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羅多德歷史(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古希臘)希羅多德
- 2574字
- 2020-11-06 18:09:47
出版說明
《歷史》一書是公元前五世紀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Ηρ?δοτο?,拉Herodotus,公元前484—前430/20年)所撰述的記述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紀波斯帝國和希臘諸城邦之間戰爭的一部歷史名著。此書在西方一向被認為是最早的一部歷史著作,因此羅馬著名政治活動家西塞羅稱希羅多德為“歷史之父”。
希羅多德雖然寫了這樣一部大作品,但是對于他本人的生平,并無詳細文獻記載,我們只能根據有限的資料,結合他本人的作品作一個十分粗略的敘述。據十世紀的蘇達辭書(Σο?δα,拉Suidas)的介紹,他出生在小亞細亞多里斯人的城市哈利卡爾那索斯的一個名門,父親呂克瑟司,母親德律歐,還有一個兄弟鐵奧多洛斯。他由于反對本城的僭主呂戈達米斯而被迫移居薩摩司島;在這里他學會了伊奧尼亞方言。后來他從亡命中返回故鄉,趕跑了僭主,但又因同國人不合而再次離鄉背井。這之后,他還參加過建立圖里伊的殖民活動(公元前443年),最后就死在那里。
從其他史料和他本人的作品,我們還知道他到過許多地方:除小亞細亞諸城市外,還可以舉出希臘本土(特別是雅典)、馬其頓、埃及、腓尼基、敘利亞、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等地。就當時條件而論,他見聞之廣應當說是罕見的,所以后來又有人稱他為“旅行家之父”。至于他為什么要走這樣多地方,后人根據他的作品作過種種推測。有人說他可能像早期的埃倫那樣,是一個到各地采辦貨物的行商;有人認為他是想仿照他的前輩海卡泰歐斯的樣子寫一部更加翔實的地理作品;還有人認為他到各地去是為了搜集寫作材料,比如,他在雅典就朗誦過自己的作品并得到了異常豐厚的報酬。
蘇達辭書沒有提他到過雅典的事情,但從《歷史》本身并證之以其他資料,我們知道他不但到過雅典,而且同以伯里克利斯為首的雅典民主派和一些著名作家(例如著名悲劇詩人索波克列斯)有過交往。他在雅典的時期大概在公元前447—前443年間。沒有史料說明他為什么到雅典,但從他的作品為雅典民主派辯護這一點來看,他可能是應邀來到雅典為之宣傳并參加他們的殖民活動的。
希羅多德雖然是小亞細亞的希臘人,又為雅典民主派作過宣傳,但他并不是站在泛希臘愛國主義的立場上來寫他的《歷史》的。他贊揚的是雅典人,而不是整個希臘民族;他對波斯人也是公正的,并無肆意詆毀之處,相反,他承認東方民族具有比希臘更古老、更高的文明。這同后來的希臘人把異族一概都視為“蠻族”的觀點迥然不同。后來羅馬統治時期的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為此對他有所指責,這應當說是一種偏見。
此外,希羅多德在為雅典民主派宣傳時,雖然也承認民主制度的若干優點,但這并不說明他本人始終具有奴隸制民主思想。且不說他本人具有波斯臣民出身的這一局限性,即使從他的作品中對波斯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他毋寧更希望有一個開明的統治者。
希羅多德雖然自稱要用他的作品保存人類的功業,但他從來不是一個說教者,他更不想用他的作品來教訓別人,他好像無動于衷地記述了惡人善終、好人受罪的事實,而且他筆下的神又都是專橫而又嫉妒的。霍瓦爾德說他無視一切道德準則,是小亞細亞城市商人文化(Kaufmannskultur)的典型代表,這實際上恰好誤解了作者作為史家的誠實和公正。
盡管《歷史》記載了不少荒誕無稽的傳說,并因此受到比希羅多德略晚的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訕笑,但它仍然有很高史料價值。他的記述有不少是親自調查得來的。其中有許多為后世的發掘和研究所證實;對于史料,他基本上采取了實事求是的態度。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當然使他無法擺脫唯心主義的歷史觀點,但他卻和他以前僅僅記錄了干巴巴事實的紀事散文家(Logographer)不同,他對史料開始有了某種批判的態度。在本書開頭處他用的?στορ??一詞(后世西方語言之History、Histoire等等便從此詞演變而來)便有“研究”、“探索”之意,這已漸漸地接近于我們后世所理解的歷史了。因此克羅瓦塞說?στορ??一詞在這里標志著一次文體上的變革,實在是有見地的。
《歷史》全書可以明顯地分成兩部分。前半部只是以希臘波斯戰爭的歷史為骨架,用它來貫串許多同正文關系不大的傳說、故事、地理、人種志方面的記述等等(其中有關埃及的部分幾乎可以獨立成書),后半部才開始敘述戰爭本身,而插筆敘述退居次要地位。總的看來,不少材料是硬湊到一起的。蘇達辭書說《歷史》是作者在薩摩司島寫的,但我們只能理解為他在這里有過寫作活動。從全書內容來看,前半部分的材料顯然不是供戰爭史使用的,后來作者決定寫戰爭史,才把這部分材料也塞了進去。可以認為,全書非一時一地寫成,甚至他在世時可能未最后定稿,因為后人在此書中發現有前后不協調之處,而且結尾也顯得突然,未能在適當處告一段落。
《歷史》傳世鈔本有十幾種,大多是十到十五世紀時的。全書傳統分為九卷,每卷各冠以一位繆司女神的名字,因此后世又把它稱為《繆司書》。這種分法大概出自后來編訂此書的亞力山大里亞學者之手,未必是原書的本來面貌。
按照傳統的分卷法,第一卷在開宗明義之后,首先講克洛伊索斯對波斯的進攻作為引起波斯人侵犯希臘的第一個誘因;作者在這里還記述了呂底亞和波斯的情況,特別是居魯士進行的征服;第二卷主要介紹埃及的情況;第三卷主要記述岡比西斯和大流士時期的情況,并插入了有關薩摩司的事情;第四卷介紹了斯奇提亞和利比亞的情況和大流士對它們的進攻;第五卷主要記述伊奧尼亞起義;第六卷記述馬拉松之役;第七卷從克謝爾克謝斯的出征希臘記述到阿爾鐵米西昂和鐵爾摩披萊之役;第八卷記述決定性的撒拉米司一役;第九卷記述普拉塔伊阿和米卡列之役,而以雅典軍隊攻陷賽司托斯(公元前478年)為結束。
原來使用多里斯方言的希羅多德是用伊奧尼亞方言,也就是荷馬的方言寫作他的《歷史》的。他和荷馬的繼承關系十分明顯,他使用了不少荷馬的語詞和表現手法,因此后人說他的文字有濃厚的荷馬味道(’Ομηρι??τατο?)。他的文字生動流暢,富于文采,所以在拜占庭的司蒂芳所報道的希羅多德在圖里伊的墓銘上就指出:“他是用伊奧尼亞方言寫作的歷史學家中最優秀的。”希羅多德又是一個講故事的能手,他從人民群眾中間吸收營養,學到了許多民間創作的手法。他的著作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即使通過譯本,仍有其不可磨滅的魅力。它是一部歷史,同時又是一部能給讀者以美好享受的文學讀物。
《歷史》一書從十六世紀初出版以來,幾乎在各文化比較發達的國家都有譯本。這個譯本于1959年由我館出版,這次重印,又由譯者覆閱一次并對一些明顯的錯誤作了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