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
- 任軍鋒 徐衛翔
- 764字
- 2020-11-06 10:38:39
第六章 保守主義
盡管20世紀關于保守主義的文獻可以說林林總總,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反對目標:即那種關于人類和社會的進步主義觀點。保守派對這一觀點的主要反駁在于進步主義者一方面夸大了人類理性的指示能力,另一方面則過高地估計了人類意志的創造能力。在英國保守主義者邁克爾·奧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看來,理性總是寄身于傳統之中,它總是“刪減”傳統(Oakeshott 1991[1962],就處于相對無能狀態的人類意志而言,美國思想家約翰·伊斯特(John P.East)的說法帶有典型的保守主義色彩,他在以同情的語氣論述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的思想時這樣寫道,“人不是造物主,而是造物;他不是陶工,而是黏土。因此,人要適應于宇宙萬物,而非宇宙萬物適應人。要求宇宙萬物適應人是對事物自然秩序的誤解”(East 1988, p.265)。
這種對理性主義和唯意志論的批評得到了如下信念的支持:主導20世紀政治的是這樣一種人性觀:即人是可塑的,而且有著無限完善的可能性。這一觀念導致將任何現有社會秩序描繪成一種壓迫性體制,而不顧大多數社會成員支持現有社會秩序這一事實。
如果說保守派人士在他們共同反對的事物方面一般能達成一致,但他們在支持什么的問題上卻往往存在相當大的分歧。從傳統上來看,他們主張一種關于社會的有機論,在這樣的社會,個體理性和意志不是社會秩序的建構者而是社會秩序的產物。然而,一旦他們形成了一套更為具體的有機理想,便會意見相左,顯而易見的,某些形式的保守主義中的有機理想甚至將幾乎完全消失。這些彼此沖突的選擇與保守主義政治思想中明確的五大派別相對應,我們將在下文分別對它們予以論述。前三個派別可以分別稱為反動保守派、激進保守派和溫和保守派。就第四個派別——新右翼思想家來說,他們在1960年代晚期影響甚巨,有機論在其中往往只剩下一點殘余,而第五個派別是后現代保守派,它是一種徹底的“后有機論”形式的保守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