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
- 任軍鋒 徐衛翔
- 760字
- 2020-11-06 10:38:39
激進保守主義
與反動保守主義靜態的、等級式的有關有機秩序的觀點截然相反,有一派思想針對保守主義在20世紀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一種激進的解決辦法。這里的問題就是:在一個傳統行將瓦解,對權威、個人才能、個體自律以及無私的愛國主義已經喪失敬意的時代,如何做出一種具有現實意義的回應。這派思想最早也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主要生活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如穆勒·范·登·布魯克(Moeller van den Bruck)、厄內斯特·惲格爾(Ernst Jünger)、卡爾·施米特(Carl Schmitt)以及其他魏瑪共和國的反對者,他們力圖在一種全新的革命基礎上重建保守主義(Moeller van den Bruck 1971[1923]; Jünger 1981[1932]; Schmitt 1976[1927])。盡管其中某些人加入了納粹黨,冷戰時代卻出現了新一代革命保守派思想家,他們堅持自己的運動與任何形式的法西斯主義毫不相干。例如在意大利,一種激進保守主義催生了《新覺醒》(Nuovo Destra)(Earwell 1996),而在法國(Johnson 1995)卻與伯努瓦(Alain de Benoist)和《新右翼》(Nouvelle Droite)有著特殊的聯系(Benoist 1980)。
為了與法西斯主義劃清界線,二戰后的激進保守派人士反對諸如領袖原則(至少是針對其個體化形式)和種族信條(參見本書第五章)這樣的概念。另外,他們還主張一種超越國家的歐洲統一理想,從而能夠有效地對抗美國和蘇聯。最后,他們還堅決反對采取憲法外的行動,主張一種葛蘭西式的左派的革命策略,其基礎正如德國《新秩序》(Neue Recht)的主要辯護者皮埃爾·克雷布斯(Pierre Krebs)所指出的,在于葛蘭西最早認識到“政治權力的存在……仰賴于散布于大眾中間的文化權力”(Krebs 1982, pp.82-86)。
然而,對激進保守主義來說,即使它成功地擺脫了法西斯主義這樣的標簽,仍然難以避免煽動蠱惑這樣的指控。這一指控特別是由卡爾·施米特所引起的,對他來說,區分敵友是政治存在的本質(Schmitt 1976[1927])。既然敵人可能出于完全的想象,那么要求提供一種“現實主義”版本的有機理想就很難與帶有煽動性質的尋找替罪羊的做法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