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東崤、西崤與北山高道

在前面第一節(jié)論述了東、西二崤應(yīng)同在崤山北道上。東、西二崤的具體所指,首見于《通典》卷一七七《州郡》七河南府永寧縣下引《括地志》云:“文王所避風(fēng)雨即東崤山也(按今十通本“崤”訛作“垣”,據(jù)清嘉慶《一統(tǒng)志》及《讀史方輿紀要》引文改),俗亦號為文王山。”按照《括地志》的說法,東崤山即石崤山北段的欽吟山,亦即今金銀山,而西崤所在仍未言及。據(jù)前引《西征記》,東、西二崤是崤山北道上最為險仄的地段,二崤之間有三十里左右;而實際上崤山北道上最險的地段是千崤、石崤之間這一段。若以東崤當石崤欽吟山,則由此西去盤崤甚近,路又漸趨平緩,故無山可當西崤。同時,《水經(jīng)·河水注》又載由潼關(guān)“歷北出東崤,通謂之函谷關(guān)也”,崤山北道上千崤與石崤險隘相侔,若以石崤當東崤,那么,這個廣義的函谷關(guān)(實際上是指一條隘道)就要在石崤山處斷然中止,而把同樣險峻的千崤山段排除在外,這顯然是不合乎一般情理的。因此頗疑《括地志》“東崤”乃“西崤”之訛,即西崤是指石崤欽吟山,東崤則應(yīng)指千崤山?!端?jīng)·河水注》千崤水下載:

漢建安中曹公西討巴漢,惡南路之險,故更開北山高道,自后行旅率多從之。今山側(cè)附路有石銘云:“晉太康三年宏農(nóng)太守梁柳修復(fù)舊道。太崤以東,西崤以西。”明非一崤也。

曹操西征開北山高道,是指在崤山北道之北別開山路,其所謂南路,實指通常所說的北道。這一點諸位學(xué)者都已指明。曹操這次征西開路事,別見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杜注,系于秦師襲鄭經(jīng)崤山北陵事下。上節(jié)已經(jīng)指出,《水經(jīng)·河水注》石崤水下敘崤山南北二陵事是兼采《左傳》及杜注寫成的,那么酈道元為什么不把曹操西征開路事仍與崤山二陵事一起放在石崤水下呢?這只能是與梁柳修復(fù)“舊路”一事有關(guān)。梁柳修復(fù)的所謂“舊路”也就是原來的崤山北路。這件事是《左傳》杜注中所沒有提到的,酈道元把它系于千崤水下,是因為“今山側(cè)附路有石銘”,記錄了這一事件。當然,石銘所在的這座山也只能是指千崤山。銘文中“太崤以東,西崤以西”,應(yīng)是指梁柳修復(fù)的“舊路”起迄地段。《通鑒》卷一八○隋煬帝大業(yè)元年三月丁未廢二崤道條胡三省注引《水經(jīng)注》文作“太崤以東,東、西崤以西” 90,是知今本《水經(jīng)注》脫一“東”字。石碑既然立在千崤山間,千崤山間一段“舊路”也自應(yīng)在梁柳的施工范圍之內(nèi),同時千崤山也應(yīng)是梁柳所修路段的東界。這樣看來,梁柳修路碑銘中的東崤也只能是指千崤山而言了。通過梁柳修路碑銘可以更有力地證明東、西二崤都是在崤山北道上,與南道無涉。東崤既然是指千崤山,那么相應(yīng)地西崤即應(yīng)指石崤山。石崤山本即以山有“純石”而得名 91,戴延之《西征記》稱西崤“全是石坂”正與石崤山合。前論《括地志》“東崤”為“西崤”之訛可以定立。

