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殺論(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法)埃米爾·迪爾凱姆
- 3874字
- 2020-11-06 17:57:35
五
但是有一種特殊的精神變態,人們近來習慣于把我們的文明的幾乎所有弊病都歸咎于它。這就是酗酒。不管對與不對,人們已經把精神錯亂、貧困和犯罪行為的增加歸咎于它。那么它對自殺的增加有沒有影響呢?先驗地說,這種假設看來不大可能。因為自殺最多的還是最有教養和最富裕的階段,而酗酒最多的卻不是這些人。但是沒有什么東西能勝過事實。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事實。
如果比較一下顯示自殺和酗酒情況的法國地圖, [35] 人們看不出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前者的特點是發生率最高的省集中在兩個地區,一個是法蘭西島及其以東一帶,一個是從馬賽到尼斯的地中海沿岸。在顯示酗酒發生率的地圖上,高發區和低發區的分布則完全不同。在這里,我們看到有三個主要的高發區,一個在諾曼底,尤其是在塞納河下游,另一個在菲尼斯泰爾省和布列塔尼諸省,第三個在羅納省及其鄰近地區。相反,從自殺的情況來看,羅納省的自殺率并不在平均數以上,諾曼底的大多數省在平均數以下,而布列塔尼幾乎沒有自殺。因此,兩種現象的地理分布很不相同,所以不能說一種情況的發生對另一種情況的發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比較自殺和酗酒引起的精神或心理疾病,而不是比較自殺和因醉酒而犯罪,結果也是一樣。在按照自殺率的高低把法國所有的省分成八個組以后,我們根據呂尼埃大夫提供的數字 [36] 找到了每個組酒精中毒性精神錯亂的平均數;我們得到的結果如下:

這兩欄的數字并不相互對應。自殺人數的增加從一倍到六倍以上,而酒精中毒性精神錯亂者只增加幾個人,而且這種增加沒有規律:第2組比第3組多,第5組比第6組多,第7組比第8組多。但是,即使酒精中毒影響作為精神變態的自殺,也只能通過酒精中毒引起心理失常起作用。兩張地圖的比較證實了一般的情況。 [37]
乍看起來,酒的消費量和自殺的傾向之間似乎有著密切的關系,至少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是如此。事實上,北方幾個省的人喝酒最多,自殺在這一帶也最盛行。但是,首先,從這兩張地圖上看,這兩種情況的范圍根本不同。一種情況最嚴重的是諾曼底和北部,并且向著巴黎的方向逐漸減輕;這是酒的消費情況。相反,另一種情況最嚴重的是塞納省和鄰近幾個省;在諾曼底情況并不太悲觀,而且沒有影響北部。第一種情況向西發展,直到大西洋沿岸;第二種情況則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這種情況由于某種不能逾越的界線而在西部方向上很快停止發展;它沒有越過厄爾省和厄爾—盧瓦爾省而向東部發展。此外,自殺的地圖上顯示南部最嚴重的地區是瓦爾省和羅訥河口省,而在酒精中毒的地圖上則根本不是這樣。 [38]

圖一 自殺和酗酒
總而言之,即使有巧合的地方,也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因為這種巧合是偶然的。事實上,如果離開法國一直向北去,就可以發現酒的消費量幾乎在有規律地增加,而自殺并沒有增加。在法國,1873年酒的人均消費量為2.84升,而在比利時,1870年這個數字達到8.56升,英國達到9.07升(1870—1871年),荷蘭達到4升(1870年),瑞典達到10.34升(1870年),俄國達到10.69升(1866年),而圣彼得堡甚至達到20升(1855年)。然而,在相應的時期里,法國每百萬人口中有150人自殺,比利時只有68人,英國是70人,瑞典85人,俄國很少。只有丹麥是自殺多而且酒的消費量大(1845年人均16.51升)的北方國家。 [39] 因此,法國北部諸省的自殺傾向和對酒精飲料的愛好之所以引人注目,不是因為前者從后者產生的,并從后者找到解釋。這種機遇是偶然的。在北方,人們通常多喝白酒,因為那里葡萄酒少而且貴, [40] 也許是因為那里比別處更需要可以保持較高體溫的特殊飲食;另一方面,在我國的這個地區,引起自殺的原因特別多。
