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都市外圍區域更新過程中的人文遺產保護

——以杭州城北地區為例

韋 飚 / 孫秀睿 / 杜志勇52

一 概 述

改革開放政策對于我國城市發展的一大影響就是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盡管全國范圍的城市化進程先后不一,但目前增速正在趨于平穩。而一些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先發地區,已經從以新城建設為主的外延擴張方式轉向以更新改造為主的內涵式發展。

為了傳承歷史記憶、延續城市文脈,當地民眾、各級政府、發展商及設計師越來越重視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對各類自然和人文資源的保護。這是因為“與大興土木的城市改造戰略相比,這種歷史保護的文化戰略不但提升了旅游收入和地產價格上所具有的經濟價值,而且滿足了老百姓減緩城市變化速度的要求,也有助于延續城市的地方特征”(季松、段進,2012)。一般而言,城市更新活動會先從內城開始,然后逐步向城市的外圍區域延伸。但都市外圍區域531內人文遺產的種類、分布狀況等與城市中心區有著一定的差異,故而需要對其進行具體研究,并在城市更新的前期準備、規劃、實施及日常管理中一以貫之,使人文遺產保護和城市發展相得益彰,實現保護與開發的“雙贏”。

二 都市外圍區域人文遺產的特征

相對于城市中心區,都市外圍區域由于開發建設的歷史較短、土地用途差異較大、開發強度參差不齊等原因,區域內人文遺產往往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第一,分布相對離散。城市中心區內的人文遺產受到城市傳統形態、社會生活方式和土地價值規律等的影響,其分布總體來講比較集中,相互之間的聯系較為密切、便捷,集聚度較高。而城市的外圍地帶中,人文遺產的分布就較為分散,相互之間缺少關聯。這些遺產的對外空間關系,更多地體現在與城市中心區的聯系上,因而,它們總是較多地分布于城市對外聯絡的放射狀交通軸帶沿線,如主要道路、河流等。

第二,資源種類更為豐富。都市核心內的人文遺產,較多的是古建筑遺存,如官府、廟宇、民居、商業建筑等。而在外圍地帶,人文遺產的種類就更為豐富,除了古建筑以外,還會有更多的形式,如古人類或大事件遺址、石窟、石刻、墓葬以及規模較大的近現代工業遺存等。因而,從文化遺存的多樣性來看,都市外圍區域更具豐度。

第三,與自然山水資源緊密結合。除了一些地形條件較為特殊的城市,如山地型或水網型城市,大多數的城市在建城之后會徹底改變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形成人為創造的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盡管創造了甚為輝煌的人類文明,但也拉開了城市與自然山水環境之間的距離。而都市外圍地帶中,依然會存在較好的天然環境,身處其中的人文遺產總是尋求與自然山水資源的和諧關系,追求著“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三 都市外圍區域更新過程中人文遺產的保護

城市更新是一種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生活的地區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李德華,2001)。它可能發生在城市中心區,也可能發生在外圍地帶,不同區域內的更新活動有著各自的特點。為了能夠較好地研究都市外圍區域的人文遺產保護,有必要對這一區域內的城市更新活動的特殊性加以分析。

第一,城市更新的用地規模較大。通常來說,在城市發展緩慢的階段,自然老化和觀念的變化對更新的時間節點起著決定作用;在城市發展高速期,城市空間結構的調整、土地使用的機會成本成為決定城市更新機會的主導因素(張其邦,2015)。而后兩個因素,對都市外圍區域的城市更新項目啟動的影響尤為明顯。都市外圍地帶的地域開闊,土地存量較多,價格相對低廉,這使得都市外圍區域內城市更新的單個項目的用地規模較大,甚至可達若干平方公里。如北京市的原首都鋼鐵公司老廠區更新項目,面積達8.6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地塊更新的周期較短。部分外圍區域內的用地條件(如交通、市政設施、配套服務設施等)會在短期內發生較大的改變,為了體現空間的利用效率和土地的使用價值,一些城市建設用地會在較短的時間段內產生更新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國的壓縮式城市化(張京祥,2013)更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

第三,更新與城市化呈現交織狀態。受到區位、交通、公共設施及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城市外圍區域的城市化進程不一,尚未城市化的農村地區(如農田或農居點)與城市建設用地交織存在,造成這一區域內的城市更新過程將不得不與城市化進程同步推進,增加了城市更新過程的復雜性。

第四,發展定位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盡管都市外圍區域的空間廣闊,限制條件比城市中心區要少得多,但它的發展定位卻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且往往會受到多種要素的影響或制約,既有來自經濟或社會層面的,如一些大事件的出現(上海的世博會、北京的奧運會等),也會有來自政治層面的推動,如倫敦的道克蘭地區,在工黨執政時討論多于實際行動,而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政府執政后則全力將其更新為倫敦的第二金融區(Sue Brownill,1999)。

