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關(guān)于“有”、“無”的詮釋

劉  翔

先秦時期,人們已在探索宇宙客觀的存在與否,而形成相應的有或無的價值觀念。此種價值觀念以文字符號表述出來,那就是“有”和“亡”或“無”?!坝小钡睦砟畲_認宇宙客觀是實有的存在,這個文字的創(chuàng)造本身,就說明了存在的價值?!巴觥被颉盁o”的理念是相對于“有”而成立的,也即是說,此一理念最初是以認同實有的存在作為前提的,而從反面說明了“有”的存在價值。但是,“亡”或“無”終究要證明的是原來的“有”之消失,原來有的存在過的,后來皆消失了,不復存在了。由此滋養(yǎng)出道家莊學的虛無超脫之精神。

“有”,《說文解字》卷七說:

“有,不宜有也?!洞呵飩鳌吩弧赵掠惺持脑掠致暋!保ǘ斡癫米ⅲ骸叭障轮?,衍字也。此引經(jīng)釋不宜有之恉,亦即釋從月之意也。日不當見食也,而有食之者,孰食之,月食之也。月食之,故字從月。”)

許慎把有字視為形聲字,以為“從月”,并引經(jīng)籍為說,實未得造字初文本義,非是。段氏更曲為解釋,不足信據(jù)。有字最早見于西周金文,其構(gòu)形如圖1所示。圖示例(1)見于西周初期金文,例(2)見于西周晚期金文,例(3)見于春秋金文,例(4)見于戰(zhàn)國金文。基本構(gòu)形皆為從又(像右手之形)從肉,是一個會意字。容庚先生說:“有,從又持肉會意,當在肉部下?!墩f文》從月,非?!?a href="../Text/Chapter-23.htm#zw51" id="zww51">注51楊樹達說:“有無之有與、獲、取諸字,義皆相類,故造文之意亦大同。字甲金文皆從又持貝,許君云從見者,誤也。獲字甲金文作,從又持隹,取字從又持耳,古文,小篆無異形,以文證有字,以手持肉,其為有無之有甚明?!?a href="../Text/Chapter-23.htm#zw52" id="zww52">注52容先生訂正《說文解字》有字從月之誤;楊氏則從造字之意以證有字與、、取諸字相類,為有無之有的本字。所說皆是。

圖1

有字從又指肉,本義即是持有、擁有。從而表達出把握著的確實存在的“有”之意念。深思一層,“有”的意念以從又持肉的符號來表示,雖然與持貝的(即得字初文)、持隹的獲、持耳的取諸字在造文構(gòu)思上一致,但其取意則終有區(qū)別,而自有其特定的語義來源。持肉之用意,乃在于祭祀。而祭字在西周金文里的構(gòu)形正是作從示從又持肉之狀(已見前文圖所示)。所從又,是右手象形。又字(即右)在殷代卜辭用作祭名(后孳乳為從示從又的祐字),以祈求享受祭祀的神明降賜佑助之福。由此看來,從又持肉的有字和又字在祭祀神明祈求佑助這一點上,應該說是具有相同的語義背景。周初金文尚保留了有字用作佑助的語義之痕跡,如《盂鼎》銘文說:

“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正厥民?!保ù笠庹f:周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周武王繼承文王建立了周國,排除那些奸惡,廣泛擁有天下,長久地匡正百姓。)

同一段銘辭中,“匍有四方”的有字表示擁有、占有之意,而“受天有大命”之有字則表示佑助之意,語義殊異。表示佑助之語義,實由于有字從又而因承。明了這一點十分重要,因此可以獲得兩點啟示。第一點,有字持有、擁有的語義,因其從又而與又字佑助之語義,兩者當有淵源關(guān)系。佑助語義又引申為賜予,賜予之義與擁有、持有之義已經(jīng)很接近了。第二點,殷代卜辭未見從又持肉的有字,但大量的文例記錄表明,又字也表示有無之有的語義。前文所述有字從又而與用作佑助之義的又字發(fā)生關(guān)系,可知殷代卜辭又字用為有無之有的語義,實由其表述的佑助語義的引申,而不能簡單地視之為借音字。 注53說得大膽一些,似乎可以把西周金文始見的從又持肉的有字,看成是殷代卜辭由佑助語義引申出有無之有語義的又字之孳乳。