對德意志各邦的比較證實了這個結論。事實上,如果根據自殺的人數和酒的消費量來分類 [41] ,就可以看到,自殺人數最多的組(第三組)正是酒的消費量最少的組。分開來看就可以發現真正的反比;波茲南省差不多是整個帝國中自殺人數最少的地方(每100萬居民中有96.4人),但酒的消費量最大(人均13升);在薩克森,自殺的人數差不多是波茲南的四倍(每100萬居民中有384人),而酒的消費量卻少一半。最后,我們還注意到,酒的消費量最少的第四組幾乎都是南方的一些省和州。另一方面,那里的自殺人數之所以比德意志帝國其他地方少,是因為那里的居民都是天主教徒,或者天主教的勢力很大。 [42]
德意志帝國的酒精中毒和自殺

由此可見,沒有任何精神變態和自殺保持某種有規律的和不容置疑的關系。一個社會有多少自殺者不是取決于這個社會有多少神經病患者和酗酒者。盡管各種不同形式的身心衰退是適合于能夠引起人自殺的原因起作用的一塊心理上的沃土,但身心衰退不是這些原因之一本身。我們可以承認,在相同的情況下,身心衰退者比健康人更容易自殺,但他的自殺不一定是由于他的身心狀態。他身上的這種潛在性只有在我們應該探討的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才能起作用。
[1] 參考書目——法爾雷:《論憂郁和自殺》,巴黎,1822年。——埃斯基羅爾:《論精神病》,巴黎,1838年(第一卷,第526—676頁)和《自殺》,載于60卷本《醫學辭典》。——卡佐維埃爾:《論自殺和精神錯亂》,巴黎,1840年。——埃托克·德馬齊:《論產生自殺的精神錯亂》,載于《醫學心理學年鑒》,1844年。——布爾丹:《論被看作疾病的自殺》,巴黎,1845年。——德尚布爾:《論殺人—自殺偏執狂》,載于《醫學報》,1852年。——儒塞:《論自殺和自殺偏執狂》,1858年。——布里埃爾·德布瓦蒙:《論自殺和自殺狂》,巴黎,熱爾梅·巴伊埃出版社,1865年。——勒魯瓦:《塞納—馬恩省的自殺和精神病研究》,巴黎,1870年。——《自殺》,載于《醫學和實用外科學辭典》,第34卷,第117頁。——斯特拉恩:《自殺和精神錯亂》,倫敦,1894年。
呂尼埃:《論法國含酒精飲料的生產和消費》,巴黎,1877年。同名文章,載于《醫學心理學年鑒》,1872年;《統計學會雜志》,1878年。——普林青格:《酗酒和自殺》,萊比錫,1895年。
[2] 在精神錯亂本身純粹是個人的事的范圍內。實際,精神錯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社會現象。我們在下面還要談到這一點。
[3] 《論精神病》,第1卷,第639頁。
[4] 同上書,第665頁。
[5] 法爾雷:《論憂郁和自殺》,第137頁。
[6] 載于《醫學心理學年鑒》,第7卷,第287頁。
[7] 《論精神病》,第1卷,第528頁。
[8] 見布里埃爾·德布瓦蒙:《論自殺和自殺狂》,第140頁。
[9] 《論精神病》,第437頁。
[10] 見《醫學和實踐外科學辭典》《自殺》條。
[11] 不應該混淆這些幻覺和那些會使病人對他所遇到的危險產生誤解的幻覺,例如使他把窗戶誤認為大門。在這種情況下,不存在前述定義所說的自殺,而是意外的死亡。
[12] 布爾丹:《論被看作疾病的自殺》,第43頁。
[13] 法爾雷:《論憂郁和自殺》,第299—307頁。
