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根論說文集(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英)培根
- 1206字
- 2020-11-06 11:32:55
四 論復仇
復仇是一種野生的裁判 [71] 。人類底天性越是向著它,法律就越應當耘除它。因為頭一個罪惡 [72] 不過是觸犯了法律;可是報復這件罪惡的舉動卻把法律底位子奪了。無疑地,復了仇不過使一個人和他底仇人得平而已,但若置而不較,他就比他底仇人高出一等了;因為寬宥仇敵是君王底氣概也。確信所羅門有言:“人有怨仇而不報是他底光榮。”過去的事情是已經過去了,并且是叫不回來了;明智的人留心現在和將來的事情已經夠忙的了;所以那些勞勞于過去的事情的人簡直是枉費心力而已。沒有人是為了作惡而作惡的;而是為了要給自己取得利益、樂趣,或榮譽,或類此的事情的。因此為什么我要對著某人因為他愛自己勝于愛我而生氣呢?并且即令有人純粹因為生性本惡而作了惡,那又怎么樣?也不過像荊棘一樣;荊棘刺人抓人因為它們不會做別的事啊。復仇中最可原諒的一種就是為了報沒有法律糾正的那一種仇的;可是在這種情形里那報仇的人也應當留神,他那報復的行為要沒有法律懲罰才好;否則他底仇人仍然要占先的,因為二人之間吃虧底比例乃是二比一也。 [73] 有些人在報仇底時節要對方知道這報復是從那里來的。這是比較地大量;因為報仇底痛快處似乎不在使對方受苦而在使對方悔罪也。那些卑劣狡猾的懦夫則有如暗中的飛箭。科斯謨斯,佛羅棱司底大公 [74] ,曾有句鋒銳的話是說無義和忘恩的朋友的。他底意思好像這些罪過是不可恕似的,他說:“你可以在圣書中讀到基督教我們饒恕我們底敵人的話,可是你永遠讀不到有教我們饒恕我們底朋友的話。”然而約伯 [75] 底精神則調高一格。他說:“難道我們從上帝手中只要好的而不要壞的么?”以此例推于朋友,亦當如斯。的確,一個人要是念念不忘復仇,他就是把自己底傷口常使其如新,這傷口若不是這人老在思想報復,是會痊愈的。公仇底報復多半是結局較佳的:例如為愷撒 [76] 之死,為破提拿克斯 [77] 之死,為法蘭西王亨利第三 [78] 之死以及許多類此的復仇事件是也。然而在私仇底報復上則不如斯。反之,銜怨深而喜報復的人所度的生活是妖巫 [79] 一般的生活。這種人活著的時候于人不利,死了也是于己不幸。
[1] 此處以植物作譬,法律之裁判及處罰如谷類,乃文明之結果;私人之裁判與處罰則如野草,乃天然之本性,與文明不相容者也。
[2] 即招致復仇行為之罪惡。
[3] 例如甲曾害乙,乙復仇,法律又對乙加以懲罰。如斯則乙之受害實倍于甲也。
[4] Cosmus, Duke of Florence, 十六世紀人。
[5] 見《舊約·約伯記》。約伯(Job)雖受極大之困苦而篤信上帝,忍耐不移,故約伯之名竟成為“堅忍”之代名詞焉。
[6] 愷撒 即 Julius Caesar,于公元前44年為羅馬一部分政客所殺,其侄奧克塔維亞努斯(Octavianus)為之復仇,旋即位為羅馬皇帝之第一人,即奧古斯塔斯(Augustus)是也。
[7] Pertinax 第二世紀中羅馬皇帝,為叛兵所殺,塞普諦米亞斯,塞委拉斯為之復仇,旋即帝位。
[8] Henry the Third,被弒于1589年,繼之者為亨利第四。
[9] 培根時人甚信妖巫之說,即博學如詹姆斯一世(英國國王)亦深信不疑,因此誅戮無辜甚多。培根個人之態度甚為審慎,此處不過取譬,不足為其完全置信之根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