殷代卜辭又字表示有無之有,乃是其引申義。又字在卜辭里有四種用法。首先是又字的本義,即以右手之象形,表示左右的右。如:

“丁酉貞:王作三師,右中左。”注54(大意說:丁酉日貞問,殷王建立三師軍隊,分成右、中、左。)

右字作右手形(即又),左字作左手形(即又字的反寫)。一般說來,殷代卜辭又字多正寫象右手之形,有時候也反寫,但語義仍為又而非左。又字的第二種用法,作為祭名。如:

“王其又于小乙,羌五人。王受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55" id="zww55">注55(大意說:殷王對小乙舉行又祭,使用祭祀人牲羌族五人。殷王會受到神明的佑助吧。)

“丁末卜,又于岳禾?!?a href="../Text/Chapter-23.htm#zw56" id="zww56">注56(大意說:丁未日占卜,對岳舉行又祭祀求禾稼豐收。)

“庚申卜,王貞:其又于母辛,十月。庚申卜,王貞:毋又于祖辛于母辛?!?a href="../Text/Chapter-23.htm#zw57" id="zww57">注57(大意說:庚申日占卜,殷王貞問:對母辛舉行又祭嗎?時在十月。庚申日占卜,殷王貞問:不對祖辛、母辛舉行又祭吧。)

此類例子尚多,不備舉。又字的第三種用法,表示佑助,是由本義引申出來的。如:

“貞:于上甲,受我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58" id="zww58">注58(大意說:貞問:祭祀上甲,我會受到神明的佑助吧。)

“甲午卜,古貞:王伐工方,我受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59" id="zww59">注59(大意說:甲午日占卜,卜人古貞問:殷王征伐工方,我方會受到神明的佑助吧。)

“乙卯卜,貞:王勿比望乘伐下危,弗其受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60" id="zww60">注60(大意說:乙卯日占卜,卜人貞問:殷王不聯(lián)合望乘攻打下危,不會受到神明的佑助吧。)

“貞:帝不我其受又。”注61(大意說:貞問:上帝不會使我受到佑助嗎?)

上舉卜辭里“受又”的語詞,是很常見的。又字語義為佑助,是從右手表示便利的意思引申出來的。又字的第四種用法,表示有無之有。這有無之有的語義,當系佑助之義的引申變化而來。又字用作有無之有,殷代卜辭也是不乏其例的。如:

“庚子卜,王曰貞: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62" id="zww62">注62(大意說:庚子日占卜,殷王貞問:有災害嗎?)

“自今辛至于來辛又大雨。自今辛至于來辛亡大雨?!?a href="../Text/Chapter-23.htm#zw63" id="zww63">注63(大意說:從這個辛日到下一個辛日有大雨嗎?從這個辛日到下一個辛日沒有大雨吧。)

“壬戍卜,我弗入商,我又出。”注64(大意說:壬戍日占卜,我不進入商城,我會獲有神明的佑助吧。)

“壬午卜,王曰貞:又夢。”注65(大意說:壬午日占卜,殷王貞問:會有夢幻嗎?)

“王其射又豕,湄日亡哉,擒,”注66(大意說:殷王射措獲有豕,終日沒有災禍,有所擒獲。)

“壬戍卜,貞:弗受又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67" id="zww67">注67(大意說:壬戍日占卜,貞問:不會受有佑助吧。)

以上所述,可以了解殷代卜辭又字的基本用法。又字表示有無之有,是引申義,并非所謂借音字,由此亦可獲得確認了。

這里有必要提到一個僅見于殷代卜辭的字。此字的用法與又字同,或作為祭名,如:

“乙巳,于祖乙,一牛。”注68(大意說:乙巳日,對祖乙舉行祭,犧牲用一頭牛。)

或表示佑助,如:

“壬戍卜,我弗入商,我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69" id="zww69">注69(大意說:壬戍日占卜,我不進入商城,我會獲有神明的佑助吧。)

更多的情形是作有無之有,如:

“貞,我逐豕,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70" id="zww70">注70(大意說:貞問:我追趕豕,會獲有神明的佑助吧。)

“乙酉卜,大貞:及茲二月大雨?!?a href="../Text/Chapter-23.htm#zw71" id="zww71">注71(大意說:乙酉日占卜,卜人大貞問:到這個二月份會有大雨嗎?)

