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二 作為自由歷史的歷史

歷史是自由歷史,是黑格爾一句耳熟能詳的著名格言,被庫辛  庫辛(1792—1867年),法國哲學家和歷史學家。——譯者 、米什萊和其他法國著作家傳遍整個歐洲,但在黑格爾和他的重復者那里具有一種我們在上文批判過的歷史含義,即自由產生、發展、成熟并在其最終實現時代鞏固、不能進一步發展(東方世界,古典世界,日耳曼世界 = 一人自由,一些人自由,一切人自由)的歷史。我們用不同目的和不同內容重提這句格言,不是為了賦予歷史一個以前沒有后來形成的自由的題目,而是為了斷言自由是歷史的永恒創造者、一切歷史的主題本身。

正是如此,自由一方面是歷史進程的解釋原則,另一方面又是人類的道德理想。

今天,我們不是接連不斷地聽到興高采烈的呼喊、順從的贊同或絕望的抱怨嗎?自由終于舍棄世界,自由理想的晚霞(未許諾黎明將來臨)消逝在歷史的地平線上。這樣述說、書寫和印刷的人們,值得用耶穌的話充分諒解: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說的什么。他們若知道,他們若反思,則會發現:斷言自由死亡,就等于斷言生活死亡,自由的原動力斷絕。由于他們遵循理想,當被邀宣布已代替和能代替自由理想的理想時,就會感到非常尷尬;這里還會發現:任何東西都不能同自由理想相比,任何東西都不能像它那樣撞擊人(真正作為人)心、比它更符合生活本身的規律,因為生活即歷史,因此一種理想應符合歷史,在此理想中歷史性被接受、受到尊重并成為產生越來越偉大事業的條件。

當然,在反對對這些具有必然真理的命題做不同思考和解釋的軍團時,應清晰地意識到,這些恰恰是能使哲學家面帶微笑并加以嘲笑的命題,他似乎從另一個世界來到世上,對現實的一切一無所知,對其嚴峻的面龐視而不見,對其聲音或呼喊充耳不聞。即使未局限于當代事件和條件,在許多國家自由秩序被破壞了,在其他許多國家破壞自由秩序的愿望擴展了,要知道自由秩序似乎是19世紀偉大成果、永恒的成果;全部歷史表明,雖說有短暫平靜間歇,自由毫無保障并絕少秩序,與其說有不如說隱約可見的幸福極少閃現,更多的是壓迫、野蠻入侵、劫掠、世俗與教會的暴政、各民族間的戰爭和民族內部的戰爭、迫害、流放、絞刑架。由于眼前的這幅圖景,歷史是自由的歷史這句格言仿佛諷刺的話語,或嚴肅地斷言,好像一句蠢話。

然而,哲學來到世上不是為屈服于現實,即在痛苦和迷惑的想象中體現的現實,而是要克服種種想象,解釋現實。由于它這樣探究和解釋,因此它清楚地知道,使另一人淪為奴隸的人,如何在另一人中喚醒自我意識、使另一人向往自由;它清晰地發現,在自由充分時期之后是自由微弱時期,因為自由體制越穩固和無爭議,就越因習慣而衰落,警覺的自我意識和自衛的準備也在習慣中減弱,從而產生維科的循環,他認為不可能在世界上重現進程,反過來將開始新進程。譬如,他看到,民主和共和國好像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和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在古希臘和羅馬,自由只停留在制度形式上,而未存在于精神和習俗中,而當時的民主和共和國連那種形式都喪失了,正如一個不會自助的人,徒勞無益地企圖靠他人的好建議改正,結果被拋棄給生活,接受其苦澀的糾正。他看到,筋疲力盡和腐敗透頂的意大利被蠻族葬于墳墓,她還穿著皇后的華麗盛裝,正如一位詩人所說,后來在第勒尼安海和亞得里亞海的各共和國中,她像個敏捷的女海員復活。他看到,專制的國王粉碎了男爵和教士的自由,把自由變為特權,國王凌駕于一切政府之上,這種政府靠其官僚運轉、靠其軍隊維持,看到各民族為更廣泛更有效地參與政治自由做準備;一位拿破侖,外表和徒有虛名的自由的破壞者,連自由的外表和虛名都去除了,拿破侖在其統治下使各民族平等,在身后留下渴望自由的相同民族,它們成為真正迅速建立自由制度的專家,正如不久后它們在整個歐洲所做的那樣。在幽暗、嚴峻的時代,他看到自由在詩人的詩篇中怒吼,在思想家的巨著中慷慨陳詞,自由之火在同周圍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們心中孤獨、高傲地點燃著,正如18世紀阿爾菲艾里  阿爾菲艾里(1749—1803年),意大利作家、劇作家。——譯者 在錫耶納大公國發現的那位朋友那樣,“最自由的精神”從囚禁“睡獅”的“嚴酷牢房”誕生,為這位朋友他寫了對話集《不為人知的美德》。他在一切時代,無論吉祥還是險惡,發現自由樸實健壯;自由只被少數人的頭腦所意識,只有他們是歷史上有價值的人,正如大哲學家、大詩人、偉人、豐功偉績只向少數人述說一樣,即使當人群向他們歡呼并把他們神化,但隨時準備拋棄他們而崇拜其他偶像,以便在自己周圍引起轟動,并準備在任何口號和旗幟下發揮獻媚和屈從的天性;由于這點,通過經驗和沉思,人想到并對自己說,若在自由時代有令人愉快的幻想——有財富陪伴,若在非自由時代相反有不愉快的幻想——處于孤獨或近乎孤獨的狀態,肯定前種樂觀主義的信仰是騙人的,但后種悲觀主義的信仰或許也是騙人的。他看到這些以及大量類似事情,從中得出結論,歷史若根本不是牧歌,同樣也不是“恐怖的悲劇”,而是一部戲劇,在劇中一切行為、一切民族、合唱隊的一切成員,在亞里士多德的含義上是“普通的”,它們集有罪與無罪、善與惡于一身,但歷史中的主導思想總是善,惡最終促進向善,作品是自由的,自由總要努力確立并能確立更加自由的社會與政治條件。誰要想迅速確信,自由能夠同它在歷史中經歷并將經歷的充滿危險和斗爭的生活脫離,就請瞬間思考一個無沖突、無威脅、無任何類型壓迫的自由世界;立即就會毛骨悚然地從中退出,正如從無限厭煩的想象中退出一樣,那種厭煩比死亡都可怕。

