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
- 任軍鋒 徐衛翔
- 1718字
- 2020-11-06 10:38:39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很大程度上是歐洲法西斯政權推動的結果,這一時期既是法西斯主義的鼎盛時期,也是其走向崩潰的時期。1939年至1942年期間德國在軍事上取得的巨大勝利使其他許多國家也出現某種程度的法西斯化,這種趨勢隨著軍事形勢的變化而呈現出強弱上的變化。只要這一趨勢仍然存在,就會促使一少部分歐洲人主動與納粹的種族優劣論為伍,不過戰前的諸多運動表明,其在不同國家的表現形式有著明顯的不同。例如,法國的新法西斯黨就秉持相對溫和的立場(Milza 1987)。
隨著戰爭進入膠著狀態,德國的政策和宣傳策略在意識形態上發生了某些變化,這就使上述趨勢得到進一步強化。德國的入侵起初被粉飾成一場爭取種族和反猶新秩序的革命斗爭,盡管入侵嚴重影響了其他國家的納粹支持者數量。到1941年,納粹儼然以歐洲的領袖自詡,聲稱其在保衛歐洲文明,對抗來自兩方面的威脅,一方面是蘇維埃共產主義和亞細亞“野蠻”民族,另一方面是盎格魯-美利堅物質主義的富豪統治,這在某些宗教勢力和保守力量較為強大的地方一度得到了同情。這與1941年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理論家們所主張的做法盡管并不契合,但也彼此呼應,他們炮制了一整套方案,旨在在地中海以及包括阿拉伯社會的中東部分地區建立法西斯主義領導下的新的國際等級體系。
與此同時,希特勒建立了一個嚴密的由衛星國和占領國傀儡政權構成的網絡。第一個衛星國斯洛伐克在名義上是獨立的,該國有一個相當活躍的法西斯主義少數派,但執政的是天主教斯洛伐克人民黨,這就使國內法西斯主義得到了控制。與此類似,新建立的衛星國中最重要的是貝當元帥領導下的法國維希政權,其在結構上是威權式的,而且有著明顯的法團色彩,但維希政府直到很晚的時候才給予新興法西斯黨在政府中有限的代表權。即使在那些處于德國直接軍事占領下的國家,法西斯黨也未能獲得權力,其中挪威奎斯林(Vidkun Quisling)的國民議會(Nasjonal Samling)是一個特例,1942年2月1日,當奎斯林正式被扶上首相兼總統寶座的時候,挪威正處于德國的直接軍事占領之下。
法西斯黨直接掌握政權并享有自治權的唯一衛星政權是新獨立國家克羅地亞,它是1941年5月由烏斯塔什(Ustashi)政府建立的。“Ustashi”意思是“起義”,烏斯塔什運動是1929年由一位名叫帕韋利奇(Ante Pavelic)的律師發起的,它是克羅地亞民族主義最為極端的部分。盡管克羅地亞人在戰前遭到塞爾維亞族主導下的南斯拉夫威權體制的壓迫,從事秘密恐怖活動的烏斯塔什運動幾乎陷入孤立,在好多年里一直未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意識形態。
希特勒占領南斯拉夫后,安特·帕韋利奇和他的烏斯塔沙接管政權,其推行的一整套政策一定程度上受到納粹德國的啟發。他們全盤接受納粹種族主義,視克羅地亞人為亞利安人中的“哥特”人種,從而賦之以新的身份,該種族區別并優越于斯拉夫民族。盡管烏斯塔沙國家未能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制度,但它作為唯一的非德國人政權,卻在種族滅絕方面臭名昭著,該政權對塞族人、猶太人以及吉普賽人實施大規模殺戮,其表現出的施虐狂絲毫不亞于黨衛軍。大約有30萬無辜生命死于這場大屠殺。
1943年的軍事失敗使意大利法西斯政權走向崩潰,在德國占領下的北意大利,希特勒扶植墨索里尼作為新的法西斯傀儡政權的元首。后來,墨索里尼及其法西斯死黨試圖恢復運動早期那種質樸的激進主義。新國家的名稱被定為“意大利社會共和國”,而法西斯主義再次被界定為一種人民革命運動。但它在意大利遭到保守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暗中破壞。它通過了新的工人立法,在工業中建立了一套縝密的工人委員會和分紅制度,但德國占領當局在實踐中完全無視這些舉措。
與納粹德國不同的是,在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往往遭到許多人的反對,但法西斯國家的殘余一直得到少數意大利人的擁護。1943—1944年間,反德聯軍與法西斯準軍事部隊在北意大利展開了一場殘酷的內戰。在德國占領下的歐洲,第三個法西斯傀儡政權是上文述及的地處西匈牙利的箭十字政權,它比前兩類傀儡政權更加短命、更為依靠外力。
從根本上說,在納粹一手炮制的歐洲至上論神話中,只有反共的部分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但即使這一吸引力也因德國軍事力量的衰落而遭到削弱。隨著納粹和法西斯在軍事上徹底垮臺,剩下的就只有一種極端化的“歐洲至上論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殘余,這種殘余此后被20世紀后半葉的某些新法西斯組織承繼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