“癸亥卜,爭貞:我黍受年。一月。弗其受年。”注72(大意說:癸亥日占卜,卜人爭貞問:我們的黍會獲有好年成吧。時在一月。不會獲有好年成嗎?)

“貞:烄雨,勿烄亡其雨?!?a href="../Text/Chapter-23.htm#zw73" id="zww73">注73(大意說:貞問:舉行烄祭會有雨吧。不舉行烄祭將沒有雨嗎?)

“貞:在北史獲羌。貞:在北史亡其獲羌?!?a href="../Text/Chapter-23.htm#zw74" id="zww74">注74(大意說:貞問:駐防在北方的武官史有擒獲羌人吧。貞問:駐防在北方的武官史沒有擒獲羌人嗎?)

可見 字表示祭名、佑助、有無之有的語義,皆與又字相同。從殷代卜辭記錄此字表示有無之有的語義,較為常見,故而有些學者便把它認定為“有”的本字。 注75前文已經(jīng)講過,西周金文始見“有”,從又持肉,乃殷代卜辭表示有無之有的又字之孳乳。 、又構(gòu)形有別、絕非同字。其實, 、又互用乃因其音近通假的緣故。黃錫全在分析比較了殷代卜辭 字形體的基礎(chǔ)上,認為這個字的基本形體是“牛頭象形字”。他說:“‘ ,與‘?!忠粯油瑢倥n^象形字,讀音應該是相同或可通的?!?’與‘又’字在卜辭文例中是可以通用互作的。……‘ ’、‘又’、‘有’三字音同字通,與‘?!忠艚赏ā!帧?、‘有’屬喻母三等字,‘牛’屬疑母字。疑母字與喻母三等字可以相通,如‘偽’從‘為’得聲,‘偽’是疑母字,‘為’屬喻母三等字?!!c‘又’、‘有’、古韻又同屬‘之’部。所以,從聲韻上講,‘?!c‘又’、‘有’讀音可通,與‘ ’字讀音亦通應是沒有多大疑問的?!?注76此一論說解釋了 、又互用是因其音同通假,可從。但是兩字在構(gòu)形上是沒有聯(lián)系的,此點亦可確認。

先秦時期又字孳乳出有字,所表述的對有的存在價值的體驗,是漸進而深入的,由朦朧而清晰。殷商之時以又字表示有無之有,此種有的存在價值之獲得,全憑神明的佑助,因而是暫時的領(lǐng)有,具有不穩(wěn)定性,不由人類意志自由把持。所以在卜辭里常見“又”(有)與“亡”(沒有)互相對貞,正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有的存在價值之體驗尚處朦朧階段。人們對于由神明的佑助而領(lǐng)有,實在沒有把握,隨時可能失去而“亡”(沒有)。西周時期從又持肉之有字被造出來,用以表述對實有的存在價值的獲有,是清晰的可以由人們自由意志所把持的。從又字到有字,其表述的語義由暫時的領(lǐng)有發(fā)展為自我把持的擁有,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質(zhì)的躍進。

周代金文記錄的有字,表示擁有、持有的,如《何尊》銘文說:

“視于公氏,有勞于天。”(大意說:要視公氏為榜樣,對上天持有功勞。)

《墻盤》銘文說:

“匍有上下,合受萬邦。”(大意說:廣泛擁有四方,聚合接納了萬國。)

《陳侯因 敦》銘文說: 注77

“保有齊邦。”(大意說:保持擁有齊國。)

有字的擁有、持有的語義,進一步引申出存有、存在之義。周代金文有字用作存有、存在之義的,如《散氏盤》銘文說: 注78

“余有散氏心賊,則鞭千罰千。”(大意說:我若存有賊害散氏之心,就鞭一千下罰一千金。)

《邢侯簋》銘文說:

“上帝無命于有周。”(大意說:上帝降賜大命給有周。)

《毛公鼎》銘文說:

“臨保我有周?!保ù笠庹f:臨視保護我有周。)

“有周”的有字用作詞頭,與國名周組合,其意在于表明周國的存在?!坝兄堋笨梢越忉尀椤按嬖谥闹車?。有字的這種用法,也見于先秦古籍,如《尚書·周書·召誥》說:

