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水經注》的矛盾記述

霸上始見于記載在戰國后期 125,其名彰史牘則首因秦末劉邦突破武關,進據霸上,迫使秦王子嬰出降,秦王朝從而宣告覆亡。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最早記述了劉邦此次駐軍的具體地點,謂在灞水東岸魏晉的霸城 126。比照《史記》與《水經注》的記載,霸上理應在魏晉霸城處。但酈道元卻又謂霸上在灞水西岸、灞浐之間的白鹿原上,于是形成了與《史記》相矛盾、并且也自相矛盾的記述。后世學者祖述《水經注》,兩說并存,迄無人詳審其是非。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南宋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等均移錄《水經注》后一說,置霸上于白鹿原 127。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宋敏求《長安志》、南宋程大昌《雍錄》等始注意到其間的矛盾,但亦未能深加推敲,只是略加折衷,把魏晉霸城與白鹿原并列為霸上 128。清末楊守敬研治《水經注》堪稱精審,亦不過再綜合《太平寰宇記》等說,謂“霸水東西通得霸上之名” 129。現代有關的研究非但未能繼樂史、楊守敬等人更進一步,反而退回原處,徑謂霸上在白鹿原 130

魏晉霸城亦即漢霸陵和秦芷陽 131,所以也可以說霸上在秦芷陽。《水經注》的矛盾即源于其誤置秦芷陽于白鹿原。《渭水注》說:“霸水又左合浐水,歷白鹿原東,即霸川之西故芷陽矣,《史記》秦襄王葬芷陽者是也,謂之霸上。漢文帝葬其上,謂之霸陵。”置芷陽于霸水之西,實承自《三秦記》。《三秦記》云:“白鹿原東有霸川之西阪,故芷陽也。” 132但《漢書·地理志》卻謂:“霸陵,故芷陽,文帝更名。”東晉闞骃《十三州志》亦云:“霸陵,秦襄王所葬芷陽也,漢文帝更名霸陵。” 133徐廣此稱芷陽即霸陵 134。《漢書·地理志》等所稱霸陵,顯然是指漢霸陵縣,而非漢文帝所葬霸陵。《三秦記》和《水經注》應是混淆了漢霸陵縣與漢文帝霸陵,以致誤將芷陽置于漢文帝霸陵所在的白鹿原。秦芷陽實與漢霸陵城同在一地,而不是和漢文帝霸陵在一起。《水經注》也并未否定漢霸陵城與魏晉霸城為一地,這樣,秦芷陽所在的霸上也就是《水經注》中劉邦駐軍的霸城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尔市| 建平县| 荔波县| 来凤县| 台前县| 福建省| 福鼎市| 罗源县| 赤城县| 浙江省| 宜兴市| 赤峰市| 玛多县| 冕宁县| 武宣县| 保康县| 馆陶县| 石柱| 泾阳县| 沂源县| 平定县| 焦作市| 曲松县| 大庆市| 东海县| 增城市| 林西县| 鹤壁市| 绩溪县| 望谟县| 疏附县| 西峡县| 香格里拉县| 德保县| 永靖县| 大宁县| 陵川县| 兴安盟| 珲春市| 福安市| 义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