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
- 任軍鋒 徐衛翔
- 587字
- 2020-11-06 10:38:32
美德的社會化
20世紀初,在推行福利舉措方面,各主要意識形態流派所借助的范疇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涉及美德及其獎賞;它主張社會政策是對個人有價值行為的回報。不過這一類中有些內容像是因情況而異的。它可指節儉——那些審慎的、有著先見之明的個人使自己無需他人的關照,從而避免加之于整個社會的負擔(Fraser 1973,pp.91-101)。它可涉及互助協會,承諾在某一排他的地方性或職業性群體中相互幫助,加強內部凝聚力,彼此分擔風險(Beveridge 1948,pp.21-117)。以上兩種形式都是契約性質的,寓于公民社會領域。它們構成了有條件的社會關系的古典自由模式,這種關系由法律規定所強化,包括個人的退出權。然而,如前所述,該范疇不是借助個人或群體主動精神,而是通過鼓勵作為社會成員的責任及嵌入社會人格核心屬性之中的行動:即對他人有益的勞動,以支持有益社會的行為。這樣,形形色色的福利意識形態通過在互不關聯的觀念語境中倡導美德,從而維持援助他人的倫理維度。到20世紀中葉,第三種形式開始成為福利主義的核心特征。正如二戰后最有影響的福利理論家之一理查德·蒂馬斯指出的,社會政策不能約減為經濟政策,其不可被簡化為“一系列收入轉移”(Mead 1997,p.197),因為“20世紀中葉不列顛社會政策中值得肯定的做法是承認并鼓勵利他主義情感、互惠及社會責任”(Titmuss 1973, p.254)。美德這一概念往往游移于它的私人化,其對自發社群化的依賴(同時保持私人與公共領域之間的平衡),及其國家化這三者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