“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span>

“有夏”、“有殷”,分別表示曾經(jīng)存在過的夏王朝和殷王朝。周代金文的有字,或又表示過去的語義,用法與舊字相同。此一語義當是有字表示存有、存在的引申?!逗巫稹枫懳恼f:

“爾有唯小子亡識?!保ù笠庹f:你們過去還年少無知。)

《師簋》銘文說:注79

“汝有雖小子,余令汝死我家。”(大意說:你過去雖然年少,我叫你主管我的家。)

等等。

有字表示實有存在的價值意識,還處于抽象思維的低水平,是感性的經(jīng)驗性的。然而,有字的產(chǎn)生及其他所表述的宇宙客觀存在的合理性,掲示客觀實有的存在價值,至少是可以感知、可以認識甚至是可以自由把握的。

“無”,此字構(gòu)形如圖2所示。圖示例(1)見于《云夢睡虎地秦簡》(秦簡年代為戰(zhàn)國末年至秦始皇時期),這是迄今所見“無”之最早字例。注80例(2)見于西漢文帝初年抄寫的帛書《老子》卷前古佚書(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圖2

《說文解字》卷十二說:

,亡也。從亡、無聲。無,奇字無,通于元者,虛無道也。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

許慎視“無”為“奇字”而收在無字之下,似有道理。容庚先生說:“無,孳乳為 ?!?注81則手寫隸體的奇字“無”,極有可能是由“無”之字形省變隸化而來。許慎取同時代通人之說,以“通于元者虛無道”說“無”與“元”之字形關(guān)系,則屬臆測。 注82“無”與“元”,僅形似而已。由隸化的“無”字形看,上端筆畫冒出,更與“元”之字形不類。且元字語義與有無之意思懸遠不相及。細審“無”之構(gòu)形,與“無”(本象人有所執(zhí)而手舞足蹈之狀)之構(gòu)形主體部分的正面人形相類,只是由于隸化的關(guān)系而稍有變化。所以,奇字“無”當是由“無”的形體省變隸化而來。 注83《秦簡·為吏之道》說:

“能審行此,無官不治,無志不徹,為人上則明,為人下則圣?!保ù笠庹f:能夠謹慎地這樣做了,沒有官吏不能治理的,沒有意志不能達到的,位居人上者就賢明,位在人下者就聽從。)

可見,無字用作沒有之意,在語義上與周代金文無字的主要用法,也是完全相同的。不過,在殷代卜辭記錄里,表示有無、沒有之類語義的字,是“亡”而非“無“。亡字表達有無、沒有的語義,一直沿用至戰(zhàn)國時期。這對無字孳乳出“從亡”的 字,其影響是顯然的。由此說來,表達有無之無的語義,最先使用的文字符號是“亡”,其后增多了“無”,最后由“無”演變出一個“無”。由于“亡”產(chǎn)生的年代最早,且其造字初義與有無之無的意念之形成有著較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要追溯有無之無的意念出現(xiàn)之初的情況自還需由亡字始。

“亡”,《說文解字》卷十二說:

“亡,逃也。從入,從。”(段玉裁注:“亡之本義為逃,今人但謂亡為死,非也。引申之則謂失為亡,亦謂死為亡。……會意,謂入于遲曲隱蔽之處也?!保?/span>

許慎訓亡字義為逃亡,視為會意字。段氏則謂亡字本義逃亡,引申義為亡失、死亡。許、段之說,皆與亡字造文本義未合,非是。亡字的構(gòu)形如圖3所示。圖示例(1)(2)見于殷代卜辭,例(3)(4)見于西周金文,例(5)(6)見于戰(zhàn)國金文。其中例(1)至(3)構(gòu)形相同,例(4)筆畫稍變,原來的點畫呈彎曲狀。例(5)筆畫分離更增加點飾,例(6)在例(5)的基礎(chǔ)上再增加辵符。由亡字最初構(gòu)形看,不是會意字,許慎僅據(jù)小篆形體說“從入從 ”,與亡字初形不符,亡字初形,從刀,刀刃處加上點畫,實為指事字。戰(zhàn)國時期增加辵符,從辵從亡,亡亦聲,演變成會意兼形聲字。
圖3

