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
- 任軍鋒 徐衛翔
- 2125字
- 2020-11-06 10:38:41
一戰前的理論與實踐
“政治性”的基督教民主運動遠非沉浸于對過去的懷戀,而是直接面對當代現實思想和實踐。對這些基督徒來說,民主成為組織權力的唯一途徑,這不僅在于民主是推進民眾利益的一種手段,而且在于它是基督教倫理的最佳表達。這一立場常常引發教皇與基督教民主運動主要代表之間的爭論。盡管他們所堅持的原則是強有力的,而且一以貫之,但與其說他們是理論家,還不如說是一批行動者(Scoppola 1972)。
在法國,實證主義文化、唯靈論的復興、以及利奧十三與第三共和國在建制上的聯合,共同推動了基督教民主的勃興。各種這樣的團體在其綱領中強烈譴責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和現代社會。然而,他們均明確接受形式和內容多種多樣的政治民主,諸如結社自由、普選以及分權。在這些發生于世紀轉折時期的爭論當中,最有價值的成果當屬馬克·桑尼耶(Marc Sangnier)和《畦》(Sillon)。
《畦》是桑尼耶發起的同名運動的雜志名稱,其意識形態基礎在于一種基督教式的參與民主概念。該雜志注重教育,同時也夾雜著些許神秘成分,它將民主視為一種“共同體”形式,并試圖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人的良知和公民責任。只有當工人在宗教的影響下發生道德上的轉化,他們才能夠控制自己的命運。在一篇題為“民主精神”(L’esprit démocratique)的文章中,桑尼耶設想并勾勒了一種建立在非教會基礎之上的、民主式的大眾運動(Sangnier 1905)。正是這一主張以及認為平等和正義必然與政治民主相聯系這樣的觀念遭到了教皇的嚴厲斥責。7盡管桑尼耶屈服于教皇的權威,但在數年后的1924年,他創建了“人民民主黨”(Parti Démocrate Populaire)。他的努力極大地影響了法國的政治天主教主義,其程度不亞于他對抵抗運動和二戰后基督教民主政黨“人民共和運動”(Mouvement Républicain Populaire,MRP)的影響。
羅莫洛·穆里(Romolo Murri)牧師從未向教皇的權威讓步,他是19世紀意大利基督教民主運動最為重要的人物。早在1899年,形形色色的基督教民主團體便開始提出政治要求:如在市政選舉中采用比例代表制、全民公決、以及行政分權(羅馬教廷在此之前曾因害怕失去其教皇國,極力反對意大利統一。而市政選舉是當時羅馬教廷允許意大利天主教徒參與的唯一一項選舉)。穆里由于他主辦的雜志《社會文化》(La cultura sociale)而成為該運動最具影響力的代言人。穆里是一位托馬斯主義者,因此其主張與利奧十三的教義是一致的,但穆里還通過拉布里奧拉(Antonio Labriola)對馬克思主義有一定的了解。在穆里看來,教皇所提出的推陳出新可以通過無產階級的力量和團結來實現,后者必然要按照民主規則組織起來。他支持意大利的統一,借助強有力的宣傳攻勢和收在《殘酷的斗爭:論民主政治規劃》(Battaglie d’oggi: il programma politico della democrazia)中的文章(Murri 1901-1904),他力圖向意大利天主教徒揭示:要在政治、宗教以及文化方面重建意大利社會,反對自由主義和資產階級國家,必須參與政治和選舉。在他開展活動和不斷思考的過程中,穆里很快意識到,民主并非一種恢復神權統治的手段,它本身就有價值。基于此,穆里發起建立了民主同盟,并在《民主與基督教》(Democrazia e critianesimo)上發表了一系列相關方面的文章,最終在1905年,穆里被逐出教會。
盡管穆里被逐出教會,但他的主張和由他發起的運動對天主教徒后來在意大利政治體制中的地位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他先前的助手聯合起來于1911年建立了一個新的“基督教民主聯盟”(Lega Democratica Cristiana),試圖放棄在理論上調和天主教義和民主的企圖,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天主教徒在意大利民主進程中的作用。這成為1919年意大利民主黨(Partito Popolare Italiano(PPI))建立的前提,該黨的創立者是另一位神父斯圖爾佐(Luigi Sturzo)。
早在青年時代,斯圖爾佐就與穆里過從甚密,并在其家鄉西西里的協會和地方政府中成為一名積極分子。這一經歷使他體會到民主觀念和民主決策的重要性,在批評意大利國家的同時,主張天主教徒的直接參與。斯圖爾佐與其說是一位理論家,還不如說是一位政治家,他從基督教民主中提取了諸如社會性、多元主義,以及政治行動獨立于教會等觀念。在斯圖爾佐看來,作為現代新興憲政國家之基礎的對人的尊重、個人自由,以及司法平等諸原則與宗教理想并不矛盾。恰恰相反,這些原則處處“滲透著基督精神”(Sturzo 1979)。在市政部門供職期間,斯圖爾佐不得不面對由于權力過分集中以及南部的落后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這就促使他制定了一項旨在復興意大利國家的計劃(De Rosa 1977; Vecchio 1997)。1905年,斯圖爾佐發起了一項計劃,旨在建立一個屬于天主教徒的“民族和人民的”政黨。由于意大利民主黨堅持民主以及相對于教會等級的獨立性,這就使他甚至不得不將某些宗教和教會問題轉化為政治問題。
意大利民主黨建立不久,它就在一戰后意大利舉行的首次選舉中大獲全勝。20.6%的選票使該黨成為意大利僅次于社會黨的第二大政黨。這一選舉勝利(在下院獲得了100個席位)使該黨得以參與一系列的執政聯盟,在其中,該黨不得不與自由黨和溫和派合作。由于該黨的絕大多數選民是農民,因此,旨在強化或擴大小農場主階級的農業改革就成為斯圖爾佐的首要課題,盡管他并未如愿以償。不過,在法西斯主義獨裁統治上臺的前幾年里,當時斯圖爾佐被迫流亡,意大利民主黨受到羅馬教會(它并未設法使該黨避免法西斯主義者的迫害)的諸項政策的影響。但該黨與其選民基礎的其他部分仍然存在相當大的隔閡,這部分選民堅持天主教世界的民族主義和保守傾向,他們無暇顧及民主,甚至可以說是反民主的(Malgeri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