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
- 任軍鋒 徐衛翔
- 1344字
- 2020-11-06 10:38:40
基督教民主思想的先驅
基督教民主,這一術語最早在歐洲政治場景中出現是在19世紀末。然而,基督教民主理論和政治實踐的開拓者早已為人們所公認。甚至可以認為,法國修士拉梅奈(Félicité-Robert de Lamennais)是其創始人之一,此人曾因其主張被教皇逐出天主教會。拉梅奈不僅是激進主義社會基督徒先驅,而且首先提出對《新約》基督教進行政治的而非神學的解讀,其指向是民主的、社會的和革命的(Zanfarino 1994)。在《一位信徒的話》(Paroles d’un croyant,1833)和《論民眾》(Livre du peuple,1837)中,拉梅奈主張民眾應當在政治中處于核心地位,民主的價值至高無上,政治的正當性在于人民主權。普選改革是所有人參與自由政治競爭的前提(Weill 1979)。
“人民聯盟”(Volksvereine)(Maier, 1973)2是天主教直接參與政治并產生重要影響的最早的政治組織,它是基督教民主的先驅,該組織是一個包括工會在內的密切的協會網絡,從1860年代開始就在德國活動,它代表的是所有社會群體尤其是農業和手工業部門的宗教利益(Ritter 1856),其核心人物是美因茨地區的天主教主教威廉·凱特勒(Wilhelm Emmanuel von Ketteler)。他通過布道活動,首次使基督教的社會信條系統化,他那篇討論工人問題的文章《工人問題與基督教》(Die Arbeiterfrage und das Christentum)3(Ketteler 1864)尤為著名。凱特勒一方面主張包括經濟在內的社會應當建立在宗教倫理和仁愛責任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還分析了各種政治和制度問題,要求天主教徒接受現代世界及其國家機構。4在凱特勒看來,盡管國家需要尊重個人和協會組織的自治權,但它必須在不同社會階級之間建立互信和團結,確保社會和諧(Morsey 1977)。
凱特勒還參與創建了天主教黨派中央黨(Zentrum),該黨注定要在第二帝國和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政治斗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意大利和法國相比,德國天主教較早公開承認參與政治生活的必要性,推動業已被部分寫進憲法的大眾對政治系統的參與(L?nne 1986)。中央黨在堅決維護天主教原則的同時,主張在政治上脫離羅馬實現自治。路德維希·溫德霍斯特(Ludwig Windhorst)擔任該黨領袖直至1889年去世,他將中央黨轉化為一個非教會的、議會式的憲法性政黨,以整合那些被排拒于自由體制之外的階級。溫德霍斯特并非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理論家,但他所創立的組織成為20世紀基督教民主黨的范本。
德意志中央黨的實用主義及其與那些有著形形色色意識形態立場的政黨的合作為后來基督教主導下的政治(Christian-inspired politics)奠定了基礎。該黨綱領主要包括:宗教團體一律平等、捍衛天主教價值和制度,尤其是主張國家實行強有力的聯邦式分權。至關重要的是,黨綱還主張平衡資本家、地主和工人的利益,保護中產階級和小農,他們的立場與后來基督教民主黨的主張非常接近(Fattorini 1997)。在威廉時代,雖然中央黨并未參與任何一屆政府,但它在議會中有將近一百名代表,因而成為整個政治體制的一部分。該黨接受了當時的社會模式,在外交政策問題上主張“全國性合作”并給予支持。當中央黨后來成為魏瑪共和國中流砥柱時,該黨便拋棄了威廉時代的政治和理論包袱。它成為共和國最堅定的支持者,參加了所有的執政聯盟,在二十屆政府總理中有九屆由該黨領袖擔任。作為執政黨,中央黨自然要維護天主教會的利益(諸如相對于國家的自主性、宗教學校、捍衛家庭),但與此同時它還肩負著在新的體制中維持一種不穩定的平衡、捍衛民主這樣的重任。中央黨在選舉中的表現始終很搶眼,得票率保持在1919年最高的19.7%至1933年最低的11.2%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