關(guān)于亡字的初文本義,前輩學者提出過不同的意見。郭沫若認為亡字是象形文,“本其形與聲以求之,余謂亡者肓之初文也。《左傳·成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杜注:肓,鬲也,心下為膏?!唠踔俳瑁袢朔Q為橫隔膜,在胸腔與腹腔之間,上為心與肺,下為肝脾胃腸之等?!瓉摷聪笮我?,象橫隔膜之切面,人者示與心囊相連”注84。郭氏說求諸亡肓音近通假之外其他無確據(jù),乃屬臆說。高鴻縉謂:“按卜兆向邊即落空亡,為甲殼之邊形,……字倚卜畫其兆向邊形由文卜生意,故托以寄空無之無作?!?a href="../Text/Chapter-23.htm#zw85" id="zww85">注85高氏之說由亡字語義空無方面考慮,已較郭氏說前進一步,但所說字形仍顯牽強。林潔明則以為亡字“蓋為鋒芒之本字,從刀,一點以示刀口鋒芒之所在,當為指事字”注86。林氏說分析字形,視亡字為“指事”,很有見地。但以為是鋒芒之芒的本字,恐非是。亡字初形從刀,刀刃處所加點畫,實表示刀刃失鈍這一抽象的意念。故而亡字本義當指刀刃亡失。刀刃本來是有的存在的,由于失鈍而亡失。這亡失的語義內(nèi)涵擴大開去,進而表示有而后無的意念,與經(jīng)驗性的“有”相對應形成抽象性的“無有”。所以,在殷代卜辭里保留了大量的有、亡(無有)反復對貞的記錄。如:

“壬寅貞:子漁亡,又?!?a href="../Text/Chapter-23.htm#zw87" id="zww87">注87(大意說:壬寅日貞問:子漁沒有災禍吧?有災禍嗎?)

“庚子卜,爭貞:西史旨亡。葉。庚子卜,爭貞:西史旨其 。貞:西史旨亡。葉。西史旨其 。貞:旨亡,旨其 。旨亡,其 。旨亡囚,其 ?!?a href="../Text/Chapter-23.htm#zw88" id="zww88">注88(大意說:庚子日占卜,卜人爭貞問:西史旨沒有災禍吧?他會協(xié)理王事。庚子日占卜,卜人爭貞問:西史旨會有災禍嗎?問:西史旨沒有災禍吧?他會協(xié)理王事。西史旨會有災禍嗎?問:旨沒有災禍吧?旨會有災禍嗎?旨沒有災禍吧?會有災禍嗎?旨沒有災禍吧?會有災禍嗎?)

“丁丑亡大雨,其又大雨。”注89(大意說:丁丑日沒有大雨吧?會有大雨嗎?)

“呼無雨,呼無亡雨?!?a href="../Text/Chapter-23.htm#zw90" id="zww90">注90(大意說:命令舉行舞祭會有降雨吧?命令舉行舞祭不會有降雨嗎?)

等等。亡字表示無、沒有之意,在殷代卜辭里是很常見的,并由此產(chǎn)生一些成語。如上舉卜辭里的“亡 ”( 即禍)。還有“亡災”、“亡允”等等,如:

“戊寅卜,行貞:王其往于田,亡災。在十二月。”注91(大意說;戊寅日占卜,卜人行貞問:殷王出去田獵,沒有災禍吧?時在十二月。)

“壬午卜,貞:王省,往來亡災?!?a href="../Text/Chapter-23.htm#zw92" id="zww92">注92(大意說:壬午日占卜,貞問:殷王出巡視察,出去和回來都沒有災禍吧?)

“貞:今日亡尤?!?a href="../Text/Chapter-23.htm#zw93" id="zww93">注93(大意說:貞問:今天沒有禍害吧?)

“丁未卜,貞:王賓大丁祭亡尤?!?a href="../Text/Chapter-23.htm#zw94" id="zww94">注94(大意說:丁未日占卜,貞問:殷王賓祭大丁沒有禍害吧?)

