繁無?!?/span>

以上分析無字構(gòu)形的演變過程,最初寫作“無”,乃舞字初文;其后孳乳出“舞”,為舞樂專用字;“舞”又演變成“”。字形發(fā)展變化的脈絡(luò)是相因承的。在殷代卜辭里,無字用其舞蹈本義。作動詞,表示舞蹈的,如:
“王無。”注104(大意說:殷王跳舞。)

“貞:我無,雨。”注105(大意說:貞問:我跳舞以祭,會降雨吧。)
“貞:無,允從雨?!?a href="../Text/Chapter-23.htm#zw106" id="zww106">注106(大意說:貞問:跳舞以祭,果然降雨了。)
“勿無河,亡其雨。”注107(大意說:不對河神舉行舞祭,沒有降雨。)
“貞:無于妣庚,十牛。”注108(大意說:貞問:對妣庚舉行舞祭;犧牲用十頭牛。)

“匽侯舞易?!保ù笠庹f:這是燕侯用以舞蹈的盾錫。)
“樂我父兄,飲我
歌
?!保ù笠庹f:愉悅我的父老兄弟,飲酒吃飯載歌載舞。)
無字用以表示有無之義,是從西周金文開始的。如《簋》銘文說:注112
“卒搏,無尤于厥身。”(大意說:拼殺完畢,自己的身體沒有損傷。)
“靜學無尤?!保ù笠庹f:靜的教學沒有差錯。)
“下民無智?!保ù笠庹f:下層的人民沒有知識。)
“諸子婚媾無不喜曰”(大意說:諸位姻親好友沒有不歡喜的說道。)
戰(zhàn)國時期道家一派的哲學是崇尚“無”的。如《老子·四十章》說: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span>
作者工作單位: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