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X 或然性——或然性的說明——或然性與貌似性的區別——數學的或然性和哲學的或然性——懷疑——主觀的懷疑和客觀的懷疑——哲學研究中懷疑的、獨斷的和批判的思維方式或方法——假說

或然性知識的學說也屬于我們知識的確認學說,或然被視為對于確認的接近。

或然性可理解為由不充分根據而來的認以為真,但是這種不充分根據之于充分根據的關系,與反對的根據相比,有更大的比例。通過這樣的說明,我們把或然性(probabilitas)同單純的貌似性(verisimilitude)區別開來。后者是由不充分根據而來的認以為真,只要該根據比反對的根據更重要。

這就是說,認以為真的根據可以或者客觀上,或者主觀上勝于反對的根據。屬于兩種情況的哪一種,只能通過把認以為真的根據同充分的根據加以比較才能發現,因為認以為真的根據總比可能的反對根據略勝一籌。所以,在或然性中,認以為真的根據是客觀上有效的,反之,在單純的貌似性中,認以為真的根據是主觀上有效的。貌似性是單純說服力的大小,或然性則是對于確認的接近。在或然性中,必定總有一個我們據以估計它的尺度,這個尺度就是確認。因為要我把不充分的根據同充分的根據加以比較,我得知道那屬于確認的有多少。然而,這樣一種尺度在單純的貌似性中是不存在的,因為在這里我不是把不充分的根據同充分的根據相比較,而是僅僅同反對的根據相比較。

或然性的要素可以或者是同質的,或者是異質的。同質的要素必須是可計算的,就像在數學知識中那樣;異質的知識必須是可權衡的,也就是可根據效果(而這又需根據對情緒障礙的克服)來估計的,就像在哲學知識中那樣。后者與確認無關,而僅與他物貌似。由此可見,只有數學家能夠規定不充分的根據與充分根據的關系,而哲學家則不得不滿足于貌似性,滿足于單純主觀的、實踐上充分的認以為真。因為在哲學知識中,由于根據的異質性,無法估計或然性。在這里,并不是——可以這么說——一切都蓋了重量印記。真正講來,關于數學的或然性人們也只能說:它多半是確定的

關于或然性的邏輯(logica probabilium)人們講了很多。然而不可能有這種邏輯,因為如果不能從數學上處理不充分的根據與充分根據的關系,一切規則就都毫無用處。除了“不會在同一方面遇到錯誤,客體中必有某種同意的根據”,以及“當兩個對立的方面等量地同等地陷于錯誤時,真理存在于它們之間”等規則而外,沒有任何或然性的普遍規則。

懷疑是一種反對的根據或認以為真的單純障礙,可以或者主觀地,或者客觀地考察它。主觀地考察即有時把懷疑視為一種優柔寡斷的情緒狀況,客觀地考察則視之為認以為真根據不充分的知識。在后者情況下,懷疑又稱異議,異議是把被認以為真的知識的客觀根據視為虛妄。

認以為真的單純主觀有效的反對根據是猶豫。在猶豫中,人們不知道認以為真的障礙是客觀的還是僅僅主觀的,譬如說,僅僅基于愛好、習慣等等。人們懷疑著,而不去明晰確定地解釋懷疑的根據,不能了解這種根據是在客體本身中還是僅在主體中。要消除這種猶豫,必須將猶豫提高到明晰而確定的異議。因為通過異議,確認才被引導到明晰和完滿。如果不使反對的根據活躍起來,便無人能對一件事說得準從何處可以規定它,離確認還有多遠或多近。僅僅答復每一懷疑也是不夠的,還必須消除懷疑,就是說,必須了解猶豫是怎樣產生的。如果不這樣,就只是擯棄懷疑,而不是揚棄懷疑,懷疑的種子就依然留存著。當然,在各種情形下,我們都不知道認以為真的障礙在我們之中是僅有主觀的根據還是有客觀的根據,因而不能借假象的揭示去掉猶豫。因為我們并非總能把我們的知識同客體相比較,而常常只能將知識互相比較。因此,謙遜一點,是將異議僅僅作為懷疑提出來。