上述例證說明,表達有而后無的語義概念,使用的文字符號“亡”,是用其本字本義。長期以來,學術(shù)界由于亡字形體的解釋存有歧見,故而以通說的形式,把“亡”當作“構(gòu)形不明”的借音字。 注95這顯然是失誤的。

亡字在殷代卜辭里表達有而后亡的語義,到了周代金文,又有所發(fā)展,引申出過失、死亡、滅亡等語義。亡字不僅語義引申了,在構(gòu)形上,更在戰(zhàn)國金文里產(chǎn)生從辵從亡的會意兼形聲的新字“”[即圖84例(6)所示]。

周代金文亡字表示過失的,如西周晩期的《叔家父匡》銘文說:

“哲德不亡?!保ù笠庹f:使德行明智就不會有過失。)

表示死亡的,如周初成王、康王之際《臣諫簋》銘文說: 注96

“臣諫〔子〕亡,母弟引庸又長子?!保ù笠庹f:我臣諫的兒子已經(jīng)死亡了,胞弟引則有長子名某的。)

表示滅亡的,如周穆王時《班簋》銘文說:

“彝天命,故亡?!保ù笠庹f:經(jīng)常不明白上天的旨意,所以滅亡了。)

戰(zhàn)國《中山王 壺》銘文說:

“邦身死?!保ù笠庹f:國家滅亡了,身體死亡了。)

又同人所作鼎的銘文說:

“而其邦?!保ù笠庹f:滅亡他的國家。)

這兩個亡字分別表示死亡或滅亡,構(gòu)形上則都增加辵符,辵符是表示行動的符號。所以,從辵從亡的 字,很可能就是逃亡的專用字。 注97

此外,除了上述語義方面的擴展之外,語詞方面,既沿用殷代卜辭的成語如“亡尤”,又新創(chuàng)出“亡泯”、“亡斁”、“亡競”、“亡不”、“亡疆”等等語詞。其稱“亡尤”的亡,如《伯簋》銘文說:注98

伯于遘王休,亡尤?!?/span>

稱“亡泯”的,如《師望鼎》銘文說:

“哲厥德,用辟于先王,得純亡泯?!保ù笠庹f:使德行明智,以臣事于先王,獲得純美無盡。)

《兮甲盤》銘文說: 注99

“休亡泯?!保ù笠庹f:嘉美無盡。)

稱“亡斁”的,如《毛公鼎》銘文說:

“肆皇天亡斁臨保我有周?!保ù笠庹f:偉大的天神沒有停止地臨視保祐我的周國。)

又如《師詢簋》銘文說:

“肆皇帝亡斁臨保我厥周于四方?!保ù笠庹f:偉大的天帝沒有停止地臨視保祐我的周國及天下。)

稱“亡競”的,如《 鐘》銘文說:

“朕猷又成亡競?!保ù笠庹f:我的謀劃獲有成功沒有可以比并的。)

又如《班簋》銘文說:

“文王孫亡弗懷刑,亡克競厥烈?!保ù笠庹f:周文王子孫沒有不以他為典型而效法的,但沒有可以比并其顯赫功烈的。)

稱“亡不”的,如《班簋》銘文說:

“三年靜東國,亡不成尤?!保ù笠庹f:三年時間平定了東國叛亂,亂民沒有不獲罪的。)

又如《師詢簋》銘文說:

“民亡不康靜?!保ù笠庹f:人民沒有不快樂安定的。)

再如《墻盤》銘文說:

“方蠻亡不見。”(大意說:方國蠻夷沒有不來臣服朝見的。)

稱“亡疆”的,如《士父鐘》銘文說: 注100

“降余魯多福亡疆?!保ù笠庹f:神明降賜給我嘉美繁多的福佑沒有止境。)

又如《師遽方彝》銘文說: 注101

“用祈萬年亡疆,世孫子永寶。”(大意說:用以祈求一萬年沒有止境,世代子孫長久地珍惜寶貴。)