梁柳修路碑銘同時又是關(guān)于曹操“北山高道”的一項重要資料。關(guān)于“北山高道”,由于資料缺乏,以前一直沒人能做出復(fù)原路線。胡德經(jīng)先生在文章中稱經(jīng)過考察,揭開了這個“歷史之謎”,指出這條道路是自今新安縣鐵門西北,向西經(jīng)韶山南坡、大小扣門等地,遠遠地兜了個大圈子以后,一直到了陜縣東面近鄰的磁鐘,才和秦漢故道相合;但過了陜縣城就又馬上分開,一直到弘農(nóng)河西岸的稠桑原,才重與秦漢舊路合。胡德經(jīng)先生除了泛泛談到當?shù)亍叭杂泄诺缆沸?、路槽、車軌、營寨以及漢魏石雕等文物存在”外,并沒有提出任何具體根據(jù)。而單單這樣泛泛而論是不能證明他所復(fù)原的這條道路的。因此這里也只能先就事論事地從情理上來推斷這一復(fù)原。曹操別開北山高道,是因為“惡南路之險”,而原來道路的險仄,主要是在東、西二崤之間的地段。因此新開“北山高道”只要能避開這一段路途也就應(yīng)該可以了。如果像胡德經(jīng)先生說的那樣,“北山高道”長達“二百九十三華里”的話,需要花費大量工時、人力、物力,得失相較,恐怕沒有什么必要非開新路不可。況且曹操西討巴漢時為建安二十年,當時天下紛擾,曹操仍南征北戰(zhàn),奔波不迭,恐怕也顧不上在荒無人煙的崤山北部山區(qū)里驟然調(diào)集大批人力、物力來開辟這樣漫長的一條新路。再說像胡德經(jīng)先生所說的那樣一條山路,紆曲行進在崎嶇的山梁上,也不會比舊路容易多少。從梁柳修路碑銘可以看出,“北山高道”開通后荒棄不治的主要是“太崤以東,東、西崤以西”一段?!蹲髠鳌范蓬A(yù)注注崤山北陵(即西崤),也說“古道由此,魏武帝西討巴漢,惡其險而更開北山高道”,也可以從側(cè)面證明這一點。“太崤”僅見于此,以實地度之,唯有盤崤山可當。晉魏間人既以盤崤山為崤水正源所出,別稱之為“太崤”也是合乎情理的。這樣說來,曹操所開“北山高道”應(yīng)從盤崤山西側(cè)即今硤石西開始離開舊路,向東則至千崤水,沿千崤水谷地上溯南行,至千崤山下與舊路相合。因為《水經(jīng)·河水注》千崤水下云“其水北流,纏絡(luò)二道”,說明新舊兩路都有一段是與千崤河谷并行的。這條“北山高道”的具體行經(jīng)地點雖然還有待于實地考察,但是上面描述的大致行徑應(yīng)當與歷史實際相去不會很多。這一點也是與嚴耕望先生認為北山高道“僅就崤山地區(qū)之短距離而言”的看法是一致的。

附帶指出,胡德經(jīng)先生在文章中把梁柳修路事理解為修復(fù)曹操北山高道,這是明顯錯誤的。這一點由潘岳《西征賦》可證?!段髡髻x》是晉惠帝元康二年潘岳西赴長安任職時述其行役之作 92,時屆晉武帝太康三年梁柳修路只有十年,而他卻記述行經(jīng)有澠池、俱利城、崤坂和崤山北陵的秦師敗績之處,這顯然還是曹操開北山高道以前原來的舊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多县| 田阳县| 安新县| 策勒县| 林州市| 祥云县| 方正县| 大渡口区| 任丘市| 阿荣旗| 邵东县| 滦南县| 菏泽市| 惠州市| 高邮市| 安远县| 长沙县| 常山县| 肥城市| 肃宁县| 达孜县| 易门县| 汶川县| 福建省| 长丰县| 平乡县| 丁青县| 酒泉市| 佛冈县| 林甸县| 铁岭县| 淮安市| 吉木乃县| 布尔津县| 乃东县| 白河县| 柳州市| 元氏县| 平乐县| 和政县| 玉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