城市更新和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面對的都是已建成的城市地區,因此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無論是在需要保護的地區還是在需要更新的地區,都同時面臨著保護與更新兩方面的問題。在城市外圍區域的城市更新過程中,人文遺產的保護工作應針對其自身的特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依據上層次及相關的各類規劃及史料,深入調查,摸清人文遺產的現狀。

第二,結合城市外圍區域的規劃發展定位,將人文遺產融入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中。

第三,與都市外圍區域良好的山水自然資源有機融匯。

第四,針對重要的地段及節點,開展詳細規劃研究。

四 杭州城北地區的實踐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 200余年的歷史,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的都城,是國家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留存著豐富的人文遺產,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39處(群)。

杭州市的城北地區泛指杭州城市主城區北部老工業區和城鄉結合區域,屬杭州中心城區的外圍區域。近些年來,由于杭州實施“城市東擴、旅游西進、跨江發展、沿江開發”的空間策略,城北地區的開發建設相對滯后。為了有效地指導城北地區下一階段的城市發展,市規劃局委托杭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杭州城北地區空間優化規劃研究》(以下簡稱《城北研究》)。該區域范圍覆蓋135.5平方公里,包括:南至德勝路、北至繞城高速、西至西湖區行政邊界、東至滬杭高鐵,涉及拱墅(面積67.5平方公里)、下城(面積16平方公里)、江干(面積19.5平方公里)和余杭(面積32.5平方公里)四個區(圖1)。

圖1 城北地區區位圖

在編制《城北研究》的過程中,項目組十分重視發掘歷史人文資源,通過保護和利用各類人文遺產來促進城市更新的推進,還專門進行了“生態與人文遺產保護”的專題研究,確定對規劃區內的人文遺產采取“保護為主,合理開發,傳承發展,永續利用”的保護原則。規劃研究中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處理好城市更新與人文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

其一,在深入調研的前提下,綜合研究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結合《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杭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相關技術文件,提出了獨具特色的“葡萄串”式的組團發展格局(圖2)。

圖2 組團引領開發模式圖

《城北研究》對區域內不同的存量空間提出不同的開發利用方式,并結合其自身特點賦予其符合新要求的城市功能,形成不同功能的發展組團,構建以核心功能組團為“籽”、以伴生功能組團為“肉”、以主要的水系廊道和交通廊道為“藤”的“葡萄串”式的組團發展格局。在選取這些核心功能組團“籽”中,就充分考慮了人文遺產的文化集聚功能,如橋西歷史街區、小河直街歷史街區、信義坊商業街、創新創業新天地(工業遺產)、丁橋公園等,規劃以此作為城市發展的增長點,以期人文遺產與城市功能轉型提升的有機融合,從而帶動所在區域的城市更新,實現城市更新和人文遺產保護的雙贏。

其二,充分利用外圍區域內人文遺產與自然資源結合較為緊密的特點,整合各類要素,強化相互之間的聯系,構建有機相連的整體格局。

城北地區有著極為優秀的山水資源。東北部的半山森林公園是杭州市首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圖3、圖4),它既是一處上佳的自然生態資源,同時還蘊含著許多人文歷史古跡。54南北向貫穿本區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同樣地,上塘河、西塘河等水系也串聯著眾多的人文古跡,如丁蘭行孝地、古星橋等。

圖3 半山森林公園

圖4 半山森林公園人文古跡圖

然而,這些承載巨量歷史文化信息的載體,由于地處杭州城外,分布呈現放射狀的擴散趨勢,盡管在其端部尚有一定聯系,之后則相互離散,少有溝通(圖5)。因此,《城北研究》通過對各類資源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杭鋼河景觀軸”的空間設想(圖6),將半山國家森林公園、京杭大運河、上塘河以及西塘河等自然與人文資源串接起來,形成有機關聯的山水人文格局,將其由離散狀整合為網絡狀。

圖5 城北地區生態要素分布圖

圖6 城北地區山水格局規劃圖

其三,對于不同種類的人文資源加以分類,根據不同的對象,因地制宜地提出相應的保護與發展策略。對于性質相同或相近的人文遺產,加以集群化處理,使其形成系統優勢。

20世紀50年代起,杭州由消費型城市向生產型城市轉變,由于地處城市的下風向,城北地區成為城市發展工業的首選,先后建設了杭州鋼鐵廠、玻璃廠、軸承廠、汽輪機廠、重型機械廠、鍋爐廠、造紙廠、制藥廠、化纖廠及紡織、印染等企業(圖7)。20世紀90年代起,城北地區由工業區向生活區轉變,城市開始局部更新,除了新建了一部分居住區以外,部分工業企業開始外遷。21世紀00年代起,城北地區由業居分離向產城融合轉變(圖8),也正是在這一階段,這類現代工業遺存資源的價值開始受到重視,在搬遷和規劃過程中有計劃地進行了保護,但是,仍然以較為碎片化的形式出現。在《城北規劃》中,提出了“杭州市工業遺存展示帶”的保護設想(圖9),形成系統的保護模式,并與《杭州市城市旅游專項規劃》相銜接,在時機成熟時,將開設專門的杭州工業遺產游覽線路。