等等。

如果僅從前述亡字語義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情況看,不論是本義亡失,還是引申義過失、死亡、滅亡,其表述的意念都是有而后無。這無有的“亡”,是以本來就存在的實“有”作為前提的?!巴觥蹦耸恰坝小敝a充,其所表示的無有,即是存在的實有之反證。有而后無的“亡”的產(chǎn)生,是以感性的經(jīng)驗性的存在意識為根基的。然而,若以亡字所構(gòu)成的語詞,尤其是周代金文里的語詞,可以看出原來表述有而后無的亡字,在構(gòu)成新語詞時其語義所指發(fā)生變化。最明顯的是“亡疆”一詞,照字面解釋為“沒有止境”。如說“多福亡疆”,意謂繁多的福佑沒有止境;如說“用祈萬年亡疆”,意謂祈求一萬年沒有止境。后來,“亡疆”一詞與祈求長壽的意念相結(jié)合而構(gòu)成“眉壽無疆”注102的成語,意謂壽命長久沒有止境。其實,人的壽命長久得沒有止境是不可能的,祈求一萬年沒有止境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所謂“亡疆”,只能是一廂情愿的心理滿足,是客觀所不存在的事情?!巴鼋敝巴觥笔潜緛砭蜎]有的虛無,它已不同于最初的有而后無,不必與有相對應?!巴鼋闭Z詞出現(xiàn)于西周中期金文,“亡”表示虛無的意念,這是人們在探索客觀存在,對有與無的認識由感性的經(jīng)驗型思維發(fā)展上升為理性的抽象型思維所獲得的一個成果。虛無之“亡”沖破了有而后無的羈絆,似乎可以將之看作后來道家莊學崇尚之虛無超脫精神的濫觴。

“無”,《說文解字》卷六說:

“無,豐也。從林,或說規(guī)模字,從大。,數(shù)之積也。林者,木之多也。無與庶同意。《商書》曰:‘庶草繁無?!?/span>

許慎把無字析為從大、 、林,而訓之“豐也”,與無字的初文本義不符,非是。無字構(gòu)形如圖4所示。圖示例(1)(2)見于殷代卜辭,是舞字初文,象形,象人兩手各執(zhí)舞具(4)(鳥羽類)而舞之狀。例(3)至(5)見于西周金文,字形稍訛變?;蚴謭?zhí)之舞具全離人手,或舞具從口從木已失去原來的形狀。其中例(4)寫法為小篆無字所本。許慎說“無”為“豐也”,乃后起引申義。由卜辭、金文無字構(gòu)形,知是舞字初文。例(6)見于西周金文,與前幾例稍不同者,是其構(gòu)形主體的人形特別夸大了足部,兩足均有足止(趾),用以表示手舞而足蹈之形。這是由無字孳乳出來,后來小篆作“舞”的先型。西周金文里的這個舞字,是由于無(舞之初文)字多借用為有無字,為了區(qū)別而另創(chuàng)的新字。它仍然是一個獨體象形字,構(gòu)形上部所象左右手執(zhí)舞具的“無”之形,同時也兼表舞字音讀。許慎訓舞字為“樂也”,是對的;但又說“用足相背,從舛無聲”,視為形聲字,依據(jù)小篆已經(jīng)訛變的形體,則是錯誤的。 注103例(7)見于春秋金文,當是例(6)舞字的異構(gòu),從辵(古文字里辵、止、彳等偏旁符號義近而可通用)從無,無亦聲,變成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

以上分析無字構(gòu)形的演變過程,最初寫作“無”,乃舞字初文;其后孳乳出“舞”,為舞樂專用字;“舞”又演變成“”。字形發(fā)展變化的脈絡(luò)是相因承的。在殷代卜辭里,無字用其舞蹈本義。作動詞,表示舞蹈的,如:

“王無。”注104(大意說:殷王跳舞。)

卜辭記錄舞蹈多與祭祀、求雨有關(guān),無字表示以舞而祭祀的一種儀式,如:
圖4

“貞:我無,雨。”注105(大意說:貞問:我跳舞以祭,會降雨吧。)

“貞:無,允從雨?!?a href="../Text/Chapter-23.htm#zw106" id="zww106">注106(大意說:貞問:跳舞以祭,果然降雨了。)

“勿無河,亡其雨。”注107(大意說:不對河神舉行舞祭,沒有降雨。)

“貞:無于妣庚,十牛。”注108(大意說:貞問:對妣庚舉行舞祭;犧牲用十頭牛。)