在論及知識時,有一懷疑的原理存在于這樣的準則中:使知識成為不確定的,并指出達到確認的不可能性。哲學論證的這種方法是懷疑的思維方式或懷疑主義。它與獨斷的思維方式或獨斷主義相反,后者是僅由于該方法的表面成功,而對于非批判的、通過單純概念先天擴展的理性能力的盲目信賴。

兩種方法如成為一般方法,都是有缺欠的。因為許多知識我們都不能獨斷地處理;另一方面,由于懷疑主義放棄一切肯定的知識,它破壞了我們占有良知的全部努力。

但是,盡管這種懷疑主義有害,如果人們僅把它了解為在循此途徑追究真理蹤跡的希望中,處理不確定的某物使其達到極度不確定的方式,那么,懷疑的方法仍是有用和適宜的。嚴格說來,這種方法僅僅是懸擱判斷。它對于批判的處理很有用,這種處理需理解為哲學論證的方法——人們據以探求其主張和異議的泉源,及其所依據的理由——,一種給達到確認以希望的方法。

在數學和物理學中并未出現懷疑主義。只有既非數學亦非經驗的知識,即純粹哲學的知識方可招致懷疑主義。絕對的懷疑主義宣稱凡物皆假象,它將假象同真理相區別,所以必須有一區別的標志,從而必須假定真理的知識,由此陷入自相矛盾。

關于或然性,我們在上面提到,它是對于確認的單純接近。假說的情況尤其如此,通過假說,我們永遠不能達到必然的確認,而只能在我們的知識中達到或大或小程度的或然性。

假說是為結論充分之故而對關于根據的真實性判斷的認以為真,簡言之,是對作為根據的前提的認以為真

所以,在假說中,一切認以為真都基于作為根據的前提之充分,由此解釋作為結論的其他知識。在這里,我們由結論的真實性推論根據的真實性。但是,如我們方才談到的,除非所假定的根據的一切可能結論都是真的,這種推論方式便不能提供真理的充分標準,或引導到必然的確認。由此可見,由于我們永遠不能規定一切可能的結論,假說就永遠是假說,即停留在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完滿確認的假定上。然而,如果我們迄今遇到的結論都可從作為前提的根據得到解釋,假說的或然性便可增加,可以提高到類似確認的東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有理由不假定一切可能的結論都可據以解釋。我們委之于假說的這種情況,仿佛它是完全確定似的,雖說那僅僅是由于歸納

然而,在每一假說中都有某種東西是必然確定的,那就是:

1)假定本身的可能性

例如,若我們為解釋地震和火山而假設地下火,那么這樣一種火——即使不是燃燒物體,也是熾熱物體——必然是可能的。但是,為著某些別的現象而使泥土成為動物(在動物中,內分泌液的循環產生了溫度),便可謂之單純的虛構,而不是提出假說。因為現實性可以杜撰,可能性卻不然,后者必須是確定的。

2)連貫性(die Konsequenz)。結論必須由所采用的根據正確地引出,否則,從假說中出來的將是一種單純的幻想。

3)統一性。假說的基本要求是:它只是一個,無須輔助假說來支持它。如果在一假說中,我們不得不采用許多其他假說作為輔助,則該假說就大大失掉或然性。因為從一個假說中可以引出的結論愈多,它就愈是或然,愈少則愈不或然。例如,提克·布拉(Tycho de Brahe)的假說就不能解釋許多現象,因此他采用許多新假說作為補充。由此已可推知,他所采用的假說不能是真正的根據。反之,哥白尼的體系就是這樣一種假說,迄今發生的應由它來解釋的一切,都可從中得到解釋。在這里,我們無須輔助假說(hypotheses suhsidiarias)。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师宗县| 平阳县| 明星| 额济纳旗| 彭阳县| 平安县| 民乐县| 洛隆县| 宁陵县| 商城县| 太康县| 建平县| 玛沁县| 龙海市| 四平市| 安国市| 灵宝市| 兰州市| 蒙自县| 平潭县| 手游| 吴旗县| 大理市| 樟树市| 琼中| 文成县| 正阳县| 毕节市| 拜泉县| 伊川县| 筠连县| 和田市| 南部县| 平潭县| 绩溪县| 滁州市| 城口县| 恩施市| 勐海县| 衡阳市| 诸暨市|