綜上所述,在歷史的某些時代某些時刻,人們從胸中迸發出喪失自由的苦悶、呼叫、渺茫希望、愛與恨的話語是什么呢?上文在類似情況下已指出:不是哲學真理,也不是歷史真理,但也不是錯誤或夢想;而是道德意識的運動、演進的歷史。


[1] 賀拉斯(公元前65—前8年),古羅馬著名詩人。——譯者

[2] 庫里埃(1772—1825年),法國經典研究者和小冊子作者,以優美文體著稱。——譯者

[3] 米什萊(1798—1874年),法國最早的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歷史學家之一。代表作有《法國史》和《法國革命史》。——譯者

[4] 參閱本書“附錄”。——原注

[5] 卡爾洛· 特羅亞(1784—1858年),意大利歷史學家,代表作為《中世紀意大利史》。——譯者

[6] 勒努維耶(1815—1903年),法國新批判唯心主義哲學家。——譯者

[7] 公元180年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去世后,三人相繼擔任羅馬皇帝,但難逃厄運——均被誅戮。——譯者

[8] 法國作家左拉的20部小說的總稱。小說描述遺傳和環境對同一家族的5代人產生的破壞性影響及后人難逃的厄運。——譯者

[9] 西班牙天主教司鐸莫利諾斯(1628—1696年)創立神秘學說,宣稱精神生活的目的在于完全寂靜和靈魂在上帝面前的被動性,因此反對人的意志和所有活動;17世紀根據此學說形成寂靜教派。——譯者

[10] 蘭克(1795—1886年),德國歷史學家。——譯者

[11] 關于這點可參閱《邏輯學》第1編第2部分第5章的證明,同蘭克的論述進行廣泛比較。——原注

[12] 曼佐尼(1785—1873年),意大利歷史小說家,代表作是《約婚夫婦》。——譯者

[13] 亞歷山大六世(1431—1503年),西班牙籍教皇,善用權術,野心勃勃。——譯者

[14] 腓力二世(1527—1598年),西班牙國王、米蘭大公、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國王、葡萄牙國王。——譯者

[15] 庫辛(1792—1867年),法國哲學家和歷史學家。——譯者

[16] 阿爾菲艾里(1749—1803年),意大利作家、劇作家。——譯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治县| 锦州市| 连州市| 五峰| 博罗县| 东山县| 肃北| 无棣县| 晋州市| 济源市| 长阳| 依兰县| 贵定县| 吉林省| 仙桃市| 赞皇县| 建德市| 徐闻县| 正安县| 于田县| 东光县| 潜山县| 明光市| 五原县| 阿拉善左旗| 灯塔市| 景谷| 行唐县| 名山县| 会宁县| 宣威市| 博爱县| 苍山县| 平乡县| 哈密市| 乐山市| 丰县| 嘉荫县| 嘉禾县| 东阿县| 黄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