無字表示以舞而祭的語義,后又引申發(fā)展為管理舞祭儀式的官職稱謂,如稱“無臣”(即舞臣)。 注109總覽殷代卜辭,無字無一例作有無之義的:“無”與“亡”的使用場合,涇渭分明互無干涉?!拔馃o河,亡其雨”之辭例,就是佳證。在周代金文里,無字的最初本義由其孳乳的“舞”所因承。舞字又演變出一個異構(gòu)字“ ”,語義同舞字。如《匽侯舞錫器》銘文說:

“匽侯舞易?!保ù笠庹f:這是燕侯用以舞蹈的盾錫。)

《余義鐘》銘文說: 注110

“樂我父兄,飲我?!保ù笠庹f:愉悅我的父老兄弟,飲酒吃飯載歌載舞。)

這里還應該提及春秋時期齊國一件銅器《洹子孟姜壺》,銘稱“堇宴無,用縱爾大樂” 注111,宴無之“無”即舞之借字。西周金文已有舞字,春秋金文又有逸字,此壺銘皆不采用,寫作“無”,乃因無、舞同音可以通假之故。

無字用以表示有無之義,是從西周金文開始的。如《簋》銘文說:注112

“卒搏,無尤于厥身。”(大意說:拼殺完畢,自己的身體沒有損傷。)

《靜簋》銘文說: 注113

“靜學無尤?!保ù笠庹f:靜的教學沒有差錯。)

“無尤”一詞與“亡尤”同,當是因承而來。又如《魚鼎匕》銘文說: 注114

“下民無智?!保ù笠庹f:下層的人民沒有知識。)

“無智”一詞則與周初《何尊》銘“爾有唯小子亡識”(大意說:你過去年紀輕沒有見識)的“亡識”義同。再如《碩叔多父盤》銘文說: 注115

“諸子婚媾無不喜曰”(大意說:諸位姻親好友沒有不歡喜的說道。)

“無不”與“亡不”同。此外,周代金文最為常見的吉語嘏詞“萬年無疆”或“眉壽無疆”也是淵源于“萬年亡疆”這一語詞。上述無字的用法,無不與亡字相同。無、亡兩字在其語義淵源上是互不相干的。無字用如亡字的有無之義,唯一的解釋就是無、亡古音相通。無為魚部明母字,亡為陽部明母字,乃一聲之轉(zhuǎn)。朱駿聲說:“《水經(jīng)·濕水注》‘燕語呼亡為無’。……無、亡亦一聲之轉(zhuǎn)?!?注116其說當是。本來表示舞蹈的無字,一旦借用為有無之亡,泛濫開去,積重難返,終因約定俗成而成為有無之專用字。戰(zhàn)國末年,亡字開始專用以表示逃亡或死亡,或原來借用以表示有無之義的無字則因其筆畫太繁,省變出簡化的“無”。無字多見于手寫簡帛文字,秦漢時期流行起來,沿用至今。

戰(zhàn)國時期道家一派的哲學是崇尚“無”的。如《老子·四十章》說: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span>

這里所說的無,顯然不是相對于有而說的。它比萬物存在的實有更為原始,更具根本性。這個“無”,絕非有而后亡的無,只能是虛無。萬物的存在,天地的生成,皆溯源于“無”。道家哲學所說的虛無,不僅是一種抽象思維的產(chǎn)物,更是主觀想象的觀念性的東西。其實,早在西周時期虛無的觀念就已經(jīng)萌芽了,如前文所述的“亡疆”一詞的出現(xiàn)。虛無觀念的產(chǎn)生以至形成道家哲學學說,表明了先秦時期人們在探索客觀存在的同時,不堪于現(xiàn)實的物質(zhì)世界的壓抑而追求主觀精神的自由。由此再向前邁進一步,便形成了莊周所倡不受任何羈絆的超脫的精神意識。

作者工作單位: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浪县| 湖北省| 张北县| 乐亭县| 广元市| 巴林右旗| 仁寿县| 宁安市| 公安县| 宝兴县| 马关县| 凤山市| 建平县| 烟台市| 德保县| 堆龙德庆县| 菏泽市| 迭部县| 中西区| 侯马市| 宁安市| 乡城县| 亚东县| 曲松县| 贡嘎县| 信阳市| 东宁县| 石景山区| 伊通| 永昌县| 攀枝花市| 夹江县| 宁乡县| 绥滨县| 紫云| 青川县| 和静县| 工布江达县| 祁连县| 咸宁市| 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