圖7 杭州市1981年地圖

圖8 杭州市2005年地圖

圖9 杭州市工業遺產帶分布圖

其四,對于離散分布的歷史人文資源,結合所在區域的城市更新活動,根據其自身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保護措施。

對于運河沿線的歷史街區,如橋西(圖10)、小河直街、大兜路等,由運河建設指揮部統一進行規劃、建設和管理。

圖10 橋西歷史街區

位于通益路上的“LOFT49”原為杭州藍孔雀化纖集團的錦綸分廠,2002年改造更新成為名噪一時的文創園區。十多年過去了,隨著周邊地塊的高強度開發,園區內部管理模式又較為粗放,使之成為一塊城市功能和形態的“洼地”(圖11、圖12),業主和政府都有進行“二次更新”的意愿。設計單位目前正在進行相關的研究,擬借鑒上海、臺北等地文創園區建設和管理的先進經驗,在保護好真正有特色的產業建筑的基礎上適度更新,實現二次轉型。

圖11 LOFT49及周邊建筑形態

圖12 LOFT49沿街立面

又如,杭州鋼鐵集團公司半山生產基地(即“杭鋼”)關停在即,它的廠區內不僅擁有浙江省內規模最大的鋼鐵生產設備(圖13),應作為工業遺存加以保護。還有一些極富紀念意義的人文景點,包括“會稽馬氏(馬一浮)先塋”(圖14),馬嶺山上的白鷺棲息地等。在編制杭鋼廠區更新規劃過程中,已經提出一系列的設想,要求在設計中積極處理好更新發展與人文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

圖13 杭鋼的焦化車間

圖14 會稽馬氏(馬一浮)先塋記

五 結 語

城市更新并非僅僅是滿足城市衰敗面貌的改造,更多的是一種有機且可持續的發展的過程。人文遺產保護有助于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實現,并且可以形成不同城市區域的文化、政治和歷史特征。同時,遺產保護可幫助人們對影響城市外圍區域發展方向、環境和肌理等深層因素的理解和研究。因而,城市更新中遺產的保護情況是都市外圍地帶能否具有較強生命力的重要影響性因素。

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下,隨著城市發展及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城市將長期處于更新的狀態中,而都市外圍區域內的人文歷史資源將面臨更多的城市更新機遇,如何處理好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課題。

另外,到目前為止,城市規劃設計單位對于杭州城北地區內人文遺產的關注還主要體現在物質遺產方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層面的研究尚少涉及。應該看到,相對于較為顯性的物質文化遺產,都市外圍往往還存在著不少富有特色、傳承著眾多歷史信息,且存在較為隱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往往不是孤立地生存或傳播,而是與物質性空間共生共存的。當傳統的建筑布局、街坊、里弄、濱水地帶等形式發生變化后,即使某種非物質文化的表象尚存,其真實內涵卻已經殘缺。對于這些要素的發掘與保護,強調以落實空間為主要任務的規劃設計單位常常欲罷不能,但又頗感無力,更寄希望于公眾、政府機構及專業的歷史文化研究機構能展開有效的合作。

參考文獻:

[1] 蔡靖泉:《文化遺產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2] 彼得·羅伯茨(Peter Roberts)、休塞克·斯(Hugh Sykes)著,葉齊茂、倪曉暉譯:《城市更新手冊》,中國建工出版社2009年版。

[3] 郭辛欣:《城市更新中的遺產保護》,《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3年第22卷第5期。

[4] 季松、段進:《空間的消費——消費文化視野下城市發展新圖景》,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5] 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

[6] 王巨山:《浙江文化遺產保護史》,杭州出版社2011年版。

[7] 張京祥、趙丹、陳浩:《增長主義的終結與中國城市規劃的轉型》,《城市規劃》第37卷第5期,2013年。

[8] 張其邦:《城市更新的時間、空間、度理論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9] John Punter, Urban Design and the British Urban Renaissance, Routledge, 2010.

[10] Sue Brownill, Developing London’s Docklands: Another Great Planning Disaster?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19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渑池县| 大丰市| 石狮市| 泸定县| 海阳市| 冕宁县| 柳江县| 尖扎县| 台南县| 合水县| 类乌齐县| 孝义市| 赤城县| 丰县| 崇礼县| 册亨县| 孝感市| 于田县| 和林格尔县| 侯马市| 镇赉县| 若羌县| 金山区| 徐水县| 东源县| 长乐市| 荔波县| 屏边| 开平市| 石城县| 威远县| 江源县| 奉贤区| 太湖县| 高陵县| 重庆市| 花莲县| 包头市| 岱山县| 诸城市| 永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