[14] 《論自殺和自殺狂》,第397頁。
[15] 同上書,第574頁。
[16] 《論自殺和自殺狂》,第314頁。
[17] 《論精神病》,第1卷,第529頁。
[18] 《論憂郁和自殺》,第3頁。
[19] 科克:《關于精神錯亂的統計》,斯圖加特,1878年,第73頁。
[20] 根據莫塞利的著作。
[21] 根據科克的著作,第108—119頁。
[22] 見本書第二編,第一章。
[23] 見本書表九。
[24] 科克的著作,第139—146頁。
[25] 科克的著作,第81頁。
[26] 本表第一部分引自德尚布爾主編的《詞典》(第3卷第34頁)《精神錯亂》條;第二部分引自厄廷根的《道德統計學》附表97。
[27] 勒魯瓦的著作,第238頁。
[28] 莫塞利的著作,第404頁。
[29] 莫塞利并沒有明確地這樣做,而是他所提供的數字表現出來的。為了描述精神錯亂這些單一的病例,這些數字太大了。參見德尚布爾的《詞典》里的那張表,表上是有區別的。我們清楚地看到,莫塞利把瘋子和白癡加在一起了。
[30] 在科克向我們提供有關材料的歐洲國家中,我們只略去了荷蘭,因為有關荷蘭自殺傾向強度的資料看上去不太充分。
[31] 莫塞利的著作,第403頁。
[32] 事實上從來沒有提出過非常說明問題的證明。不管怎樣,即使有所增加,我們也不知道加速的系數。
[33] 見本書第二編,第四章。
[34] 法國文學和俄國文學所表現出來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是這種模棱兩可的一個明顯例子。我們曾經以同情的態度接受俄國的文學,這一點說明俄國文學和法國文學不是沒有相似之處。事實上,在兩國作家的身上都有一種神經系統的病態脆弱,精神上和道德上缺少某種平衡。但是這種同樣的生物學和心理學狀態竟然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果!俄國的文學過分理想主義,它那由于強烈地同情人類的苦難而產生的傷感情調是一種有益的憂傷,既喚起信念,又激起行動,而我們的文學則自詡只表達絕望的感情,反映一種令人不安的消沉狀態。這就是為什么同樣的器質狀態可以導致幾乎相反的社會效果。
[35] 根據《刑事裁判總結》,1887年。——見圖一。
[36] 《論法國含酒精飲料的生產和消費》,第174—175頁。
[37] 見圖一。
[38] 見圖一。
[39] 根據呂尼埃的著作第180頁及以后幾頁。在普林青格的著作第58頁上可以找到和其他年份有關的類似數字。
[40] 葡萄酒消費量的變化和自殺人數的變化正好相反。南方人喝葡萄酒最多,自殺的人卻最少。不過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葡萄酒保證使人不自殺。
[41] 根據普林青格的著作,第75頁。
[42] 為了證明酒精的影響,人們有時提出挪威的例子。在挪威,含酒精飲料的消費量和自殺的人數自1830年以來已經同時減少。但是,在瑞典,酒精中毒也減少了,而且是以同樣的比例減少,可是自殺卻不斷地增加(1886—1888年每100萬居民中為115人,而1821—1830年只有63人)。俄國的情況也是如此。為了使讀者掌握這個問題的所有材料,我們應該補充一點:法國的統計資料把自殺歸因于飲酒過度或經常酗酒的比例從1849年的6.69%增加到1876年的13.41%。但是,首先,這些自殺并非都可以歸因于嚴格意義上的酒精中毒,不應該把酒精中毒和簡單的醉酒或經常上小酒館混為一談。其次,這些數字的確切含義不管是什么,都不能證明濫用酒精飲料對自殺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最后,我們將在后面看到人們為什么不能十分重視統計資料這樣向我們提供的這些推測出來的自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